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年鉴2008

中国科学院年鉴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科学院
  • 年鉴
  • 2008
  • 科技
  • 学术
  • 研究
  • 中国
  • 参考工具书
  • 统计数据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26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262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年鉴(2008)》是全面、系统、准确地向院内外介绍中国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进展,特别是知识创新工程成就,树立中国科学院社会整体形象的重要出版物,同时也是翔实记录中国科学院及院属各单位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包括综合情况、学部与院士工作、院直属单位情况三部分。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院年鉴2008》集中反映了中国科学院2007年各方面的工作,共分综合情况、学部与院士工作和院直属单位情况三部分。综合情况部分主要反映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高技术产业与院地合作、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基本建设、2007年统计公报、2007年大事记;学部与院士工作部分主要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院士咨询评议工作、科学道德建设、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以用陈嘉庚科学基金会工作;院直属单位情况部分全面介绍了各单位2007年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目录

综合情况
中国科学院主要领导
中国科学院院部机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变更
综述
重大科技成果与产出
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
高技术产业化与院地合作
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
基本建设
中国科学院2007年统计公报
中国科学院2007年大事记
学部与院士工作
中国科学院学部领导机构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2007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2007年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2007年逝世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工作
咨询评议工作
科学道德建设
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工作
院直属单位情况
分院机构
北京分院(筹)
沈阳分院
长春分院
上海分院
南京分院
武汉分院
广州分院
成都分院
昆明分院
西安分院
兰州分院
新疆分院
科研机构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过程工程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遥感应用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光电研究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
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地球化学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国家授时中心
地球环境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青海盐湖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新建科研机构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
其他机构
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

精彩书摘

综述
2007年,中国科学院党组提出了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战略任务,着力优化布局,提高创新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扩大开放,加强联合合作;着力创新管理,营造和谐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队伍。科技创新与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的成绩与进展。
一、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前瞻谋划科技布局
2007年,中国科学院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转化为改革、发展、创新的强大动力,转化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行动。院党组先后举办3次党组中心组学习会、6次集体学习讲座,邀请十七大报告起草组成员、十七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作学习十七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邀请多位专家作国情和科技发展专题报告,路甬祥院长和党组成员结合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实际,就十七大精神学习体会作专题发言;组织召开了全院党员领导干部十七大精神传达会,先后召开院士、所局级领导干部、青年科技工作者、纪检干部、离退休老干部、青年学生等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院党组要求全院职工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立足自主创新,推进开放合作,把改革创新工作做得更好。

前言/序言


深入洞察:一部聚焦当代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的综合性文献 书名: 《创新驱动: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蓝皮书(2024年修订版)》 引言:时代脉搏与知识导航 在信息爆炸、科技迭代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与科研前沿动态,是理解中国乃至全球科技格局的关键。本书并非对特定年份历史记录的回顾,而是站在当前时间节点,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过去一年间所取得的突破、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十年的战略布局进行的一次深度剖析与综合呈现。它是一部面向政府决策者、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所有关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专业人士的权威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宏观战略与政策环境的深度解读 本部分聚焦于国家层面最新的科技战略规划与政策导文,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宏观认知框架。 第一章: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与演进 本章详细梳理了过去一年中,中央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顶层设计所发生的关键变化。重点分析了“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中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提法、新要求。我们不仅引用了最新的国家科技创新会议精神,更引入了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和政策分析师对这些战略意图的深度解读,探讨了如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层次转变。特别关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国家对颠覆性技术孵化的政策导向。 第二章:科研经费投入与管理体制改革 本章提供了过去一年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精确统计数据,并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核心内容在于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持续优化,包括“负责制”的落实情况、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的调整,以及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资金比例。书中收录了数起成功案例,展示了改革对科研效率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三章: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的新格局 知识产权(IP)是衡量创新活力的核心指标。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力度上的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策略。此外,本章还系统介绍了全国范围内,特别是自贸区和高新区正在试点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如知识产权证券化、新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在技术商业化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当前全球竞争最激烈、最具颠覆潜力的几大科技领域,展示了中国科学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影响力。 第四章:人工智能(AI)的产业化应用与伦理边界 本章超越了对大模型技术本身的描述,重点放在了AI在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落地实践。详细分析了国家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最新布局,如国家级超算中心的扩建和异构计算架构的推广。同时,也严肃探讨了AI算法的公平性、数据安全以及生成式AI带来的法律和伦理挑战,并介绍了国家层面的监管框架草案。 第五章:量子信息科学的“从0到1”飞跃 量子科技被视为决定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本章汇集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在超导、离子阱等主流技术路线上的最新实验突破,以及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的建设进展。书中邀请了数位理论物理学家,对“容错量子计算”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第六章:生物技术与精准医疗的融合创新 本章涵盖了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及其新变体)以及新型疫苗研发的最新动态。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卡脖子”生物技术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方案在临床试验中的反馈。此外,也关注了国家对于生物安全和基因数据伦理的严格管控体系的构建。 第七章:高端制造与新材料的“硬核”支撑 本部分关注支撑国家工业基础的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新型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高熵合金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部件制造中的批量化应用案例。内容侧重于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转化效率分析。 第三部分:人才体系、国际合作与区域创新生态 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本部分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第八章:高层次人才的引育与评价体系改革 本章深入剖析了国家为吸引和保留顶尖科技人才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科学家制”、“长周期支持”等机制的试点效果。重点分析了科研评价体系的“破五唯”行动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实际落地情况,以及如何通过赋予青年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来激发创新活力。 第九章:全球科技治理与中国的角色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章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的参与情况,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的贡献。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环境对我国“走出去”战略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十章:区域创新集群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区域创新体系。不再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对比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在不同侧重点上的创新生态建设。通过量化指标,评估了各区域在产业链协同、创新要素集聚和成果转化效率上的区域特色与竞争优势。 结语: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十年 总结全书的研究与分析,本书强调,当前中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窗口期。未来的成功将依赖于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以及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姿态。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其穿越未来十年的科技浪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特别是对2008年前后,中国科学院在数学与物理学领域重大理论突破的脉络进行梳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符合一本官方年鉴的平均水准。它的优势在于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官方定性和总结,比如对某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年度评估结果,有着非常正式的官方措辞和结论。我认真比对了几个老一辈科学家的履历更新部分,发现信息非常准确,体现了严谨的档案管理水平。然而,它在展示“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方面略显保守。例如,对于某项存在争议的理论成果,年鉴只是简单地陈述了“已通过专家评审”,而没有深入探讨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学术路径的取舍。在我看来,真正的科学史往往隐藏在这些未被明确记录的讨论和拉锯战之中。因此,如果期望从中找到那种充满火药味、展现学者间激烈辩论的场景,这本书恐怕会让人略感失望。它更像是一份“竣工报告”,而非“过程记录”。对于我这种热衷于探究学术思想演变细节的人来说,还需要结合当年的学术期刊和会议记录来辅助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知道,2008年的时候,这种厚重的、需要大量插图和图表的年鉴,要做到色彩还原度和纸张质感都如此出色,是相当不易的。我清晰地记得,书中关于国家天文台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早期选址和初步设计图的彩页部分,那深邃的星空背景和精确的工程图纸线条,即便是现在看来,也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这不仅是对当年科技成就的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对“科学之美”的致敬。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各研究所的“年度文化活动”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但从这些侧面反映出科研人员在紧张工作之余的生活状态。比如,某个研究所组织了纪念某位科学巨匠的座谈会,记录了参会者的简短发言,让人感受到科研群体内部的传承与温情。这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核心的科研成果,却极大地丰富了年鉴的内涵,让冰冷的数字和成就背后,站立起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总体而言,从物理感官上来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评分

这部《中国科学院年鉴2008》的问世,无疑为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国家科研动向的学者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我记得当时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详实的目录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在基础物理领域深耕的研究人员,我最关心的自然是当年各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引进情况。翻开关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那一页,清晰地记录了大型对撞机后续实验的筹备工作进展,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在年鉴的叙述下变得井井有条,让人对国家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布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流程和资金投入的公开透明度,展现了科学院系统严谨的管理风格。此外,书中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计划介绍得尤为细致,从“百人计划”的遴选标准到入选者后续的资助额度,都一一列明,这对于那些踌躇满志,渴望在国家队一展抱负的年轻学子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跨学科合作的案例,比如信息科学部与生命科学部的交叉研究报告,这表明当时的科学院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推动学科间的深度融合,而非仅仅是各自为政的“单项冠军”模式。总体来说,这份年鉴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展示国家科技发展雄心壮志的蓝图。

评分

当我将《中国科学院年鉴2008》与我手头其他年份的同类出版物进行横向比较时,我发现2008年这一版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篇幅明显有所增加。这让我联想到彼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提升的科研地位。年鉴详尽列举了当年与美国能源部、欧盟“地平线计划”等机构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数量和具体项目领域。这种详实的数据对于研究中国科研“走出去”战略的历史进程非常关键。我特别关注了在气候变化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案例,这些项目往往涉及高额的跨国资金流动和复杂的知识产权协商,年鉴对这些合作的定位和成果的初步评估,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国际科技博弈提供了一个官方的视角。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宏观的合作罗列,有时候会掩盖了具体合作中的“中国声音”和“自主贡献”。例如,一个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更多的是强调了引进了外方的先进设备或方法,而对中方科研团队在项目中的关键性创新贡献着墨不多。但瑕不掩瑜,作为国家级年鉴,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观察中国科研体系与世界接轨的窗口,其信息量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说实话,我初衷是想找一些关于2008年中国科学院系统在应用技术转化方面的数据,因为我当时负责一家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对接工作,希望能从中挖掘潜在的合作机会。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来自于它对宏观战略的描绘。相比于那些直接罗列实验数据的报告,这本年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当时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纲要,以及科学院如何将这些纲要分解到各个学部和研究所的具体工作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对“人才强国”战略的解读,那部分内容简直像一篇优秀的政策解读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引进、培养和激励人才的立体化体系。通过对比不同省市分院的工作重点差异,我甚至能推断出国家在区域科技布局上的侧重变化。比如,某西部研究所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这与当时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导向是高度一致的。当然,对于我这种侧重实际应用的读者来说,偶尔会觉得某些部分过于“官方”和“宏大叙事”,缺乏一些具体到某项专利转化或技术转让的案例细节。但换个角度想,作为国家层面的年鉴,保持这种战略高度也是必要的,它确保了我们看到的不是零散的亮点,而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强大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