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国材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天气预报
  • 数值预报
  • 模式分析
  • 数据同化
  • 雷达气象
  • 卫星气象
  • 短时临近预报
  • 中长期预报
  • 人工智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2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99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新的现代大气探测设备(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风廓线雷达,闪电定位仪)及其所获取资料运用于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总结了现代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新技术,新进展。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共十章,分别为:雷达图像和资料在天气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风廓线雷达的应用;闪电定位仪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物理量诊断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分析;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临近和短时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深入浅出,实用性较强,并附有许多彩图,可作为广大气象预报人员、科研人员、有关院校师生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雷达图像和资料在天气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1.1 天气雷达
1.2 雷达回波的种类、成因及特征
1.3 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
1.4 雷达图像和资料在临近和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2.1 气象卫星和气象卫星资料
2.2 卫星云图上的云和云型识别
2.3 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云型特征
2.4 气象卫星图像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2.5 云迹风
2.6 卫星大气探测资料
2.7 水汽图像
2.8 气象卫星资料在灾害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风廓线雷达的应用
3.1 风廓线多普勒相控阵雷达探测原理
3.2 风廓线资料的性质和特点
3.3 风廓线的基本分析
3.4 风廓线的扩充分析
3.5 风廓线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闪电定位仪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4.1 闪电定位仪简介
4.2 闪电定位系统
4.3 闪电观测资料在降水中的应用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物理量诊断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5.1 大气诊断分析中的常用物理量
5.2 诊断量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分析
6.1 中尺度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6.2 常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3 中尺度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7.1 热带大气的特征
7.2 热带天气分析方法
7.3 热带天气预报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临近和短时预报
8.1 临近和短时预报的基本概念
8.2 观测资料分析
8.3 对流天气的临近短时预报
8.4 客观临近预报系统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数值天气预报
9.1 数值预报概述
9.2 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天气预报基本业务模式
9.3 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及其性能检验
9.4 GRAPEs数值预报系统及其应用
9.5 环境紧急响应业务系统
9.6 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
9.7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
9.8 沙尘天气数值预报系统
9.9 紫外辐射(UVR)模式预报系统
9.10 国际上主要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简介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
10.1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基本概念
10.2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主要方法
10.3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0.4 国呐外情况
10.5 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释用产品及在业务预报中的使用
参考文献
本书彩图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可持续管理的专著的详细介绍: --- 潮汐之下的百年回响:北太平洋深海生态系统的演变与韧性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北太平洋深海生态系统在自然驱动力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复杂演变轨迹。研究聚焦于深海热液喷口、冷泉渗漏区以及广阔的深海平原,结合古海洋学、地球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实时观测数据,构建了一个多尺度的生态系统动态模型。本书不仅详尽记录了生物群落结构随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更着重探讨了气候变暖、深海采矿的潜在影响下,这些极端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的长期稳定性。 --- 第一部分:北太平洋深海的地球物理与生物地理基础 第一章:北太平洋深海地形与水文动力学 本章首先勾勒出研究区域——从日本海沟到北美西海岸的深海地貌特征。详细分析了洋流系统(如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的深水分支)对营养物质、溶解氧和沉积物输运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深海环流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如何调制了海底沉积速率和食物供给的稳定度。内容涵盖了深海平原、海山群、洋中脊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局部水团特性的塑造作用。 第二章:极端栖息地的地球化学指纹 本章深入探讨了生命支持化学物质的来源和循环。详细介绍了太平洋深海的碳循环过程,包括颗粒有机碳(POC)的沉降效率("海洋雪")及其在不同水深处的矿化率。对关键化学要素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地理映射:包括溶解无机碳(DIC)的酸化梯度、深水中的氧最小带(OMZ)的扩展及其对底层生物群落的压力。对富集区如深海热液区(如东北太平洋扩张中心)和冷泉区(如喀斯喀特俯冲带)的硫、甲烷、氢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梳理,阐明了这些化学能驱动的生物群落的能量基础。 第三章:深海生物区系的分子分类与谱系地理学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本章构建了北太平洋深海主要生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腹足类、桡足类和特有微生物)的分子分类图谱。着重分析了不同地质构造(如海沟与洋中脊)之间的生物隔离距离和基因流模式。阐述了深海微生物群落在碳、氮、硫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并追踪了历史事件(如冰期/间冰期)对深海物种分布格局的重塑作用。深入讨论了“生物地理学孤岛”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 第二部分:生态系统动态与长期驱动力分析 第四章:食物网结构与能量流动的百年变迁 本章利用沉积物核心中稳定的同位素分析($delta^{13}C, delta^{15}N$)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重建了过去一百年来北太平洋深海食物网的结构变化。对比分析了上层海洋生产力波动对深海营养物供给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在营养物质输入减少的区域,底栖生物如何通过特化的捕食策略或利用化能合成源来维持生物量。定量评估了不同食物网层级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差异。 第五章:深海栖息地的干扰历史与生态恢复力 本章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早期商业捕捞活动(特别是深海拖网)以及局部石油泄漏事件对特定海底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影响。通过对照未受干扰的参考站点,评估了关键生物群落(如海绵群落、珊瑚礁)的恢复速率和阈值。提出了“生态记忆”的概念,探讨了过去干扰事件在现代生态系统功能中留下的生物地球化学痕迹。 第六章:气候变化对深海氧气与酸化的耦合影响 本章是基于区域气候模型耦合海洋环流模型的关键研究。详细预测了未来几十年内,北太平洋深水区氧气最小带(OMZ)的垂直扩张和水平扩展对底栖生物群落的生理限制。同时,量化了海洋酸化($ ext{pH}$值下降)对钙化生物(如翼足类、球石藻沉降颗粒)的影响,并探讨了酸碱度变化与溶解氧下降的协同作用如何影响深海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 ---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的新兴压力与管理策略 第七章:深海采矿的潜在生态足迹 本章首次系统性地模拟了区域深海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开采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直接与间接影响。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和遥感数据,评估了沉积物羽流(Plume)的扩散范围、持续时间及其对水体和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特别关注了热液喷口区和海山群(富含稀有金属)的生物群落对机械扰动的敏感性和不可逆性。 第八章:深海生物勘探与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深海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本章讨论了从深海微生物和极端环境生物中获取新酶、新化合物的伦理、法律和生态考量。提出了“公平分享机制”在深海遗传资源(MGRs)背景下的适用性分析。强调了在进行生物勘探前,必须建立完善的基线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以确保资源采集不会导致物种灭绝或关键生态功能的丧失。 第九章: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深海管理框架 本书最后总结了为维护北太平洋深海生态系统长期健康所需的综合管理方案。讨论了海洋保护区(MPA)在深海环境中的有效性,特别是针对移动性物种和缓慢恢复栖息地的保护策略。提出了结合“预防原则”与“风险评估”的深海采矿环境管理标准。呼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针对公海资源的监管,确保深海的长期生态完整性与可持续服务。 --- 结论与展望 本书强调,北太平洋深海是一个由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交织而成的动态系统,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性和非线性特征。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整合多尺度数据,建立更精确的预测模型,并迫切需要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海洋治理政策,以平衡人类对深海资源的利用需求与维护其固有生态价值之间的矛盾。 --- 关键词: 北太平洋、深海生态系统、化能合成、海洋酸化、深海采矿、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力、水文动力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天气预报这东西,挺玄乎的。有时候准得离谱,有时候又感觉完全不沾边。但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了“局内人”。它没有让我去背诵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引导性的方式,让我逐渐了解了天气预报背后的“故事”。比如,它讲到了各种探测设备,我这才知道,原来风雨雷电都不是随便来的,它们都是有迹可循的。从地面的气象站,到高空的气球,再到遥远的卫星,这些设备就像一个个侦探,时刻关注着大气的动向。而更让我惊叹的是,书里还深入探讨了数值预报模型。我之前以为那就是一堆电脑程序,但作者的解释让我明白,这些模型是建立在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等科学基础上的,它们能够模拟出未来大气演变的过程。而且,它还介绍了集合预报的概念,也就是通过多次模拟来评估预报的不确定性,这一下就解释了我之前遇到的“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的疑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天气预报并非盲目猜测,而是科学分析和技术运用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这不就是我一直想了解的东西吗?我一直对那些精准预测台风、暴雨的专家们充满敬佩,总觉得他们有某种神秘的能力。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神秘感背后,其实是科技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预报”,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什么能预报”。从基础的大气物理原理,到如何利用各种传感器采集数据,再到如何将这些数据输入到复杂的计算机模型中进行运算,书中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关于数值天气预报的部分,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模型是如何模拟大气运动的,就像是在玩一个巨大的、极其精密的乐高游戏。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预报会出错,那是因为模型本身也存在局限性,而且输入的数据也可能不够完美。但同时,我也看到了科技进步如何不断缩小这些误差,例如更高分辨率的模型,更精确的观测数据,都让预报越来越可靠。这本书让我感觉,天气预报员不再是单纯的“播报员”,而是需要掌握深厚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气象工程师”。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关于天气预报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天空的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经常关注天气预报,但总觉得有些信息不够深入。而这本书,从技术和方法的角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天气预报所依赖的各种观测技术,包括地基、空基和天基的探测手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特别是关于卫星遥感的部分,让我对遥感技术的强大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实际应用,解释了模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通过同化技术将观测数据融入模型。这让我明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精密的算法。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如何对预报结果进行评估和改进,这让我看到天气预报科学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天气预报的“现在”,也让我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听起来就很高端大气上档次。作为一名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感到非常好奇。读完这本书,我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以为天气预报就是听电视上说的,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背后有如此复杂和精密的科学技术支撑。从各种地面、探空、雷达、卫星等观测系统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让我惊叹于计算机模拟的强大力量;从数据同化技术,让我理解了如何将海量观测数据融入模型;再到预报后处理和评估,让我看到了如何将模型输出转化为我们日常可见的预报信息。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天气预报案例,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技术发展的脉络。虽然有些地方的技术细节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让我能够抓住核心概念,并且引发了我对未来天气预报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天空的变化充满好奇,尤其是天气预报,简直就像是一门预测未来的艺术。我一直以为天气预报只是几个专家看着地图,然后说“明天会下雨”。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求知欲。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观测手段,从地面上的气象站,到天上飞行的气球、飞机,再到太空中的卫星,它们就像人类的眼睛和耳朵,把全球的天气信息一点不落地收集上来。特别是关于卫星的部分,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头顶上这些闪闪发光的小东西,能够如此精准地监测云层、温度、湿度,甚至风的方向和速度。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这简直太神奇了!我从来没想过,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天气数据,竟然可以通过强大的算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如此可靠的预报。那些复杂的模型和计算过程,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每一个细节,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们一点点展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科学魅力。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天气预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充满了尖端科技的严谨科学。

评分

比书店便宜。。送货挺快。。赞

评分

比书店便宜。。送货挺快。。赞

评分

章国材的书都不错,贴合业务

评分

书是很好的 气象预报员要看看

评分

章国材的书都不错,贴合业务

评分

比书店便宜。。送货挺快。。赞

评分

章国材的书都不错,贴合业务

评分

可以看

评分

章国材的书都不错,贴合业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