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静伟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创新
  • 问题解决
  • 用户体验
  • 方法论
  • 商业
  • 产品设计
  • 思维模式
  • 创意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8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77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设计思维》以设计的行为、内容为中心,提供了展开思维扩展、思维聚敛的方式方法,产品设计内容的思维方式、黏着方式,文化结构、文化生产、文化价值在设计思维中具有核心地位,从而实现为内容产业提供文化资源的目的。本书力求在哲学与应用学科之间搭建桥梁,希望在行为与思想、历史与当下之间有畅通的思维。书中选用的插画多是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直观地说明人类对生活意义、生活福祉追求的始终如一,变化的是实现意义的技术、表现意义的形式。我们通过此种方式,探索了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意义、设计的形态、设计的技术等。
全书围绕产品生命不同时期设计了十一个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出发,形成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片断与结构,拓展、聚敛、寻找是每次思维发散、思维组织的过程。书中每一章既可以单独成章,从某一点出发,应用此章的方式与方法开展思考;也可通过全书的体系开展思维加工。其结果往往是令人欣喜的,有时是震撼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思维与设计 004
一、思维与思维加工 004
二、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006
三、设计及设计实现 006
四、思维导图 008
第二节 学习模式 010
一、知识、能力、素质 011
二、学习模式 012
本章小结 013
第二章 模型 015
第一节 模型的概念 017
一、模型的概念 017
二、模型的应用 018
第二节 人模型 019
第三节 用户模型 020
一、用户模型的概念 020
二、用户模型的基本参数 022
第四节 产品模型 023
实验一:模型的认知 024
本章小结 025

第三章 生活方式 026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描述 028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028
二、生活方式描述的方法 031
第二节 活动 033
一、活动的概念 033
二、活动与设计 035
第三节 情感 038
一、情感的概念 038
二、情感分类与描述 039
三、情感启动与产品设计 040
第四节 趣味 041
一、趣味的概念 041
二、趣味与设计 042
实验二:生活中活动或事件的情感、
趣味认知 048
本章小结 049
第四章 未来生活 050
第一节 未来生活的构想 052
一、古人对未来的构想 052
二、探索与决策 053
第二节 人造物 056
第三节 历时法 057
一、共时性与历时性 057
二、历时法的理论 059
第四节 愿景 061
实验三:人造物的本质 064
本章小结 064

第五章 文化再生产 066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与设计 068
一、文化遗传与文化再生产 068
二、文化习得与文化再生产 070
三、文化性质与文化再生产 071
四、设计与文化再生产 072
第二节 语言 073
一、符号与符号系统 073
二、符号与语言 074
三、语言与文化 075
四、语词与设计 077
第三节 语言模态 079
一、语言模态的概念 079
二、语言模态的应用 081
三、话语分析技术与设计 081
第四节 效度 082
一、效用理论 082
二、传播的理论与设计 083
实验四(1):语言模态的转换 086
实验四(2):语言模态的转换 087
本章小结 087

第六章 审美 089
第一节 审美与设计 091
一、美在哪里 091
二、审美 091
三、审美与设计 095
第二节 美感 096
一、美感是人造物的属性 096
二、美感的描述与构成 097
三、美感的设计应用 099
第三节 共通感 102
一、共通感的依据 102
二、共通感的应用 103
第四节 风格 105
一、风格的概念 105
二、风格的设计应用 105
三、典型风格的特征 106
四、风格与品牌消费 109
实验五:从意到形的审美体验与语言
模态转换 110
本章小结 111


第七章 文化结构 112
第一节 文化结构与设计 114
一、文化组词 114
二、文化词组分析 114
三、文化的结构 116
四、文化消费特征之一 —等级与风格 118
五、文化消费特征之二—生存心态的
平衡 118
第二节 镜像 119
一、镜子里有什么? 119
二、镜像理论 121
第三节 形态 121
一、形态的概念 121
二、形态的作用 122
三、形态的构成 124
四、形态与观者的知觉 125
第四节 意义 127
一、意义的类别 127
二、意义的概念 128
三、意义与设计 129
实验六:文化结构中的形态与意义 131
本章小结 132


第八章 设计思想 134
第一节 设计思想与设计 136
一、设计思想概念 136
二、设计思想的知识 138
三、站在巨人的肩上 139
第二节 机器中心论 141
一、机器中心论的概念 141
二、机器中心论与技术美学 142
第三节 人本主义 143
一、人本主义的概念 143
二、人本主义与真善美 144
第四节 功能主义 145
一、功能主义的概念 145
二、功能主义与目的 146
三、功能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147
四、其他设计思想 148
实验七(1):设计思想的认知与应用 149
实验七(2):关系的认知与应用 150
本章小结 151


第九章 劳动成果 153
第一节 劳动成果的转换 155
一、劳动成果的概念 155
二、劳动成果的流转 156
第二节 评价 158
一、评价的概念 158
二、劳动成果相关的法规及社会评价 15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89)摘要 161
第三节 作品 163
一、作品的概念 16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013)摘要 16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10)摘要 164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
修正)摘要 165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2002)摘要 166
第四节 产品 167
一、产品的概念 16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000修正) 168
三、《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2006)摘要 170
实验八:劳动成果的评价与转换 171
本章小结 171

第十章 市场 173
第一节 市场与顾客知识 175
一、市场的发生与发展 175
二、体验经济下的市场 176
三、顾客知识与顾客资产 178
第二节 体验 180
一、体验的概念 180
二、制造体验 181
三、体验与故事、游戏规则的技术 182
第三节 场景 182
一、场景的理论 182
二、场景的构造 184
第四节 角色 187
一、角色的概念 187
二、以京剧中的角色为例 189
实验九:体验的发生分析 191
本章小结 191

前言/序言


《结构之美:逻辑、系统与算法的深度探究》 序言:在复杂性中寻找秩序的渴望 人类文明的演进,本质上是一部不断试图理解和驾驭复杂性的历史。从古人对星辰运行规律的观测,到现代复杂网络理论的构建,我们始终在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基本结构与运作原理。本书并非关注于如何“创造”或“体验”事物,而是深入剖析构成我们所见一切事物的内在骨架——逻辑、系统与算法的本质。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的世界:从细胞内部的分子机器到全球金融市场的高频交易,从语言的语法结构到物理定律的简洁优雅。理解这些系统的运行逻辑,远比仅仅描述其表象更为重要。它们是驱动决策、预测未来、实现自动化和优化性能的底层代码。 《结构之美》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箱,用以解构那些看似混沌的领域,将其还原为可分析、可建模、可预测的结构体系。我们不会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究这些结构背后的数学基础、哲学根源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 --- 第一部分:逻辑的基石——形式系统与推理的艺术 本部分聚焦于形式逻辑的严密性,这是所有结构化思考的起点。我们将超越日常语言的模糊性,进入符号逻辑的精确领域。 第一章:命题与谓词:精确陈述的边界 我们将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出发,迅速过渡到布尔代数和一阶逻辑。重点在于理解如何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具有确定真值的逻辑表达式。探讨“真值”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模糊逻辑和多值逻辑中,传统二元对立如何被挑战。我们将详细分析蕴含关系(Implication)的悖论及其在证明论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推理的引擎:演绎、归纳与溯因 推理是知识构建的桥梁。本章细致区分了演绎推理(保证结论的必然性)和归纳推理(基于观察的概率性泛化)。重点分析归纳推理中的“霍布森选择”困境,以及如何利用贝叶斯定理来量化归纳的强度。最后,探讨溯因推理(Abduction)——如何在不完整信息下构建最佳解释,这在诊断学和科学发现中至关重要。 第三章:完备性与一致性:形式系统的内在约束 任何形式系统,无论是数学公理系统还是编程语言的语法,都面临两个核心的质量检验:一致性(Consistency)和完备性(Completeness)。我们将深入探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它揭示了任何足够强大的形式系统内部固有的局限性。理解这一点,对于设定我们在自动化证明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期望至关重要。 --- 第二部分:系统的交织——涌现、反馈与动态平衡 结构不仅存在于静态的符号中,更体现在相互作用的元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中。本部分将系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探讨复杂系统的行为模式。 第四章:分解与重构:模块化思维的力量 几乎所有工程和科学领域都依赖于模块化设计。本章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一个庞大的系统拆解为可独立管理和测试的子系统(组件)。我们将分析“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并研究信息论如何量化组件之间的依赖程度。讨论面向对象设计、微服务架构中对模块化结构的追求。 第五章:反馈回路:控制与失控的边界 反馈是系统自我调节的核心机制。本章详细剖析正反馈(放大效应)和负反馈(稳定效应)。通过对控制论(Cybernetics)的考察,我们将分析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研究生物体和经济体如何利用复杂的反馈网络来维持动态平衡(稳态)。重点在于识别和应对“延迟效应”对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第六章:涌现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奥秘 涌现性(Emergence)是复杂系统最迷人的特征——宏观层面的复杂行为无法仅凭对微观组件的简单叠加来预测。我们将利用元胞自动机(如康威生命游戏)和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演示简单规则如何催生出复杂的、不可预测的模式。探讨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在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 第三部分:算法的精髓——计算、效率与可解性 算法是结构化思维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明确步骤的描述。本部分将聚焦于算法的效率、限制和抽象能力。 第七章:计算的极限:图灵机与可计算性 在深入研究具体算法之前,必须理解“计算”的本质界限。本章将重温图灵机模型,并探讨停机问题(Halting Problem)所揭示的计算的固有不可判定性。理解哪些问题原则上无法被有效解决,是设计有效解决方案的前提。 第八章:效率的量度:复杂度理论与渐进分析 算法的优劣不仅在于能否得出正确答案,更在于达成答案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大O表示法,并对比不同算法在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上的表现差异(如 $O(n^2)$ 与 $O(n log n)$ 的区别)。重点分析排序、搜索和图遍历算法的结构性效率差异。 第九章:数据结构的结构化支撑 算法的效率严重依赖于其操作的数据结构。本章探讨了链表、树(特别是平衡树和B树)、堆和哈希表等基本结构,分析它们如何通过特定的组织方式来优化特定的操作(如快速查找、插入或范围查询)。理解每种结构背后的空间权衡和时间权衡。 第十章:优化与搜索:在结构空间中导航 许多现实问题可以被建模为在巨大状态空间中寻找最优路径的问题。本章介绍启发式搜索算法(如A算法),它们如何利用预先构建的知识(启发函数)来高效地探索结构空间。探讨动态规划如何通过记录和重用子问题的解,避免指数级的重复计算,从而“消化”复杂性。 --- 结语:结构作为理解世界的透镜 《结构之美》并非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部关于思维方式的哲学探讨。它揭示了无论是在工程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还是纯粹的数学领域,我们都在反复使用同一套基本的结构化工具——逻辑、系统思维和计算思维。掌握了这些底层结构,读者便能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审视世界,从表面的喧嚣中抽离出来,直抵事物运行的坚实内核。这种对结构深度的探求,是创造和理解一切复杂事物的永恒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秀。我是一个对逻辑结构有强迫症的人,如果一本书的章节跳跃或者论证松散,我基本会直接弃读。但《设计思维》这本书的铺陈,简直是行云流水。它从宏观的哲学基础开始,缓缓深入到具体的工具箱层面,让人始终能把握住“为什么”和“怎么做”之间的联系。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设计工具,而是将每种工具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解释清楚它们在解决特定类型问题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比如,关于需求分析,它区分了定性和定量数据的整合方式,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向管理层汇报成果的项目经理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执行”环节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很多方法论在讲到落地时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巨大的执行黑洞。但这本书非常详尽地讨论了跨部门协作、如何应对利益相关者的阻力等“软技能”问题,这些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是全方位的指导。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流程化解决问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天然的怀疑态度。毕竟,艺术和设计是讲究灵感的,流程化会不会扼杀掉那种偶发性的天才闪光?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时,我的看法开始动摇了。它并没有把流程塑造成僵硬的教条,反而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弹性和可迭代的循环。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快速原型制作与测试”的阐述。我们团队过去在项目后期经常栽跟头,总觉得时间紧迫,测试可以往后放一放,结果往往是推翻重来,耗费了大量资源。这本书用鲜活的例子证明了“早失败,快学习”的真正价值。它不是鼓励你做出一个粗糙的东西,而是教你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去验证你的核心假设。那种迭代的节奏感,从最初的草图到可交互的模型,每一步都带着一种探索的兴奋感。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完美,往往是扼杀创新的元凶。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教科书的干巴巴,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踩坑”心得,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实践。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把创新能力系统化、可复制化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曾经参与过一些内部的创新工作坊,它们往往虎头蛇尾,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框架来支撑后续的跟进和落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的系统。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想出点子”,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产生有价值点子”的机制。我特别欣赏它对“失败文化”的塑造。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失败”是需要被掩盖的污点,但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在创新的早期阶段,失败是信息收集的最佳途径。这种观念的重塑,极大地解放了团队成员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敢于尝试那些看似“疯狂”的想法。从纸质版的排版来看,注释和图表的运用也极为克制和有效,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一切设计都服务于内容的清晰传达。这本书的厚度足以证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但阅读体验却异常轻盈,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编辑和写作技巧的体现。它真正帮助我搭建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维框架。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一个职业生涯的迷茫期,感觉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重复,缺乏那种被点燃的激情。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更有创意”的灵感速效药,但它给我的,却是更深刻的东西——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它让我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一个“问题定义者”。过去,我总是被动地接受任务,然后努力去完成它。这本书教会我,在开始动手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是花时间去质疑任务本身:我们真正要解决的痛点是什么?这个“痛点”是用户真实的感受,还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假设?这种思维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开始在日常对话中变得更加敏锐,对事物的表象保持警惕。它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邀请你一起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不再满足于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开始享受挖掘隐藏问题的乐趣。这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有意义地工作”的哲学指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常感到思维卡壳的人量身定做的“急救箱”。我是在一个充满创意的行业里摸爬滚打,每天都要求拿出点新东西,但灵感这东西,它就像淘气的猫,你越想抓住它,它跑得越快。我之前试过很多方法论,什么头脑风暴、SWOT分析,听起来都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模糊不清。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近乎“去魅”的务实感。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吓唬人,而是把整个流程拆解得异常清晰,每一步都配有非常接地气的案例。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同理心”阶段,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了解用户,但实际上只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打转。这本书像一双有力的手,把我从自满的状态里拽出来,让我真正开始“走进去”体验别人的困境。那种从观察到定义,再到构建原型的过程,感觉就像是在玩一个非常高级的拼图游戏,每块碎片都至关重要,最终拼出的成品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到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火花,而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艺术。

评分

评分

好歹加一层塑料气泡好吗?把封面都摩擦花了,有人提意见,就要去做,别总回复什么客套话。你以为强东他花钱给你们当客服是干嘛呀?就是跟踪客户意见的,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你只能永远是客服。

评分

纸质非常差,图案看不清楚,贵!

评分

好歹加一层塑料气泡好吗?把封面都摩擦花了,有人提意见,就要去做,别总回复什么客套话。你以为强东他花钱给你们当客服是干嘛呀?就是跟踪客户意见的,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你只能永远是客服。

评分

评价设计思维的内容多样,简短不详细

评分

评价设计思维的内容多样,简短不详细

评分

纸质非常差,图案看不清楚,贵!

评分

纸质非常差,图案看不清楚,贵!

评分

纸质非常差,图案看不清楚,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