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星的阴影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与冷战中的美国 [In Sputnik's Shadow:The 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Cold War America]

在卫星的阴影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与冷战中的美国 [In Sputnik's Shadow:The 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Cold War Americ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作跃 著,孙家广,方新 编,安金辉,洪帆 译
图书标签:
  • 冷战史
  • 科学政策
  • 总统顾问
  • 美国历史
  • 科技与社会
  • 太空竞赛
  • 国家安全
  • 科学史
  • 政治史
  • 20世纪美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1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67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技术政策译丛
外文名称:In Sputnik's Shadow:The 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Cold War Americ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57年,苏联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开启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美国“科教兴国”改革运动,并导致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在白宫的建立。《在卫星的阴影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与冷战中的美国》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学与政府之间关系演变开始,以解密的史料为基础来探讨冷战时期美国的科技政策,尤其是总统科顾委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考察了科学家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影响力、如何在1950年代早期的“红色恐慌”中拯救科学、如何利用苏联卫星发射后的良机来增加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并控制核军备竞赛,以及如何应对越南战争期间动荡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总统科顾委的历史表明,科学家对政府和公众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能指出技术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指出技术在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上的局限性。《在卫星的阴影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与冷战中的美国》是第一部完整的美国总统科顾委的兴衰史,同时也是对作为技术怀疑论者的科学家们在冷战期间及以后的美国所起作用的分析。它不仅对这段美国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史研究带来创新观念,而且为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序曲:在苏卫一号之前
第1章 美国的公共科学,1863-1945年
第2章 技术怀疑论的起源,1945-1950年
第3章 在杜鲁门任内为朝鲜战争而动员科学,1950-1952年
第4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的科学与国家安全体制,19521957年

第二部分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兴起
第5章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顾委的创立,1957年
第6章 总统科顾委与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问世,1957-1960年
第7章 军事技术,19571960年
第8章 谋求核禁试,1957-1960年
第9章 大科学政治,1957-1960年
第10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有关科学政策的政治,1957-1960年

第三部分 技术怀疑论的政治
第11章 肯尼迪“新边疆”的科学,1960-1963年
第12章 回应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1963年
第13章 检验局限性,1961-1963年
第14章 “科学家支持约翰逊”,1964年
第15章 总统科顾委、越南战争与反弹道导弹争论,1964-1968年
第16章 尼克松任内的技术异议政治,1969-1973年

结语
附录
注释中的缩略语
资料索引和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最后,在采取了所有这些步骤之后,艾森豪威尔开始发表一系列“鼓舞信心的演说”,来平抚处于苏卫一号和盖瑟报告阴影之下的美国。第一个是1957年11月7日从白宫发布的关于“国家安全中的科学”的广播和电视演说。其草稿一部分来源于国动署科顾委,它曾就为什么要改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加强科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合作、提高政府(尤其是在国防部)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以及改革科学教育,给白宫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演说中,艾森豪威尔强调了科学咨询与研究在过去怎样帮助缔造了美国优越的国防力量,并为此列举各种各类核武器和导弹系统。艾森豪威尔承认,苏联在卫星和其他一些领域中占有优势,但他向全国宣布说,西方仍在整体军事力量上比苏联集团占优势。“我们的科学家们向我保证,我们在核领域大大领先于苏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这个演说中,艾森豪威尔强调科学不仅是美国国防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国家未来安全与繁荣的一个关键。按照兰德的建议,艾森豪威尔利用这个讲坛来促进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他告诫通过电视和收音机收看和收听他广播的数百万美国家庭,“据我的科学界朋友们所言”,如果继续自满下去的话,“我们将会落到苏联后面”。他要求美国人赋予科学教育和基础研究以更高的优先性。就这样,温和派科学家们对苏卫一号挑战的解释,通过艾森豪威尔的布道传达到了公众那里。
正是在这一演说中,艾森豪威尔宣布任命基里安作为他的科学技术特别助理。他的工作是使科学咨询过程正规化,把科学界和政府联系起来,并监察国防研究计划。艾森豪威尔特别强调,基里安将帮助国防部长防止在导弹开发中的军种问竞争。为促成与西方盟国的科学合作,艾森豪威尔还提议建立一个北约组织科学委员会,设立一位国务卿科学顾问,并在重要的美国国外使馆中设立科学随员。最后,艾森豪威尔提到了科学的和平贡献——“科学远不只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而存在”——并呼吁苏联与美国一起为裁军而努力。
……

前言/序言



航天时代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一个关于科学、政治与国家安全的深度剖析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一个被历史长期忽视的领域:在冷战的初期与高潮阶段,美国国家安全决策的核心圈层中,科学顾问的角色是如何演变、渗透并最终塑造了美国应对苏联挑战的战略方向。我们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却鲜为人知的机构——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PSAC)的内部运作及其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从潘多拉之盒到冷战的引擎 冷战的爆发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冲突,更是一场围绕科技优势展开的竞赛。当1957年“斯普特尼克”的嘟嘟声划破美国上空的宁静时,一场深刻的危机感——“导弹差距”和“教育落后”——席卷了华盛顿特区。本书首先追溯了PSAC的创立背景,阐述了它如何在杜鲁门政府末期萌芽,并在艾森豪威尔时期被正式制度化,成为白宫最高层级、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智囊团”。 我们详尽分析了早期科学顾问们(如基弗尔和万尼瓦尔·布什的继承者们)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将尖端的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学知识,转化为可以抵御核打击和赢得太空竞赛的实际政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转译过程,而是关于信任、政治敏感性和跨学科沟通的艰巨任务。书中探讨了PSAC如何首次被赋予评估并建议总统关于核武库部署、远程轰炸机项目以及新兴导弹防御系统的权力。 第二部分:太空竞赛的幕后决策 “斯普特尼克时刻”是理解美国科技政策范式的转折点。本书将焦点对准PSAC在推动美国航天事业——从组建NASA到确定载人登月计划——中的关键作用。我们摒弃了仅仅关注宇航员英雄事迹的传统叙事,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白宫西翼密室中,关于资源分配、技术路线图选择以及风险评估的激烈辩论。 具体而言,书中详细考察了PSAC在以下关键决策中的作用: 1. NASA的定位与结构: 委员会如何主导了从分散的军事项目转向统一的民用太空机构的过渡,以及这一转变背后的政治考量。 2. “阿波罗”计划的辩论: 在肯尼迪总统授权登月后,PSAC内部对于时间表、成本效益以及技术可行性的持续审查和报告。我们揭示了那些认为登月计划过于昂贵或政治性过强的科学家的声音是如何被记录和处理的。 3. 太空军事化: 在空间站和侦察卫星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委员会如何在“和平利用太空”的国际呼吁与美国维持轨道军事优势的现实需求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 第三部分:核威慑与军备控制的科学边界 冷战的核心是核威慑的逻辑,而PSAC是解读和执行这一逻辑的科学支柱。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剖析了委员会在导弹防御系统(如NIKE-ZEUS和SABRE)的研发评估中的角色。 我们详细分析了委员会内部关于“防御有效性”与“战略稳定性”的深刻分歧。一些顶尖物理学家坚信任何导弹防御系统都只会引发对手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从而破坏“相互保证毁灭”(MAD)的脆弱平衡;而另一些成员则认为,面对苏联不断增长的核力量,防御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此外,书中还呈现了PSAC如何协助历届总统准备与苏联的军控谈判。从评估核试验的科学影响到提供有关原子弹当量和早期预警系统的可信数据,PSAC成员们穿梭于实验室、五角大楼和日内瓦的谈判桌之间,试图用科学的确定性来约束地缘政治的无限风险。我们审视了他们在《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关键协议达成过程中所扮演的“科学翻译官”的角色。 第四部分:科学家的良心与政治的熔炉 随着冷战进入越战泥潭和国内社会动荡时期,PSAC的作用也随之复杂化。科学家们发现,他们的技术建议不仅影响着国家安全,也直接干预着社会政策和伦理边界。 本书细致考察了以下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除草剂与化学战的审查: 在越南战争中,橙剂等化学制剂的使用引发了科学界的伦理危机。PSAC如何被要求评估这些武器的长期环境和健康影响,以及他们的结论如何被行政部门所采纳或搁置。 环境科学的崛起: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委员会内部开始关注“非军事”的科学问题,如水资源管理和空气质量。我们考察了PSAC在推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成立以及早期环境立法中的隐性推动力。 “偏离轨道”的建议: 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与主流政治意愿相悖的科学报告。例如,一些关于国家气候预测或能源未来战略的警告,是如何在权力走廊中被过滤或边缘化的。这揭示了“科学顾问”的地位并非是纯粹的技术裁决者,而更像是在政治高压下寻求影响力的参与者。 结论:科学顾问的遗产与未来 在冷战的帷幕落下后,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结构和影响力也随之改变。本书最后总结了PSAC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科技治理模式的遗产。它展示了科学精英如何在一个极端紧张的国际环境下,成功地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对国家战略的直接塑造力。然而,这种权力的行使也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当科学的精确性遭遇政治的模糊性时,谁最终拥有定义“国家利益”的权力? 本书通过大量解密的会议记录、私人信函和政策文件,描绘了一幅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图景:科学家的智慧、战略家的算计以及冷战的无形压力,共同铸就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在科技主导的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一个机构历史的梳理,更是对理解现代科技政策如何在权力核心运作的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尽管我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但那种对档案的细致梳理和对史料的交叉验证,让每一页都充满了可信的力量。我尤其关注那些被历史叙事边缘化的“中间人”角色,那些既不完全是纯粹的理论家,也不直接参与政治倾轧的顾问们。他们的工作方式、他们如何组织会议、如何撰写报告,这些“技术官僚”的日常细节,往往比高层领导的公开声明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脉络。冷战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更是一场智力资源的竞赛,是看谁能更快、更有效地将基础科学发现转化为国家能力。这本书似乎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几次重要的科学建议,而是试图描绘出这个顾问委员会作为一个有机体的运作逻辑——它的内部权力结构、与其他政府部门(尤其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关系,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总统的领导下,其影响力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对机构运作的深度剖析,远比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某项技术突破导致了某个政策转向”要来得复杂和有趣,它揭示了知识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渠道,缓慢而坚定地渗透进权力核心。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技术伦理的读者,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因为它直面了科学与政治交汇处的伦理困境。在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科技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而社会对这种力量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却远远落后。我很好奇,当委员会的成员们面对那些可能彻底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科技成果时——无论是气象武器的潜力还是更高效的侦察技术——他们是如何在“推动进步”的使命感和“避免灾难”的责任感之间找到平衡的?我期待看到书中对那些内部争议的详细描述,那些关于“我们应该告诉总统什么”和“我们应该保留什么信息”的艰难抉择。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定位是提供客观的、不受政治污染的建议,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因为任何建议都必然会产生政治后果。这本书如果能深刻挖掘出科学共同体试图保持其独立性,同时又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这种内在张力,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成为了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权力场域中自我定位的深刻研究。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们理解现代政府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二十世纪中叶,美国政府的复杂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政治精英,而是越来越依赖于拥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技术专家。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兴衰史,很可能就是一部关于“专家治国”理念如何在现实中被检验、被异化或被制度化的缩影。我好奇的是,当时代的紧迫性(如古巴导弹危机或斯普特尼克发射)过去后,这个机构的权力基础是否也随之削弱?是哪些政治或官僚力量最终限制了这些科学家的影响力,或者反过来,哪些机制确保了科学声音在决策链条中得以保留?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勾勒出这个委员会的“生命周期”,即它如何从一个应急组织逐渐演变为一个常设机构,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不同的总统风格和国家需求,那么它就不只是一部冷战史,更是一部关于现代行政国家如何演化、以及知识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深度考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对我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那种略带陈旧的排版和那个时代的摄影风格,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我常常在想,在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那些身居高位的决策者,他们究竟是如何消化那些来自科学前沿的复杂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影响世界的政策的?阅读那些关于冷战的著作,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军事部署、外交博弈,但很少有人深入探究支撑这一切的智力核心——那些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美国”这个概念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当人类第一次将目光投向太空,当核武器的阴影笼罩大地时,总统身边那些最聪明的大脑们,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的专业意见与政治现实之间的摩擦,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阴影”一词暗示着某种不透明性或潜在的危险,这让我好奇,科学的进步究竟是带来了更多的光明,还是加剧了某些难以言喻的恐惧与压力。我希望看到的是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早期太空竞赛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以及围绕核威慑理论的激烈辩论,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应该在于它能把冰冷的技术名词,还原成活生生的人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在我初步浏览后看来,似乎是精心设计的,它没有采用线性编年史的方式,而是可能通过聚焦几个关键的“危机点”来展开叙事。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公众感知和科学传播的部分。冷战时期的美国,公众对“科学”抱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信仰,认为科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但这种热情背后也潜藏着对“秘密技术”的恐惧和不信任。科学顾问委员会在向总统提供建议的同时,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对公众的解释工作?他们是如何试图管理民众对核能、太空探索或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期望和焦虑的?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是维护国家稳定所必需的,但同时也可能压制了必要的公众讨论。如果这本书能细致地描绘出科学家们在幕后如何扮演“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如何在技术细节和大众语言之间架起桥梁,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冷战时期政治传播的理解。

评分

买来学习学习,从结构上来看,这个研究是很深入的。

评分

最好是买一套来读!这样比较有价值!

评分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

还行,慢慢看看......

评分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评分

科学与国家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的研究不算太多,这本是很有心的一本。

评分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