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复华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词典
  • 语言学
  • 汉语言
  • 工具书
  • 辞书
  • 历史
  • 文化
  • 教学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7100015499
商品编码:10867636666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古代汉语词典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发行部 出版时间:2005-01-01
作者:陈复华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108.00 页数:2087 印次: 16
ISBN号:7100015499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本词典收词的范围,是古代以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又以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主。本词典收单字约10000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了一些难字,包括用于人名地名的难字。常见的异体字也予以收录。

内容提要

本词典收复音词约24000余条。复音词以语词为主,同时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总的原则是,从一般读者阅读古书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录古籍中常见的而又需要解释的条目。本词典按音序排列。一个字头有几个音项的,在正文排列的音序中,除在第一个音项的读者下出字头外,其他音项假如是声母或韵母与第一个音项不同的,也在另一读音下重出字头。单字头有两个以上音项的,按1、2、3……序号标音,一般以常用的读音放在首位。

目录


前言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


《星汉迢迢:中古音韵探微》 内容简介 《星汉迢迢:中古音韵探微》并非一部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词典,它是一部深入中古汉语(以隋唐五代为核心,兼顾南北朝至宋初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专著。本书致力于突破传统音韵学的窠臼,以跨学科的视野,结合声学、比较语言学、文献考证学以及考古学的新发现,对中古汉语的音系、声调演变、分韵谱的构建逻辑及其历史流变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梳理与重建。全书共分为六卷,近百万言,旨在为古代汉语研究者,特别是音韵学家和文献学家提供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证基础的研究范本。 卷一:中古音系重建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革新 本卷首先探讨了中古音系重建所依赖的主要文献基础,包括《切韵》体系的生成背景、流传异本的校勘,以及敦煌、云笈七签等新出文献对传统音韵格局的补充与修正。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前辈学者(如王力、潘悟云、郑张尚芳等)在拟音体系上的主要分歧,并提出了一套结合“反切音位对立”与“历史比较分析”相结合的音系重建新范式。 重点分析了“见系”与“影”的界限、复辅音的存留问题,以及中古韵部中“通摄”与“江摄”的内部结构差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书首次引入了对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平上去入)与相邻民族语言(如古突厥语、古波斯语)在语音接触史上的关联性研究,探讨了声调的“借用”或“独立起源”的可能性。 卷二:韵部结构与三十六字母的声母系统重构 本卷聚焦于《切韵》所确立的三十六字母系统。作者不仅详细考证了三十六字母的音位归属和声学特征,更关注其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读音差异。通过对“喻”母在中古晚期语音系统中的演变轨迹的追踪,提出了“喻母分化论”,认为喻母并非单一音位,而是由多套声母在历史竞争中逐渐固定的结果。 韵部的划分是中古音韵学的核心。本书对中古的四声(平、上、去、入)进行了精密的声学模拟与历史溯源。对于“入声”的存续问题,作者详细比对了官话方言、吴语、闽语中入声的残留情况,并结合碑刻文字中的用韵习惯,力证中古入声韵尾 -k, -t, -p 在特定语境中的实际发音特征,而非仅仅是现代标准音系的影子。 卷三:韵腹与韵尾的纵向演变考察 本卷是本书中最具实验性的部分,侧重于韵腹(元音)和韵尾(介音与韵尾)的复杂互动关系。作者借助现代声学实验室技术,对中古鼻化元音(-m, -n, -ŋ)与非鼻化元音(-∅)在切韵系统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 特别探讨了中古的复元音系统,如“宵、萧、箫”三韵部的内部张力。本书认为,中古的“喉塞音”(-ʔ)的出现并非单纯的韵尾脱落,而是在特定语境下,前接高元音或单元音时,声带阻断的产物。对中古的“撮口呼”(ü)的起源,本书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倾向于将其视为早期汉语中唇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将其与中古藏缅语系的唇化现象进行了对比参照。 卷四:中古反切的声学密码与语音定位技术 反切是研究中古音韵最直接的材料,但其模糊性也带来了无尽的争议。本卷的核心在于“反切的有效性标准”的制定。作者建立了一个多维度的反切评估模型,不仅考虑了“同音”或“近音”原则,更加入了“韵部归属”和“声调对立”的约束条件。 通过对大量唐宋诗歌和佛经音义书中的反切进行大数据分析,本书首次提出了“反切的相对偏移理论”。即,一个反切往往指示了目标字的读音与其所处时代语音系统的“最邻近”音位,而非绝对精确的复原。本卷详细列举了“见、匣、云”三母在不同切语中的音位漂移轨迹,为拟音提供了更精确的定位工具。 卷五:中古分韵谱的区域流变与中古官话的形成 中古汉语并非铁板一块。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地理分布。通过分析《广韵》与《集韵》的差异,以及北方地区(如洛阳、长安)与南方地区(如扬州、金陵)在音韵上的系统性偏离,本书描绘了中古晚期“中古官话”雏形形成的地理轮廓。 作者详细对比了中古南音体系(以《广韵》为代表)与北方语系在“帮、并、明、微”四母读音上的差异,并推断出北方语音系统在唐代已呈现出“鼻化倾向”和“入声弱化”的趋势,这些趋势最终塑造了宋元以后的汉语格局。书中附有详细的中古音系向元明清音系过渡的音变图表,直观展示了“星汉迢迢”间的演变路径。 卷六:中古音韵与文化史的交叉印证 本书的最后一卷将音韵学研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音韵不仅仅是语言学现象,它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 作者探讨了中古汉语的音韵系统在佛学、诗律学(格律诗的声调要求)、以及民族交往(如契丹、女真、西夏的汉语借词)中的体现。例如,通过分析中古诗歌中对仗与押韵的严格程度,来反推特定时期语音系统的稳定性。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中古俗字、异体字语音归属的考证,揭示了民间用语与文人书写在音韵实践上的细微张力。 《星汉迢迢:中古音韵探微》力求以严谨的考据和创新的方法论,为中古汉语的语音面貌提供一个可供深入探索的学术平台。它既是对传统音韵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引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与我过去使用的几本老牌权威词典相比,这本书的释义风格展现出一种非常独特且鲜明的“时代印记”。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用词精炼到近乎冷峻,几乎没有多余的文学修饰或解释性的铺垫,一切都直奔词义的核心而去。这种风格的好处是,它提供了极高的信息密度,每一个句子都承载了大量的信息量,让人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细细咀嚼。但同时,对于初涉古代汉语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过于“学术化”和“纯粹化”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门槛。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对古代的语境和基本的文法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不加粉饰的严谨态度,它拒绝做“大众普及读物”,而是坚定地将自己定位在专业工具书的行列。这种坚守,反而成就了它在专业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它不试图迎合任何人,只忠实于文献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细节之处,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是技术层面的,而非内容上的。我留意到,即便在同一页上,不同类别的词条,比如人名、地名、官职、以及普通的词汇,它们所使用的字体粗细、行距甚至标点符号的样式都有极其微小的但却决定性的区分。这种视觉上的区分,使得我在快速浏览或交叉比对信息时,大脑能够瞬间识别出当前词条的属性,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此外,它的注释符号系统设计得非常科学,采用了一套自洽的、易于理解的缩写和符号体系,使得每一条释文后面的注释部分,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容纳最丰富的信息量,而不会显得拥挤杂乱。这种对“信息密度与可读性平衡”的极致追求,绝非一般的印刷或排版公司能够完成,这背后凝聚了对古代文献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读起来非常流畅、清晰、不累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和微微泛着油墨香的气息,立刻就给人一种“这是一部正经的学术著作”的印象。我尤其喜欢它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字体选择,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人联想到过去那些埋首故纸堆的学者。内页纸张的质地也选得极好,不反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在台灯下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装帧的侧边,那些烫金的字样在光线下若隐若现,显示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每次拿起它都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学术仪式。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经常需要拉开大角度查阅的词条,也完全没有松散的迹象,这对于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从整体的工艺水平来看,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文物的级别,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架上、供人欣赏的艺术品。我甚至觉得,光是欣赏它的外壳和排版,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阅读的仪式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收录和考证引文例证方面,其广度和深度是令人咋舌的。很多我原本以为是某个朝代特有的、或者仅见于某些小众著作的词汇和用法,竟然都能在这本词典中找到清晰的源头和确凿的例证。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编纂者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词义解释,没有采取一言堂的做法,而是非常审慎地列出了几种主流的、有文献支持的观点,并标注了持此观点的学者或流派。这使得这本书的“中立性”和“学术包容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发布者”,而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学术讨论平台。这种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态度,体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学术良知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于我们做古籍整理的人来说,这种对异议的收录,比单纯的定论更有价值,因为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词义背后的复杂历史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量身定做的,我刚开始只是随便翻了几个我熟悉的古代词汇,但很快就发现它在词条的组织结构上有着极其精妙的考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拼音或笔画排序,更是在每一个核心词条下面,根据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引文出处的频率高低,做了细致的层级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多义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意思,而是先列出最早的、最核心的含义,然后逐步展开其引申义、转注义,每一种解释后面都紧跟着一串精确到卷数、页码的经典文献例证。这种结构清晰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极大地减少了我在跨时代比较词义时的心智负担。我以往查阅同类词典时,常常需要在好几本书之间来回对照,但这本书的编纂逻辑似乎将所有必要的交叉引用都内嵌了进去,这对于撰写考据严谨的论文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神器。它的设计哲学显然不是为了“快速查阅”,而是为了“彻底理解”一个词汇的“生命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