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5年,“雅俗文化书系”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赵朴初题字,季羡林作序;2011年,新版“雅俗文化书系”重装推出,延续经典。
2.新版“雅俗文化书系”为读者提供安全、营养、美味的“精神食粮”。
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收集资料、组织内容;以优美流畅的行文将文献、典故、诗词汇入书中;为了读者查阅书中最感兴趣的内容,目录安排了四级标题。
3.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故事,使读者对每种文化的了解更加完整、丰富、立体化。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普通读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真正地从生活中体会到意义和趣味,增加人生的内涵。
4.引用经典的古典文献上百处,穿插几十个有趣的历史典故,选摘优美的古代诗词数十首,配有一百多幅插图。
诗词典故使文化知识变得生动易读,文化知识为诗词典故的赏析提供了知识背景,插图更直观地了解文化与文化现象。
5.封面用图均为著名古画;内文双色印刷,版式古韵古风;语言优美,行文流畅,韵味悠长,是优秀的文化读物。
新旧同源,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雅俗共赏,孜孜以求只为天下大众汲取知识的甘露。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既包括山川风物、观念信仰、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业传统,也包括人伦礼仪、衣食起居、琴棋书画、奇技赏玩等,在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纵横交错中,书中呈现着新时代的思想激荡,“古”与“今”文化碰撞,“雅”与“俗”相得益彰。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是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套精品文化图书,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引领普通大众,沿着历史的轨迹,与文化对话,近距离探求文化的内涵。书系还是少年儿童了解传统文化,亲近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读本,使他们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食文化》
俗谚云,“民以食为天。”本书从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出发,对中国数千年的饮食发展,及其文化精神做了总结和阐释,记述了食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不同阶段的面貌特征、食俗风物、菜系流派和民族交融,并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食文化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内涵。
《食文化》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既有对食物、食味、食态的丰富描述,又有对食俗、食趣、食礼的生动呈现,是一个全面了解中国食文化的精致读本。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以生动而内涵丰富的教学,曾被学生评为“北师大最受欢迎的本科教学十佳教师”。曾任中国香港教育学院、中国台湾东吴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院校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上古文学和文化,著有《楚辞与原始宗教》《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先秦散文研究——上古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依然旧时明月——唐诗宋词中的生命和情感》等多部学术著作。
序一 季羡林序(第一版“雅俗文化书系”序)
序二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序
前言 品文化之筵香
第一章 筷头春秋
第一节 钟鸣鼎食
茹毛饮血/石烹陶烹/列鼎而食/食不厌精
第二节 酒楼食肆
皇家御宴/京城酒楼/市井肴席
第三节 异域风味
胡味腥膻/歌舞胡家
第二章 天下肴馔
第一节 主食
五谷之说/稻/麦/菽
第二节 菜肴
六畜八珍/煎炒烹炸/金齑玉脍/南北风味/
满汉全席
第三节 小吃
小食渊源/京城小吃/南味北上/糕点话旧
第三章 席上五味
第一节 五味和五德
五味由来/五味比德/伊公说味
第二节 食物和身份
百姓理想/贵族排场/天子气派
第三节 席上礼节
古乡饮酒礼/家庭饮食礼/宴饮待客礼
第四章 民间食态
第一节 节日食俗
新春年年糕/上元滚元宵/端午裹角黍/
中秋团圆饼
第二节 节令食俗
咬春五辛盘/清明青精饭/冬至饺子碗/
丰收腊八粥
第三节 礼仪食俗
“早生贵子”/合欢喜宴/寿桃寿面/居丧食粥
第五章 文人食趣
第一节 文人生活中的饮食
莼鲈之思/东坡遗味/名士食馔/浮生食趣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饮食
咏粥诗/夜宴图/《金瓶梅》/《红楼梦》
第三节 食文化典籍
《齐民要术》/《东京梦华录》/《饮膳正要》/
《闲情偶寄》/《随园食单》
第六章 民族饮食
第一节 森林和草原上的佳肴
山珍海味的满族/以酱为伴的朝鲜族/
对酒割肉的蒙古族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上的清真美味
食俗谨严的回族/无馕不欢的维吾尔族/
马奶醉人的哈萨克族
第三节 独特而多样的西南饮食
酥油飘香的藏族/喜食酸辣的苗族/
五彩糯食的壮族
第四节 宝岛上的渔猎和珍馐
嗜酒逐鹿的高山族
第七章 八大菜系
第一节 葱爆糟溜 鲁菜一绝
第二节 七滋八味 麻辣川菜
第三节 水陆杂陈 粤菜品鲜
第四节 无汤不欢 闽菜滋味
第五节 浓油赤酱 苏菜之巅
第六节 甜鲜脆软 俏味浙菜
第七节 辣中寓酸 馋嘴湘菜
第八节 滋味醇厚 徽菜余味
翻开这本《食文化》,我仿佛踏入了一个浩瀚的味蕾宇宙。最初吸引我的,是它封面那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插画,古朴的灶台,冒着热气的锅,还有围坐在一起的家人,瞬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食物最质朴的情感。我一直对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食”无疑是连接这一切最生动、最直观的桥梁。本书并没有直接罗列菜谱,也不是枯燥的食物历史年表,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关于食物的故事。它从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切入,讲述了当地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南方稻作文化的章节,那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闻到了稻田里弥漫的泥土芬芳,也理解了为什么一碗白米饭,在南方人心中有着如此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辛勤劳作、家庭团聚、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令美食的介绍,那些在特定节日才能品尝到的食物,每一个都蕴含着独特的仪式感和文化寓意,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传统的传承。读完这一部分,我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评分我常常在想,食物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的?《食文化》这本书,则用一种非常巧妙且引人入胜的方式解答了我这个疑问。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食”的细节,例如,书中对北方粗粮的探讨,让我对那些朴实无华的食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它描绘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通过智慧将玉米、小米、高粱等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以及这些食物如何塑造了北方人民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性格。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过年吃饺子”的片段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描述了饺子的馅料和包法,更是深入剖析了饺子在中国北方春节习俗中的核心地位,它象征着团圆,承载着对新年的期盼,每一只饺子里都包裹着家人满满的祝福。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吃”的禁忌和讲究,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和伦理观念。例如,某些地区在特定时期不食用的食物,并非没有理由,而是出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或者对生命规律的尊重。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让我深感震撼,也引发了我对当下一些过度消费、缺乏敬畏的饮食习惯的反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吃”不仅仅是嘴巴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是与历史、与土地、与人连接的纽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像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巨大的烹饪教室,但讲台上的老师并不是在教你如何煎炒烹炸,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闻”到菜肴的香气,“尝”到食物的韵味,最终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食文化》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对食物背后人文关怀的细致描摹。它讲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围绕着食物展开生活、交流情感、传递价值的。例如,书中关于“宴请”的章节,并没有停留在菜品的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宴请的仪式感、待客之道以及其所象征的社会关系。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顿饭,能够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催化剂,为什么一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能够表达出主人最真挚的情谊。我还被书中对“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阐释所吸引,这些不仅仅是饮品的介绍,更是关于生活哲学、社交礼仪和精神寄托的解读。品一杯茶,可以品出人生的淡然;饮一杯酒,可以饮出豪情壮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食物不仅仅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更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往今来无数“食客”的心灵对话,充满了惊喜与感悟。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味道”这个概念有着模糊却强烈的感知,直到读了《食文化》,才真正领略到“味道”的深度与广度。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描述食物的滋味,而是将“味道”延伸到了文化、历史、情感的每一个角落。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更是一种从小到大,伴随我们成长的记忆、情感和归属感。书中对一些传统食物的追溯,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例如,一些古老的烹饪技法,至今仍然在很多家庭的厨房里传承着,它们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也维系着代代相传的亲情。我还被书中关于“食物与战争”的章节所触动,它讲述了在艰难岁月中,食物如何成为人们生存的希望,如何成为维系士气的关键。这种对食物背后生存力量的描绘,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年代的丰衣足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它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本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一种情感交流的媒介,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它让我对“食”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更加懂得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我原本以为,《食文化》会是一本关于各地特色菜肴的百科全书,但事实证明,我的预想远远不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打开通往人类文明奥秘的钥匙,而“食”正是那把最关键的钥匙。它巧妙地将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多元因素,与具体的饮食习惯融为一体,展现了人类社会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吃”来适应环境、创造文化、构建认同。书中关于“食物与迁徙”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迁移过程中,如何将家乡的味道带到异域,如何在新的土地上寻找熟悉的食材,这种“味蕾的乡愁”,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情感连接。它还深入探讨了“食物与宗教”的关系,例如,某些宗教对特定食物的禁忌,并非是简单的限制,而是源于对宇宙观、生命观的理解。这种跨越物质层面的思考,让我对“吃”有了更哲学层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由文字构成的动态的文化画卷。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吃饭”这件事,实际上蕴含着无比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是理解人类社会演进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