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运动史纲

国语运动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锦熙 著
图书标签:
  • 国语运动
  • 体育史
  • 中国体育
  • 运动发展
  • 体育文化
  • 历史
  • 教育
  • 体质健康
  • 社会发展
  • 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2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615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语运动史纲》详尽记述了自清末以来汉字改革、推行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提倡大众语的始末。黎锦熙把中国近代的语文改革运动分为四个时期,即“切音运动时期(清末1900以前)”“简字运动时期(1900—1911)”“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1912—1923)”“国语罗马字与注音字母推进运动时期(1924—)”,并附有本书所载教育法令分类索引、所引重要论文函牍索引、重要名词索引等。这部著作全面说明和总结了国语运动的有关理论、方法和纲领,是公认的国语运动史上的重要著作。

目录

序(卷首)
一 论“大众语”
二 论“大众语文”
三 论“大众语文学”
卷一
绪言
第一期 切音运动时期
第二期 简字运动时期
卷二
第三期 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
一 读音统一会(民国二年,1913)
二 国语研究会(民国五年,1916)
三 国语统一筹备会(民国八年,1919)
卷三
第四期 国语罗马字与注音符号推进运动时期
一 螳战(民国十三年,1924)—(民国十五年,1926)
二 蛰伏(民国十五年,1926)—(民国十七年,1928)
三 龙飞(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二十年,1931)
四 龟走(民国二十年,1931—)
卷 四
第五期 国语罗马字与注音符号推进运动时期(续篇)
一 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
二 《国语罗马字》的推行概况
三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工作进度
四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的行政概况
附录
本书所载教育法令分类索引
本书所引重要论文函牍索引
本书重要名词索引
供读本书者参考之要籍目录
国音字母表
编辑后记

《国语运动史纲》 《国语运动史纲》是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历程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陈述,更是一份对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本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严谨的学术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国语运动”自兴起、发展至成熟的完整脉络,揭示了这场运动在推 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运动的缘起与思想基础: 本书首先追溯了国语运动的历史根源。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动荡,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自身的文化弊病。他们认识到,落后的文字和语言不仅是阻碍知识传播的藩篱,更是民族自信心衰退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通行的口语统一为“国语”,推广使用,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国语运动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以及中国自身的经世致才思想。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最早提出“提倡白话,废除文言”的口号,虽然当时的力量有限,但却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领袖,更是将白话文运动推向高潮。他们以“我手写我口”为宗旨,挑战根深蒂固的文言文传统,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思想,传播新知。本书详细论述了这一时期思想界关于语言文字的激烈争论,包括对文言文优劣的评价,对“雅言”与“俗语”的取舍,以及不同学派在推行白话文方式上的分歧。 运动的进程与演变: 《国语运动史纲》对国语运动的进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最初的学术研讨,到民间出版物的涌现,再到政府层面的推动,运动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 早期探索与理论构建: 在运动初期,一批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开始着手整理和规范汉语。他们对各地方言进行了考察,研究语音系统,试图建立一个全国通行的标准音。例如,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音标”、“注音字母”的创制过程,以及这些工具在统一发音、推广国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工作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建构。 教育领域的实践: 学校教育是推广国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国语运动史纲》着重分析了国语运动如何在教育体系中落地生根。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教育部门逐步将国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本书详细探讨了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例如教师的专业水平、教材的开发、以及家长对新式教育的接受度等问题,并分析了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媒体与出版物的推动: 报刊杂志、书籍出版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国语运动的兴起,也极大地促进了白话文在媒体上的普及。本书通过对当时大量报刊杂志的考证,展现了白话文如何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主流的书写语言。例如,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如《新青年》、《申报》等,在推广白话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国语运动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它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紧密相连。本书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对国语政策的态度,以及国民党、共产党等政治力量在国语运动中的立场和作为。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推广国语更是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抵抗外侮的重要举措。 运动的成就与深远影响: 《国语运动史纲》认为,国语运动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统一和规范上,更在于它对中国社会、文化、教育乃至民族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 促进教育普及与文化传播: 统一的国语打破了地域和阶层的语言隔阂,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普通民众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新思想、新知识,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本书引用了大量数据和事例,说明了国语运动如何为大规模扫盲、提高全民识字率奠定了基础。 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共同的语言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国语运动通过推广一种统一的语言,加强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推动社会进步与现代化: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革新必然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白话文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更容易接受和传播新事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认为,国语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革命”。 为汉语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统一规范的国语,也为汉语走向世界,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打下了基础。本书简要提及了国语运动在国际汉学界的影响,以及汉语作为一种具有活力的语言,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理论探讨与学术价值: 《国语运动史纲》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它不仅关注运动本身,更深入分析了语言、文字、文化、社会、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书对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规范化理论、以及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语言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扎实的史料考证、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深刻的理论洞察。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学术著作,并对许多史实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解读。其分析视角兼顾了宏观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的国语运动图景。 结语: 《国语运动史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系统地展现了国语运动的曲折历程,深刻地剖析了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教育以及民族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本书不仅为研究中国近现代语言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所有关心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国语运动的窗口。它提醒我们,语言文字的变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深刻反映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乃至民族命运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逻辑推进,简直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制表匠,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语言教育体系构建的部分,那简直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通过教育工具进行渗透”的精彩案例分析。作者对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法令、教材选用的细微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读起来,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替换、每一个语法规范的确立,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动员和文化意志。不同于一般的通史读物只是简单罗列时间节点,这本书更注重的是“场域”的分析。它让你看到,语言的“标准”是如何在学校、媒体、家庭这三个核心场域中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最终形成一种难以撼动的“主流话语”。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社会历史研究的理解,远超了我对一本“史纲”的预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透露出一种坚守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内容本身的厚重感是相匹配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详尽的注释体系。每一处引文的来源、每一个关键概念的界定,都有着清晰而丰富的脚注支撑。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供人阅读的通史,更像是一份可供后学者进一步深挖研究的参考蓝本。我经常被脚注里的信息量所吸引,不得不暂停主文去查阅那些次要但同样重要的史料片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可靠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展示”历史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种对研究过程的透明化处理,对于任何希望理解历史研究方法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相当内敛而克制的,但这种克制之下,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学理激情。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辩驳,使得全书的论述密度非常高,基本上没有可以跳读的“水分”。我个人在阅读那些关于文化精英内部辩论的章节时,体会最为深刻。那些关于“何为纯粹的表达”、“如何面对外来影响”的争论,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者的文字结构非常严谨,常常使用长句进行层层递进的论证,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这有点像在攀登一座结构复杂的知识山峰,每一步都需要扎实地踩稳前一个立足点。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但对于渴望深入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困境的读者而言,它提供的思想回报是丰厚的。

评分

这本台湾出版的学术著作,初看之下,那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就透着一股子扎实的学术气息。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毕竟“史纲”二字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年代和人名。然而,一旦翻开,尤其是深入到探讨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章节时,作者的叙事功力便显现出来了。他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社会反应编织在一起。比如,在描述战后初期社会风气的转变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私人信件和当时的报纸评论,那些鲜活的文字仿佛将读者瞬间拉回了那个充满变动与挣扎的年代。那种情绪的张力、道德观念的拉扯,通过这些一手材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政策出台的动机时,总能站在当时的权力结构和文化思潮中去理解,而非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古人,这种深度的历史同理心,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显得格外有说服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什么是规范”以及“规范是如何建构的”。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议题时的态度,让我感到十分敬佩。它没有采取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极力去呈现历史参与者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例如,在探讨某些政策推行时遭遇的地方性抵抗与适应时,作者并没有将地方群体简单标签化为“保守”或“落后”,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的生存逻辑和文化惯性是如何与自上而下的改革力量发生碰撞的。这种历史的韧性和多元性,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历史是一个铁板一块的进程,反而更像是一团由无数不同力量拉扯而成的复杂纤维。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

评分

卷二

评分

二 国语研究会(民国五年,1916)

评分

第四期 国语罗马字与注音符号推进运动时期

评分

卷二

评分

本书重要名词索引

评分

本书所引重要论文函牍索引

评分

卷一

评分

三 国语统一筹备会(民国八年,1919)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