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19)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6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质量标准
  • 规范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59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30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4
字数:117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19)》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34项,标准号为GB 14747-2006~GB/T 15468-2006,分别涉及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劳动保护、工程建设、农业、林业、化工、轻工业等行业。《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顺序号由小到大排列(不连续)。2006年度发布的修订国家标准分27册出版。

目录

GB 14747-2006 儿童三轮车安全要求
GB 14748-2006 儿童推车安全要求
GB 14749-2006 婴儿学步车安全要求
GB/T 14825-2006 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
GB/T 14853.2-2006 橡胶用造粒炭黑 第2部分:细粉含量和粒子磨损量的测定
GB 14866-2006 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
GB 14886-2006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 14892-2006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4914-2006 海滨观测规范
GB/T 14916-2006 识别卡物理特性
GB 15037-2006 葡萄酒
GB/T 15038-2006 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
GB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5084-2006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5092.4-2006 器具开关第2部分:独立安装开关的特殊要求
GB/T 15102-2006 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
GB/T 15104-2006 装饰单板贴面人造板
GB/T 15105.1-2006 模压刨花制品 第1部分:室内用
GB/T 15106-2006 刨切单板用原木
GB 15108-2006 原糖
GB/T 15152-2006 脉冲噪声干扰引起移动通信性能降级的评定方法
GB/T 15208.2-2006 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2部分:测试体
GB 15209-2006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
GB 15308-2006 泡沫灭火剂
GB/T 15335-2006 风筒漏风率和风阻的测定方法
GB/T 15336-2006 邻苯二甲酸酐
GB/T 15405 2006 被动式太阳房热工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
GB/T 15445.2-2006 粒度分析结果的表述 第2部分:由粒度分布计算平均粒径/直径和各次矩
GB/T 15445.4-2006 粒度分析结果的表述第4部分:分级过程的表征
GB/T 15451-2006 工业循环冷却水总碱及酚酞碱度的测定
GB/T 15458-2006 煤的磨损指数测定方法
GB/T 15459-2006 煤的落下强度测定方法
GB/T 15468-2006 水轮机基本技术条件

前言/序言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与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工程师、项目经理及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实用的施工技术指导与规范参考。 依托当前国家及行业内最前沿的工程标准和成熟的施工经验,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工程准备、基础处理到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直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关键技术环节。 第一部分:工程项目准备与规划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项目启动阶段的准备工作。详细阐述了工程项目立项、招投标、合同签订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要点。重点介绍了如何依据国家现行的工程建设程序规定,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实施的总体框架。在施工组织设计方面,不仅涵盖了常规的进度计划、资源配置(人力、材料、机械),更深入剖析了针对复杂工程(如超高层、深基坑、大跨度结构)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原则,特别是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构建方法。对于场地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估,本书强调了地质勘察报告的深度解读及其对后续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决定性作用,确保项目从源头上的科学性。 第二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 地基与基础是土木工程的基石,本书对此部分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内容覆盖了从浅基础到深基础的各类施工工艺。在浅基础方面,细致讲解了放线定位、模板支设的精度控制标准,以及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中的温控和防裂措施。针对深基坑工程,系统介绍了各类支护结构(如排桩、地下连续墙、SMW工法)的设计参数选择、施工监测预警指标和信息化监测技术。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深入探讨了换填、真空预压、高压旋喷注浆等方法的适用条件、施工流程及质量检验标准,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处理深度与固结时间的关系。桩基础部分,不仅涵盖了预制桩和灌注桩的施工流程,还详细介绍了动力触探、静载荷试验等检测手段的规范要求和数据判读方法,确保桩基承载力的可靠性。 第三部分: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精要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集中阐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 3.1 钢筋工程: 详细规范了钢筋的采购验收、加工绑扎工艺。特别强调了高强度、大直径钢筋的连接技术,包括机械连接(套筒)和焊接(闪光对焊、电弧焊)的质量控制要点、无损检测方法及验收标准。对于复杂节点(如剪力墙暗柱、梁柱节点)的配筋构造,提供了详尽的图示和工艺流程。 3.2 模板工程: 阐述了适用于不同结构形式(剪力墙、梁板、柱)的模板体系选择原则,包括木模板、钢管扣件模板及新型承插式盘扣式脚手架体系的应用要求。重点在于模板安装的垂直度、平整度控制标准,侧压力计算及其在高度、混凝土等级变化时的调整策略,并着重介绍了模板拆除的时机判断标准与支撑体系的转换技术。 3.3 混凝土工程: 提供了从配合比设计、原材料进场检验到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的全流程质量控制指南。深入剖析了泵送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堵管预防措施。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控制,详细介绍了导管法、循环水冷却等技术方案的实施细节。对于预应力结构(后张法和先张法),规范了孔道灌浆的压力、时间及浆体密实度要求。 3.4 钢结构工程: 涵盖了钢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和连接技术。重点讲解了高强度螺栓的扭矩控制、安装顺序和防松措施。对于钢结构焊接,细化了焊工持证要求、焊接工艺评定(WPS)和各类无损检测(UT、RT)的实施标准,以及涂层防腐蚀体系的选择与施工。 第四部分:围护结构与建筑物理 本部分关注建筑物的围护系统,这对建筑的耐久性、节能性和使用舒适度至关重要。详细介绍了外墙保温系统的施工技术,包括EPS板、岩棉板的粘贴、锚固与抹面工艺,以及外墙外保温系统(EWOS)的防火构造要求。屋面工程部分,系统梳理了防水卷材(SBS、PVC)和涂膜防水的施工工艺、搭接处理和泛水节点构造。门窗工程部分,强调了气密性、水密性及抗风压性能的现场检测方法和安装精度要求。 第五部分:机电安装与系统集成 本书涵盖了建筑机电安装的基本规范,包括给排水、暖通空调(HVAC)和电气系统的预留预埋、管线综合排布和设备安装标准。尤其关注了抗震设防下的管线支吊架的构造要求和施工工艺,确保机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六部分:工程验收、试验与质量控制 最后,本书系统总结了工程的竣工验收流程和质量评定标准。详细介绍了结构工程的荷载试验、构件尺寸偏差检测等关键试验环节的操作规程和规范限值。强调了信息化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如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碰撞检测和进度模拟,以及建立工程档案的规范要求,为项目的顺利移交和后续的运维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本书深度融合了工程力学原理、材料科学进展与一线施工经验,力求成为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备极强可操作性的现代施工技术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本汇编性质的工具书来说,其最大的价值点绝不仅仅在于内容的“全不全”,更在于信息的“组织度”和“检索效率”。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尝试用它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比对不同年份标准修订的细微差异时,这种效率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编者似乎深谙使用者的痛点,他们没有简单粗暴地将所有文件堆砌在一起,而是设计了一套非常精妙的交叉引用系统。当你查阅某一个基础标准时,相关的修订案和被其替代或引用的其他标准,都会在页边或脚注中给出明确的指向。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缩短了我在不同文件之间来回跳转的时间。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似乎对“历史版本”的处理非常到位,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最新的规定,而是某个时间点上确实执行过的版本,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归档非常清晰,通过时间戳和版本号的标注,避免了任何混淆的可能性。这种对复杂信息流进行梳理的能力,才是区分普通资料集与专业工具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

从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角度来审视,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19)》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基准。在我们的行业内,标准的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参数的微小更迭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流程的重审。因此,对于这种“官方口径”的汇编,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它是否能跟上国家层面的最新发布步伐。从我目前的使用经验来看,这本书似乎抓住了关键的时间节点,收录的标准覆盖了从基础通用规范到特定行业应用准则的广泛范围。尽管国家标准体系庞大复杂,任何单一汇编都难以做到绝对的“无遗漏”,但我可以肯定,其中涵盖的核心、高频使用的标准,其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无可挑剔的。它提供了一种“官方认证”的安全感,让我们在制定决策时,可以放下对信息来源可靠性的疑虑,专注于标准的实际应用和解读。

评分

我个人的使用习惯偏向于“场景驱动”的检索,即我遇到一个实际工程问题,需要立刻知道该如何引用哪个标准来指导操作。基于此,我对这本书的目录设计和索引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主目录清晰地按照标准分类代码进行了组织,如果你熟悉国标代码体系,查找起来如同探囊取物。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附录部分似乎做了大量的“主题索引”工作,将那些分散在不同大类下的、但针对同一技术主题(比如“环境适应性测试”或“材料强度等级”)的标准进行了汇总和串联。这比单纯依赖国标自身的编码系统要人性化得多。这种“主题化”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我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快速定位到所有相关规范的效率,而不是必须在不同章节间手动比对。这种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检索工具,才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优劣的最高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与书名那种权威、严谨的特质非常契合。纸张的选择也明显偏向于高克重的哑光纸,触感厚实而有质感,这在如今很多追求轻薄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我注意到,在页码的排布和章节的划分上,编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思进行优化。内文的字体选择是标准的宋体加黑体组合,字号适中,使得在长时间阅读关于技术规范和法律条文时,眼睛的疲劳感能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那些关键的编号和术语部分,采用了加粗或略微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显示,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条款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便利。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那就是整体的厚度确实有些可观,如果能配套一个精简的索引手册,或许在便携性上能更进一步。总的来说,从物理接触的层面来看,这本汇编展现出了一种对内容尊重、对读者友好的专业态度,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没有敷衍了事,这是一本值得长期收藏和使用的工具书的硬件基础。

评分

阅读这类规范性文件,最大的挑战往往不在于理解单个条款的晦涩,而在于把握不同标准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层级结构”。这本书在展现标准体系脉络方面,做出了值得肯定的努力。它不仅仅是各种规范文本的集合,更像是一张宏大的技术路线图的投影。例如,在涉及到某个跨部门协作的项目时,你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所有涉及到的部门标准是如何相互嵌套、相互制约的。编排的顺序似乎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先列出基础性的、适用于所有领域的通用标准,随后再细化到特定工程技术领域。这种结构对于新入行的人员来说,是绝佳的入门教材,能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整个标准生态系统的认知框架。对于资深人士而言,它则像是一个快速的“知识地图重置器”,确保我们在处理复杂交叉问题时,不会因为局部视野的局限而遗漏了重要的上级或相邻标准的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