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3)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44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9
字数:117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X×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63”,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38项。

目录

GB/T 13138—2008 自整角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139—2008 磁滞同步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GB 13140.1—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13140.2—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 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带螺纹 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
GB 13140.3—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 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带无螺 纹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
GB 13140.4—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 第2部分:作为独立单元的刺穿绝 缘型夹紧件的连接器件的特殊要求
GB 13140.5—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 第2部分:扭接式连接器件的特殊 要求
GB/T 13144—2008 包装容器 竹胶合板箱
GB/T 13148—2008 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技术要求
GB/T 13159—2008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GB/T 13173—2008 表面活性剂 洗涤剂试验方法
GB/T 13174—2008 衣料用洗涤剂去污力及循环洗涤性能的测定
GB/T 13177—2008 核电厂优先电源
GB/T 13178—2008 金硅面垒型探测器
GB/T 13179—2008 硅(锂)X射线探测器系统
GB/T 13180—2008 X、7射线GM计数管
GB/T 13208—2008 芦笋罐头
GB/T 13211—2008 糖水洋梨罐头
GB/T 13216—2008 甘油试验方法
GB/T 13217.3—2008 液体油墨细度检验方法
GB/T 13217.4—2008 液体油墨粘度检验方法
GB/T 13217.5—2008 液体油墨初干性检验方法
GB/T 13217.6—2008 液体油墨着色力检验方法
GB/T 13248—2008 橡胶和胶乳 锰含量的测定 高碘酸钠光度法
GB/T 13251—2008 包装 钢桶 嵌入式法兰封闭器
GB/T 13252—2008 包装容器 钢提桶
GB/T 13254—2008 工业用己内酰胺
GB/T 13258—2008 工业五硫化二磷
GB/T 13262—2008 不合格品百分数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
GB/T 13264—2008 不合格品百分数的小批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
GB/T 13277.1—2008 压缩空气 第1部分:污染物净化等级
GB/T 13281—2008 铁路客车用铅酸蓄电池
GB/T 13283—2008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用检测仪表和显示仪表精确度等级
GB/T 13284.1—2008 核电厂安全系统 第1部分:设计准则
GB/T 13286—2008 核电厂安全级电气设备和电路独立性准则
GB/T 13288.1—2008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喷射清理后的钢材粗糙度特性 第1部分:用 于评定喷射清理后钢材表面粗糙度的ISO表面粗糙度比较校块的技术要求 和定义
GB/T 13291—2008 工业用丁二烯
GB/T 13295—2008 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前言/序言


科技前沿探索与产业升级:当代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2023年增订版) 本书导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球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从量子计算的突破到生物工程的飞速进展,再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本《科技前沿探索与产业升级:当代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2023年增订版)》汇集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对当前最活跃、最具颠覆性技术领域的深度剖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科研人员及对未来趋势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前瞻且具有实操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本书摒弃对既有标准体系的罗列与解读,而是聚焦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新兴范式的确立以及技术如何驱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 --- 第一部分:颠覆性技术的底层逻辑与前沿进展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驱动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集群,探讨了其理论基础的最新突破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工程挑战。 第一章 量子信息科学:从理论到工程的跨越 本章详细阐述了量子计算在算法层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纠错码(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QEC)技术的最新架构,特别是表面码(Surface Codes)和拓扑量子代码在实现高保真度量子比特方面的进展。同时,对量子模拟器在材料科学和药物发现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详尽的案例研究,对比了超导、离子阱和光量子计算平台的优劣势及未来商业化路径。 第二章 人工智能的下一站:通用人工智能与可解释性 本书对当前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AI技术进行了超越“模型调优”层面的审视。重点探讨了符号推理与神经网络的融合趋势(神经符号AI),以及对实现真正意义上通用人工智能(AGI)所需的认知架构的探讨。此外,对“黑箱”模型的透明化需求日益迫切,本章系统介绍了因果推断模型(Causal Inference Models)在增强AI决策可解释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局限性。 第三章 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重塑生命蓝图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系统的迭代升级,包括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的精准度提高,合成生物学已进入可编程生命系统设计的新阶段。本章着重分析了利用工程化微生物进行可持续化学品生产、生物燃料制造以及个性化癌症免疫疗法的最新突破。讨论了生物安全与伦理监管框架在全球范围内的动态演变。 第四章 先进能源载体:核聚变与高效率储能 本书将目光投向能源领域的根本性变革。详细介绍了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项目及全球私营部门在惯性约束聚变(ICF)和磁约束聚变(MCR)上的技术路径竞争。在储能方面,不再局限于锂离子电池的改进,而是深入研究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长时储能(Long-Duration Energy Storage, LDES)技术,如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二部分:技术融合与产业生态的重构 高新技术不再是孤立发展,而是通过交叉融合催生新的产业范式。本部分探讨了这些融合趋势如何重塑全球价值链。 第五章 实体世界的数字化孪生:工业元宇宙与数字主权 本章探讨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耦合的技术基础。聚焦于高精度传感器网络(物联网IoT)、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在复杂工业系统(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模型。同时,讨论了数据主权、互操作性标准(如工业互联网协议栈)在构建开放数字生态中的关键作用。 第六章 空间经济的崛起:低轨卫星互联网与在轨服务 随着商业航天活动的激增,低地球轨道(LEO)正成为新的战略高地。本书分析了巨型星座的部署挑战、星间链路的干扰控制技术,以及其对全球通信公平性的影响。此外,对在轨卫星燃料补加、碎片清除(Active Debris Removal, ADR)等新兴商业服务模式的商业潜力进行了评估。 第七章 超材料与智能结构:材料科学的范式转移 本章超越了传统冶金学的范畴,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设计材料的结构而非化学成分来赋予其特定功能。深入分析了电磁超材料(用于隐身和超分辨成像)、声学超材料(用于隔音和振动控制)以及形状记忆合金在自适应结构中的前沿应用。 --- 第三部分:全球创新治理与技术风险管控 技术进步的加速度对现有的治理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本部分聚焦于跨国技术竞争、伦理考量与风险管理。 第八章 供应链韧性与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 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化的背景下,关键技术供应链的脆弱性日益凸显。本章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脱钩”与“再全球化”下的技术布局策略,重点研究了半导体制造设备、关键稀土材料及高端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动态,并探讨了建立技术“防火墙”的成本与收益模型。 第九章 人工智能伦理、偏见与监管沙盒的实践 随着AI深度融入社会决策环节,如何确保算法的公平性、问责制和透明度成为焦点。本章不仅梳理了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等主要立法框架,更着重介绍了各国在利用“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es)机制来测试创新技术在真实环境中风险的可行性方案。 第十章 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最终,本书强调了支撑持续创新的基础——人才与环境。探讨了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如何打破壁垒,构建能够快速响应技术迭代需求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分析了风险投资(VC/PE)在不同技术成熟度阶段(TRL)的投资偏好变化,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设立创新驱动型园区来优化区域创新生态。 --- 结语:面向未来的主动适应 《科技前沿探索与产业升级:当代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2023年增订版)》并非一部技术手册,而是一份战略视野的地图。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在当前技术范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唯有主动学习、跨界整合和审慎治理,方能驾驭技术浪潮,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本《汇编》的“耐用性”也是一个亮点。我把它放在办公室的案头,经常被同事借阅,偶尔也会被带到工地现场,经受了各种环境的考验,但它的装订依然牢固,内容也未曾出现脱页或模糊现象。这说明在制作过程中,制造商对它的“工具属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没有为了追求轻便而牺牲必要的物理强度。尽管内容庞大,但其章节间的跳转设计考虑得十分周到,比如在关键章节之间留出的适当空白,既方便了读者做笔记和标注,也使得长期翻阅后不易造成书脊的过早磨损。与那些电子文档相比,实体书的这种“可触碰性”在快速检索和对比时反而更有效率——眼睛可以同时扫描两个不同页面的内容,这在数字化界面上实现起来总会略显繁琐。这种经典而可靠的物理形态,是它在信息爆炸时代依然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封面设计虽然是标准的政府出版物风格,那种朴素中透露出的权威感,反而让人更加信赖里面的内容。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技术参数,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在查阅大量技术规范时,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内嵌的索引系统编排得极为精妙,虽然页数众多,但通过精确的页码定位和清晰的章节划分,我总能迅速找到我需要的那条特定标准。我记得上次为了一个项目的前期论证,需要对比几个不同年份版本的标准差异,如果没有这样一套组织严密、排版严谨的汇编,那工作量简直是无法想象的。这本《汇编》在外形和手感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行业基石。它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专业精神的尊重和体现,让使用者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感受到其承载的巨大信息量和严谨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的人士,我对国家标准的依赖性是与日俱增的,而这套2008年修订版的汇编,在我的工作流程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核心位置。我尤其欣赏其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标准编号,而是根据行业大类进行了科学的分组,比如从基础材料到结构设计,再到环境适应性测试,层级分明,逻辑递进。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避免了我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产生的无序感。当我需要追溯某个特定材料的性能指标时,我无需翻遍整本书,只需定位到“材料与部件”这一大类,相关的几十项标准便井然有序地呈现在眼前,这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现场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曾遇到过一个技术争议点,多亏了这本汇编里对某个关键参数的权威表述,我们才得以迅速达成共识,避免了项目进度的延误。可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信息,而是解决问题的“地图”,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国家技术规范的版图。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修订”二字的彻底执行上。2008年的这次修订,显然是一次力度空前的系统性更新。我注意到,许多过去依赖经验判断的模糊地带,在这一版中都得到了量化的、清晰的界定。例如,在涉及公共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标准中,新增加的测试方法和限值要求,不仅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准入门槛,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未来的技术升级指明了方向。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术语定义的严谨性,每一个专业名词的释义都力求精准无歧义,这在跨部门沟通或与监管机构交流时,起到了消除语言障碍的关键作用。很多时候,一个合同纠纷的解决,往往就取决于对某一个专业术语理解上的分毫之差。有了这套官方汇编作为“定海神针”,我们在起草技术文件时就有了最坚实的后盾,心里踏实得多。这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正确思考”的专业哲学读本。

评分

我对这套汇编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感和历史责任感。翻阅这些规范,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一部中国工业和技术发展历程的缩影。每一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都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反映了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技术先进性和安全保障的最高追求。这种“集大成”的汇编,使得我们这些身处技术前线的专业人员,能够清晰地把握国家整体的技术脉络和未来导向。它迫使我们以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去看待我们手头上的具体工作,认识到每一个小小的零件和工艺参数,都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工程体系的基石。阅读它,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整个技术领域的地貌,让人心生敬畏,也更明确了自己肩负的专业使命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资料的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契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