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读古书实录丛书·周恩来读古书实录

开国元勋读古书实录丛书·周恩来读古书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丽镛,黄晨 著
图书标签:
  • 周恩来
  • 历史人物
  • 古籍
  • 传记
  • 政治
  • 文化
  • 红色经典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开国元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1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456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页数:2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周恩来读古书实录》内容简介:想了解一个人, 弄清他爱读什么书,为什么爱读,从中读出了什么,当是一个好途径。而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恩来读古书实录》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测元帅们 性情志趣的窗口,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内心世界的门。 为了既能供一般读者阅读,又能为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并能够 全面客观反映周恩来的读书、读史生活,作者采用实录体的形式,并以编年 体贯穿全书,从而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周恩来的读书、读史历程。

目录

1902年
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
1903年
进家塾读书
非常喜欢吟诵唐诗
1904年
听讲历史和神话故事
1906年
读外祖父家的藏书
1907年
主要还是读“经书”
1911年
听老人诵读陆游的《示儿》诗
1913年
读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和《史记》
1914年
叔子假圣人之名
大禹惜寸,陶侃惜分
1915年
《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
希望者何?志是也
太史公足迹遍天下
卜式毁家抒世难
秉董狐之笔,执春秋之义
孟子言义不言利
或多难以固邦国
申包胥安楚事属侥幸
陈涉之亡秦,实始皇之自亡之
耻食周粟,正所表其清也
专制时代之黑暗
掏出伙食费买《史记》
1916年
老子主退让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险夷不变应尝胆
少陵、太白殆兼而有之
不诚无物,孔子之言也
论人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论奢靡
邹忌之诔齐王
从孙阳识马说到商君、王安石治国
项羽,天下之怪杰
盛衰之理,兴亡之兆
1917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有清一代,科举之毒甚于明代
面壁十年图破壁
1918年
谋国的要道
1919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25年;
箪食壶浆以迎
明末张献忠、李自成造出很大的变动
1926年
征兵制与募兵制
1936年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古人说:千里做官,为了吃穿
张学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
1938年
我们的祖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嘤嘤其鸣,求其友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中国古代许多水战都不成功
1939年
干革命必须要有中国历史知识
越王勾践是最好的例子
大禹解万民于倒悬之苦
陆游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幼年读过《兰亭集序》
大禹、勾践耐苦奋斗
中国妇女的模范
出淤泥而不染
1941年
知己知彼
发现了古代的许多真实
这绝不是封建思想
1942年
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我以为中国封建制的最后完成还在西汉
病中读《唐诗三百首》及《白香词谱》
讲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
1946年
《过零丁洋》是千古绝句
朱元璋碰到了真对手
谈论六朝古都开封
我们都是“逼上梁山”的
三绝碑当为五绝碑
历史上的暴君和奴隶
用《搜孤救孤》的故事作比喻
天若有情天亦老
1948锥
由《连环套》所想起的
雁门关前说历史
五台山上说图腾
1949年
圣人都喜欢辩论 。 读古书看你会不会读
要保护好藏书楼
当年喊“打倒孔家店”是必要的
一部农民战争史
以大禹为楷模
子路也闻过则喜
1950年
不为天下先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矛盾很大
曾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
清朝的皇帝封它为“永定”
解铃还须系铃人
1951年
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治水理论
像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
如同到敦煌石窟去了一样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很宝贵的传统
同意购回《中秋帖》和《白远帖》
1952年
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观看《秋江》等折子戏
京戏里面有许多像《水浒传》里的抗官府这类的戏
1953年
评论八旗子弟
歌颂伟大的爱国诗人
去印度取经
观看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保存历史文物总是有条件的
1954年
“侯我后”出自《书经》
重新温习历史教训
从中日关系的历史来看,我们两千年来是和平共处的
1955年
中日之间的交往经历了数千年
百闻不如一见
投桃报李
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只有两个时期敌对过
水利是大事
中日两国应该更加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
1956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巡抚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不愿别人干涉我们
《十五贯》教育我们做“官”的人
曹操也有可取之处
唐朝的首都长安曾有十几万外国的居民
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是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的
甘拜诸葛亮丞相的下风了
在越南参观二征王庙
人人学玄奘
法显和玄奘从你们这里学习了许多东西
过去曾经有中国的学者到过巴基斯坦
孔子还问人不问马
1957年
东方人是讲友情的
查阅自汉朝以来的有关历史资料
她们抗击过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南的侵略
对清朝的皇帝要作一个公平的评价
满族是一个有本领的民族
从《孟丽君》说到《隋唐演义》
观看越剧《追鱼》和京剧《恶虎村》、《野猪林》
济公关心人民,专打抱不平
东林、复社诸君是有气节之士
关汉卿很有反抗精神
中缅边界问题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八年不可能产生《红楼梦》
清朝起了统一的作用
来而不往,非礼也
后发制人
林冲、陆谦都是我们的老师
郑和到过也门沿海地区
1958年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四五百年的历史
那你就写出戏为曹操翻案吧
荆江大堤说水利
轻舟已过万重山
历史上汉唐长安柳暗花明
唐朝、晋朝在黄河上架桥
《资治通鉴》还有明清两朝没有续上
况钟提笔千斤重
1959年
我国的回族就是从你们那儿来的
丰富的历史记载,不仅有正史,还有野史、笔记等
西藏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关汉卿》改为悲剧结尾
鲧禹结合,蓄泄兼顾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出走后卖酒
黄天霸是为清代的官府镇压人民的
1960年
要明确民族团结亲好的主题
听众名家清唱传统京剧
评说项羽
古时候有个王昭君
1961年
看看《战国策》和《东周列国志》
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康熙很有学问
薛平贵后来当上皇帝就忘本
人民创造了许多他们理想的人物
在唐代经幢前
1962年
李世民听魏徵的反对意见
范蠡说勾践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安乐
中国知识分子远在奴隶社会就有
长大不必做大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司马迁受了宫刑还写《史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花好、月圆、人寿
多难兴邦
为什么总要加上一个“犬”字旁
君子不为天下先
1963年
今胜于古
《资治通鉴》、《史记》也值得写序作注
退避三舍
秦始皇溺爱秦二世,结果秦王朝就亡在秦二世
要学历史,有许多历史经验可以汲取
曹雪芹虽然有进步思想,但最后仍是没有出路
要有更多的玄奘、法显、鉴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964年
大航海家郑和
沉舟侧畔千帆过
我们国家文物遗产相当丰富
我们中国治水已有二三千年历史
必须把丝绸之路现代化
王965年
苏州园林没有大江东去的气魄
李宗仁真是孤坐石头城上
中尼两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没有利害冲突
1966年
抗震前线查县志
1967锯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良药苦口利于病
少小离家老大不回
封建时代的人物还有他的壮志,何况我们无产阶级
行程百里半九十
1969年
老子的名言
1970年
《新华字典》也是从《康熙字典》发展来的
1971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要不懂装懂
这首诗是给项羽翻案的
成吉思汗时到处扩张
不讲历史、割断历史怎么行呢?
标点二十四史
马可·波罗开辟了通向东方之路
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样
项羽胜了就骄傲
把《红楼梦》、《水浒》等古典名著封起来干什么?
1972年
诸葛一生唯谨慎
我把中国的历史讲给你听一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长城也是一段一段修建的
言必信,行必果
对党对人民就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要集中精力把葛洲坝工程搞好
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成功的只有备战,敌人才不敢来
1973年
凌晨读《史记》
你们给秦始皇翻案了
秦始皇代表统治阶级,不可以捧上天
对此需理解、消化一段时间
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朝初期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
武望也实在荒唐了
1974年
将柳宗元《封建论》等书送给郭沫若
我们不是继承法家
人贵有自知之明
1975年
阅新、旧《唐书》中的《武则天传》
阅各种版本的《水浒》
周恩来读古书索引
周恩来评论历史人物索弓l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卜式毁家抒世难6月,周恩来在其作文《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中写道:“然子产存郑,未动甲兵;勾践沼吴,惟恃教育。男儿爱国事丛丛,岂必枪林弹雨中。卜式毁家抒世难,义声唤起待洪钟。”秉董狐之笔,执春秋之义9月中旬,周恩来在作文《(校风)报传》一开头写道:“传闻记实,宣之众者,谓报也。在昔有蝤轩之创,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国风雅颂,皆报类也。然传之不广,实未足比乎今日一日千里,洛阳纸贵之报章也。守正不阿,严于褒贬,秉董狐之笔,执春秋之义,上报也;惟善是彰,惟恶是隐,持一见,虽败勿悔,刃锯加身而不惧,中报也;至传闻失实,随声附和,则自哙以下矣。”孟子言义不言利秋天,周恩来写了一篇题为《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欤》的作文,对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18世纪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全文如下: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成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而昏昏愦愦之睡狮,亦如霍然醒者。然一按其实际,则所谓救中国之根本计划,又非是道焉。盖今之所谓战者,乃由于日人之逼我甚,不得已而欲出此耳。是他动也,非自动也。逮一旦地割矣,矿采矣,风平浪静,时过境迁,又复闭门扫轨,鼾睡如故,则乌得谓之醒耶!又鸟得谓其为根本之计划哉!然则补救之方法何由?间尝采忧国者之言,因而论之,大抵不出二途:一则以中国维新亦已十余载,政体已更,欧美之法非不行于中国,而国之弱也贫也如昔。其所以贫弱之原因,则由于人心堕落,民德沦丧,故欲救中国之不亡,必自正人心始。一则以中国地大物博,为五洲之宝藏,其所以衰者,由于人民谋利之不臧,秉政生财之乏术。果国富则民必强,民强则国斯兴矣。斯二说也,吾成取之,引其证以论之,则知二说不可偏废,而必折衷采之行之,以救中国也。夫子舆氏之言义不言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也;司密氏之言利不及义,斯富国之佐证也。然二氏之说尽善矣,法之者尽关矣,而主其说者,则未尝求二氏之心也。子舆氏处战国分崩之际,人心涣散之日,不有言义者以正之,则鲜不为大奸慝。是故孟氏继孔氏之后.大声疾呼,以传仁道,而华夏之命运遂得以延四千年而不衰。其所以不言利者,则当时趋利之徒娟集,民富廪足,固毋庸再为之筹谋利之方矣。司密氏届欧洲食少民众之世,英伦穷困之日,欲求补救之方,则舍谋利不为功。是故《原富》书出,洛阳纸贵,大陆风行,不数年英遂以富强之国呜于世,法之者亦复称富。而其所以不及义者,非不主义者,乃时际文化方兴之日,民德增长之期,斯说也非要图耳,故不及之。若夫中国之今日,财尽矣,德衰矣,司农有抑屋之悲,君子有道丧之慨,言利则德不足以副之,言义则民穷足以困之。是非二氏之说而法之,不足图根本之补救。民德民生,双峰并峙,两利皆举。一则崇尚教育,涤除恶习,使国民之德性日益张,而达于尧天舜日之境;一则振兴实业,厚培民生,使国民无不恒之产,国家有仓廪之余,而比隆于欧关。秉国钧者果能并采而行之,则今日东邻之要求者何足虑;白祸之恐慌,又何足忧。亡羊补牢,固未为晚①,桑榆之收,亦非失策。安知二十年后,中国不复扬其旧有民德,发其未开之宝库,以角逐于天演界中,而应黄祸之谶哉!不然编乎一端,言义者必达民穷财敝,坐待他人鱼肉。如非洲之黑人,美洲之红种,心虽善而力不足以使之成国家,为奴为隶,卒至无可吁之天。言利者必至终日奔走于利禄之场,持盈握算,任人瓜分,如漂流四散之犹太族,虽拥巨富又奚能救其不亡?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史鉴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现代政治精英的影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如何塑造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人物的思维模式和施政方略,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的内容。 --- 图书名称:史鉴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现代政治精英的影响 图书简介 《史鉴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现代政治精英的影响》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史学著作以及道家、法家思想,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关键历史转型期,是如何深刻地渗透并重塑了中国政治精英群体的认知结构、道德准则和治国方略的。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思想史”梳理,着重于“实践性”的考察,探究古代智慧如何被现代性的政治诉求所“挪用”、改造和应用于复杂的现实治理之中。 第一部分:经典的继承与断裂——士人精神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传统士大夫群体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内心挣扎与知识结构重组。重点讨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抱负如何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与西方的民族主义、民主理念进行艰难的融合。 “义利之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化: 考察了传统儒家对“义”的强调,如何转化为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捍卫。分析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定势,在应对国际资本与国内经济凋敝时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调适。 史鉴的教化功能与政治叙事: 详细分析了《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在精英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史书提供的“成败得失”的政治经验,构成了早期政治家判断是非、选择策略的基本参照系。例如,对秦亡、唐衰、明亡等关键历史节点的反复解读,如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权力集中、官僚制改革及民心向背的看法。 第二部分:治术的借鉴与变通——古代治理哲学的现代投射 本部分聚焦于具体治理方略中对古代思想的汲取,特别是法家和道家思想在国家建构时期的显性与隐性作用。 法家思想的“工具理性”回归: 在急需建立强有力中央集权以应对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法家的“术”、“势”、“法”被重新审视。本书探讨了如何将古代“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等概念,转化为现代行政体系中对效率和执行力的要求。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将古代的权力集中理论,嫁接到现代官僚组织结构之上。 道家“无为”的辩证理解: 对老庄思想的探讨不再停留在哲学层面,而是分析其“不言之教”、“顺应自然”的理念如何被用于理解社会复杂性和民众心理。在进行大规模社会改造时,对过度干预的警惕,以及对地方自治、非强制性引导的探索中,都能看到道家“知止不殆”的影子。 第三部分:精英群体的道德情操与自我约束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到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他们对个人操守、廉洁自律以及公共责任的认知。 “慎独”与“克己”的实践: 考察了传统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视,如何在现代政治生活(如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权力监督)中找到了新的表达形式。重点分析了“居官不失其正”、“慎独慎微”等古训,在权力扩张与制约的张力中发挥的作用。 “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传统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是驱动中国近现代精英投身革命或致力于国家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本书分析了这种深植于经典中的“忧患意识”,如何转化为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关切,并成为他们区别于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家的显著特征之一。 结论:从古鉴今到古为今用 全书最后总结道,中国近现代政治精英的思维图景,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混合体。他们并非简单地抛弃传统或全盘西化,而是在激烈的碰撞与选择中,以传统文化为深层底色和参照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治理逻辑。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的剖面图,展示古代智慧在塑造现代中国政治实践中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适合历史学、政治学、思想史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理念的文化根源。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相信,伟人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周恩来总理,作为新中国重要的缔造者之一,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邃的思想境界,无疑与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套《开国元勋读古书实录丛书·周恩来读古书实录》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了解的空白。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实录”的痕迹,也就是那些能够证明周恩来总理确实读过、并且深刻理解过某些古籍的证据。这可能是他阅读时留下的批注,也可能是他在某些重要场合引用的古语,甚至是他在撰写文件或进行决策时,受到古籍启发的直接体现。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去探究周恩来总理是如何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是如何在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例如,在面对复杂而艰巨的革命任务时,他是否会从《孙子兵法》中寻找战略指导?在处理国家内部事务时,他是否会借鉴《尚书》的治国理念?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这些具体而翔实的“实录”,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启迪我们如何学习古人智慧、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宝贵教材。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历史求真的渴望,以及对周恩来总理人格魅力的崇敬。我一直觉得,伟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们的功勋卓著,更在于他们如何在平凡的学习和思考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人格。周恩来总理以其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楷模。那么,在他漫长而辉煌的革命生涯和建设事业中,古籍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实录”二字,让我对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呈现的是经过严谨考证的、有据可查的“实录”,而非泛泛而谈的推测。例如,是否能够看到总理在阅读《论语》、《孟子》时,划出的重点句子,批注的观点?又或者,他在处理某项重大决策时,是否能找到他阅读过的某部古籍的影子?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的细节,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周恩来总理的读书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指导实践的生动案例。它能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风云变幻的现代,古人的智慧依然能够闪耀出璀璨的光芒,并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伟人内心世界的新窗口。我们常在新闻报道和历史文献中看到周总理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身影,但内心深处的思想历程、精神滋养,却鲜少有如此具象的呈现。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阅读的书籍,以及他如何去消化、吸收、内化这些知识。而“读古书”,对于周恩来这样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言,其意义可能更为深远。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对于一位国家的领导者而言,“腹有古书”是否能转化为“胸有成竹”的决策力?书中能否通过对总理阅读古书的“实录”,折射出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又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古人的智慧为鉴,开创新的局面?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提炼出总理从古籍中获得的哪些具体的方法论,例如,他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是否借鉴了《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在治国理政时,是否参考了《尚书》、《周礼》等古代政治典籍的经验教训?这种深入挖掘的“实录”,如果能够辅以严谨的学术考证,将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初拿到这套书,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开国元勋读古书”这个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叱咤风云的时代伟人如何在古籍中汲取智慧、寻找治国之道充满好奇。周恩来总理,这位我们心中智慧、谦逊、勤勉的典范,他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这本书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总理读过的书目,而是试图深入挖掘那些古籍对总理思想形成、决策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总理是如何将古代的哲学智慧、历史经验与现代的治国理念相结合的,他是否会在阅读中发现与当下挑战相呼应的古训,又或是从古人的失败教训中汲取了何种警示。书中对“实录”二字的强调,也让我觉得它具备了严谨的考据精神,希望能看到那些珍贵的原始资料,如总理批注的手稿、借阅记录等,通过这些细节,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伟人一同在书斋中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种将历史人物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视角,去理解周总理这位伟人之所以为伟人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评分

说实话,我本身并非历史学或者政治学的专业人士,但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周恩来总理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总是怀有浓厚的兴趣。当我看到这套书的介绍时,“开国元勋读古书实录丛书·周恩来读古书实录”,便被深深吸引。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周恩来总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能够坚持学习,不断汲取知识?而“古书”,又承载了怎样的智慧,能够为一位革命家、政治家提供如此深厚的精神滋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疑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总理读过的书,而是要展现出一种“读”的过程,一种“实录”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总理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古籍中的思想的,他是否会将古人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例如,他在处理党内同志关系时,是否会参考儒家关于“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他在处理国家外交事务时,是否会借鉴《史记》中关于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这种将历史人物的阅读行为与古籍内容进行深度结合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周恩来总理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战略眼光。

评分

这本书还是比较有新意的,看看周都多过啥书~

评分

黄丽镛,黄晨著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开国元勋读古书实录丛书·周恩来读古书实录,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周恩来读古书实录内容简介想了解一个人,弄清他爱读什么书,为什么爱读,从中读出了什么,当是一个好途径。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恩来读古书实录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测元帅们性情志趣的窗口,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内心世界的门。为了既能供一般读者阅读,又能为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并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周恩来的读书、读史生活,作者采用实录体的形式,并以编年体贯穿全书,从而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周恩来的读书、读史历程。,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卜式毁家抒世难6月,周恩来在其作文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中写道然子产存郑,未动甲兵勾践沼吴,惟恃教育。男儿爱国事丛丛,岂必枪林弹雨中。卜式毁家抒世难,义声唤起待洪钟。秉董狐之笔,执春秋之义9月中旬,周恩来在作文(校风)报传一开头写道传闻记实,宣之众者,谓报也。在昔有蝤轩之创,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国风雅颂,皆报类也。然传之不广,实未足比乎今日一日千里,洛阳纸贵之报章也。守正不阿,严于褒贬,秉董狐之笔,执春秋之义,上报也惟善是彰,惟恶是隐,持一见,虽败勿悔,刃锯加身而不惧,中报也至传闻失实,随声附和,则自哙以下矣。孟子言义不言利秋天,周恩来写了一篇题为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欤的作文,对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18世纪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全文如下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成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而昏昏愦愦之睡狮,亦如霍然醒者。然一按其实际,则所谓救中国之根本计划,又非是道焉。盖今之所谓战者,乃由于日人之逼我甚,不得已而欲出此耳。是他动也,非自动也。逮一旦地割矣,矿采矣,风平浪静,时过境迁,又复闭门扫轨,鼾睡如故,则乌得谓之醒耶!又鸟得谓其为根本之计划哉!然则补救之方法何由间尝采忧国者之言,因而论之,大抵不出二途一则以中国维新亦已十余载,政体已更,欧美之法非不行于中国,而国之弱也贫也如昔。其所以贫弱之原因,则由于人心堕落,民德沦丧,故欲救中国之不亡,必自正人心始。一则以中国地大物博,为五洲之宝藏,其所以衰者,由于人民谋利之不臧,秉政生财之乏术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黄丽镛,黄晨著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开国元勋读古书实录丛书·周恩来读古书实录,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周恩来读古书实录内容简介想了解一个人,弄清他爱读什么书,为什么爱读,从中读出了什么,当是一个好途径。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恩来读古书实录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测元帅们性情志趣的窗口,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内心世界的门。为了既能供一般读者阅读,又能为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并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周恩来的读书、读史生活,作者采用实录体的形式,并以编年体贯穿全书,从而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周恩来的读书、读史历程。,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卜式毁家抒世难6月,周恩来在其作文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中写道然子产存郑,未动甲兵勾践沼吴,惟恃教育。男儿爱国事丛丛,岂必枪林弹雨中。卜式毁家抒世难,义声唤起待洪钟。秉董狐之笔,执春秋之义9月中旬,周恩来在作文(校风)报传一开头写道传闻记实,宣之众者,谓报也。在昔有蝤轩之创,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国风雅颂,皆报类也。然传之不广,实未足比乎今日一日千里,洛阳纸贵之报章也。守正不阿,严于褒贬,秉董狐之笔,执春秋之义,上报也惟善是彰,惟恶是隐,持一见,虽败勿悔,刃锯加身而不惧,中报也至传闻失实,随声附和,则自哙以下矣。孟子言义不言利秋天,周恩来写了一篇题为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欤的作文,对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18世纪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全文如下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成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而昏昏愦愦之睡狮,亦如霍然醒者。然一按其实际,则所谓救中国之根本计划,又非是道焉。盖今之所谓战者,乃由于日人之逼我甚,不得已而欲出此耳。是他动也,非自动也。逮一旦地割矣,矿采矣,风平浪静,时过境迁,又复闭门扫轨,鼾睡如故,则乌得谓之醒耶!又鸟得谓其为根本之计划哉!然则补救之方法何由间尝采忧国者之言,因而论之,大抵不出二途一则以中国维新亦已十余载,政体已更,欧美之法非不行于中国,而国之弱也贫也如昔。其所以贫弱之原因,则由于人心堕落,民德沦丧,故欲救中国之不亡,必自正人心始。一则以中国地大物博,为五洲之宝藏,其所以衰者,由于人民谋利之不臧,秉政生财之乏术

评分

。。。。。。。。。。

评分

这本书还是比较有新意的,看看周都多过啥书~

评分

。。。。。。。。。。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这本书还是比较有新意的,看看周都多过啥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