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古代汉语词典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发行部 | 出版时间:2005-01-01 |
| 作者:陈复华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08.00 | 页数:2087 | 印次: 16 |
| ISBN号:710001549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本词典收词的范围,是古代以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又以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主。本词典收单字约10000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了一些难字,包括用于人名地名的难字。常见的异体字也予以收录。
本词典收复音词约24000余条。复音词以语词为主,同时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总的原则是,从一般读者阅读古书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录古籍中常见的而又需要解释的条目。本词典按音序排列。一个字头有几个音项的,在正文排列的音序中,除在第一个音项的读者下出字头外,其他音项假如是声母或韵母与第一个音项不同的,也在另一读音下重出字头。单字头有两个以上音项的,按1、2、3……序号标音,一般以常用的读音放在首位。
前言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
与我过去使用的几本老牌权威词典相比,这本书的释义风格展现出一种非常独特且鲜明的“时代印记”。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用词精炼到近乎冷峻,几乎没有多余的文学修饰或解释性的铺垫,一切都直奔词义的核心而去。这种风格的好处是,它提供了极高的信息密度,每一个句子都承载了大量的信息量,让人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细细咀嚼。但同时,对于初涉古代汉语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过于“学术化”和“纯粹化”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门槛。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对古代的语境和基本的文法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不加粉饰的严谨态度,它拒绝做“大众普及读物”,而是坚定地将自己定位在专业工具书的行列。这种坚守,反而成就了它在专业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它不试图迎合任何人,只忠实于文献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细节之处,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是技术层面的,而非内容上的。我留意到,即便在同一页上,不同类别的词条,比如人名、地名、官职、以及普通的词汇,它们所使用的字体粗细、行距甚至标点符号的样式都有极其微小的但却决定性的区分。这种视觉上的区分,使得我在快速浏览或交叉比对信息时,大脑能够瞬间识别出当前词条的属性,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此外,它的注释符号系统设计得非常科学,采用了一套自洽的、易于理解的缩写和符号体系,使得每一条释文后面的注释部分,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容纳最丰富的信息量,而不会显得拥挤杂乱。这种对“信息密度与可读性平衡”的极致追求,绝非一般的印刷或排版公司能够完成,这背后凝聚了对古代文献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读起来非常流畅、清晰、不累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和微微泛着油墨香的气息,立刻就给人一种“这是一部正经的学术著作”的印象。我尤其喜欢它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字体选择,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人联想到过去那些埋首故纸堆的学者。内页纸张的质地也选得极好,不反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在台灯下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装帧的侧边,那些烫金的字样在光线下若隐若现,显示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每次拿起它都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学术仪式。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经常需要拉开大角度查阅的词条,也完全没有松散的迹象,这对于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从整体的工艺水平来看,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文物的级别,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架上、供人欣赏的艺术品。我甚至觉得,光是欣赏它的外壳和排版,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阅读的仪式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收录和考证引文例证方面,其广度和深度是令人咋舌的。很多我原本以为是某个朝代特有的、或者仅见于某些小众著作的词汇和用法,竟然都能在这本词典中找到清晰的源头和确凿的例证。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编纂者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词义解释,没有采取一言堂的做法,而是非常审慎地列出了几种主流的、有文献支持的观点,并标注了持此观点的学者或流派。这使得这本书的“中立性”和“学术包容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发布者”,而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学术讨论平台。这种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态度,体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学术良知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于我们做古籍整理的人来说,这种对异议的收录,比单纯的定论更有价值,因为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词义背后的复杂历史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检索系统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量身定做的,我刚开始只是随便翻了几个我熟悉的古代词汇,但很快就发现它在词条的组织结构上有着极其精妙的考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拼音或笔画排序,更是在每一个核心词条下面,根据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引文出处的频率高低,做了细致的层级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多义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意思,而是先列出最早的、最核心的含义,然后逐步展开其引申义、转注义,每一种解释后面都紧跟着一串精确到卷数、页码的经典文献例证。这种结构清晰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极大地减少了我在跨时代比较词义时的心智负担。我以往查阅同类词典时,常常需要在好几本书之间来回对照,但这本书的编纂逻辑似乎将所有必要的交叉引用都内嵌了进去,这对于撰写考据严谨的论文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神器。它的设计哲学显然不是为了“快速查阅”,而是为了“彻底理解”一个词汇的“生命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