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24)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6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6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33
包装:精装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由于标准的动态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被修订,这些国家标准的修订信息无法在已出版的《汇编》中得到反映。为此,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
3.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正书名、版本形式、装帧形式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相同,视篇幅分设若干册,但不占总的分册号,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03年修订-1,-2,-3,……”等字样,作为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补充。读者配套购买则可收齐前一年新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4.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顺序号由小到大排列(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
5.2006年度发布的修订国家标准分27册出版。本分册为“2006年修订-24”,收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32项。

目录

GB/T 18412.1—2006 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1部分:77种农药
GB/T 18412.2—2006 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2部分:有机氯农药
GB/T 18412.3—2006 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3部分:有机磷农药
GB/T 18412.4—2006 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4部分:拟除虫菊酯农药
GB/T 18412.6—2006 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6部分:苯氧羧酸类农药
GB/T 18412.7—2006 纺织品 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7部分:毒杀芬
GB/T 18414.1—2006 纺织品 含氯苯酚的测定 第1部分:气相色谱一质谱法
GB/T 18414.2—2006 纺织品 含氯苯酚的测定 第2部分:气相色谱法
GB/T 18488.1—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 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18488.2—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 18564.1—2006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GB 18613—2006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18738—2006 速溶豆粉和豆奶粉
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
GB/T 18759.2—2006 机械电气设备 开放式数控系统 第2部分:体系结构
GB/T 18778.3—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 具有复合加工特征的表面 第3部分:用概率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
GB/T 18802.12—2006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 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
GB/T 18876.2—2006 应用自动图像分析测定钢和其他金属中金相组织、夹杂物含量和级别的标准试验方法第2部分:钢中夹杂物级别的图像分析与体视学测定
GB/T 18916.8—2006 取水定额第8部分:合成氨
GB/T 18916.9—2006 取水定额 第9部分:味精制造
GB/T 18916.10—2006 取水定额 第10部分:医药产品
GB/T 19042.5—2006 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3—5部分: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
GB/T 19201—2006 热带气旋等级
GB 19212.2—2006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2部分:一般用途分离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19212.3—2006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3部分:控制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19212.5—2006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5部分:一般用途隔离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19212.6—2006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6部分:剃须刀用变压器和剃须刀用电源装置的特殊要求
GB 19212.7—2006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7部分:一般用途安全隔离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19212.8—2006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8部分:玩具用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19212.18—2006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18部分:开关型电源用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T 19256.2—2006 基于XML的电子商务 第2部分:协同规程轮廓与协议规范
GB/T 19256.3—2006 基于XML的电子商务 第3部分:消息服务规范
探索古代文明的辉煌: 《世界古代文明史纲要》图书简介 书名: 世界古代文明史纲要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作者名,例如:李明, 王芳]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例如: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时间,例如:2023年5月] 定价: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定价,例如:88.00元] --- 内容简介 《世界古代文明史纲要》是一部宏大而精深的学术著作,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人类历史上早期文明的起源、发展、鼎盛及其衰亡的复杂历程。本书并非对具体国家标准的汇编或技术规范的解读,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探寻奠定现代社会基石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思想遗产。 本书的叙事跨越数千年,从史前人类的萌芽到古典文明的黄昏,构筑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古代世界图景。它摒弃了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力求以全球视野和比较研究的视角,系统地勾勒出各大古代文明体系的内在逻辑与相互联系。 第一篇:文明的曙光——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的馈赠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带。我们详尽考察了苏美尔城邦的兴起、乌尔第三王朝的集权尝试,以及巴比伦帝国(汉谟拉比法典的诞生)所体现的早期法律精神与神权政治的结合。重点分析了楔形文字的发明及其对人类信息记录方式的革命性影响。 紧接着,笔锋转向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本书不仅描绘了法老王制度的永恒性与神秘性,更深入探究了其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如对来世的执着)如何塑造了宏伟的金字塔建筑与精密的历法系统。通过对象形文字的解读,我们重现了古埃及在数学、医学和工程学上的非凡成就。不同于标准化的技术文档,本书侧重于这些成就背后的文化驱动力与哲学思考。 第二篇: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印度与东方的智慧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东方,探讨了南亚次大陆的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神秘消亡与随后雅利安人的迁徙、吠陀时代的精神重建。我们详细阐述了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印度社会结构长达数千年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分析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社会背景与核心教义,探讨了其“中道”思想如何成为对抗婆罗门教僵化体系的精神力量。 随后,叙事转向东亚,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我们追溯了夏、商、周三代的演变,重点分析了“天命观”的确立与礼乐制度对早期国家形态的塑形作用。与侧重于规范条文的汇编不同,本书探讨的是《尚书》《周礼》等典籍所承载的政治哲学与伦理构建,分析了早期宗法制度如何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三篇:古典文明的塑造——爱琴海的民主之光与罗马的遗产 本书的第三篇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地中海世界的辉煌成就。 古希腊部分,我们不仅概述了迈锡尼文明的军事化特征,更将笔墨集中于雅典的民主试验。本书细致对比了斯巴达的寡头军事体制与雅典的直接民主实践,分析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如何构建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石。本书展现的是城邦政治的活力与思辨精神的碰撞,而非法律条文的细枝末节。 古罗马部分,本书从一个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城邦崛起为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分析了其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历程。重点在于解析罗马在法律体系构建(十二铜表法到万民法)、工程技术(道路、水道)以及军事组织方面的贡献。然而,本书的视角在于这些成就背后的实用主义精神、权力结构运作以及帝国晚期在文化和制度上的衰变,而非对具体法规或标准的条目化罗列。 核心价值与研究方法 《世界古代文明史纲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本书融合了考古学发现、文献解读与社会人类学的理论模型,力求揭示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挑战(如水利灌溉、人口管理、权力合法化)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和结果。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旨在服务于专业历史研究者,同时也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古代世界导览。它清晰地界定了古代文明从神权主导向理性思辨过渡的关键节点,为理解人类文明的长期演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现代国家标准、技术规范、行业代码或特定年份修订的官方文件的详细收录或解释。它是一部关于“人如何组织社会、思考世界和创造文化”的史诗,而非关于“如何执行既定技术流程”的工具书。通过对这些早期伟大文明的探究,我们得以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难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套汇编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我本来设想的是,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适用于我个人小项目的、已经被淘汰的、但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依旧有效的“非主流”解决方案。结果发现,这种想法在面对如此官方且全面的体系时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这本书的组织逻辑是围绕“国家标准”这个核心展开的,逻辑链条严密得像是算法的流程图,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附录都服务于其核心目标——确保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对我这种偏爱宏观叙事和理论框架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的体验更像是在“解码”而非“欣赏”。我需要不断在章节之间跳转,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极大地消耗了阅读的连贯性。它迫使你从散漫的知识获取,转向高度集中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检索模式。它不是用来享受阅读乐趣的,而是用来解决特定“疑难杂症”的终极武器。

评分

这部2006年的汇编,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绝对基准线”的参考。在某些工程领域,标准的滞后性或者说是稳定性,反而成了最宝贵的品质。当你面对一个需要长期维护、且不宜频繁变动的系统时,回溯到那个时间点的国家标准,能够提供一个最稳固的起点。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质量控制和验收流程的部分,发现其描述之详尽,几乎涵盖了从原材料进场到最终成品出厂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年代所限,书中对于新兴的数字化检测手段和环保要求方面的标准覆盖度相对有限,这使得在将其应用于现代高标准项目时,需要我们自己进行大量的增补和交叉引用。这本书像是一块坚实的基石,上面需要我们自己添砖加瓦,才能构建起符合当下需求的宏伟建筑。它本身是完美的历史快照,但脱离现代语境使用时,必须小心翼翼地进行“现代化校准”。

评分

这本汇编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一次“专业考古”。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标准制定者,也不是该领域的一线工程师,更多的是一个对规范体系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观察者。我翻阅它时,试图理解的是,在2006年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是如何权衡技术可行性、产业发展速度与安全监管之间关系的。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没有多余的修饰,完全是命题陈述和技术限定词的堆砌。这种极致的客观性,虽然保证了其权威性,但也无形中拉开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在理解一个“应当”和“必须”的微妙区别中徘徊。它成功地完成了其使命——为特定行业划定了一条清晰的、不可逾越的红线。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更像是一座信息密度极高的“数据金库”,需要专业的“挖掘工具”和足够的耐心,才能从中提取出你真正需要的那部分“黄金”。

评分

这是一部让人望而生畏的巨著,厚重感十足,光是掂量一下分量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扎实。我购买它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系统梳理一下特定领域内那些看似零散却至关重要的技术规范。初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官方气息和严谨的术语体系,确实让人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解读。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宏大布局,仿佛一张精密的地图,将纷繁复杂的标准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来。然而,真正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可供轻松阅读的“读物”。它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完整性,适合那些需要精确引用、进行法规符合性审查的专业人士。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了解行业演变和趋势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它的阅读门槛略高,晦涩的表述需要反复推敲,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某个条款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应用场景。总体而言,它无疑是该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基石,但想要真正“读透”,绝对是一场持久的智力马拉松。

评分

拿到这本汇编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时代烙印”非常明显。2006年的修订版,对于我们现在身处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点。我把它放在书架上,主要目的是想追溯某个关键技术节点上,当时的行业共识和强制性要求究竟是什么样的。与现行版本相比,对照阅读这些旧版标准,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迭代带来的规范升级与修正。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虽然算不上顶尖,但胜在实用,重点条款都有明确的编号和索引,便于快速定位。不过,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中偶尔会因为术语的演变而产生困惑,例如一些早年间约定俗成的缩写或特定概念,在今天的语境中可能已经有了更现代化的表述。因此,它更适合作为一份“历史文献”来审视,而非指导当前项目实践的“尚方宝剑”。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提醒着我们每一次技术进步的背后,都有无数次严谨的标准制定工作作为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