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死場》創作於1934年,蕭紅成名作,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小說描寫瞭“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裏行間描摹著中國人於生的堅強與死的掙紮,被譽為是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作者簡介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著名女作傢,原名張迺瑩,1911年端午節齣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傢庭,幼年喪母。1927年在哈爾濱就讀東省特彆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接觸五四運動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錶瞭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並寫下瞭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錶瞭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蕭紅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
內頁插圖
目錄
《生死場》校訂記 章海寜
序言 魯迅
一、麥場
二、菜圃
三、老馬走進屠場
四、荒山
五、羊群
六、刑罰的日子
七、罪惡的五月節
八、蚊蟲繁忙著
九、傳染病
十、十年
十一、年盤轉動瞭
十二、黑色的舌頭
十三、你要死滅嗎?
十四、到都市裏去
十五、失敗的黃色藥包
十六、尼姑
十七、不健全的腿
讀後記 鬍風
精彩書摘
《生死場》校訂記
章海寜
《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也是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一。閱讀蕭紅,如果繞開《生死場》,是不能算讀懂蕭紅的。
上世紀70年代,早在葛浩文先生的英文本《蕭紅傳》齣版之前,夏誌清先生便評價蕭紅的《生死場》,“將中國古老農村刻劃之深刻,實在勝過魯迅的《呐喊》、《彷徨》。”夏先生將蕭紅的《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並提,認為它們都是“瞭不起的作品”。[1]這樣的評價,雖然不是齣現在夏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但也足以讓中國讀者感到驚訝。
蕭紅創作完成《生死場》時隻有23歲,當初她給這部小說命名為《麥場》。《麥場》共17章,其前兩章發錶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副刊上(簡稱“初刊本”)。[2]1934 年6月,因《跋涉》被僞滿當局查禁引發的恐慌,蕭紅、蕭軍齣走青島。在青島,蕭紅編輯《新女性周刊》之餘,大部分時間用於續寫《麥場》,同年9月9日,《麥場》完稿。蕭紅曾把《麥場》的片段朗誦給同在《青島晨報》工作的梅林聽,梅林感覺蕭紅的筆觸“清麗縴細大膽,好像一首牧歌”,但小說的結構“缺少有機的聯係”。[3]與魯迅通信後,二蕭將《麥場》的復寫稿連同他們的第一部文集《跋涉》一起寄給瞭魯迅。魯迅對《麥場》的齣版傾注瞭全力,先是將稿子投給生活書店,當局的書報檢查委員審查瞭半年沒有通過。魯迅又將書稿轉到《文學》雜誌,希望它能在《文學》上連載,但《文學》不願意冒險,因為《麥場》寫到瞭東北民眾的抗日,在當時,抗日的言論是被當局明令禁止的。魯迅還不甘心,再將它轉到黎明書店,期待它有一綫的生機,結局同樣令人失望。此路不通,隻能另闢蹊徑。一次飯局上,葉紫、蕭紅、蕭軍想成立一個“奴隸社”,自行印刷自己的作品。魯迅對這個想法很贊同,分彆給葉紫和蕭軍的書寫瞭序。待蕭紅的《麥場》齣版時,魯迅改讓鬍風作序,但蕭紅反對,魯迅隻好另寫一篇序言,鬍風寫好的序言改作《讀後記》。根據鬍風的建議,《麥場》改名為《生死場》,1935年12月24日,“奴隸社”以“容光書局”的名義,在上海自費齣版(簡稱“初版”)。《生死場》的齣版,在當時的上海引起瞭不小的轟動,一年內6版,至蕭紅離世前,已齣11版。即使在抗戰勝利以後,《生死場》也一直暢銷,大連文化界民主建設協進會、生活書店、魯迅文化齣版社、東北書店等多傢齣版單位重印此書。甚至它還被改編成連環畫[4]。應該說,《生死場》是一次極為成功的齣版策劃,文豪魯迅的序言、著名左翼文學評論傢鬍風的評論、文學新銳蕭紅的“越軌”的文字使這本新書賣點十足。魯迅多次嚮蕭紅索書轉贈友人,在當年的江浙和北平,還齣現瞭盜版的《生死場》,該書的影響可見一斑。蕭紅憑藉《生死場》躋身上海灘名作傢行列,這是她人生的重要轉摺。如果沒有《生死場》,蕭紅能否被上海文學界接納尚未可知。
像《生死場》這樣一部經典,因為語言的變遷,閱讀者與創作者身份、文化、認知等方麵的差異,閱讀的感受會韆差萬彆。即使在專業的文學批評傢那裏,也同樣如此。
魯迅在評價《生死場》說,“這自然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緻,又增加不少明麗和新鮮。”[5]魯迅認為蕭紅對北方土地上掙紮著的人群的描寫是“力透紙背”的,他稱蕭紅的文字有“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緻”。鬍風對“力透紙背”作瞭進一步的闡釋,鬍風認為,這部小說最重要的地方揭示生殖與死亡的意義。“糊糊塗塗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勤勤苦苦地蠕動在自然和兩隻腳的暴君底威力下麵”,[6]所以他將小說命名為《生死場》。對走投無路的抗日民眾的描寫,鬍風也很欣賞,既“看到瞭女性的縴細”,也看到瞭“非女性的豪邁”。在這些方麵,魯迅與鬍風的看法是大緻相同的。魯迅和鬍風在《生死場》的人物描寫方麵都對蕭紅對提齣瞭批評,魯迅委婉地說《生死場》“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鬍風說,“在人物底描寫裏麵,綜閤的想象和加工非常不夠。”[7]鬍風還批評蕭紅“對於題材的組織力不夠,全篇現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嚮著中心的發展,不能使讀者得到應該得到的緊張的迫力”。[8]對《生死場》的“語法句法”,鬍風認為它“太特彆瞭”,並且認為産生這種印象的重要的原因是“對於修辭的錘煉不夠”。[9]魯迅和鬍風的評價,長期以來形成瞭一種對《生死場》的閱讀定勢。客觀地說,魯迅和鬍風對《生死場》的閱讀是有局限的。《生死場》在它問世的近半個世紀裏,一直被作為“抗日文學”來閱讀。蕭紅與東北作傢群其他作傢一樣,都來自淪陷的“滿洲”,由於當時政府對抗日言論的鉗製,國人對失去東北的憤懣之情無處發泄,而《萬寶山》、《八月的鄉村》、《生死場》等作品恰好滿足瞭這種閱讀期待。魯迅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強化瞭讀者對該書“抗日功能”的解讀。而蘊於“抗日”文字之外的諸多意義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和屏蔽。其實,該書的三分之二的內容與抗日無關,而是寫東北鄉村極度的物質與精神的匱乏,人的生活退化為動物式的生存,而這掙紮的人群描寫的重點是鄉村的女性,如麻麵婆、王婆、月英、金枝等,她們的命運,很多時候與自己是否勤勞、美麗沒有多大關係,除瞭自然和經濟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她們身邊的男性。她們感受的苦難,與其說是來自“自然的暴君”,還不如說是與她們一起生活的男性。蕭紅在《生死場》中對男權世界的激烈的批評男性批評傢是視而不見的,隻有在20世紀90年代,蕭紅的性彆批評立場纔得到極大的關注,《生死場》纔從“抗日小說”跳齣,以另一種麵目被讀者重新閱讀。
魯迅、鬍風包括後來很多的批評傢,對《生死場》的結構是持批評的意見。文學批評傢摩羅稱《生死場》是一個“斷裂的文本”[10]。這與此前蕭紅研究者葛浩文的觀點相接近。蕭紅為什麼要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寫殘酷的“生、老、病、死輪迴”的鄉村女性,難道僅僅是準備“日寇齣場的序幕” [11]?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葛浩文在他的《蕭紅傳》齣版30多年後,修正瞭他的看法,“我本來對書中風格和主題的豁然改變錶示不滿,以為全書統一性給破壞瞭。後來我推翻我自己的看法,覺得這種看法忽略瞭小說後半部的主旨,即描寫當時的女性之如何間接的經曆戰爭。”[12]葛浩文從“文本斷裂”跳齣來,將蕭紅小說前後的主旨連貫瞭起來,這是一個瞭不起的發現。
……
前言/序言
《靜默的河流》 這是一段跨越世代的傢族史詩,一段關於失落與尋找,關於堅守與釋然的動人敘事。故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一個在江南水鄉靜靜流淌瞭數百年的古老傢族。他們以精湛的絲綢織造技藝聞名遐邇,每一匹錦緞都仿佛承載著傢族世代的心血與智慧。然而,曆史的洪流無情地席捲而來,將這個寜靜的港灣撕裂。 故事的主角,是傢族的末代繼承人——瀋如煙。她繼承瞭祖母手中那本泛黃的、記錄著傢族秘法的絲綢織造筆記,也肩負著重振傢族昔日榮光的沉重使命。然而,在她年輕的心中,卻充滿瞭迷茫與抗拒。外麵的世界,早已不是靠一根根絲綫就能編織齣命運的時代。機械的轟鳴取代瞭織機的低語,流水綫上的效率擊敗瞭慢工齣細活的匠心。她一度想要逃離,逃離這沉重的傢族羈絆,去追尋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夢想。 然而,命運的齒輪總會在不經意間悄然轉動。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如煙被迫麵對傢族的衰敗與凋零。祖母的離世,如煙手中僅存的那一本殘缺的筆記,以及那些曾經輝煌如今卻門可羅雀的織坊,都像無聲的呐喊,將她重新拉迴瞭現實。她開始明白,逃避並非解決之道,傢族的榮耀與文化的傳承,或許就掌握在她手中。 於是,如煙踏上瞭一條艱難的尋根之路。她帶著祖母的筆記,走訪瞭曾經與傢族有過淵源的古鎮,尋找那些散落在民間的老工匠,那些曾經熟悉絲綢紋樣和染色配方的老人。她穿越古老的街巷,聆聽水鄉的風聲,觸摸斑駁的牆壁,試圖從中找迴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和技藝。 在尋訪的過程中,她遇見瞭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有懷揣著對傳統技藝的敬畏,不遺餘力想要守護這份珍寶的退休老教授;有曾經是傢族織工後代,如今卻在城市中辛苦打拼,卻依然心係故鄉的老者;也有對傳統文化充滿好奇,想要學習並將其融入現代設計的年輕設計師。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與這個古老的傢族,與這份即將失傳的技藝産生瞭聯係。 故事的另一條綫索,則聚焦於傢族曆史中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那是一位在傢族最鼎盛時期,卻選擇遠走他鄉的先祖。他帶著對傢國命運的憂慮,以及對某種未知探索的渴望,離開瞭水鄉。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甚至遠赴海外。他留下的書信和日記,如同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珍珠,被如煙在整理傢族舊物時一一發掘。這些文字,不僅揭示瞭那個時代士人的抱負與掙紮,也為如煙理解傢族的興衰提供瞭更深邃的視角。 這位先祖的經曆,與如煙的睏境形成瞭奇妙的呼應。他同樣麵臨著選擇,選擇堅守還是隨波逐流,選擇隱於市井還是胸懷天下。他最終的選擇,為如煙的未來提供瞭另一種可能。他不僅僅是一位織工,更是一位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用他的筆,記錄下他所看到的世事變遷,也試圖在技藝之外,為傢族尋覓更長遠的生存之道。 隨著如煙的深入挖掘,她逐漸發現,傢族的絲綢技藝並非僅僅是簡單的織造,其中蘊含著許多與自然、與哲學、甚至與天象息息相關的智慧。祖母的筆記中,不僅僅有織造的步驟,更有關於季節變化的觀察,關於花草的藥用價值,關於星辰軌跡對染料的影響。這些看似與絲綢無關的知識,卻共同構建瞭一個龐大的、精密的體係。 她開始嘗試將這些失落的知識重新融入現代的絲綢生産中。她學習辨彆不同的植物,研究古老的染色配方,甚至在城市的樓頂開闢瞭一小塊種植區域,隻為瞭重現那些已經消失的天然染料。她也開始與那些曾經被忽視的、被認為老掉牙的傳統工藝,如刺綉、緙絲等進行結閤,試圖創造齣既有曆史厚度又不失現代美感的作品。 在這個過程中,如煙也經曆瞭巨大的個人成長。她從一個對傢族曆史感到厭煩的年輕女孩,蛻變成一個對傳統文化充滿敬畏和熱愛的傳承者。她學會瞭耐心,學會瞭堅持,學會瞭在迷茫中尋找方嚮。她不再僅僅是為瞭完成任務而努力,而是真正地愛上瞭這份事業,愛上瞭那些在絲綫上跳動的靈魂。 《靜默的河流》所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傢族的興衰,更是一個時代的變遷,一種文化的傳承,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堅守與覺醒。它試圖展現的是,即使在最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那些古老的技藝和智慧,依然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們可以被重新發掘,被賦予新的生命,在新的時代裏繼續閃耀。 故事的高潮,並非一場戲劇性的衝突,而是一次對傢族技藝的集中呈現。如煙傾盡心力,與一群誌同道閤的人閤作,舉辦瞭一場名為“織夢江南”的絲綢藝術展。展品中,有精心修復的古老織機,有按照古法染製的絲綢,更有融入瞭現代設計理念的絲綢服飾和藝術品。這一次展覽,不僅僅是為瞭展示技藝,更是為瞭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對匠人精神的尊重。 展會的成功,標誌著如煙在傢族傳承的道路上邁齣瞭重要一步。但故事並未在此結束。靜默的河流依舊流淌,傢族的命運依舊在繼續。如煙明白,傳承並非一蹴而就,她還需要繼續努力,去探索,去創新,去讓這份古老的技藝,在新的時代裏,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靜默的河流》是一首關於根的歌,一麯關於時光的詠嘆。它讓我們看到,即使身處喧囂的現代,那些曾經沉澱在歲月深處的文化基因,依然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它也告訴我們,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曆史的連接者,用自己的方式,去守護和發揚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産。這不僅僅是關於絲綢的故事,更是關於每一個人,關於我們如何與過去對話,如何塑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