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在 2011 年出版《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 洞悉設計的 100 個感知密碼》,幫助大家了解人的行為,進而做出貼近使用者的商品。目前已經有數千位設計者、行銷人員和產品經理將 Susan 的書奉為參考指南,從中學習如何運用心理學和腦科學去創造出更棒的網站、應用程式、產品和品牌。
科技和醫學的研究日新月異,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技術和知識出現,讓我們對「人」的瞭解更進一步。因此從撰寫第1本書起,Susan 的研究工作就從未停歇,也一直不斷面臨新的設計挑戰。
在這本《更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 抓住使用者心理、預想未來設計的 100 個感知密碼》中,她集結四年來在科技、心理學界的新發現,重新編寫了另外 100 個全新、必讀的見解和觀點,為你剖析隱藏於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並教你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讓你的設計更出色。
談到心理學和腦科學,你可能會覺得很艱深,不用怕!Susan 將用淺顯易懂又有趣的文筆,告訴你 100 個簡單又實用的建議,讓你洞察人們行為背後的真實心理,創造出能引起共鳴、充滿吸引力的設計作品。
除此之外,身為設計師,你是否能預想五年、十年後的人們需要什麼樣的設計?Susan 不僅能讓你看透人心,還先一步為你整理好業界變化和科技發展,包括大數據、觸控裝置、腦波遙控裝置...等,讓你開始替未來的人們規劃設計。若你想成為領先業界的設計師,本書可說是必讀的經典!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避开了当前设计圈内泛滥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某些程式化流程,转而探讨更深层的认知科学和行为心理学基础。我感觉它在探讨的不仅仅是“用户需要什么”,而是“人是如何认知、记忆和决策的”。这种底层逻辑的梳理,对于构建真正具有粘性和生命力的产品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当我们谈论“易用性”时,我们往往停留在点击路径的优化上,但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在用户面对选择焦虑时,大脑是如何进行快速归因和捷径判断的。这需要我们对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偏好有更深的同理心。如果能借由书中的论述,我能更精准地预判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非理性行为,并将其转化为设计上的有利策略,那么这不仅仅是提升了界面的可用性,更是提升了整个产品的“人情味”和适应性。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反直觉”,它挑战了许多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最佳实践”。这有点像一本反向操作指南,但这种“反”并非是故作惊人之举,而是基于对用户本质更深刻的理解后,对现有范式的扬弃。例如,当所有人都追求极致的简洁和去除干扰时,这本书可能在探讨某些看似多余的“装饰性元素”或“冗余信息”如何反而能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任度。这种对“过度优化”的警醒,是非常宝贵的。它提醒我们,设计不是一个减法游戏,而是一个权衡的艺术,而这个权衡的天平,永远应该由“人”来承载。我非常喜欢作者在论证这些观点时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艺术史,它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架,让这些“反直觉”的结论显得逻辑严密且令人信服,而不是空穴来风的奇谈怪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于不同阶段的设计师来说,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新人,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不漂浮的价值锚点,让他们在初期就建立起正确的设计价值观,避免后期“跑偏”的风险;而对于资深人士,它则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照出自己职业生涯中那些被习惯性思维所掩盖的盲区和傲慢。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同理心”这个概念的解构,它没有将其浪漫化为一种感觉,而是将其量化为一套可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方法。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回顾我最近负责的某几个项目,试图用书中的框架去重新审视当时的设计决策,发现了很多过去被我忽略的“人”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方法论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教我如何重新成为一个更敏锐、更具洞察力的观察者,从而将这种观察转化为真正打动人心的设计成果。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克制与精准。很多探讨设计哲学的书籍,往往会陷入冗长晦涩的理论堆砌,读起来像是啃一本学术论文,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文字却有一种引导性,它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像是资深前辈在分享他多年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我感觉作者在组织材料时,非常注重逻辑的递进性,从宏观的哲学思辨,逐步收敛到微观的实际操作层面,使得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产生断裂感。这种结构上的平衡感非常重要,它保证了读者既能把握设计的“为什么”,也能清晰地知道“怎么做”。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设计经验,但感觉遇到了瓶颈,渴望突破现状的从业者来说,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优的提问框架,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东西,因为它促使我们不断自我审视和迭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思考,那种留白和字体的选择,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对“人”这个复杂概念的敬畏。我一直觉得,设计工作,尤其是在用户体验和产品构建的领域,很容易陷入纯粹的技术或功能实现的泥潭,忘记了我们服务的终极对象是谁。这本书的标题,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口吻,直指核心痛点——缺乏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一切设计都成了空中楼阁。我期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不仅仅是教我如何使用某个工具或遵循某个流程,而是如何真正地“进入”到用户的世界观中去。我期待的是那种能颠覆我固有思维模式的视角,那种能让我重新审视每一次交互、每一个按钮背后的动机和情感的洞察力。如果它能帮助我区分那些看似合理实则无效的设计决策,将设计从“美学展示”拉回到“解决真实问题”的轨道上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似乎在暗示,最好的设计不是被看到的,而是被感受到的,而感受的基石,正是对“人”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