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本《运动员多年训练研究文集》由“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基本理论”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项群特征”以及“不同专项运动员多年训练的组织实施”三个板块组成,共收集了4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以及我自己的4篇研究报告。这些论文分别从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面上,论述与解析了多年训练的特征、分类、计划、组织等问题,涉及到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举重、 自行车以及篮排足球等运动项目,对于我国多个优势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多年训练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认识和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组织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竞技选手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当然,应该看到,文集中所论及的还只是多年训练理论中的一部分问题。研究的深度也还有待提高,还有许多重要的论题有待人们理性的认知、科学的研究以及训练实践的探索和验证。
在入选文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几篇是我分别与广州体育学院的饶纪乐教授、时任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的谢亚龙副教授、原国家自行车队教练张立华,以及北京体育大学万德光教授共同指导的。我们的成功合作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借此机会,仅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作者简介
田麦久,1940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委,北京市人大第十二届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主委,国家督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顾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动训练学会主任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田麦久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本科,1964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部。1982年4月,获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科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第一位体育学博士。 田麦久已培养和正在培养教育学、体育学博士59名、硕士36名,高访学者8名,博士后2名,并受聘于苏州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多年来,他积极从事竞技运动训练的实践与研究。1956年获多项全国少年田径冠军,保持男子少年800米跑全国纪录达]5年之久。1984年任总教练,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残疾人奥运会,他训练的平雅丽、赵继红获我国最早的两枚残疾人奥运会金牌。 田麦久是我国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竞技参赛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主持构建了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体系,提出并创立“项群训练理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及耐力性项目训练的“翼项系数理论”。在体育发展战略领域,他关于我国不同阶段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重点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和科技兴体战略实施的研究成果为国家体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著有(含主编)《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论运动训练过程》《论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多种竞速能力》《体育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方法》《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项群训练理论》《论运动训练计划》《运动训练学》《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竞技参赛理论文集》等学术专著近30部,发表论文论述近百余篇。他的科研成果曾获全国首届“奋进文明进步图书奖”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田麦久于1957年获“青岛市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1991年获“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并获体育界首批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教育专家称号,2006年获德国体育科学学会“金别针荣誉奖”,2008年获德国体育大学奖。
内页插图
目录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基本理论
我国不同年代优秀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类型特点
及其合理结构的设计
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我国奥运人才群多年训练过程的时间特征
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区间链接机制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项群特征
可测量类项群运动员多年运动成绩发展的阶段规律与高原现象的研究
短时间耐力性项群女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中多种竞速能力的发展特点
对我国篮、排、足球国家队运动员队伍组建,发展更新特点的比较研究
不同专项运动员多年训练的组织实施
从迈法特的训练经历谈田径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必要条件
维伦的多年训练
中国高水平女子投掷选手全程性多年训练方法学体系的研究
我国羽毛球优秀运动员梯队配置的研究
优秀举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高水平女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
不同阶段的专项训练手段及负荷特征
我国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学特征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精彩书摘
3.2 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3.2.1 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与训练任务
运动员在成功地接受了3~5年的基础训练之后,“少年”项目运动员通常从10~12岁起,“成人”项目运动员从14~16岁起,便进入了专项提高阶段,致力于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通常延续4-6年。一般情况下,系统的4-6年的专项训练,已经可以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熟练地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并培养出参加艰苦的训练与激烈比赛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运动员在各方面都臻于成熟,竞技能力接近或达到高峰,进入了最佳竞技阶段。
运动员在最佳竞技阶段中,仍然要集中进行专项训练,并积极参加运动竞赛,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苏联3届奥运会三级跳远金牌获得者萨涅耶夫,民主德国短跑女将科赫,两届世界锦标赛男子体操全能冠军科罗廖夫(苏联)、女子技巧世界冠军柳德米拉(苏联)、乒乓球世界冠军郭跃华(中国)、网球明星博格(瑞典)等许多著名运动员的训练实践,都表明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一般可延续4~8年,有时甚至更长。
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中训练任务的内容及其序列都是相同的。首先,努力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或是体能或是技能。对体能主导类项群,首先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同时要不断完善专项运动技术。对技能主导类项群,首先发展技、战术水平,同时要认真增强运动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训练理论的学习,以提高其训练的自觉性。
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训练,通常是以准备和参加一次或一组重大国内国际比赛为单位予以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在专项提高阶段,主要参加青年比赛、全国运动会,而在最佳竞技阶段,则主要参加全国运动会和国际比赛。多数重大的全国性及国际比赛的举办均以4年为一个周期,因此,区间性多年性训练计划也常以4年为单位,进而又分成若干个年度训练计划。
前言/序言
现代竞技运动要求优秀选手具有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水平。以高水平竞技需要为导向目标,对具有巨大竞技潜力的少年儿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多年训练,逐步实现对于运动员机体的心理学、生物学与社会学的改造,是培养造就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必经之途。与周课训练过程、年度训练过程相比较,多年训练过程的时间更长、变量更多,因而对其实施有效掌控与科学把握的难度就更大;与运动训练的周课计划、年度计划相比较,多年训练计划具有鲜明的宏观性、全局性特征,因而制订多年训练计划就需要更加准确地解析复杂的影响因素,需要更加完美地设计训练的进程。所以,对于运动员多年训练规律的研究,对于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对于运动员多年训练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日益受到竞技体育从业者们的高度重视。
20世纪中叶,苏联的纳巴特尼柯娃、马特维耶夫,民主德国的哈雷,联邦德国的葛欧瑟等学者在自己的论著、教材中,都涉及到了运动员多年训练的一些有关问题。但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需要拥有一大批高水平运动员丰富的多年训练实践作为基础,需要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多个科学学科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持,还需要受到专门培养和教育的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也许正是上述条件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今天还没有见到有关多年训练问题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成果。有关研究文献,远远不如训练学研究中的其它论域那样丰富和充实。
我从少年时期即开始持续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从体育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过成年与少年运动员、业余与专业运动员、健全人与残疾人运动员的教练工作。十几年的教练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系统规划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重要意义,我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也与运动员多年训练问题紧密相关。
《运动科学前沿:体能、技术与心理的深度解析》 内容梗概 《运动科学前沿:体能、技术与心理的深度解析》是一部汇集了运动科学领域多位资深研究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文集。本书并非仅聚焦于某一特定运动项目或某一时段的运动员训练,而是以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构成优秀运动员卓越表现的三大核心要素:体能、技术和心理。全书内容详实,结构严谨,力求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运动科学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体能的科学训练与评估 此部分是全书的基石,系统性地梳理了现代运动体能训练的最新理念、方法与技术。 能量代谢与运动表现的精微联系: 深入解析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能量代谢系统的不同需求,从有氧、无氧能力到能量物质的储备与利用,阐述了如何根据个体生理特点与项目需求,设计最优化的能量储备与供应策略。研究涵盖了乳酸阈值、最大摄氧量(VO2max)的提升机制,以及糖原、脂肪作为能量来源的最佳利用时机和途径。 肌肉生理与力量训练的革新: 详细探讨了肌肉纤维类型、肌肥大、肌原纤维增殖等肌肉生理学的最新发现,并将其与不同类型力量训练(如等张、等长、等速训练、爆发力训练)的科学实践相结合。研究重点关注了不同训练强度、容量、频率、休息间隔以及训练负荷周期化对力量、爆发力、耐力型力量等核心体能指标的精细影响。特别引入了神经肌肉适应性训练的最新进展,强调了运动单位募集、协调性以及本体感觉在提升运动表现中的关键作用。 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优化: 探讨了长期系统性训练对心血管系统(心脏泵血能力、血管弹性、微循环)和呼吸系统(肺活量、通气效率、氧气交换能力)的积极适应过程。研究分析了不同有氧训练模式(如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稳态训练、节奏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提升效果,以及运动训练如何改善心率变异性(HRV),从而体现出良好的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这对运动恢复和减缓运动疲劳至关重要。 柔韧性、平衡性与本体感觉的精细化训练: 突破传统对柔韧性训练的认知,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动态柔韧性、静态柔韧性、弹力性柔韧性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差异化需求,并介绍了诸如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拉伸、功能性动态拉伸等高级训练技术。同时,对平衡性训练的科学原理进行了详尽阐述,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应性平衡等,并强调了本体感觉( proprioception)的训练对于提高运动控制、预防伤病和优化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与预防策略: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常见的运动损伤(如韧带撕裂、肌腱炎、软骨损伤)的发生机制,关注了关节受力、运动链传导、肌肉失衡等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科学评估的个性化运动损伤预防方案,包括肌力平衡评估、生物力学步态分析、运动模式纠错等,并结合了运动康复的最新理念,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 运动表现的客观评估与监测技术: 介绍了当前运动科学领域最先进的体能评估方法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心率监测、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乳酸阈值测定、功率计、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运动捕捉系统、肌电图(EMG)等。这些技术不仅用于训练后的评估,更被广泛应用于训练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与反馈,实现精准训练和及时调整。 第二部分:运动技术的精进与学习 本部分聚焦于运动技术,将其分解为可学习、可优化的构成要素,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技术动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运动动作的生物力学解析与优化: 深入分析了各项运动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例如投掷的力学链、跑步的步态分析、跳跃的蹬伸机制、游泳的划水效率等。通过三维运动捕捉、高速摄像等技术,精确捕捉动作的轨迹、速度、角度、发力点等关键参数,并据此提出个性化的技术改进建议,旨在最大程度地提升动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运动技能的习得与神经认知机制: 探讨了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神经科学基础,包括感觉运动整合、运动模式的固化(motor engram)、反馈与前馈控制等。本部分引入了运动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如“约束导引法”(Constraint-Led Approach)、“生态动力学”(Ecological Dynamics)等,强调了在模拟真实比赛环境中,通过“试错”与“洞察”来促进技能的内化与迁移。 技术训练的策略与方法: 详细阐述了技术训练的多种策略,包括:分解练习、整体练习、负荷练习、多样化练习(variability of practice)、模仿学习、反馈式学习等。研究强调了如何根据运动项目的特性、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以及技术动作的复杂程度,设计出最有效的技术训练计划。例如,对于复杂的技术动作,会强调先在低干扰环境中掌握基本模式,再逐步引入比赛压力和复杂情境。 模拟训练与情境化训练的重要性: 强调了在训练中模拟真实比赛情境的必要性,包括模拟对手的干扰、比赛的压力、场地环境的变化等。研究探讨了如何设计更具真实感的模拟训练,以期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技术稳定性。 数据分析在技术改进中的应用: 介绍了如何利用运动技术分析软件和数据,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客观评估。通过分析技术动作的各项指标,识别出技术薄弱环节,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例如,通过对足球运动员射门数据(射门角度、力量、速度、落点)的分析,来调整其射门技术。 第三部分:运动心理的调适与强大 本部分关注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这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佳水平的关键。 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 深入研究了运动员在高压比赛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调节和管理自身情绪,包括焦虑、恐惧、兴奋等。本部分介绍了包括认知重评、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可视化(mental imagery)、正念(mindfulness)等心理调适技术,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对运动员表现的直接影响。 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探讨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效的动机激发与维持策略。研究涵盖了目标设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并提供了实际操作层面的建议,如分解短期目标、提供积极反馈、创造成功体验等,以帮助运动员保持长期的训练热情。 专注力与注意力控制: 详细解析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高度专注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训练和提升注意力控制能力。本部分介绍了多种注意力训练方法,如集中式注意力训练、分散式注意力训练、提高注意广度、以及如何应对干扰。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中,保持“最佳唤醒水平”的重要性。 自信心的建立与提升: 探讨了自信心对运动表现的决定性作用,并介绍了一系列旨在建立和提升运动员自信心的心理训练方法。这包括成功经验的回顾与强化、积极的自我对话、挑战性目标的设定、以及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 比赛策略与临场决策: 研究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制定和执行比赛策略的能力,以及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做出快速、准确决策的心理过程。本部分强调了通过情境化训练、信息处理优化、以及对比赛预判的训练,来提升运动员的临场应变能力。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运动心理学在解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中的应用。从如何处理赛前紧张,到如何应对失误后的心理调整,再到如何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都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案和实践指导。 结语 《运动科学前沿:体能、技术与心理的深度解析》并非一本简单的“运动员训练手册”,而是一部深度挖掘运动科学内在逻辑,揭示卓越运动员成长背后科学原理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运动教练、科研人员、运动员本人以及所有对运动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极具实践价值的知识体系。通过对体能、技术与心理三大维度的全面解析,本书希望能启发更深入的思考,推动运动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助力更多运动员挑战极限,实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