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4)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质量标准
  • 规范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4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94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3
字数:120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由于标准的动态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被修订,这些国家标准的修订信息无法在已出版的《汇编》中得到反映。为此,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
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正书名、版本形式、装帧形式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相同,视篇幅分设若干册,但不占总的分册号,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07年修订-1,-2,-3,……”等字样,作为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补充。读者配套购买则可收齐前一年新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目录

GB/T l2763.3—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 l2763.4—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 l2763.5—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GB/T l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l2763.7—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T l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 l2763.9—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 l2763.10—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 l2763.11—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GB/T l2782--2007 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前言/序言


史海拾贝: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 本书并非系统梳理国家标准体系的专业汇编,而是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转型期,通过地方志、私人信件、报刊杂志、行业报告等多元史料,深入剖析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的史学著作。它旨在描摹一幅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展现传统与现代交织、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动荡中的权力重构与地方治理的嬗变 本书开篇将目光投向清末民初的权力真空与重建过程。我们细致考察了中央政府权威的衰落,以及地方士绅、新兴资产阶级、地方军阀在权力真空中的角色演变。不同于官方的宏大叙事,我们侧重于研究“小权力”的运作机制: 乡绅阶层的“新旧”之辩: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数个县志的比较分析,揭示传统宗族势力如何在新政和革命浪潮下,逐步被受过新式教育的地方精英或商人代表所取代或同化。探讨了这些新旧力量在维持地方治安、组织水利建设、甚至筹措地方军费中的具体作为与权责边界。 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经济渗透: 选取了北洋时期几个重要区域(如直隶、四川、奉系辖区),分析军阀如何通过专卖制度、强征税收、以及对特定工业(如矿业、纺织业)的直接控制,将军事权力转化为经济统治。重点关注了地方商业团体与军阀之间微妙的利益输送网络及其对普通民众生活成本的影响。 近代司法体系的早期尝试与挫折: 考察了清末设立的“新式衙门”与地方传统司法习惯的冲突。收集了早期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判决文书,探讨了《大清新律例》在实际地方执行中的变通、阻力和民间接受程度,揭示了法律现代性在深入基层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 第二部分:工业化浪潮下的城市空间与生活革命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对准了近代中国沿海和内陆主要城市的勃兴,探讨了工业化如何重塑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城市景观。 “摩登”的物质载体: 深入分析了铁路、电报、自来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引入,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例如,铁路的修建如何催生了新的商业区(火车站周边)并导致旧城区边缘的衰落;电力和自来水的普及如何初步划分了居住阶层的“现代化”程度。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阶层分化: 聚焦于1920至1930年代上海、天津等地的广告、时尚杂志和商业记录。探讨了“舶来品”如何被本土化,以及“摩登生活”如何成为新兴中产阶级彰显身份的工具。同时,也对比了工人阶级和底层市民在面对商品经济冲击时的生存策略,如小贩的流动性、家庭手工业的顽强维持等。 家庭结构的松动与新式教育的冲击: 通过对家庭期刊、留学归国人员回忆录的梳理,分析了“新式家庭”的理想模型(如西式婚姻、男女平权初步意识)与庞大传统家庭的现实张力。特别关注了女子师范、女中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的定位,以及她们对传统婚姻观的挑战。 第三部分:知识、信仰与民间社会的张力 第三部分则从思想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层面,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层流动。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渠道的转型: 摒弃单纯的“五四”口号叙事,转而关注知识在不同媒介中的“下沉”过程。研究了教科书的编写过程、大众读物的普及(如小报、通俗小说),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兴的学术社团和学会,试图将学术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努力。 传统信仰的“现代化”适应: 考察了在西方科学和理性主义冲击下,传统宗教(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例如,一些寺庙开始组织慈善工厂、创办公益学校,以证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记录了地方神祇信仰如何在社会动荡时期(如瘟疫、战乱)被民众视为最后的精神依靠。 商业伦理与契约精神的萌芽: 通过对早期商会章程、行业公会的记录,分析了在缺乏健全法律保护的背景下,中国商人如何通过“行规”“会规”来构建一套自我约束和商业信用体系。探讨了这些早期商业规范与传统儒家“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性 全书的尾声将回归到抗战爆发前夕的社会图景,总结近代中国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度的韧性、碎片化的进步以及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本书力求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微打捞,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充满矛盾的近代中国,而非一个由单一逻辑驱动的历史进程。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巨变中“求生”与“转型”的社会史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一绝,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花了不少心思。纸张的质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权威和可靠的感觉。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包含大量技术图表和复杂公式的部分,也丝毫没有模糊或重影的情况,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不同标准之间的章节划分和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如果你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的技术指标或规范,那这个设计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把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精巧的目录结构和交叉引用,让查阅工作变得高效而流畅。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参考最新行业标准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效率上的巨大提升。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工程技术人员,我最看重的是时效性和准确性。坦率地说,在现今这个技术迭代速度极快的年代,很多工具书一旦出版,很快就会滞后。然而,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4)》在我最近几次的项目审查中,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可靠性。每次引用其中的条款时,我都信心十足,因为我知道这些内容是经过了官方的严格校订和整合的。与网上零散、真假难辨的电子版资料相比,这种纸质的、结构完整的汇编简直是我的“定海神针”。它极大地减少了我因为信息源不确定性而进行重复验证的工作量,让我的精力可以更集中于设计和创新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我的初始预期,它更像是一套完整的行业知识体系的载体。我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与我日常工作关联不大的标准模块,在深入研究后,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例如,在处理跨部门协作的项目时,不同领域标准的交汇点往往是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而这本书将这些标准并置、汇集,使得对比和对齐工作变得异常直观。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多的是通过条文的对比,暗示了“为什么这么做才是最佳路径”。对于培养新入行的年轻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比任何速成班都要来得有价值的“启蒙教材”。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样一本汇编型的书籍会显得异常枯燥,读起来可能会像啃一本厚厚的字典,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编辑团队显然在内容的组织上下了苦功,他们不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国家标准,而是似乎加入了一些微妙的逻辑串联。虽然这本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标准原文,但在阅读一些关键章节的引言或修订说明时,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脉络感。它让我能清晰地体会到,中国的工业和技术标准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和完善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在冰冷的技术条文背后隐约浮现,让人在学习具体规范的同时,也能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设计哲学似乎是追求“无干扰的沉浸感”。它的版式设计非常克制和专业,没有花哨的插图或多余的装饰性文字,完全将焦点聚焦于核心信息本身。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和精准记忆的读者群体至关重要。我可以想象,在深夜的办公室里,伴着台灯微弱的光芒,翻阅着这本沉稳厚重的书籍,那种专注且脚踏实地的学习过程,是任何电子屏幕都难以替代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待技术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对国家标准体系的敬畏之心。它安静地在那里,默默地承载着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