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言学爱好者,我对结构主义的源头充满了好奇,而阅读这些奠基性的文本,无疑是走近大师思想的最佳途径。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令人赞叹,译者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复杂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地捕捉到了雅柯布森那种独特的、精确的、甚至有些冷峻的论述风格。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在译者的处理下变得相对清晰易懂,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充满德语或法语痕迹的复杂句式时所展现出的功力,他们没有为了追求直译而牺牲中文的流畅性,而是做到了信、达、雅的完美结合。这种高水准的翻译工作,是对原作者智识的极大尊重。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研究符号学的基础理论,急需一本权威的、系统性的读物来补充我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密,从早期对斯拉夫语素的考察,到后来对能指和所指关系的深刻剖析,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坚实的理论框架。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到他对诗学、对声音与意义之间关系的探讨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维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层次地展示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追溯本源的精神,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下心去啃读,你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我常常在深夜里,泡上一杯浓茶,沉浸在这些超越时代的思想论辩中,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它挑战了我们对语言、对符号、对世界如何运作的传统认知。例如,书中对于二元对立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领域,其方法论的普适性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都会发现上次忽略的细微之处。它更像是一个智力上的“健身房”,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思考,但回报是巨大的心智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硬壳封面摸上去很有质感,封面的设计也很有古典气息,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套非常严肃和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喜欢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捧在手里,仿佛握住了知识的重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很累。译者的名字在扉页上赫然醒目,这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而且,这套丛书的排版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一直都在寻找这种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失阅读美感的书籍,这套书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定价不菲,但我认为它完全值回票价。它不仅仅是学术资料的堆砌,更像是一次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进行深度对话的门票。我身边很多同行朋友也都在推荐,大家都认为,任何一个想在人文学科,尤其是在符号学、修辞学或文学批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不能绕开这些核心文本。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而具有颠覆性,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分析世界的方法论。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深度思考,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资。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经典被如此精心地整理和呈现。
评分除了用文字图片来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细心关注外,作者在每一卷后面还附有她自己家庭的生活智慧技巧,如何理财,如何教育子女等,虽然台湾的环境和我们不完全一样,但那些处世态度和生活智慧是共通的,“言身传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分京东很久都缺货,这次终于等到了。一本选集,但内容很权威。
评分谢谢儿女给我看了这么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希望以后能对生活的细节更加留心,用“心”去看;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让好的行为好的教育通过自身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去“传承”这生活中的智慧。
评分《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作为享誉全球的最为经典地道的英语教材,以其严密的体系性、严谨的科学性,精湛的实用性,浓郁的趣味性深受英语学习者的青睐
评分雅克布森运用声谱分析的成果,创立了“区别特征”。
评分雅柯布森是美国的语言学家,结构语言学的大家,他的书对外行并不好懂,也缺少趣味,给专业的看更合适。
评分雅柯布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大家之一。他对语言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语言学今天普遍使用的概念,比如区别性特征、标记等都来自他的思想。系统、结构、功能、符号、时间、空间、普遍现象、变量与不变量等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在他那里得到了历史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甚至 “结构主义”这一术语也是他首先创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均从雅柯布森那里汲取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养分。本文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示雅柯布森对普通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概念、语音研究、语法研究的看法。雅柯布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大家之一,他对语言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语言学今天普遍使用的概念,比如区别性特征、标记等都来自他的思想。系统、结构、功能、符号、时间、空间、普遍现象、变量与不变量等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在他那里得到了历史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甚至 “结构主义”这一术语也是他首先创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均从雅柯布森那里汲取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养分。 《雅柯布森文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示罗曼·雅柯布森对普通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概念、语音研究、语法研究的看法。 《雅柯布森文集》可以作为高校开设的功能语言学、语言学史、普通语言学等课程的教科书或读本,也可供语言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二版说明 第一版说明 导论 第一部分 普通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概念 索绪尔语言理论回顾(1942) Saussurian Theory in Retrospect 普通语言学当前的问题(1949) Current Issue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语言学的系统(1953) Pattern in Linguistics 语言学的元语言问题(1956) Meta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Problem 类型学研究及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1958) Typological Stud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语言的符号与系统――重评索绪尔理论(1959) Sign and System of Language:A Reassessment of Saussure's Doctrine 语言的手段――目的模式(1963) Efforts toward a Means--Ends Model of Language in Interwar Continental Linguistics 语言的部分与整体(1963) Parts and Wholes in Language 语言普遍现象对语言学的启示(1963) 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Universals for Linguistics 标记与特征(1974) Mark and Feature 标记概念(与泼沫斯卡合著,1980) The Concept of Mark 语言中的时间因素(与泼沫斯卡合著,1980) The Time Factor in Language 语言中的空间因素(与泼沫斯卡合著,1980) The Space Factor in Language 变量与不变量(1980) My Favorite Topics 论语言的辩证法(1982) On the Dialectics of Language 第二部分 语音研究 语音规则的概念与目的论标准(1928) The Concept of the Sound Law and the Teleological Criterion 音位与音位学(1932) Phoneme and Phonology 音位的概念(1942) The Concept of Phoneme 第三部分 语法研究 零符号(1939) Zero Sign 博阿斯的语法意义观(1959) Boas' View of Grammatical Meaning 意义的若干问题(1973) Some Questions of Meaning 儿童语言的语法构成(1977) The Grammatical Buildup of Child Language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钱军(1961—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语言学史。专著包括《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1998),《句法语义学——关系与视点》(2001,英文本),《英语词的构成与搭配》(2008)。1996—1997年,哈佛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Harvard-Yenching Ititute Scholahip)。2007-2008年,耶鲁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Fulbright Visiting Research Scholar)。2009年,获捷克共和国Jan Masaryk奖章和奖状。
评分经典图书在,值得拥有
评分语言交际中,任何最小的区别性都使听话人面临二中选一的情况。雅克布森等人在《语音分析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对分法理论”及“区别特征学说”。他们分析了世界上许多语言,把最小对立体归纳为12对区别特征,即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鼻音——口音、聚集——分散、突发——延续、粗糙——圆润、急停——非急停、浊音—— 清音、紧张——松弛、顿音——锐音、升音——平音、降音——平音。雅克布森的音位对分法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纷纷引用和评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的用以建立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有的对雅克布森提出的十二对区别特征加以修订;有的以此来设计语音的识别方案,用电子计算机来识别和筛选输入的语音等。雅柯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就小说而言,“文学性”主要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实现的。作者对小说叙述技巧的巧妙运用,造成了小说独特的审美效果。但是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对虚构的理解等这些叙述技巧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或不甚了然的。如果没有叙述学知识作基础,我们对于20世纪以来的许多作品就会缺少应有的审美能力,如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福克纳、海明威、残雪、余华等人的作品。即便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或中国的古典小说,如果缺少必要的叙述学知识,也会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所涉及的叙述技巧。我们在教学中一般会提及这篇小说结尾的巧妙,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巧妙的结尾,则需要叙述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是因为在小说后半部分作者是采用苏艾这一人物的眼光来完成叙述的,这使得贝尔曼作画这一事实在最后才为读者所知,这就是叙述学理论中所提及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