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5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编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汉字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教学
  • 参考
  • 第五版
  • 词汇
  • 字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9160
商品编码:10704900621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由*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本字典自1979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第5版延续了第4版的特色:专家学者主持、参与修订;释义**,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附录实用,《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附录,可供读者学习参考。本次修订在常用义项的增补、释义的完善、字音的审订、例句的*新和体例的完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谓在第4版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质量*上一层楼?br/>主要修订: (一)增加字的义项。如“小”字在义项①“小。与‘大’相对”下增加了“又小人,卑鄙的人”义项(《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又如“幸”字在义项④“君主到某处去”下增加了“又君主宠幸妇女”义项(《史记·项羽本纪》:“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再如“暧”字叠用时,在原有义项“昏暗不明的样子”的基础上,增加了“隐隐约约的样子”(陶潜《归田园居》诗:“~~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和“温暖的样子”(王维《赠裴十迪》诗:“~~日暖闺,田家来致词。”)两个义项?br/>(二)完善释义。如“哇”字义项②“靡曼之音”,第5版改为“淫邪的音乐”,*通俗易懂。又如“晞”字义项②“天明”,第5版改为“天色微明”,释义*精准。再如“携”字义项②“分离”,第5版改为“分离,离间”,释义*准确?br/>(三)调整字音。如“岭2”字义项①[岭巆(hōng)]“山深的样子”,第5版把“巆”的注音改为“yínɡ”,这是因为:“巆”《集韵》有两读:“巆,岭巆,山深貌。呼宏切。”“嵤,岭嵤,山深貌。或从营。玄扃切。”《王力古汉语字典》取前一音,亦可;但这里“岭巆”是叠韵联绵字,则当取后一音?br/>(四)*新例句。如“璆”字义项①“同‘球’。美玉”的例句原为“《国语·晋语四》:‘籧篨蒙~。’”改为“刘琨《重赠卢谌》诗:‘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改后的例句能*好地帮助读者理解释义。又如“讼”字义项⑤“通‘颂’。歌颂,颂扬”的例句原为“《韩非子·人主》:‘背左右之~。’”,改为“《汉书·王莽传上》:‘深~莽功德。’”,这个例句里的“颂”做谓语,是它作为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比原来的例句*典型。再如“毋”字的义项②“无,没有”的例句原为“《韩非子·显学》:‘儒侠~军劳。’”改为“《管子·度地》:‘山之沟,一有水,一~水者,命曰谷水。’原例句在不清楚上下文的情况下不好理解,改后的例句则“毋水”和“有水”对举,意思非常清楚?br/>(五)修改引书体例。如《史记》按原书篇名标写,合传、类传用全称,不分标举(例如《史记·西门豹传》改为《史记·滑稽列传》)。又如《盐铁论》《潜夫论》《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统删作者。再举一个例子,“噏”字义项②和“歙”字义项②的书证都是《老子》:“将欲~之,必固张之”,第4版在“噏”字下注明“河上公本”,第5版在“歙”字下增加了“王弼本”,这样读者就很清楚这两处用字的不同是版本的区别?br/>(六)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字头及正文用字做了全面的调整,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作者介绍
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都是我国*名语言学家,蒋绍愚教授同时也是本次修订的负责人。王力*有《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学》《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等。岑麒祥*有《语言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语音学概论》《普通语言学》《语言学史概要》《汉语外来词词典》等。林焘*有《经典释文异文之分析》(与陆志韦合作)、《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语音探索集稿》等。戴澧*有《中国文字学》等。唐作藩编*有《上古音手册》《音韵学教程》《汉语语音史教程》等。蒋绍愚*有《古汉语词汇纲要》《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唐诗语言研究》《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等?br/>

关联推荐

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主持修订

中学生、语文教师、大学中文系学生必备工具书

曾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迄今发行量超过千万册

本次修订内容主要包括:

1. 增加了一些常用的义项。

2. 完善了释义,释义*精准、易于理解。

3. *新了部分例句,例句*典型,*能帮助读者理解释义。

4. 修改了引书体例。

5.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面调整了字头和释义用字。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在线试读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5版”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他古籍或语言学著作的内容,避免提及您指定的这本书,并且力求自然、深入,展现专业性。 --- 《历代经典释义汇编:汉魏六朝至唐宋古籍文献选注》 导言:探寻中古汉语的演变脉络 自汉代以来,汉字的书写系统和语音系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尤其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随着文学、哲学、宗教思想的蓬勃发展,词汇和语法的丰富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完整汉语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历代经典汗牛充栋,普通读者或初涉研究领域的学者,往往难以系统地把握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词义差异与用法特点。 本书《历代经典释义汇编》正是为弥补这一研究空白而精心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与文献选注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致力于深入文本,以“用”为核心,构建一套基于真实语料的古汉语词汇理解框架。本书聚焦于汉魏六朝、隋唐五代以及宋代的关键文献,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意象、专用词汇和文法结构,进行细致的释义与考证。 第一部分:汉魏六朝:魏晋风度的语言密码 (约400字) 本部分侧重于对汉末至魏晋时期文献中特有的词汇进行梳理。这一时期的语言特点是玄学思潮的深刻烙印,以及社会动荡带来的文学创作的转型。 儒学经典的再阐释: 重点收录了《周易》、《尚书》、《春秋三传》等儒家经典的早期注疏本中,被后世沿用但义项发生微妙变化的词语。例如,“风”、“德”、“义”在《尚书》中的内涵与后期魏晋玄学讨论中的概念差异;“孝”在特定宗族谱系文本中的具体指代。我们参考了郑玄、王弼等人的注疏,力求还原早期学者的理解基准。 玄学与文学的交汇: “清谈”文化催生了大量抽象化、形而上的词汇。例如,“自然”、“无为”、“有”、“名”在《老子想尔注》与《庄子》中的具体语境区别;“风流”、“萧散”、“旷达”等形容词,在《世说新语》中的具体人物行为描摹,并对比其在建安文学(如曹植诗歌)中的抒情功能。对于这些高度语境化的词汇,本书不仅给出字面解释,更提供多则经典例证,解析其在特定社会氛围下的情感负载。 佛教东传的冲击: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印度的哲学概念大量融入汉语体系。本部分详尽考证了如“般若”、“涅槃”、“法身”、“缘起”等核心佛学术语在早期译本(如鸠摩罗什译本)中的定译标准,并对照后世在道教文献中对这些词汇的借用与改造,展现语言的相互渗透。 第二部分:隋唐五代:诗歌与律令的语言规范 (约450字) 唐代是中国古典语言艺术的巅峰时期,诗歌的格律化对用词的精准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科举制度的成熟也使得官方文书的用语趋于稳定与规范。 唐诗用词的精准性考辨: 选取了唐代各流派诗歌中,因音韵和意境要求而产生的精妙用词。例如,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对“幽”、“寂”、“远”的细微差别处理;李白诗歌中用于表达豪迈气概的动词与形容词的选择;杜甫诗歌中对民生疾苦的描摹所使用的口语化和书面化的词语的融合。我们特别关注了“仄”、“平”对词语选择的制约,对部分异读字在特定句式中的应用进行了考证。 律令文书的固定词组: 官修典籍如《唐律疏议》、《永徽律疏》中,大量法律术语和行政用语的固定化,对后世公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部分详细解析了如“笞”、“杖”、“徒”、“流”、“罪”、“科”等法律名词的量刑标准和文本限定,帮助理解唐代法律条文的精确含义。 宋代词曲的语言拓展: 进入宋代,词的兴盛使得语言更趋向于口语化和生活化。本书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对其中大量用于描绘市民生活、宴饮享乐或边塞征战的动词和名词进行释义。如宋人对“酒”的不同称谓(如“醪”、“醽”、“薄酿”)在词体中的功能区分,以及对“楼”、“台”、“榭”等建筑词汇在不同词牌中的意象变化。 第三部分:语境关联与语义演变追踪 (约400字)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不拘泥于孤立的字义,而是将词汇置于复杂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追踪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漂移(Semantic Drift)。 动词的指代明确: 选取了如“为”、“行”、“见”、“感”等高频动词,通过跨时代的语料对比,展示它们从具体动作(如“行”指行走)如何逐步演变为抽象功能(如“行”指实施),并分析这一转变在特定哲学或史学著作中的体现。 兼语句与被动语法的结构分析: 针对中古汉语的语法特征,本部分对一些核心的结构助词进行了辨析。例如,“之”、“于”、“以”在不同句式中的连接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结构来区分句子是主动叙事还是被动陈述,这对理解古籍的叙事视角至关重要。 异形与异音的考订: 针对部分在不同抄本中出现异写或因避讳而产生的异体字,结合音韵学研究(如反切或韵图资料),给出最可能符合当时语音的读音和字形,并注明其在特定文献中的出处,为深入的文本校勘提供支持。 结语 (约100字) 《历代经典释义汇编》以严谨的考据和丰富的实例,为渴望深入理解魏晋风度、唐诗意境、宋词风貌的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它不仅是一本查询工具,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古汉语语境史。通过此书,读者得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真切把握先贤的思想与情感在语言中的具体显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古典诗词的业余爱好者,常常因为一个字在词牌、曲牌中的特定用法而困惑不解。我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版本的诗词鉴赏集,但常常发现,即便有详尽的注释,也无法完全还原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准确感”。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版,恰好填补了我在“精准用字理解”上的巨大鸿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而是告诉你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下“应该是什么意思”。比如,对于一些动词,它会列举出其在先秦、汉魏、唐宋时期动词用法的侧重点差异,这对于理解古人的行为逻辑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某些哲学或伦理学用语时的那种克制而审慎的论述,没有过多的主观发挥,完全基于文献考证。阅读体验上,虽然是工具书,但它的语言本身就带有一种沉静的学人气韵,让人在查阅的过程中,仿佛也在接受一次高规格的学术训练。它让我对“斟酌”二字的理解,从简单的“考虑”上升到了对字形本义——“以器斟酒,以匙酌量”的精细把控,这种由表及里的认知升级,正是阅读古籍的乐趣所在。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对“慢阅读”的致敬。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愿意静下心来翻阅如此详尽的古文参考资料,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追求。我发现,这本书的编纂团队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尤其是在对一些高频但易混淆的虚词(如“之”“乎”“者”“也”)的用法辨析上,他们提供了极其详尽的语法分析,并辅以大量实例,让你彻底弄清楚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这对于提升古汉语的阅读流畅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我前段时间在学习古代的律令制度,其中充满了大量精确的法律术语,稍有不慎就会理解偏差。通过这本书对这些术语词义的“精准校准”,我得以在理解古代社会运作机制上走得更远。它不仅仅是一本查字的字典,更是一部微缩的古代语言史和思想史的切片,每一页都蕴含着历史的重量和文字的力量,让人在查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敬畏之心。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工具书,我会选择“扎实”。它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也没有刻意迎合大众阅读习惯的轻量化处理,它呈现的就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感。我曾经尝试用网络上的数据库来替代查阅纸质字典,但很快就放弃了。网络资源的碎片化和时常出现的误植,使得严肃的考据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而这本第五版,似乎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每一个词条的释义都经过了层层把关,引用的例句都精准到位,很少出现模棱两可的解释。特别是它对异体字和简化字处理的前后对照,非常清晰,这对于处理一些流传下来的手稿或古籍拓片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常常半夜起来,只为核对一个碑文上某个字的确切读音和词义,而每一次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最终的落脚点,那种确定感,是其他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个沉默的、可靠的伙伴,随时准备为你解决最棘手的文字难题。

评分

这本厚重的工具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份量就让人对它充满了敬意。我买它主要是为了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毕竟现代汉语的根基深植于古文之中,很多成语、典故的真正含义,不查一查“本源”,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我记得有一次在读《史记》的时候,遇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字,用现代字典查出来一个意思,但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总觉得别扭,直到翻阅类似权威古籍的释义,才恍然大悟,那个字在那时有着更精妙、更微妙的内涵。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考究,尽管字号不大,但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同一个古字在不同朝代、不同文本中的词义演变都有细致的标注,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研究古代文献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同找到了金矿。那种将知识点层层剥开、溯源探流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浩瀚文言文世界的路径。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工具书是带着一丝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权威”版本太多了,很容易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但是,当我开始使用这本第五版后,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罕用字”和“通假字”的处理方式。很多其他字典一笔带过甚至直接略去的字形、字音的复杂变化,这本书都给予了详尽的考证和明确的例证。我最近在整理一套清代笔记,里面充斥着大量当时特有的书写习惯和地方用语,一般的工具书根本应付不来,但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很多看似无解的词语都能在其中找到清晰的源头和合理解释。它的检索系统也做了优化,不像以往的古籍字典那样查找起来如同大海捞针,现代化的索引方式大大提高了查询效率。这使得我们在面对大量古籍文本时,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含义和逻辑,而不是被繁琐的查字过程所困扰。对于文史专业的学生或者严肃的国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学习用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