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基础

汉字学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其昀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学
  • 汉字基础
  • 文字学
  • 语言学
  • 字体学
  • 书法学
  • 汉语言
  • 中国文化
  • 教育教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53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28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字是世界民族文字的一种。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有两个:语言、文字。这两个交际工具分属于两个范畴。语言的本质是声音和意义,是通过话语声音的发送和接受来表达和领会意义的。文字的本质是形体,是通过形体来记录语言的声音和意义的。同样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 ,文字作为语言的辅助工具是第二性的。瑞士著名语言学家F·D·索绪尔氢世界文字分为表音和表意两大体系,他明确指出,表意文字的“典型例子就是汉字”。汉字学是关于汉字的学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学》定义为“研究汉字的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语言是音义符号,有其系统性,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有其系统性。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维护其系统性的,就是其形体结构规律。因此,汉字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汉字形体学,或曰汉字结构学。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作为一部汉字学专著,其实质和中心内容就是对于汉字形体的研究。“形”是文字学之根基,这是我们讲汉字学紧要的观念。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及其文化精神内涵
第一节 文字胎胎于图画
(一)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两种主要的记事方式
(二)由图画到文字
(三)关于汉字的起源
(四)关于汉字起源的考古证明
第二节 汉字的文化精神内涵
(一)汉文化重体验的文化精神
(二)汉字构形对于汉文化精神的体现
(三)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字地位的不可动摇性

第二章 《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研究
第一节 关于《说文解字》
(一)《说文解字》之写成
(二)《说文解字》其书
(三)《说文解字》之得失
第二节 关于《说文解字》研究
(一)徐铉、徐锴对于《说文解字》的勘订
(二)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聲的《说文解字》研究

第三章 汉字之结构
第一节 主要汉字构造学说评议
第二节 汉字的五种造字法
(一)象形造字法
(二)标记造字法
(三)会意造字法
(四)形声造字法
(五)变体造字法
(六)各种造字法的长处和短处
第三节 汉字的构件及其组合层次
(一)汉字的构件
(二)汉字构件的组合层次

第四章 转注和假借
第一节 转注
第二节 假借

第五章 汉字书体之演变
第一节 甲骨文
第二节 金文
第三节 籀文
第四节 古文
第五节 篆文、隶书、花体字
(一)篆文和隶书的产生和运用
(二)篆文和隶书的规范化
(三)花体字
第六节 楷书

第六章 汉字的繁化、简化和讹变
第一节 汉字的繁化和简化
第二节 汉字的论变
附记 古文字的研究方法
附录
(一)古文字引书(文)简称表
(二)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古文字中的中国:象形、表意与思维的演进》 序言 文字,文明的灯火,照亮了历史的幽暗。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从最初的刻划符号到成熟的方块字,汉字的每一次演变,都深刻地映射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哲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迁。本书并非对“汉字学基础”这一广阔领域进行系统梳理,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汉字演进的“源头活水”——古文字,试图从象形、表意这两个核心特质出发,揭示汉字如何从具象的描摹走向抽象的表征,又是如何承载和塑造了中国人的独特认知模式与文化精神。 我们相信,要真正理解汉字,不能仅仅停留在字形的表面,更要深入其形体背后蕴藏的古人智慧。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迷雾,回到那个“事事有形,人人有象”的时代,探寻那些最早的“书写者”如何用简练的笔触,捕捉世间万物的形态,赋予它们意义,并最终将这些意义编织成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方块汉字。这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考古,一次对文字之“根”的溯源,一次对文明之“魂”的追寻。 第一章:象之初生——形体与世界的第一次对话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如何沟通、如何记录?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岩画、图腾以及部落的象征符号中。文字的诞生,正是人类从纯粹的直观感知,走向符号化表达的关键一步。而中国古文字,尤其以其鲜明的象形特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一转变过程的绝佳样本。 本章将聚焦于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形态,探究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描摹自然万物来创造文字的。我们将深入分析那些最古老、最直观的象形字,例如“日”、“月”、“山”、“水”、“木”、“人”、“马”等,它们是如何精准地捕捉事物的基本形态?这些形体又是如何超越了单纯的绘画,开始具备了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 我们会从字形演变的角度,追踪不同时期同一字形的细微变化,并结合考古发现的器物、壁画等实物证据,来理解古人所处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例如,对“家”字的探究,不仅仅是看它为何由“宀”(房屋)和“豕”(猪)组成,更要理解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家”的意义是如何从一个物理空间延伸到包含财产、亲属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的。 我们将探讨,象形作为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式,其优势与局限何在?它是否也暗含了古人某种程度上的“具象思维”?当事物变得复杂、抽象,或者需要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时,单纯的象形是否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为我们理解汉字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意之渐长——从形体到表意的飞跃 象形字虽然直观,但其能够表达的范畴毕竟有限。当需要表达动作、概念、情感,甚至是抽象的意义时,汉字的发展必然要走向更广阔的“表意”之路。这一过程,是汉字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古人智慧的又一次升华。 本章将深入分析汉字中数量更为庞大的形声字、会意字等表意字。我们将剖析形声字“以形表意,以声传音”的独特机制,探讨声旁和形旁是如何协同作用,为我们提供理解字义的线索。例如,“河”、“湖”、“海”等与水相关的字,其形旁“氵”不仅指示了意义范围,也反映了古人对水系分类的早期认识。同时,我们将考察声旁在不同时期的语音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追溯字音的古貌。 对于会意字,我们将探讨古人是如何通过组合已有的字形,来创造新的意义。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描绘了人靠着树木休息的场景,生动地表达了“休息”的含义。“明”字由“日”和“月”组成,描绘了日月同辉的景象,形象地象征着光明。我们会分析不同会意字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和联想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等思想。 此外,本章还会触及指示字、转注字等造字方法,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同样是汉字表意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造字方法的分析,我们将更清晰地看到,汉字是如何从具象的描摹,逐渐发展出能够表达丰富、复杂意义的强大能力,从而能够承担起记录和传承高度文明的重任。 第三章:形音义的织锦——古文字中的思维印记 汉字的每一个字形,都如同一个微型的文化密码。古文字形体所承载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孤立的词汇,更是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事物的独特方式的体现。本章将尝试从“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揭示古文字中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印记。 我们将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体演变,并分析这些演变是否与社会变革、文化思潮有着潜在的关联。例如,秦统一文字后,隶书的出现,其扁平化的字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书写效率的提升,也为后世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本章还将探讨,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观念,是否在某些字的形体设计或字义演变中有所体现?“道”字、“理”字等抽象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又是如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 我们还将关注汉字中的“类化”现象,即相似的事物被赋予相似的字形或部首。这种“类化”的倾向,是否也暗示了古人对事物进行归类、总结的思维模式?例如,与水相关的字大多有“氵”旁,与植物相关的字大多有“艹”头,这便是明显的类化。 通过对“形、音、义”的综合考察,我们希望能勾勒出古文字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思维图景:一种注重整体、强调联系、追求和谐、并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提炼抽象概念的思维方式。 第四章:字里乾坤——古文字与古代文化生活的连接 文字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古文字的形体和意义,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本章将通过解读具体的古文字,将读者带入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感受文字与文化的紧密互动。 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字,例如与祭祀、占卜相关的字(如“祭”、“卜”),与农耕、渔猎相关的字(如“耕”、“渔”、“射”),与社会等级、家庭关系相关的字(如“君”、“臣”、“父”、“母”),以及与礼仪、音乐、战争相关的字(如“礼”、“乐”、“兵”),来深入解读它们的形体、字义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我们会结合出土的文物、文献记载,来解释这些字的字义演变和文化内涵。例如,对“簋”字的分析,不仅仅是了解它的字形,更要结合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理解它在古代祭祀和宴饮礼仪中的重要地位。对“德”字的追溯,可以让我们看到古代中国人对道德品质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代而发展的。 本章还将探讨,古文字在古代的传播和使用,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文字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我们将看到,每一个古汉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更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风貌。 结语 回溯古文字的源头,我们不仅是在认识一群古老的符号,更是在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脉络,一个文明的独特肌理。汉字,以其独特的象形与表意传统,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我们连接过去、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桥梁。《古文字中的中国:象形、表意与思维的演进》正是希望通过对古文字形体、意义的深入解析,展现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活化石的独特魅力,揭示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与思维方式,从而让读者对汉字,对中华文明,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这趟溯源之旅,或许并非终点,而是激发更多探索与思考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小说的叙事手法简直是反传统文学的典范,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空白和需要自行填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提供清晰的因果关系和明确的人物动机,反而像是一系列破碎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片段组合而成。最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把控,叙事的时间线在不同章节中频繁地自我折叠和重构,有时候一个场景的前因后果需要跨越数十页才能在后来的闪回中找到线索。这种阅读体验极其消耗心神,但回报也异常丰厚,每一次对碎片信息的重新排列组合,都会带来一次“顿悟”般的快感。如果你期待一个轻松愉快的故事,那请远离它;但如果你热衷于解构文本的结构,并享受在迷宫中探索意义的过程,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这本书对当代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批判性分析,犀利而深刻,完全没有一般行业报告的官方腔调。作者从城市公共空间的“隐形分割”这一角度切入,探讨了现代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封闭式社区和监控系统,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了市民的行为模式和阶层隔离。特别是在分析“第三空间”(如咖啡馆、共享工作空间)的商业化对社区凝聚力的侵蚀时,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国案例,对比了不同城市在应对“去中心化”趋势时的策略差异。我最欣赏它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基层社区自治实践的深入观察,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极强的微观干预措施。读完后,我再看自己居住的城市时,视角彻底改变了,充满了批判性的审视。

评分

如果说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那么它无疑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和深度,但又巧妙地避开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混沌理论”与“复杂系统”交叉领域的方式。书中关于蝴蝶效应的阐述,并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比喻层面,而是引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实际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佐证,构建了一套严密的逻辑链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多维度的思维空间,去理解那些看似随机的现象背后潜藏的确定性规律。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对思维边界的挑战和拓宽,但作者的文笔又极具引导性,总能在关键节点提供直观的类比,使得高深的理论也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思考随机性问题的固定参考资料。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古典音乐史的著作,但它拒绝了传统的编年体叙事。作者采取了一种主题式切入的方法,围绕“和声的革命”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穿梭于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考察特定和弦进行如何推动了音乐表达的情感张力。书中对莫扎特晚期奏鸣曲中“不协和音”的运用分析尤其精彩,作者通过对乐谱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这些看似“错误”的音符如何承载了作曲家对死亡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富有音乐性,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描述那些抽象的声音现象时,竟能让人在脑海中“听见”那些复杂的对位和声部。对于有一定音乐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把打开作曲家内心世界的钥匙,它教会你如何不仅仅是“听见”音乐,而是“理解”音乐的内在结构和情感逻辑。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考古学领域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老生常谈的枯燥叙事,而是通过大量出土文物的第一手资料,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古代社会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演变时,不仅仅停留在器物形制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观念的变迁。例如,书中对“鼎”这种器皿的用途和象征意义的分析,结合不同墓葬等级的出土情况,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视角,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权力是如何通过物质载体进行固化和传承的。此外,对于一些特定区域性文化遗址的考察,作者的田野工作痕迹非常明显,描述生动,仿佛带着读者亲临现场,触摸那段尘封的历史。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考古学家进行深度田野考察,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拿到的书封皮和图示不一样。

评分

作者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看法。

评分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历史来源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发展历史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汉字起源的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评分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历史来源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发展历史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评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