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9)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6年修订
  • 9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质量管理
  • 工程标准
  • 规范标准
  • 法律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5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25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4
字数:114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由于标准的动态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被修订,这些国家标准的修订信息无法在已出版的《汇编》中得到反映。为此,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
3.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正书名、版本形式、装帧形式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相同,视篇幅分设若干册,但不占总的分册号,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06年修订—1,—2,—3,”等字样,作为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补充。读者配套购买则可收齐前一年新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4.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顺序号由小到大排列(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
5.2006年度发布的修订国家标准分27册出版。本分册为“2006年修订—11”,收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39项。

目录

GB 6245—2006 消防泵
GB/T 6284—2006 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GB/T 6365—2006 表面活性剂 游离碱度或游离酸度的测定滴定法
GB/T 6372—2006 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样品分样法
GB/T 6379.4—2006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
GB/T6379.5—2006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
GB/3.6433—2006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GB/T 6434—2006 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过滤法
GB/T 6435—2006 饲料中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GB/T 6495.7—2006 光伏器件 第7部分:光伏器件测量过程中引起的光谱失配误差的计算
GB/T 6495.9—2006 光伏器件第9部分:太阳模拟器性能要求
GB/T 6501—2006 羊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梳片法
GB 6537—2006 3号喷气燃料
GB/T 6569—2006 精细陶瓷弯曲强度试验方法
GB/T 6686—2006 染料分类
GB/T 6687—2006 染料名词术语
GB/T 6692—2006 树脂整理剂 相对密度的测定
GB/T 6730.9—2006 铁矿石 硅含量的测定 硫酸亚铁铵还原一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6730.18—2006 铁矿石磷含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6730.23—2006 铁矿石钛含量的测定硫酸铁铵滴定法
GB/T 6730.24—2006 铁矿石稀土总量的测定 萃取分离一偶氮氯膦mA分光光度法
GB/T 6730.25—2006 铁矿石稀土总量的测定草酸盐重量法
GB/T 6730.28—2006 铁矿石 氟含量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6730.45—2006 铁矿石 砷含量的测定 砷化氢分离一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6730.46—2006 铁矿石砷含量的测定蒸馏分离一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6730.63—2006 铁矿石 铝、钙、镁、锰、磷、硅和钛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 6739—2006 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
GB 6776—2006 食品添加剂 乙酸异戊酯
GB/T 6809.2—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2部分:气门、凸轮轴传动和驱动机构
GB/T 6809.3—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第3部分:主要运动件
GB/T 6891—2006 铝及铝合金压型板
GB/T 6892—2006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GB/T 6900—2006 铝硅系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GB/T 6906—2006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联氨的测定
GB/T 6910一2006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钙的测定络合滴定法
GB/T 6912.1—2006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第1部分:硝酸盐紫外光度法
GB/T 6963—2006 渔具与渔具材料量、单位及符号
GB/T 6988.5—2006 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5部分:索引
GB/T 6994—2006 船舶电气设备定义和一般规定
GB/T7047—2006 色素炭黑挥发分含量的测定
GB/T 7119—2006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
GB/T 7178.1—2006 铁路调车作业第1部分:基本规定
探索中国建筑设计的前沿与规范:一部跨越时代的建筑标准指南 图书名称: 现代建筑设计规范与工程实践解析 出版年份: 2023年(最新修订版) 页数: 1200页 定价: 480元 --- 导言:构建二十一世纪的城市肌理 《现代建筑设计规范与工程实践解析》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释当前中国建筑行业所遵循的最新技术标准、设计理念及工程管理方法。本书聚焦于2020年以来国家及行业标准体系的重大变革,尤其关注绿色建筑、超高层结构安全、智能建筑技术集成以及可持续发展对传统规范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本规范的汇编,更是一部深入解读标准背后科学原理与工程哲学的权威指南。 本书的撰写团队由一批长期深耕于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备系统、消防安全及绿色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一线工程师构成,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前瞻性与极强的实操指导价值。我们深知,建筑的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对既有规范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之上。 --- 第一部分:总体设计原则与规划基础 (约 250页) 本部分重点阐述了新时期国家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建筑项目立项方面的宏观指导方针,为后续的详细设计奠定基础。 1.1 新发展理念下的建筑规划导则 详细解析了“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在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中的具体体现。内容涵盖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强制性要求,以及对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化设计的新标准。特别收录了关于城市韧性建设的最新指标体系,探讨在极端气候事件(如强降雨、高温热浪)下,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应如何优化以增强城市抵御和快速恢复能力。 1.2 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本章深入探讨了《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办法》的最新实施细则,对比了早期能效标准的演进。重点阐述了近零能耗建筑(NZEB)的技术路径与设计约束条件。内容包括: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优化: 针对新型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复合材料)的适用性测试数据与施工控制要点。 可再生能源集成: BIPV(建筑一体化光伏)的并网要求、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评估标准,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强制安装比例的最新界定。 环境影响评估(EIA)与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引入了材料碳足迹核算方法,指导设计者在设计阶段即需考虑材料的“隐含碳”。 1.3 场地设计与基础设施配套 聚焦于现代工程对场地复杂性的应对。详述了在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地区)下的桩基设计优化方案。基础设施部分,详细阐述了智慧管网接入标准,包括5G基站预埋件要求、地下综合管廊的防火分区与防涝设计,以及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的冗余标准。 --- 第二部分: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创新 (约 350页) 本部分聚焦于结构设计的前沿技术和抗震、抗风等极限工况下的设计方法,反映了中国结构工程在应对超高层和复杂结构挑战方面的最新进展。 2.1 混凝土结构与新型材料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HPC)在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规范。重点剖析了超高强度混凝土(UHPC)的应用范围限制、配合比设计控制指标以及浇筑养护工艺的质量控制要点。此外,对于既有建筑的结构评定与加固技术,引入了基于概率极限状态法的先进评估流程。 2.2 钢结构与混合结构的设计优化 本章详述了新型连接节点的设计承载力计算方法,特别是对于大跨度空间结构(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的疲劳分析要求。增设了关于高性能螺栓和焊接工艺的检验标准,强调了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材料脆性控制。对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详细说明了剪力连接件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延性。 2.3 抗震、抗风与结构健康监测 (SHM)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详细解读了最新版抗震规范中关于近场地震动的反应谱调整方法。对于超限结构(尤其是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新增了关于多维振型分析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强制性要求。 在抗风方面,引入了基于风洞试验数据融合的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分析的规范化流程,指导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气动系数。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如应变片、加速度计的布置密度、数据传输协议和预警阈值设定,均给出了明确的工程化指引。 --- 第三部分:建筑设备、消防与智能化集成 (约 400页) 本部分紧密围绕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及智能化升级展开,反映了现代建筑对“软性”系统的更高要求。 3.1 暖通、给排水与能源系统的协同设计 详尽阐述了多联机系统、集中供热/冷的能耗优化设计。给排水系统着重于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系统的技术标准,特别是对于高区建筑的二次加压系统的能耗平衡要求。 重点解析了洁净空间(如手术室、实验室)的换气次数、压差控制和过滤等级的最新标准,这是后疫情时代对建筑环境控制的重大升级。 3.2 消防与安全疏散的智能化联动 本书提供了对《建(构)筑物消防设计防火规范》的深度解读。核心内容包括: 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 强调了物联网技术在初期火灾识别中的应用,以及与排烟、加压送风系统的实时协同机制。 疏散设计: 针对复杂平面布局(如地下商业综合体),给出了基于人员疏散动态模拟(Evacuation Simulation)的验证流程,取代传统的静态面积法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 新型灭火介质: 对清洁灭火剂、水雾灭火系统在不同保护对象中的适用性及剂量计算给出了详尽案例分析。 3.3 智能建筑与信息物理融合 本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深化。详细介绍了: CIM(城市信息模型)与建筑信息模型的衔接标准。 智能楼宇管理系统(BMS)的数据接口协议(如BACnet/IP, Modbus)的互操作性要求。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针对建筑内传感器采集的海量数据,提出了数据加密、存储和访问权限管理的最新安全规范。 --- 第四部分:工程质量控制与竣工验收 (约 200页) 本部分是连接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桥梁,强调了“一次成优”的质量控制理念。 4.1 施工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点 针对新型施工技术,如3D打印结构构件的质量检测方法、预制装配式建筑(PC)的接缝处理与防水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图解说明。尤其对施工过程中关键节点的隐蔽工程验收标准,提供了比国家标准更为细致的现场控制参数。 4.2 竣工验收与运维交接标准 系统梳理了项目移交阶段的文件归档要求,特别是“竣工数字化移交”(Digital Handover)的流程,确保运维方能够无缝对接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所有工程数据。新增了对建筑投入使用后首年能耗与环境指标的跟踪评估要求,作为最终质量合格的补充依据。 --- 结语:面向未来的工程实践 《现代建筑设计规范与工程实践解析》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导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当前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如何以最严谨、最高效的方式,建造出更安全、更环保、更宜居的未来城市空间。本书完全基于现行和最新的行业标准体系构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和工程管理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巧妙,但这依然无法完全掩盖其检索效率的短板。对于一个需要快速定位某条特定要求的现场技术人员来说,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精确的引用,不得不像大海捞针一样在厚厚的篇幅中穿梭。特别是当某些术语在不同章节中存在细微差别表述时,更是考验耐心。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它作为案头参考手册,而不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快速查找工具。它更适合在办公室、图书馆这种需要静心研读的环境下使用。不过,一旦你掌握了它的内在逻辑结构,很多关键性的章节就能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记忆,比如哪些章节涉及安全红线,哪些涉及性能验收。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解码”的古籍,需要投入时间去熟悉它的语法和结构,但一旦入门,收益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深度。我尝试着去查找一些关于新兴技术应用的标准,虽然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06年修订版,但在很多基础性的、结构性的标准上,它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追溯历史项目文件的人来说,了解当时采用的标准背景至关重要。我对比了新旧标准,发现其中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行业发展史。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日新月异,对于最新的、前沿的技术规范,可能需要结合后续的增补或最新的单行标准来看。但作为理解整个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石,它的价值是无法被取代的。它教会我如何去构建一个标准的思维模式,如何从宏观的体系到微观的细节进行逻辑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定调”,它定义了那个时期的技术底线和行业共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那种经典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分量给镇住了,要知道这可是一本汇编,里面承载的知识量可想而知。作为一名长期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标准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堆条条框框,更是行业内几十年经验教训的结晶。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容易磨损。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编排,目录清晰明了,查阅起来非常顺畅,这对于争分夺秒的工作环境来说,简直是福音。当然,作为工具书,它的内容才是王道。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材料性能和测试方法的章节,里面的技术参数更新及时,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快速地将理论与实际操作对接起来,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和误差。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让人踏实、信赖的工具书,是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翻阅这套汇编的时候,我差点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图表给劝退了。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套需要带着放大镜去啃读的“技术圣经”。我是一名从事质量控制的新人,很多概念对我来说还比较陌生,光是理解其中一些术语的精确含义,我就花了不少时间。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深入到具体条文的逻辑推导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非常棒的。它强迫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规定,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是“常识”的做法,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坚实的标准依据。尤其是在涉及跨部门协作时,大家都能用这本书里的统一语言进行沟通,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摩擦。它就像是一把衡量一切工作质量的尺子,非常公正、客观,但使用起来也确实需要一定的功力和耐心。

评分

这套汇编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体现了“国家标准”应有的严谨性与全面性。在编写风格上,它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叙述,全部是精确、量化的描述,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语义的绝对唯一性。这对于需要进行法律或合同依据引用的场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保障。我记得有一次在处理一个关于材料批次差异的争议时,正是书中的某一条款的精确措辞,帮助我们理清了责任归属。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不容置疑的裁判标准。虽然阅读过程略显枯燥,但它带来的专业背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任何其他参考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它不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愉悦的书,但它绝对是能让你在专业领域站稳脚跟的“硬通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