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辞典(图文本)

宋词鉴赏辞典(图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德岷,卢晋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词学
  • 鉴赏
  • 文学
  • 诗词
  • 文化
  • 古典文学
  • 图文
  • 辞典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ISBN:9787807081456
版次:2
商品编码:107301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页数:3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词美不胜收,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宋词鉴赏辞典(图文本)》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网罗宋代名家各种流派杰作四百多首,精华毕呈。《宋词鉴赏辞典(图文本)》编撰体例安排除原词外,特有词人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词人简介”力求言简意赅;“注释”疏通词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词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词境交相辉映,触发读友的通感。另外,我们还汇编了精当实用的附录。其中,”词牌简介“能为读友提供一条了解词牌常识的捷径,而“名句索引”则能让读友在最短时间内鸟瞰宋词之千古绝唱,可谓事半功倍。愿我们精心编撰的这部《宋词鉴赏辞典(图文本)》,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宋词名篇佳作,领略宋词的幽深情韵。《宋词鉴赏辞典(图文本)》由傅德岷、卢晋主编。

目录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词牌简介
名句索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①,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②,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③。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③,酒徒萧索⑤,不似去年时⑥。
【注释】①长安古道: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数代古都,古诗文中,常以 “长安”代称京城。古道指通往长安的路,因长安为帝王所在之处,所以通往长安的路又常被用来代称追逐功名利禄的道路。迟迟:行走缓慢。② 岛:一作鸟。③目断:望断,极目远望,到视力所及之处。④狎兴:游冶玩乐的兴致。⑤酒徒:饮酒欢乐的旧友。萧索:稀少。⑥去年时:一作少年时。
【鉴赏】柳词题材较为广阔,主要内容有羁旅行役、男女恋情和都市生活三个方面。本词是以小令写“羁旅行役”的代表作。
上阕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长安古道”二句,作者纯用白描,勾勒出仕途嘈嘈、如群蝉鸣柳般的景象。一个“乱”字,实写蝉声,暗指心情。起首两句近景描写,已然声情并茂。举目远望,夕阳西下,寒风骤起,旷野上一片苍茫。寥寥几笔便极形象地将野外清旷空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凄清冷落的感触,落拓飘零的悲凉溢于言表。
下阕借景抒怀。“归云一去无踪迹”,在纷乱的人世上,一切不也如此吗?于是词人追问:“何处是前期?”“前期”指往昔的期待和愿望。
以“归云”为喻,写一切期望已落空,人似浮云影不定,其弦外之音,不难体味。自然而然地引出结句,直写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早年失意之时,“幸有意中人,堪寻访”,而今与歌伎们狎玩之兴已冷落荒疏,当年宴饮欢聚的旧友也日见甚少,一切都不比过去的光景了。这正是作者“悲秋 ”的原因。“不似去年时”犹如痛彻心脾的呐喊,悲叹自己的落拓无成,道出作者深刻的哀伤。同时,全词在“失落”之外,弥漫着一种情感无寄的悲哀,那伤今感昔的慨叹,更令人同情,启迪人思。
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应,不饰藻绘,语淡情深,可以说是一首表现柳永一生悲剧而艺术造诣很深的令词。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①。远道迢递② ,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③。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④,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⑤。长天净,绛河清浅⑥,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⑦,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⑧,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⑨。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⑩,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⑾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注释】①“当时”两旬:指当年宋玉曾面对秋色而悲,并在《九辩》中写有“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诗句。②迢递:遥远。③“倦听”旬:指多次听厌了陇头流水的呜咽潺湲。此句是暗用汉乐府《陇头歌》中“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句意,抒发行役悲苦的情怀。④蛩:蟋蟀。⑤更阑:更深夜浓。⑥绛河:即天河、银河。天称绛霄,银河称绛河,盖借南方之色以为喻。⑦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⑧帝里:即帝都,此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⑨萦绊:束缚、羁绊。⑩漏箭:古代皇宫以“漏壶”计时,标有刻度的木杆称漏箭。
漏箭移,指时光流逝变化。⑥画角:古乐器。用竹、木、铜或皮制成,状如竹筒,外加彩绘,故称。古时军中常用来报昏晓,振士气,也可用来报警戒严。此处指用画角报晓。
【鉴赏】本词是一首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杰作。
首叠以写景为主,着力描写黄昏的萧疏秋景,以衰景衬悲思。起首两句点明季节、地点和气候。近处:深秋一场冷雨过后,栏杆边的秋菊花疏叶败,井台旁的梧桐枝叶凋零;远处:斜阳残照在江关上,烟霭朦胧,秋色苍茫。面对黄昏的萧疏秋景,作者心境凄凉,很自然地引起悲秋的感慨,近而联想到“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宋玉《九辩》云:“ 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以悲秋为发端,自伤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词人与之产生共鸣,意在言外。“远道”三句,具体描绘“行役”的艰辛。
此情此景本已令人难耐,偏在此时又传来秋虫哀鸣之声,使游子更加心烦意乱,不堪忍受。从所见到所闻,极写悲秋情绪。
第二叠由情人景,写月夜幽思。已是夜静更深,游子却因孤愁难以入眠。此刻,长天万里,银河清浅,皓月当空,如此良辰美景,更引发词人 “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之叹。“未名未禄”三句,总写入仕之前,生活狂放不羁,肆情恣意地及时行乐之态。以往昔沉浸歌酒风月的欢娱映衬今日之孤寂,更令人神伤。
第三叠暗合“思绵绵”三字,展开对往昔欢乐时光的具体描绘。“风光好”、“暮宴朝欢”、“狂朋怪侣”、“当歌对酒”凸现了年少时恣情狂荡的生活原貌,虽是虚笔,但仍逼真可见。“别来”二字陡然一转,用 “如梭”、“似梦”写时光飞度、岁月无情,隐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烟水程何限?”看似轻问,几许愤懑,几许怆然,尽在言中。“何限”极言经过的烟村水驿之多,道出了漂泊四方的孤独寂寞。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经过层层铺叙,蓄势已足,终于逼出“念利名、憔悴长萦绊”的点睛之笔。作者深切感到,一生东飘西荡皆是受“利名”所累,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和鄙弃。回忆已此,“空惨愁颜”。“空”字足见感慨至深、痛悔恳切。从视觉、触觉、听觉极写孤寂凄清的难耐。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心如止水、形单影只的艺术形象推至读者面前,言已尽而意无穷。
李攀龙云:“首叙悲秋情绪,次叙永夜幽思,末勘破名利关头更透。
”(《草堂诗余隽》)全词层次分明,线索明晰,有力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此外,本调声韵和谐、平仄相叶。错落有致,声情并茂。赢得了“《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碧鸡漫志》)的高度赞赏。(邱明淑)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①,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⑦。渡万壑千崖③,越溪深处④。怒涛渐息,樵风乍起⑤,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鹚⑥、翩翩过南浦⑦。望中酒旆闪闪⑧,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⑨。败荷零落,衰柳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⑩,浪萍难驻⑾。叹后约⑿、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⒀。断鸿声远长天暮⒁。
【注释】①冻云:浓云密布,凝结不开。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③万壑千崖:崖,一作“岩”。晋代画家顾恺之赞颂会稽(在浙江)山川的美景时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此化用古语,既写山川壮丽景色,又暗示出地点。④越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相传越国西施曾在此浣纱,泛指江南的河流。⑤樵风:大风。⑥画鹚:本为一种水鸟,白羽,善飞翔,不怕风,古人常在船头上画其形象以图吉利。此代称船。⑦ 南浦:南面的水边,南浦出自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⑧酒旆:酒旗。⑨鸣榔:击木梆惊鱼,使鱼聚于一处,易于捕捉。⑩绣阁:本指青年女子的住处,此代指妻子。⑾浪萍:波浪中的浮萍,飘浮不定,比喻自己四处飘流。⑿后约:约定的相会日期。⒀杳杳:渺茫遥远。神京:京城,此指汴京(今河南开封)。⒁断鸿:孤雁。古人相传鸿雁能传书信。《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本是欺骗单于的虚说,此指书信断绝。
【鉴赏】本词是一首一百四十四字的长调。作者以一个孤独游人的口吻,写出了耳闻目见的与内心所感的巨大落差,充分展现其“善于铺叙” 的特色。
首叠概写乘舟南下时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越溪的水光山色。首句点明时令,二、三句写出发情况,意在说明心情轻快。下分三层写江行景况,溯江上行,会稽山水的奇秀峻美,用典故括之,词约意丰,蕴含深厚。
“怒涛”三句,写小船驶出沟壑,江面渐宽,波涛渐渐平息,并且风向也顺应人意,过往船只相互呼唤,一派繁忙欢快景象。“片帆”三句勾勒了一幅千帆竞发、轻舟飞渡的优美画面。“翩翩”呼应“乘兴”,尽现作者游历心情之愉悦。而“南浦”一典暗逗下文怨别。
第二叠摘取途中一个场面,描绘出秋日傍晚江南渔村的美丽景色:两岸酒旗飘飘,只见一座座飘浮着烟雾的村庄,一行行染着白霜的树。在夕阳斜照中,打渔人敲着木榔回家了。水中荷叶残破零落,岸边衰败的杨柳倒映水中。人与物,岸上与江中,往复交织,错落有致,构成一幅江天秋暮图。结末三句纯用白描生动描绘出浣纱女一面含羞避客一面喁喁细语的神情举止,给景物增添了生气。
第三叠由景入情,以“到此因念”领起,写离乡去国(指京师)、归期难定、萍踪难驻的惆怅心情。本是“乘兴”揽胜,但浣纱女的无意出现,却勾起词人的离愁。“绣阁”句,抒发抛妻离家的悔恨;“浪萍”句,诉天涯飘零的孤苦。“叹后约”以下,直抒胸臆,写岁暮难归的哀怨。“凝泪眼”回望来路,长天苍茫,孤鸿哀鸣。结句缘情造景,以景足情,与全词首句景色相互呼应。
全词从离去时天气景色写起,到回望来路时天色景象止,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情景、节奏和谐统一。此外,用典自然贴切,使全词蕴含丰厚,意境深远。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诗词曲赋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我国古代诗歌百花园。其中,词起源于隋,发轫于唐,历五代,极盛于两宋。宋词实乃词中经典,由小令到中、长调,可谓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名家辈出,精品如林。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唐诗、元曲一起成为中华诗歌史上的三大奇葩,共同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
词的全名是“曲子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燕,同宴。因常在宴会上演出,故名)而创作的歌辞。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后来由于大量学赡才富的文人纷纷作词,词作为配乐的辞语的附庸意义逐渐淡化,作为一种韵文体裁的文体意义渐占上风而终于普及。
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主要是唐代(兼有五代)的民间创作。现存最早的文人词,当属盛唐诗人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及至中唐,倚声填词遂成风气。晚唐五代时。
填词之风愈扇愈炽,词这一新型的文学样式也基本成熟了。
宋代为我国词之巅峰盛世。进入两宋后,由于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创作视野的不断开阔,创作技巧的不断变新,这一时期的词坛气象鼎盛,盛美并臻。
北宋前期,词坛上呈现着贵族词与市民词,雅词与俚词,小令与长调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局面。贵族词的代表人物是晏殊、欧阳修。他们都官至宰辅大臣。词作侧重于反映士大夫阶层闲适自得的生活以及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词调以小令为主。词风近似南唐冯延巳,辞笔清丽,气度闲雅。晏殊的幼子晏几道也擅长小令,与其父并称为。二晏’。他因由贵公子而降为寒士,亲身经历了人世沧桑,故其词沉痛,胜于乃父。市民词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其词作多描绘都市风光,传写坊曲欢爱,抒发羁旅情怀,内容略丰富于晏、欧,语言也俚俗而颇合市民阶层的胃口。柳永精通音律,长期混迹秦楼楚馆,与乐工、歌伎密切合作,创作了许多新腔,其中大多数为慢曲长调。
宋词至于柳永,完成了第一次转变,即词体形式的解放。而拓宽词的意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能像诗那样自由地、多侧面地表达思想感情、观照社会人生,为更有积极意义的第二次转变,即“豪放派”的兴起。
“豪放派”的发轫之始,严格说来应追溯到与晏、欧、柳同时的范仲淹。其所作边塞词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悲凉慷慨,不过对当时的词风未见影响。北宋后期,王安石在创作上一方面步武范仲淹,另一方面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然而在打破束缚词的音乐枷锁这一点上, “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的苏轼走得更远。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友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扩大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就艺术风格而言,大体说来,重视音乐关系者词多婉约,不受束缚者词多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北宋晚期, “豪放派”名家继苏轼后有晁补之和黄庭坚,“婉约派”名家则有秦观、周邦彦及贺铸。由此可见,北宋后期词家一般都令慢兼长,词作雅俗共赏,这一时期词坛的分野,转而表现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两军对阵。
南宋前期是剑与火的时代、血和泪的时代、恨共仇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有正义感的词人纷纷高歌抗战,高歌北伐,不约而同地向“豪放派”聚集。唐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饱蘸着自己沸腾的血液写成的。最早的爱国词作者包括李纲、岳飞等在抗金前线上的著名将相。张元干及晚些的张孝祥则是爱国词人中创作成绩较大的两位。而怒澜排空的南宋爱国词潮,至辛弃疾出上升到了巅峰。他那横戈跃马、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那因受昏庸无能的统治集团压制、排挤、打击,长期郁积而成的满腹不合时宜,时时处处,一触即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干脆进一步解放词体,将散文句法侵入词的领地。与辛弃疾同时的爱国词人,长者有陆游,平辈有陈亮,后进有刘过。
南宋前期,“婉约派”有一位出类拔萃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一生及创作横跨两宋,词作多深婉沉痛,离愁别恨与国破家亡、流离颠沛之苦撼人心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此语颇能道出李清照的艺术造诣。
南宋词坛,前期激于爱国热情,多表现为壮怀高唱,及末期大势已去或为亡国遗民,但有哀感低吟而已。慷慨愤世的词人和感喟哀时的词人时间略有先后,然亦互相交错。因各人处境不同,性格不同,故词风亦各异。南宋后期感喟哀时的词人,举其名家则前有姜夔,后有张炎,其间史达祖、吴文英等对故国河山之恸表现较少,似渐习惯于偏安之局。姜夔和吴文英都精通音律,各自创制了不少新腔,他们的词都恪守。婉约”宗风,以言情咏物为主。
综观之,宋文人词的创作,除了对离别相思、婚恋生活、冶游狎邪、歌舞宴乐、都市风情这类带有香艳绮丽色彩的内容题材的表现之外,还从自然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山川湖泊、风花雪月、鸟兽虫鱼、名胜古迹,到社会人生中的风土人情、社交友谊、宦游羁旅、旷放闲逸、幽默谑趣,从乡村风物到宫廷幽秘再到边塞军旅,从历史时空到梦幻天地再到艺术世界,涉及各个文化层面和生活领域。
宋词美不胜收,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宋词鉴赏辞典》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网罗宋代名家各种流派杰作四百多首,精华毕呈。本书编撰体例安排除原词外,特有词人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词人简介”力求言简意赅;“注释”疏通词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词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 “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词境交相辉映,触发读友的通感。另外,我们还汇编了精当实用的附录。其中,”词牌简介“能为读友提供一条了解词牌常识的捷径,而“名句索引”则能让读友在最短时间内鸟瞰宋词之千古绝唱,可谓事半功倍。愿我们精心编撰的这部《宋词鉴赏辞典》,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宋词名篇佳作,领略宋词的幽深情韵。
编者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宋词鉴赏辞典(图文本)》内容的图书简介。 --- 《世界建筑史纲:从金字塔到摩天大楼》 领略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 图书简介 《世界建筑史纲:从金字塔到摩天大楼》是一部系统梳理世界建筑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视角,理解建筑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而演变,并深刻反映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进步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本书的叙事结构遵循时间顺序与地域分布相结合的原则,从史前文明的原始居所出发,直至当代最前沿的实验性建筑思潮,构建起一部宏大而精妙的建筑编年史。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耸立云端的杰作,更着重探讨建筑在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功能、建造技术及其背后的哲学意涵。 第一部分:奠基与起源——古典世界的辉煌(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 500 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人类早期定居生活对建筑形式的塑造。我们首先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中宏伟的宗教与王权象征——神庙、金字塔与陵墓。重点分析了巨石结构如何体现对永恒的追求以及对神权的崇拜。 随后,叙事转向古希腊建筑的理性与和谐。雅典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不再仅仅是祭祀场所,而是几何学、比例学和民主思想的完美结合。我们将详细解读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变,探讨“黄金分割”在建筑美学中的核心地位。 紧接着,我们进入古罗马时期。罗马人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特别是拱券结构、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建筑跨度与规模。万神殿穹顶的计算、宏大的公共浴场、水道桥和圆形竞技场的建造,标志着实用主义与帝国雄心在建筑上的完美融合。 第二部分:信仰的延伸与风格的交织(中世纪:公元 500 年至 1400 年) 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完全被宗教信仰所主导。本部分首先探讨了拜占庭建筑的精髓,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巨大的穹顶与光线的运用,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宗教氛围。 随后,我们详细考察了西方世界的两大核心风格: 1. 罗马式建筑(Romanesque): 特点是厚重的墙体、半圆形拱券和相对低矮的结构,体现了防御性和坚固感,是修道院制度兴盛的物质反映。 2. 哥特式建筑(Gothic): 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尖拱、飞扶壁和肋拱的组合,使得建筑得以向上无限延伸,墙体被解放为巨大的彩色玻璃幕墙。本书将重点分析沙特尔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杰作,揭示这种垂直向上追求如何象征着对天堂的向往。 同时,本书也触及了伊斯兰建筑的独特美学,如对几何图案、书法装饰以及庭院式布局的偏爱,展示了不同文化区域间的交流与分化。 第三部分:复兴、理性与全球扩张(文艺复兴至 19 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典秩序的回归与超越。在意大利,布鲁内莱斯基和阿尔伯蒂等大师重新发掘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学理论,强调对称、比例和人性化的尺度。本书分析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的结构奥秘,以及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演变。 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Rococo)风格则代表了对中世纪的彻底反叛,追求动态、戏剧性的空间效果和奢华的装饰,以服务于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凡尔赛宫的镜厅是这一时期权力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进入 18 世纪和 19 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材料与结构挑战。钢铁、玻璃和铸铁开始被用于建筑实践。水晶宫的出现以及埃菲尔铁塔的落成,标志着技术理性主义开始挑战传统的美学规范,为现代建筑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现代主义的诞生与光谱(20 世纪至今) 20 世纪是建筑史上最动荡也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本书着重探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以及它对传统“装饰”的拒绝。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哲学、以及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共同构筑了现代建筑的理论基石。我们将细致分析这些建筑师如何通过新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和标准化构件,重新定义居住空间。 然而,现代主义的单一化趋势很快引发了反思。本书随后转向后现代主义的回归叙事、地域主义的关注,以及对高科技(High-Tech)风格的探索。 当代建筑的多元面貌: 展望当前,建筑实践呈现出高度的多元性。本书收录了如解构主义的复杂几何形态、可持续性建筑对环境责任的承担,以及数字技术(参数化设计)如何彻底改变了建筑的造型可能性。从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到扎哈·哈迪德的流线型设计,我们探讨了当代建筑师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平衡文化身份、技术前沿与人类福祉。 ---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深度并重: 不仅罗列风格演变,更深入剖析技术、社会背景与哲学思想对建筑形式的驱动作用。 图文并茂的解析: 辅以大量精选的平面图、立面图与历史照片,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 跨文化视野: 提供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叙事之外的建筑成就的充分关注,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的世界建筑图景。 《世界建筑史纲》是历史爱好者、艺术学生、工程专业人士以及任何渴望理解我们所居住环境深层意义的读者的理想读物。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看图集”,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与创造力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工具书时,我最看重的实用性与资料的准确性。辞典类的书籍,其权威性是基石。我需要的是那种可以反复查阅、经得起推敲的可靠版本。这不仅仅是查阅生僻字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对特定主题词汇的归纳和辨析。例如,宋词中对“月”的意象描绘千变万化,有时是思乡的载体,有时是离别的见证,有时又是自我孤高清洁的象征。我期望这本书能在这些核心意象上有所建树,提供清晰的脉络梳理,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宋词意象网络。只有当基础的知识点扎实可靠,我才能在接下来的鉴赏和仿写中,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无碍,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

评分

最近阅读体验极佳的一点是,阅读的过程仿佛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并非科班出身,对格律和声韵上的专业术语往往望而却步,总觉得那些理论性的东西会冲淡了阅读的乐趣。因此,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将复杂概念用平实语言阐释清楚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的讲解,能够像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师,用我们都能听懂的‘人话’来解构那些看似高深的词句。例如,当读到某位词人登高望远时,如果能有相关的古代绘画风格的插图作为参考,哪怕只是意境的暗示,也比枯燥的文字注释来得生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远比生硬的知识灌输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主动去挖掘词作背后的文化脉络和时代背景。

评分

我对书籍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阅读时的心情和舒适度。一本好的工具书,不应该让人感到压抑或疲惫。我非常关注字体的选择,宋体的古朴与宋词的雅致应当是相得益彰的。更重要的是留白的处理,过密的文字排版会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产生视觉疲劳,尤其是在鉴赏细微之处时,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让思绪沉淀和呼吸。我希望在品读那些婉约派的细腻柔美时,版式设计也能体现出那种疏朗有致的美感;而在面对豪放派的开阔胸襟时,页面的布局又能适当地展开,给人以舒展的视觉感受。排版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审美表达,它决定了读者与文字之间的距离感和亲密度。

评分

对我而言,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最终的目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层面的滋养。我希望这本“鉴赏”之作,能提供超越文字本身的价值。它应该能够引导我从纯粹的“看字”跳跃到“体味词人”。比如,苏轼的旷达与柳永的缠绵,他们的生命体验是如何深刻地烙印在各自的作品风格之中?这种对“人”的关注,比单纯的词句分析更具吸引力。如果能在关键的篇章后面,加入一些文学史的侧写或对词人生活环境的简要介绍,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能极大地丰满词作的立体感。阅读的终极乐趣,在于与古人心灵相通,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默契与慰藉。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一直对宋词这种精致的文学形式情有独钟,但苦于自己的学识浅薄,很多意象和典故总是无法真正领会其神韵。市面上那些纯粹的词选本,虽然选篇精良,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阅读起来总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意境固然美妙,却缺少一把清晰的钥匙去开启那扇门。我期待的是一种更直观、更具象的解读方式,能将那些千年前的画面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我希望手中的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艺术的融合,能让我触摸到词人作词时的心境,感受到那种“人在景中,景在心中”的微妙体验。毕竟,宋词的美,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和对个人情感的含蓄表达,如果能配上恰到好处的视觉辅助,想必能让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升。

评分

书的字好小,本来给孩子买的,还是不给她看了,坏眼睛,另外再买一本

评分

从古到今,偶尔也有元气的人,他们的元气可能比亨利·米勒更充沛,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留下的痕迹太少,我无法全面了解。比如孔丘,抛开各种注解对《论语》做纯文本阅读,感觉应该是个俗气扑鼻、倔强不屈的可爱老头,一定是个爱唠叨的。但是,当时没有纸笔,如果让孔丘直抒胸臆,大熊猫一定是没有竹子吃,长跑运动员一定是没有鳖精喝了。耶稣对做事的热情大过对论述的热情,不写血书,只让自己的血在钉子进入自己肉体的过程中流干净。佛祖可能在文字身上吃过比在女人身上还大的亏,感觉文字妖孽浓重,贬低其作用:如果真理是明月,文字还不如指向明月的手指,剁掉也罢。晚些的某些科学家,想来也是元气充沛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热爱妇女,写的散文清澈明丽。可能是受到的数学训练太强悍,成为某种束缚,他最终没能放松些,多写些。

评分

值得这个价,推荐推荐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从古到今,有力气的人不少,比如早些的写《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晚些的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中国的写一百七十万字《上海的早晨》的周而复和写两百万字《故乡面和花朵》的刘震云。这些人突出的特点是体力好,屁大股沉,坐得住,打字快,没有肩周炎困扰,椎间盘不突出。他们的作用和写实绘画、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差不多,记录时代的环境和人心,有史料价值。

评分

冯唐

评分

孩子学习用,很好。实用

评分

亨利·米勒是我了解的文化人物中,元气最足的。

评分

孩子学习用,很好。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