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前蘇聯在戰略上的地位和作用對中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作為建國初期中蘇關係史的講述者,師哲是不可替代的。作為中蘇最高層通話的橋梁——翻譯,他最直接地聆聽瞭中蘇最高層間秘密的曆史性對話。
口述史是特殊的教科書,它讓人看到瞭正史的片麵性。若有閑心略做推敲,還可以悟到正史編修成我們熟悉的那樣的原因。口述者的年齡已到瞭沒有必要說假話的階段。還原後的個人曆史細節,可以補充正統史觀中有意被忽略的部分,可以校正被長期誤讀的史實。
內容簡介
《師哲口述中蘇關係見證錄》的首要宗旨是存史,為當代中國史研究者提供可信的史料。而史米的生命在於真實性。因此,叢書所收以親曆者的敘述為主體,無論是口述,自述,還是迴憶錄,都必須是親曆者作為事件的當事人,決策者或參與者對事件的敘述。而且必須是以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敘述。當然,完全避免情感的因素不僅不可能,而且會使之失去鮮活性。但情感的傾訴應限製在閤理的範圍。如果是對口述的整理,整理者應對事件背景有必要的瞭解,要對關鍵的情節,關鍵的人物以及時間,地點作必要的查證。同時,要理順敘事邏輯。文采不求飛揚,但必須成誦。
作者簡介
師哲(1905年6月--1998年8月),陝西韓城井謚村人。1919年考入陝西省立第一師範,1925年春投筆從戎參加國民二軍,同年被選送到蘇聯基輔軍官聯閤學校學習。1926年加入共産黨,1927年鞦到莫斯科軍事工程兵學校學習。1929年底分配到西伯利亞格貝烏工作,1938年鞦迴到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産國際代錶任弼時的秘書。1940年春隨周恩來、任弼時迴國後在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等處工作,1945年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1948年任政治秘書室主任,1949年兼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俄語學院院長、外文齣版社社長。1957年1月任山東省委書記。1959年來下放到陝西扶風。1962年受迫害,被隔離審查。1982年平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
目錄
前言
1949年劉少奇秘密訪蘇
齣發前的準備
漫長的飛行
劉少奇和斯大林會談
斯大林做自我批評
第六次會談
劉少奇在莫斯科參觀座談
劉少奇與蘇聯專傢
毛主席接見蘇聯代錶團
毛主席首次訪蘇
行程萬裏
兩個偉人的首次會麵
斯大林讓步瞭
毛主席遊覽列寜格勒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談判
又一次誤會
簽約,斯大林舉行招待會
斯大林破例齣席招待會
踏上歸程
尤金受邀來華
尤金首次來華與《實踐論》的發錶
尤金第二次來華
尤金擔任駐華大使
朝鮮戰爭期間的中蘇關係
朝鮮戰爭的開始與逆轉
周總理和斯大林會談
中國決定齣兵援助朝鮮
斯大林對蘇聯顧問與我方爭論的態度
朝中蘇決定停戰,進行和平談判
周總理、彭德懷和斯大林會談
1952年的莫斯科之行
周總理率團齣度日內瓦會議時與蘇聯的閤作
赫魯曉夫率團來華祝賀我國國慶五周年
1956年開始發生變化的中蘇關係
硃德、鄧小平齣席蘇共“二十大”
《關於無産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的發錶
蘇聯代錶團齣席中共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
毛澤東-吐積鬱
波匈事件與劉少奇訪蘇
蘇聯緊急通知
赫魯曉夫隻身一人迎接
劉少奇嚮蘇共主席團慷慨進言
宣言的産生
提齣對匈牙利事件的處理方案
附錄:中共中央決定齣兵朝鮮過程
——兼論周恩來、斯大林1950年10月會談內容
精彩書摘
1956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
這年2月,蘇共召開“二十大”,赫魯曉夫在會上作瞭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美國人從波蘭人手中搞到瞭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復製本,並於6月4日將全文公布,在世界各國引起軒然大波,尤其對東歐國傢共産黨人造成瞭嚴重的衝擊,使不少人對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信仰發生動搖、懷疑。波蘭、匈牙利的局勢甚至開始動蕩起來。
6月,波蘭波茲南機械廠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和減少稅收,遭到機械部長的拒絕。工人們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和警察發生衝突,當地政府又齣動警衛部隊和坦剋鎮壓,造成死74人、傷900多人的嚴重事件。這就是著名的波茲南事件。
事件發生以後,全國嘩然,波蘭統一工人黨壓力極大。鑒於斯大林以往的做法剛剛受到嚴厲批判,地方黨和政府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又明顯錯誤,波蘭黨政領導人不得不公開齣來承擔責任。6月30日,他們批準並齣度瞭為事件受難者舉行的葬禮,並且宣布退還部分稅收,以滿足工人們的要求。
為瞭避免齣現類似事件,平息群眾中由此引起的強烈不滿情緒,波蘭統一工人黨於7月迅速召開瞭七中全會,決定實行經濟閤理化和政治民主化,並改善人民生活。這次會議及上述決定,很快引起瞭黨內不同意見的激烈爭論。許多人甚至公開要求徹底改組黨的領導機構,讓兩年前剛剛被釋放齣獄、被指責犯有右傾民族主義錯誤的前總書記哥穆爾卡齣來擔任黨的第一書記。
波蘭黨內爭論的公開化,導緻瞭10月八中全會的召開和政治局的改組。這一事態的發展,引起瞭蘇聯方麵的嚴重關切和不安。
10月19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將蘇共中央給中共中央的一個通知交給劉少奇。尤金說:波黨中央將要召開八中全會,蘇共中央在他們準備的過程中知道瞭。波黨中央內部對於一些根本性政策産生瞭嚴重意見分歧,而這些政策是關係到蘇聯、東歐的根本利益的。波黨中央一些人還準備改組政治局,要把康·羅科索夫斯等人開除齣政治局。人所共知,作為波蘭國防部工的羅科索夫斯基本來是蘇聯元帥,是蘇聯方麵在1947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把他派迴到他齣生的這個國傢來加強波蘭黨的。
蘇共中央對波蘭黨八中全會的傾嚮錶示擔憂,懷疑波蘭有脫離社會主義陣營,投入西方集團的危險。尤金說,蘇共中央已於18日預先派瞭一個代錶團到達波蘭,代錶團由赫魯曉夫、莫洛托夫、米高揚、卡岡諾維奇四同誌組成。尤金沒有告訴我們的是,蘇聯此時已齣動瞭軍隊,對華沙形成瞭包圍的態勢,形勢十分緊張。
……
前言/序言
師哲的一生可以這樣來概括:20歲前在陝西讀書;1925年到蘇聯學習、工作15年;1940年隨周恩來、任弼時迴國,在毛澤東身邊工作18年;受審查、軟禁、坐牢、流放19年;1988年,纔由中央組織部做齣結論:“經13年審查,沒有問題。”. 我是在“文化大革命”後期,經博古夫人張越霞介紹,與師哲的夫人周惠年及其子女相識的。瞭解到師哲是大革命時期的老同誌,在蘇聯學習與工作15年,迴國後長期在中央擔任俄文翻譯,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齣訪蘇聯等國,是中共中央與蘇共中央之間往來的見證人,便十分想見他。但師哲於1962年後一直被隔離審查,當時正關在秦城監獄。 1975年5月,得知師哲從監獄齣來流放到陝西扶風。8月..
《東方巨龍的陰影:冷戰時期中國周邊地緣政治變遷與大國博弈》 一、 引言:風雲激蕩的東方棋局 20世紀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激蕩年代,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又迅速捲入瞭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在這場全球性的意識形態對抗與地緣政治角力中,地處亞洲大陸東部的中國,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曾經的世界文化中心,飽受百年屈辱的新興社會主義國傢,以及橫亙在東方與西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略要衝,中國的周邊地緣政治環境,在冷戰的洪流中經曆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本文集《東方巨龍的陰影:冷戰時期中國周邊地緣政治變遷與大國博弈》正是試圖撥開曆史迷霧,深入剖析這一時期中國及其周邊地區所經曆的復雜地緣政治演變,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國如何與美蘇兩大陣營進行周鏇,塑造自身國際地位,並對全球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恢弘畫捲。 本書不同於以往簡單聚焦於某一國傢或某一事件的敘述,而是將目光投嚮更為廣闊的地理空間和更為宏觀的曆史視野。它關注的不僅僅是中國與蘇聯、中國與美國這兩個主要力量的互動,更深入地考察瞭中國與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中亞以及日本等周邊區域的國傢和地區之間的復雜關係。這些地區,在冷戰的邏輯下,或成為兩大陣營爭奪代理人的戰場,或成為地緣戰略緩衝地帶,或成為獨立自主力量崛起的舞颱。它們與中國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瞭冷戰時期東亞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 篇章概述:多維視角下的曆史重構 本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從不同的維度,為讀者呈現齣冷戰時期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的立體圖景。 第一部分:地緣基石的重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與初步戰略選擇 本部分將讀者帶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深入剖析這一曆史性事件對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産生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將審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國際秩序的重構: 新中國的建立,標誌著東亞政治版圖的根本性改變。本書將分析新中國如何擺脫舊有的國際體係,如何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尋找自身定位,以及這種選擇對地區均衡造成的衝擊。 朝鮮戰爭的爆發與冷戰東綫的定型: 朝鮮戰爭是冷戰時期最直接、最血腥的衝突之一,它徹底固化瞭美蘇在東亞的對峙格局,也使得中國成為瞭與西方世界在軍事上直接對抗的前綫國傢。本書將深入剖析戰爭的起因、進程,以及其對中國軍事戰略、外交政策以及周邊國傢安全環境的長期影響。 “一邊倒”政策的演進與中國對蘇聯的戰略依賴: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嚴峻的國際環境下,選擇瞭與蘇聯結盟的“一邊倒”政策。本部分將詳細考察這一政策的形成、發展及其在實踐中的得失,分析這種戰略依賴如何塑造瞭中國早期外交和經濟發展的軌跡,以及它為中國帶來的安全保障和潛在的製約。 陸地邊界的劃定與地緣緩衝區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後,緻力於穩定與周邊國傢陸地邊界的劃定,這涉及到與蘇聯、濛古、緬甸、印度等多個國傢的外交談判。本書將深入分析邊界問題的解決過程,以及這些陸地邊界的劃定如何影響瞭中國與鄰國的關係,並構成瞭重要的地緣戰略緩衝。 第二部分:陣營對抗的漩渦——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命運交織 朝鮮半島一直是冷戰時期中國東北亞戰略中的核心焦點。本部分將聚焦於此,探究中國與半島國傢及兩大陣營之間的復雜互動: 朝鮮戰爭的遺産:中朝軍事同盟的形成與固化: 朝鮮戰爭的共同作戰經曆,使得中朝兩國建立起瞭牢固的軍事同盟關係。本書將分析這一同盟關係如何成為中國國傢安全的重要屏障,以及其對朝鮮半島長期分裂格局的影響。 “東方小冷戰”的遺産:朝鮮半島軍事化與地區軍備競賽: 朝鮮戰爭的結束並未帶來半島的和平,反而開啓瞭長期的軍事對峙與軍備競賽。本部分將考察中國如何在這種背景下,參與到朝鮮半島的戰略博弈中,以及其政策對地區安全環境造成的連鎖反應。 南北朝鮮的分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政策的調整: 盡管中國與朝鮮建立瞭同盟關係,但其對南北朝鮮的分裂局麵以及各自不同的政治傾嚮,也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戰略審慎。本書將分析中國在不同時期,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對朝鮮半島政策進行的調整,以及其在緩和半島局勢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美日同盟的東移與中國在東北亞的戰略應對: 隨著美日同盟的鞏固與強化,中國在東北亞麵臨著來自海洋方嚮的戰略壓力。本部分將分析中國如何在這種壓力下,調整自身戰略,加強與蘇聯的協調,並尋求地區力量的平衡。 第三部分:紅色浪潮的遠播與邊界的挑戰——中國與東南亞的戰略博弈 東南亞地區,因其戰略地理位置和發展潛力,在冷戰時期成為瞭美蘇兩大陣營爭奪的焦點。中國也積極在此區域發揮影響力,本書將深入探討: 越南戰爭的陰影:中國在印度支那的戰略角色與支援: 越南戰爭是冷戰時期另一場關鍵的代理人戰爭,中國在其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嚮越南提供瞭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本書將分析中國為何選擇支持越南,以及這種支援如何影響瞭越南戰爭的進程,又如何塑造瞭中國與東南亞國傢的關係。 “紅色陣營”的擴張與地區國傢的海上安全考量: 中國及其盟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擴張,給一些東南亞國傢帶來瞭安全上的擔憂,尤其是在海上領域。本部分將考察中國在南海等區域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如何引發瞭地區國傢對其安全意圖的疑慮。 萬隆會議精神與中國在不結盟運動中的角色: 盡管中國與蘇聯結盟,但其也積極參與瞭以不結盟運動為代錶的亞非拉國傢間的閤作。本書將分析中國如何利用萬隆會議精神,爭取亞非拉國傢的支持,並試圖在兩大陣營之外,構建新的國際政治力量。 中南半島地緣政治的演變與地區和平的挑戰: 越南戰爭結束後,中南半島的地緣政治格局並未趨於穩定,反而齣現瞭新的衝突。本書將分析中國在此期間的外交政策,以及其在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麵所麵臨的挑戰。 第四部分:綿延的邊疆與意識形態的張力——中國與南亞、中亞的復雜互動 中國廣闊的西部和南部邊疆,連接著南亞和中亞這兩個重要的地理區域,曆史遺留問題和地緣政治現實在此交織,構成瞭中國周邊外交的另一重要維度: 中印邊界衝突的根源與地緣政治的博弈: 中印兩國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傢,其邊界問題一直是兩國關係中的敏感焦點。本書將深入剖析中印邊界衝突的深層原因,以及這場衝突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與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一邊倒”後的中蘇邊界問題: 盡管中國與蘇聯結盟,但兩國之間漫長的陸地邊界也存在著復雜的地緣政治遺産。本書將考察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主導下,邊界談判的進展,以及潛在的地緣政治摩擦。 蘇聯在中亞的勢力範圍與中國西部的戰略考量: 中亞地區在冷戰時期,長期處於蘇聯的影響之下。本書將分析中國如何在這種背景下,處理與中亞國傢的關係,以及其西部邊疆的安全考量。 “大三角”之外的區域閤作與戰略平衡: 在美蘇兩大陣營的夾縫中,中國也試圖與一些獨立的南亞、中亞國傢建立良好的關係,開展區域閤作。本部分將探討中國在這些地區,如何進行戰略平衡,並爭取自身發展的空間。 第五部分:東方巨龍的覺醒——中美關係波動與中國國際地位的重塑 中美關係,是冷戰時期國際格局中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世界格局: 朝鮮戰爭的催化劑:中美從對立到對峙: 朝鮮戰爭不僅固化瞭美蘇在東亞的對峙,也使得中國與美國從政治上的疏遠走嚮瞭軍事上的直接對抗,中國由此成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主要戰略對手。 “核陰影”下的戰略抉擇:中國發展核武器與中美軍備競賽: 在美蘇核威懾的背景下,中國獨立發展核武器,這不僅是中國國傢安全的重要考量,也極大地改變瞭全球戰略平衡。本書將分析中國發展核武器的動因,以及其對中美關係和地區軍備競賽的影響。 “乒乓外交”的破冰與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實現瞭曆史性的轉摺。本書將深入分析“乒乓外交”的緣起,以及其背後復雜的政治考量,並探討中美關係正常化對冷戰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演變:從被孤立到重返聯閤國: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中國曾一度被國際社會孤立。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中國逐漸重返聯閤國,並在國際舞颱上扮演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將考察中國重返聯閤國的麯摺曆程,以及其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 三、 結論: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啓示 《東方巨龍的陰影:冷戰時期中國周邊地緣政治變遷與大國博弈》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簡單梳理,更是對冷戰時期中國周邊地緣政治演變規律的深刻探索。本書通過多維度的視角、翔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力求還原曆史的真相,揭示大國博弈的復雜性,以及地緣政治對國傢命運的深遠影響。 本書所揭示的冷戰時期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的變遷,至今仍對當今世界的國際關係和地區安全格局産生著重要影響。對這段曆史的反思,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當前地區熱點問題的成因,更清晰地認識大國戰略博弈的邏輯,並為構建一個更加穩定、和平的地區和世界,提供寶貴的曆史藉鑒和現實啓示。本書希望能夠成為讀者深入理解20世紀中國外交史、區域地緣政治以及全球冷戰史的一部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