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深入挖掘了那些在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被刻意回避或改动的词语和概念。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清单,而是巧妙地将“避讳”这一现象置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乃至日常交流的宏大叙事中进行审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了古代的宫廷禁地,走进了乡间民俗的深处。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避讳习俗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比如,关于帝王名号的讳饰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民间用语中,以及这种语言的自我审查机制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这些论述都极具启发性。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并未将避讳视为简单的迷信或落后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工具,揭示了其背后的权力逻辑与群体认同构建过程。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习惯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僵硬的论证,但读下来才发现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像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书中对历史事件中“言语失察”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深刻体会到“祸从口出”的真正重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民间习俗中对“鬼神”和“死亡”的各种委婉表达的探讨,那份对生者心理安抚的执着,展现了民间智慧的微妙之处。这种对微观文化现象的捕捉能力,使得全书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在研究“不该说什么”,更是在探究“人们为什么不敢说”以及“不说会带来什么后果”的心理动因。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语言与社会禁忌之间微妙互动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阅读体验,其叙事的流畅性让人沉迷其中,难以停卷。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自由表达”的理解可能过于片面。这本书通过聚焦于“被禁止的言辞”,反而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文化体所能容忍的语言边界究竟在哪里。作者在书中对早期儒家经典中关于“慎言”的论述与后世制度化避讳之间的演变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思想体系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巩固自身。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穿插的许多生动的历史轶事,比如某位官员因一句话触怒君王而招致祸端的记载,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佐证,更像是给抽象理论打上的强力锚点,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规则的严肃性。行文风格上,作者的笔触时而沉稳如磐石,时而又变得轻快诙谐,尤其是在分析那些看似荒谬的避讳习惯时,能把握住那种微妙的讽刺感,使得整部作品在严肃的学术探讨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断代史研究那样按时间线索铺陈,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解构方法,将“避讳”这一主题拆解成权力避讳、伦理避讳、宗教避讳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我对其中关于“族群避讳”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姓氏家族内部的特定称谓禁忌的考察,展现了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如何在日常用语中构建等级和秩序。这远超出了对宫廷政治的关注,将视野下沉到了更为基础的社会单元。此外,书中对一些现代社会中隐约可见的“新避讳”现象的零星触及,也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作者超越历史局限的批判性思维。唯一的遗憾或许是,有些章节的论据侧重于古代文献的引述,虽然详实,但对于习惯了现代学术规范的读者来说,偶尔需要耐下心来梳理脉络。但瑕不掩瑜,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中国社会心理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钥匙。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书,因为它揭示的许多现象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它们早已内化为我们的本能反应。作者对“名”与“实”之间张力的探讨,简直是精彩绝伦。书中详尽阐述了“讳”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润滑剂,用以维持脆弱的社会和谐,但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压制工具,扼杀了个体独立思考的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的跨学科视野,涉及了语言学、社会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的多个领域,使得对“避讳”的解读不再是单一维度的。例如,书中关于特定物体的代称如何演变和固化,并最终影响到人们对该物体的认知本身,这个分析链条非常具有说服力。虽然全书信息量巨大,需要读者投入较多精力去消化吸收那些详实的案例和引文,但一旦进入状态,便会被作者构建的那个“无声的领域”深深吸引。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语言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文化集体无意识的镜子。
评分本来这种选题,不敢乱买书,《史讳举例》一直没有,《史讳辞典》刚出版的,不知道质量如何,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搜索到这一本,收到书,见上面还有尘土,翻了翻,很好,几天后再上京东,此书已经售罄。
评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汉语言文字学,作为个人应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应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恐怕是每一个负责任的语言学工作者都会经常考虑的问题。
评分其次,各年度各级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的审批,也在暗暗给教师们一个强大的信号,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要向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学校的已批准的科研项目暗示的方向和新项目的“课题指南”靠拢。能不能得到各级课题往往决定一个人、一个学科的命运。各级课题暗示的方向和“课题指南”也是进行研究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评分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避讳的历史和种类
评分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在我们这个百无禁忌的时代,重新翻开历史的画卷,也会为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之大,分布之广泛,产生一种震撼。使人思考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极为微妙的关系。 避讳研究已有前贤做了许多工作,以材料之详备和研究之细密,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和陈垣《史讳举例》都可谓扛鼎之作。《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避讳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避讳这种汉民族特有,又极大地影响了周边民族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评分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避讳的历史和种类
评分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避讳的历史和种类
评分一直想要的,是一本不错的书
评分一直想要的,是一本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