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欧美戏剧史(套装共3册)

现代欧美戏剧史(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世雄 著
图书标签:
  • 戏剧史
  • 欧美戏剧
  • 现代戏剧
  • 戏剧研究
  • 文学史
  • 西方文学
  • 舞台艺术
  • 文化艺术
  • 艺术史
  • 戏剧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1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3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5
套装数量:3
字数:1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欧美戏剧史(套装共3册)》是一部论述19世纪70年代以来百余年间欧美戏剧发展进程的著作。鉴于当代戏剧的某些人物、某些现象还无法给予定论,相关的资料也难以全面掌握,因而,《现代欧美戏剧史(套装共3册)》的重点是1871-1945年间的欧美戏剧,即现代部分,而1945年以来的当代部分仅做较为简略的评介。

作者简介

陈世雄,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获得者。曾赴列宁格勒大学、莫斯科文化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校进修、讲学,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研究领域为戏剧理论、欧美戏剧史、闽台戏剧。已出版《现代西方剧作戏剧性研究》、《苏联当代戏剧研究》、《现代欧美戏剧史》、《戏剧思维》、《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导演者:从梅宁根到巴尔巴》等专著和《逃亡》等译著,与周宁合著《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增订本序言
——关于历史分期与研究方法/1
总论:现代欧美戏剧的发展趋势/9
第一章 导演的崛起与嬗变/11
第一节 导演的崛起与演剧体系的形成/11
第二节 导演中心制,还是演员中心制?/16
第三节 导演的强势、剧作的边缘化及回归/20
第四节 对“观众参与”的不同立场/24
第五节 走向终结,还是走向多元?/27

第二章 政治化趋势/31
第一节 德国的政治戏剧/32
第二节 苏联戏剧与政治/36
第三节 其他西方国家戏剧的政治化/41

第三章 “心灵的戏剧”/50
第一节 从斯特林堡到梅特林克/50
第二节 契诃夫与心理现实主义/52
第三节 西欧和美国戏剧的内向化趋势/55
第四节 战后苏联的心理剧/57

第四章 戏剧语言的物化/62
第一节 “异化”主题对戏剧思维方式的影响/62
第二节 从易卜生到梅特林克/63
第三节 从表现主义到荒诞派/67

第五章 祭式的还原/72
第一节 叶夫列伊诺夫/72
第二节 阿尔托/74
第三节 格洛托夫斯基/77
第四节 布鲁克/81
第五节 热内/83
第六节 谢克纳/85
第七节 巴尔巴/87

第六章 怪诞风格的复兴/90
第一节 “怪诞”释义/90
第二节 布莱希特:现实主义的怪诞风格/93
第三节 怪诞风格的多种体现/100

第七章 东方的影响/108
第一节 俄罗斯白银时代戏剧与东方/108
第二节 布莱希特与东方/114
第三节 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与东方/119
第四节 美国戏剧与东方/121
第五节 跨文化戏剧与文化冲突/124

上卷 1871-1917年的欧洲戏剧
第一部分 1871-1917年欧洲戏剧思潮与流派
第一章 自然主义戏剧/134
第一节 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134
第二节 自然主义戏剧产生的历史原因/137
第三节 自然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139

第二章 现实主义戏剧/143
第一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特征/143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146
第三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147

第三章 现代主义思潮与象征主义戏剧/154
第一节 现代主义思潮/154
第二节 颓废派与象征主义戏剧/157
第三节 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161
第四节 象征主义剧场艺术/165

第二部分 剧作
第一章 易卜生/171
第一节 易卜生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世界观/172
第二节 易卜生的早期创作/176
第三节 易卜生的中期创作/187
第四节 易卜生的后期创作/202

第二章 左拉/213
第一节 走向自然主义/213
第二节 左拉的戏剧主张/216
第三节 左拉的戏剧创作/220
第四节 根据左拉小说改编的剧本/226
第五节 左拉后期的活动与剧作尝试/227

第三章 托尔斯泰/229
第一节 托尔斯泰的戏剧观/229
第二节 托尔斯泰的早期剧作尝试/231
第三节 《黑暗的势力》/233
第四节 《教育的果实》/236
第五节 《活尸》/238

第四章 斯特林堡/244
第一节 斯特林堡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244
第二节 第一阶段的创作(1869-1882)/250
第三节 第二阶段的创作(1886-1892)/253
第四节 第三阶段的创作(1893-1912)/257

第五章 梅特林克/265
第一节 《玛兰公主》/266
第二节 美学论著《卑微者的财富》/268
第三节 “等待的戏剧”/271
第四节 《佩雷阿斯和梅丽桑德》/277
第五节 《隐秘的殿堂》/279
第六节 《莫娜·瓦娜》和《圣安东的奇迹》/281
第七节 《青鸟》/285
第八节 晚年剧作/289

第六章 豪普特曼
第七章 王尔德
第八章 萧伯纳
第九章 契诃夫
第十章 罗曼·罗兰
第三部分 剧场艺术
第一章 格奥尔格二世与克隆涅克
第二章 莱因哈特
第三章 皮斯卡托
第四章 阿庇亚
第五章 戈登·克雷

中卷 1917-1945年的欧美戏剧
第一部分 1917-1945年欧美戏剧思潮流派
第一章 表现主义戏剧
第二章 超现实主义戏剧
第三章 未来主义戏剧
第四章 批判现实主义戏剧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
第六章 新神话主义戏剧
第二部分 剧作
第一章 高尔基
第二章 马雅可夫斯基
第三章 毛姆
第四章 奥凯西
第五章 皮兰德娄
第六章 恰佩克
第七章 奥尼尔
第八章 布莱希特
第九章 布尔加科夫
第十章 包戈廷
第十一章 加西亚·洛尔卡
第十二章 阿努伊
第三部分 剧场艺术
第一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第二章 叶夫列伊诺夫
第三章 梅耶荷德
第四章 瓦赫坦戈夫
第五章 塔伊罗夫
第六章 阿尔托
第七章 斯特拉斯堡

下卷 1945年以后的欧美戏剧
第一部分 战后欧美戏剧思潮流派
第一章 存在主义戏剧
第二章 荒诞派戏剧
第三章 战后批判现实主义戏剧
第四章 新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与形形色色的实验戏剧
第六章 欧洲文化中的“戏剧人类学"现象
第二部分 剧作
第一章 存在主义剧作
第三章 战后批判现实主义剧作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剧作
第三部分 剧场艺术
第一章 米哈伊尔·契诃夫
第二章 布莱希特
第三章 格洛托夫斯基
第四章 布鲁克
第五章 战后俄罗斯导演艺术
第六章 谢克纳
第七章 巴尔巴
第八章 博奥
附录 大事年表
书名、重要词语中外文对照与索引
人名中外文对照与索引

精彩书摘

老船长肖特弗的家建筑得像一条老式帆船,这一点具有象征意义。这个家就是整个英国,确切地说,是它的上层,是那个自认为最文明的社会阶层。住在这个家里的人们虽然由家庭关系联系在一起,但他们的亲近并不真诚。肖特弗有两个女儿:厄特渥得太太和赫什白太太,她们都不理解自己的父亲,而肖特弗船长却理解她们。不过,她们过的那种空虚无聊的生活对他说来是格格不入的。赫克托·赫什白是长女的丈夫,他早就厌倦了自己的妻子,到处追求更漂亮的女人,就连自己的小姨子也不放过。
在这些无所事事、茫然若失的人们当中,来了一个叫爱丽·邓的年轻姑娘。她是个穷人的女儿,正面临着痛苦的命运:她将要按照婚约嫁给已经五十五岁的资本家曼根。爱丽·邓爱上了英俊风流的绅士赫克托,不知道他已经有了妻室。后来,她才逐渐看穿了父亲的可怜和渺小、曼根的冷酷、赫克托的内心空虚。在这个“伤心之家”对她最有吸引力的是八十八岁的老船长肖特弗。
肖特弗是个古怪的人,甚至使人觉得他丧失了理智,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伤心之家”中,他是头脑最健全的人,比任何人都更理解人,更明了周围的一切。他对爱丽说:“我看到我的女儿们跟她们的丈夫们过的那种愚昧的生活,那样浪漫,那样伤感,那样势利。我又看到你,年轻的一代,不讲浪漫,不讲伤感,不讲势利了,可又讲起怎么弄钱,怎么舒服,怎么才是不折不扣的情理来了。我刮台风的时候在舵楼上站着,或者好几个月的工夫在北冰洋的长夜里冻着,比你或者比他们不只十倍地快乐。你正想追求一个有钱的丈夫。我像你这样年纪的时候我所追求的是困苦、危难、惊险和死亡,为的是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我的生命力。我并没有让怕死的心理支配了我的生命,我的报酬是:我没白活。你要是让怕穷的心理支配了你的生命,你的报酬将是你吃,你喝,但是你可并没真活。”肖特弗船长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劳动,在于战胜困难和危险。爱丽·邓意识到,在整座老宅中,老船长是唯一的灵魂没有被摧毁的人。
突然,空中出现了神秘的飞艇,投下了炸弹。大老板曼根和一个窃贼被炸死。飞艇远去后,厄特渥得夫人庆幸地说:“危险过去了。”剧本结尾的对话显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写好了。肖特弗船长说:“船已经脱离危险了。”这里所说的“船”指的是英国。而赫克托则认为,“世界又一下子变得要人的命的沉闷了!”赫什白太太和爱丽则幻想着:飞艇也许会再来一次,伤心之家也许会被毁灭。在这里,萧伯纳的含义很清楚:英国这个老牌帝国该完结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现代欧美戏剧史(套装共3册)”而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介绍其他可能相关的、或在某个维度上可以与之形成对比的图书内容,以期达到详细、自然、不含AI痕迹的要求,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精选世界文学与艺术思潮系列:深度探索人类精神的边界 第一册:《古希腊悲剧的永恒回响:从狄俄尼索斯祭典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重构》 内容提要: 本册是深入研究西方戏剧起源与古典美学基石的权威著作。它并非聚焦于“现代”的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西方文明的源头——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城邦的黄金时代。本书以详实的考古发现和文本细读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从原始宗教仪式中诞生的狄俄尼索斯祭典如何逐步演化为具有严密结构和深刻哲理的戏剧形式。 全书首先详尽考察了早期吟游诗人与合唱团的角色转换,并对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位伟大悲剧作家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中宿命论与自由意志的张力、《美狄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早期萌芽,以及《阿伽门农》中正义循环的残酷性。 尤为关键的是,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解析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模仿”(Mimesis)理论的奠基性贡献。我们不仅重构了亚里士多德对“三一律”的原始阐释,更将其置于古希腊城邦政治与公民教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净化”(Catharsis)对观众情感结构的实际影响。本书的视角是纯粹的古典学和哲学史路径,旨在揭示那些塑造了后世所有西方叙事艺术的基本法则,与其后世的创新与颠覆形成鲜明参照。 第二册:《文艺复兴的剧场复兴与伊丽莎白时代的文本革命》 内容提要: 本卷聚焦于欧洲从黑暗时代向近代过渡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末期,戏剧艺术如何挣脱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桎梏,重新焕发出强劲的世俗生命力。本书的核心在于阐释“文艺复兴”这一概念在剧场领域的具体体现,并着重剖析了意大利“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对角色原型和表演风格的革命性影响。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英格兰,详细解读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剧场生态的空前繁荣。我们避开了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传统文学解读,转而采用社会史和物质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环球剧场”作为一种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场所的运作机制。本书细致考察了剧本如何作为商品在不同剧团间流通,以及演员行会对剧作家的制约与反作用力。 重点分析对象包括克里斯托弗·马洛对“过度英雄”(Overreacher)形象的塑造,以及托马斯·海伍德对日常现实的关注。我们探究了在没有复杂舞台机械的条件下,剧作家如何仅凭语言的张力来营造宏大叙事。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市场驱动的剧场环境,它重拾了古老的人文精神,但其商业驱动力和对人性复杂面的直白呈现,与后来的现代主义戏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代表了古典形式向个人主义表达过渡的辉煌顶点。 第三册:《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抒情高潮与民族主义的戏剧表达》 内容提要: 本册深入剖析了启蒙理性主义退潮后,戏剧如何成为表达个体情感、民族精神与历史宿命的主要载体。本书认为,十九世纪的戏剧并非“现代”戏剧的直接前身,而更像是一场对古典主义宏大叙事和启蒙秩序的最后一次盛大反叛。 我们首先考察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中歌德与席勒对人类精神自由的呼唤,他们如何将历史的重量与个体的激情熔铸一体,构建出既宏伟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民族史诗。 随后,本书详细论述了浪漫主义在欧洲各地的变异:在法国,维克多·雨果如何挑战古典三一律,宣扬戏剧的“美丑对立”;在英国,拜伦和雪莱的诗剧如何脱离了舞台的限制,成为纯粹的文学宣言。 重点内容在于分析这一时期戏剧与新兴民族主义思潮的紧密结合。戏剧不再仅仅是关于普世真理的探讨,而是成为构建“我们是谁”的文化工程。我们对比了俄国果戈理的作品,探讨了其带有讽刺意味的现实描摹如何预示了向更“真实”反映的转变,但其根本上仍植根于对民族灵魂的深情描绘。 本书旨在勾勒出一条从古典美学原则出发,经由人文主义复兴,最终走向对绝对情感和历史进程的强烈抒发的光辉路径,为理解二十世纪“现代”戏剧对这种抒情与宏大叙事的颠覆与解构,提供了坚实的古典与浪漫背景支撑。 --- 核心主题: 这三册著作共同构成了一部《世界戏剧源流与古典美学建构史》,其叙事主线围绕着西方戏剧艺术如何从宗教仪式中诞生,如何经历古典范式的确立,如何被文艺复兴唤醒,直至在浪漫主义中达到抒情的顶峰。它严格遵循时间顺序,聚焦于传统戏剧结构、美学原则的建立与突破,其研究重点在于古典性、史诗性、抒情性和结构范式的演变,而避开了对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等)在哲学思辨、形式解构和对传统叙事颠覆的集中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戏剧爱好者心中的一座宝藏,我刚翻开第一册就被它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脉络给吸引住了。作者显然对现代欧美戏剧的发展了如指掌,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后来的先锋实验,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剧作家的简单介绍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流派背后的社会思潮和哲学基础。比如,在谈到易卜生和斯特林堡时,作者并没有把他们简单地归类,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同一时期对传统家庭和性别观念发起冲击,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原本感觉有点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博学的教授面对面交流,他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对于想系统了解西方戏剧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演变轨迹的人来说,这套书绝对是首选,信息量巨大但组织得极好,读完后感觉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脉络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史”这个字就意味着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侦探小说,作者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戏剧风格更迭背后的复杂动因。我花了不少时间沉浸在对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戏剧变迁的章节里。那种从对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如表现主义)转向对语言和符号本身的解构(如后现代主义的萌芽),那种微妙的心理和美学上的转向,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的论述逻辑性极强,观点鲜明,但绝不武断。作者总是能提供多方面的视角进行佐证,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将戏剧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模仿已有的经典,而是如何理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这才是真正的史学价值所在。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三册的厚度让人感觉内容极其充实,但内页的纸张质量和字号都非常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关注了它对战后欧洲戏剧,特别是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的论述,那部分写得尤其精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间离效果”和“非情节性”是如何从哲学层面瓦解传统戏剧的。很多其他书籍会简单地将荒诞派视为一种“反抗”,但这本书却将其置于技术爆炸和人类中心主义衰落的大背景下,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的艺术表达。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精准把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回溯到前面章节的内容,因为作者总能将前后的脉络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体系的能力。

评分

我是一个戏剧学院的学生,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戏剧史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又过于浅薄,只能提供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然而,这套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洞察力,即便是探讨像“荒诞派”这样具有高度概念性的流派时,也能用非常贴切的案例和精准的语言来阐述其核心精神——那种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问和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彻底颠覆。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美国戏剧部分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罗列了如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这样的巨匠,还细致分析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如何将美国本土的焦虑和冲突搬上舞台。书中对剧本文本的引用和解读也极其到位,常常是只截取了最能体现风格变化的那几句台词,却能让人瞬间捕捉到作品的精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戏剧编年史。

评分

我向所有对艺术史和人类思想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套书,即使你不是戏剧专业的学生,也会被它所展现的文化张力所折服。它清晰地展示了戏剧作为一面镜子,如何忠实而又批判地映照出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每一次阵痛与觉醒。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美国“非裔剧场”的兴起,作者没有将其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放在了民权运动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戏剧的身体性和即时性来挑战既有的种族权力结构。这种将艺术与社会史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整套书充满了现实意义和批判力量。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在为我们理解当下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参照系。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深度学术力作。

评分

很不错,看了很长时间没有错字,印刷工整

评分

好书好价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该书的开拓性还表现于方法论上。陈世雄在《序论》中写道,“总结百余年来现代欧美戏剧发展的总趋势,进而概括出若干基本规律、基本特色,是编写这部戏剧史的主要目的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力图在戏剧史的理论思维方法上来一番突破,并尽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往大量的文学史著作,大都以作家作品作为基本单元来结构全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抓住了文学史的主体,有利于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深入细致地阐释和评估,而不利之处在于缺少“中间环节”,难以通过对单个作家的评述而臻于对文学史发展规律性的把握。陈世雄的《现代欧美戏剧史》则以加强对戏剧流派类型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基本特征的论述来突出这一“中间环节”所具有的理论张力和统摄作用,它上续整个社会政治背景,哲学美学思潮,下达具体剧作家的创作实践,首尾贯通,上下衔接,较好地避免了以往某些文学史著作中所存在的“整体脱序”的状态。尽管该书仍然是以对剧作家的阐释为主体,但这种阐释已不再是孤立的,一方面许多剧作家的诗学主张和创作实践能够在流派归属的关系中得到解释,并通过这一环节向更高层次的理论概括输送来自戏剧史“基层”的信息资源,而另一方面,又使戏剧家丰富独特的创作个性能在各个独立的章节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展示。书中细致深入地分析了20多位剧作家的戏剧观以及他们在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兼及40多位有影响的剧作家数以百计的作品。这一切通过流派属性研究这个中介,从各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以多声部的交响效果,综合地体现了现代欧美戏剧在其发展的百年历程中所内含的“剧作主题的哲理化”、“思维方式的科学化”、“描写重点的内心化”以及“戏剧观念的多元化”的总体特征。我认为该书在方法论上的显著特点,就是流派类型的共性概括和剧作家创作个性的具体揭示的高度统一。

评分

专业学习,很不错~~~~~~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还会来购物

评分

该书的又一独到之处,是成功地做到了剧作史与戏剧思想史的有机结合。通常,戏剧史可分成剧作史与剧场演出史两大类型。陈世雄的《现代欧美戏剧史》采用的仍然是剧作史的传统模式,但又与通常所见的剧作史不同,那就是作者在评介重要的剧作家,特别是那些创立了新的戏剧流派或戏剧体裁、剧作形态的戏剧革新家时,都以专门的篇幅论及其戏剧诗学主张,并把这一主张置于整个欧美现代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从而使该书不仅可以当作一部内容丰富的剧作史来读,而且同样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近百年来欧美戏剧思想和戏剧美学观念的历史变迁。在剧作史和戏剧思想史这两套文本的彼此印照、相互生发之中,深化对欧美现代戏剧发展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的理解和认识。对作者在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能够肯定,大量深入系统的专题化探讨,大大提高了该书的理论品位和学术水准,这一点是一般的戏剧史甚至文学史所难以与之比肩的。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该书的又一独到之处,是成功地做到了剧作史与戏剧思想史的有机结合。通常,戏剧史可分成剧作史与剧场演出史两大类型。陈世雄的《现代欧美戏剧史》采用的仍然是剧作史的传统模式,但又与通常所见的剧作史不同,那就是作者在评介重要的剧作家,特别是那些创立了新的戏剧流派或戏剧体裁、剧作形态的戏剧革新家时,都以专门的篇幅论及其戏剧诗学主张,并把这一主张置于整个欧美现代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从而使该书不仅可以当作一部内容丰富的剧作史来读,而且同样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近百年来欧美戏剧思想和戏剧美学观念的历史变迁。在剧作史和戏剧思想史这两套文本的彼此印照、相互生发之中,深化对欧美现代戏剧发展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的理解和认识。对作者在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能够肯定,大量深入系统的专题化探讨,大大提高了该书的理论品位和学术水准,这一点是一般的戏剧史甚至文学史所难以与之比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