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

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毓嶂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皇族
  • 家族史
  • 口述历史
  • 金毓嶂
  • 民国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历史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6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48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2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记述了清末以来在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革中,金毓嶂的祖辈、父辈、同辈和后辈生活的点滴细节;披露了许多正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爱新觉罗家族包括饮食起居在内的生活细节;详细记述了金毓嶂先生的人生经历。金毓嶂先生通过对生活中重点情节的回忆,反映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成长过程和思想的转变过程,以及对于其家族历史人物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爱新觉罗家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和状态,反映了在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变迁、个人成长的历程、家族成员的聚散离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书中有一百多张反映爱新觉罗家族的珍贵图片更是首次面世。

作者简介

  金毓嶂,男,满族,1943年5月3日出生于北京,爱新觉罗家族的嫡系子孙,其曾祖父爱新觉罗·奕譞是清王朝第一代醇亲王,祖父爱新觉罗·载沣是清王朝第二代醇亲王、清末监国摄政王,大伯父爱新觉罗·溥仪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其父亲爱新觉罗·溥任是清末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的第四子。现任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原崇文区政府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开篇的话

第一章 我的家族
爱新觉罗家族世系简表
曾祖父奕譞
祖父载沣
大伯父溥仪
二伯父溥杰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第二章 少小时光
我的名字
我的出生地
童年琐忆
学生时代

第三章 青海工作
初到青海
地质工作的苦与乐
工作遇险
队友情深

第四章 回到北京

第五章 领导岗位
当选副区长
市民委工作
政协任职

第六章 我的家庭生活
夫妻恩爱
女儿媛媛
猫咪黄黄
美食之乐
酷爱京剧

结束语
附录一 奕譞年谱
附录二 载沣年谱
受访人员名录
参考书目及资料名录
后记

精彩书摘

  我曾祖父爱新觉罗·奕譞是清道光帝的第七子、清王朝第一代醇亲王(俗称七王,现海淀区妙高峰保存完整的七王坟是我曾祖父的园寝),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为曾祖父奕譞的第二子,我祖父爱新觉罗·载沣是奕譞的第五子、清王朝第二代醇亲王、清末监国摄政王。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我的父亲溥任是祖父载沣的第四子。醇亲王一门中出现了两朝天子,这在清代历史上是唯一的特例。
  1840年10月(道光二十年九月),我曾祖父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出生,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所生,是道光帝第七子。道光帝曼宁共有九子,第四子奕詝为咸丰帝。奕譞早年居于宫内“阿哥所”,在上书房读书,四皇兄咸丰帝即位时,封奕譞为醇郡王。1859年(咸丰九年),经成丰帝的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作主,19岁的奕譞奉旨与懿贵妃胞妹叶赫那拉氏成婚,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姻亲关系,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奕譞始终坚定地站在妻子的姐姐慈禧太后一方。
  1861年,咸丰帝驾崩,其6岁子载淳即位,八位顾命大臣把持朝政,与两宫慈禧、慈安太后发生矛盾。两宫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捉拿八大臣,接管朝政,开始了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同治”年号即两位太后一同治理朝政的意思。在这次政变中,21岁的奕譞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半壁店捉拿了八大臣之一的肃顺。
  ……

前言/序言

  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金毓嶂先生口述,东城区档案局馆整理的《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一书即将付梓,嘱我为其作序,我欣然从命,却也有些惴惴不安。欣然从命的理由是:我与毓嶂先生在崇文区共过事,同仁之谊,理当从命,此其一;其二,毓嶂先生比我年长不少,我以师友待之,自然愿为效劳。
  惴惴不安,是因为毓嶂先生的家族殊为显赫,堪称“晚清第一家族”。其曾祖父奕譞为第一代醇亲王,其祖父载沣任过监国摄政王,其伯祖父载湉当过皇帝,年号光绪,其伯父溥仪也当过皇帝,年号宣统。一门之中出了两代皇帝,这样的家族在清代绝无仅有。为有这样显赫家族背景的毓嶂先生的口述家族史作序,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能不惴惴不安?
  毓嶂先生在书中自述:“虽出生在清皇族后裔家庭,但我是生活在新社会,成长在红旗下的社会主义新人。”由此,我想到了用“生正逢时话沧桑”作为序言的题目。
  “生正逢时”,是指在建设“人文北京”,将东城区打造成“文化强区”的今天,加强口述家族史的搜集和整理理之必然,而且,因其具有抢救性质必须抓紧。在这个意义上讲,《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书的出版是有益的尝试,值得祝贺,也希望区档案部门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史海拾遗:近代中国风云中的家族剪影 一、 尘封的家族记忆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本书以精微的笔触,描摹了近代中国北方一个传统士绅家庭——王氏家族——自清末衰微至民国鼎盛,再至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的深刻变革。它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而是一部扎根于日常生活肌理之中的家族心灵史。 王氏家族的故事始于光绪年间,家族的创始人王松溪,早年在天津开设了经营海运和盐业的“同义商号”。在那个列强环伺、旧秩序摇摇欲坠的年代,王家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新式教育的接纳,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地位的巩固。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脆弱的社会基础之上的。 (一) 晚清的挣扎与选择: 首章详细记录了王家在庚子事变前后的抉择。王松溪的两位公子,长子王致远坚持儒家传统,沉迷于科举,期望通过“正途”光宗耀祖;次子王致诚则早早接触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留学日本学习法律。这种教育理念和人生路径的分歧,预示着传统与现代在家族内部的初次激烈碰撞。书中收录了大量王致诚从东京寄回的书信,信中描绘了对“救亡图存”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清廷腐败的失望。 家族的转折点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王致远虽未能高中,却在地方上出任了保卫团的职务,试图以传统方式维护地方安宁。而王致诚则毅然投身于新兴的法律界,成为京津地区颇有名望的律师。这种一文一武、一守一攻的局面,使得王家在动荡的局势中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二) 民国初年的浮华与隐忧: 进入民国,王家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随着家族财富的进一步扩张,他们在北京和天津置办了多处宅邸,其中位于天津法租界的一座仿西式洋楼,成为家族社交的中心。书籍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宴会场景:中西合璧的服饰、新式家具的摆设,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往来。 然而,军阀混战的阴影从未远去。书中重点叙述了王家如何斡旋于直系、奉系军阀之间,通过捐助、人脉关系来保护其商业利益和家族安全。特别是一段关于“绑票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面对暴力威胁时,知识分子和商人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突显了那个时代个人命运的无常。 (三)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消解: 即便在最摩登的时期,王家的核心仍然是传统礼教。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家族内部的仪式和规矩,例如对祖先牌位的供奉、每逢年节的复杂礼仪、以及对女性(特别是儿媳和未出阁的女儿)活动的严格限制。 其中穿插着一位王家小姐——王静姝的个人命运。她聪慧过人,却被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通过偷偷阅读二哥王致诚带来的禁书,以及与家族老仆的私下交流,构建了一个隐秘的精神世界。她的故事体现了在时代巨变前夕,受过良好教育的传统女性在礼教牢笼中的挣扎与向往。 二、 新旧观念的碰撞与家庭内部的裂痕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王家内部的矛盾愈发尖锐。 (一) 婚姻自主权的争夺: 王致远的女儿与一位军官的婚事,成为家族矛盾的集中爆发点。王致远希望通过这桩联姻巩固社会地位,而女儿则心仪一位留法归来的进步青年。书中生动再现了家庭会议上的激烈辩论,涉及“父母之命”与“自由恋爱”的根本冲突。最终,尽管家族以强大的压力强行促成了原定的婚事,但由此埋下的心结,对后续家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商业模式的迭代与失败: 在王松溪去世后,商业决策权落入第三代手中。第三代接受了现代经济教育,试图将传统商号转型为股份制公司,引进现代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对国内政治风险的判断失误,加上对洋行竞争的低估,加上 1930 年代初期的经济萧条,这次转型以失败告终,家族的商业基础受到了沉重打击。书中对比了王家早期依靠人情和信誉的经营模式与现代金融体系的格格不入,提供了观察近代中国商业史的一个独特视角。 三、 战火中的迁徙与重构 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王家的安稳生活。 (一) 沦陷区的坚守与妥协: 当北平、天津相继沦陷,王家面临着是南迁还是留下的艰难抉择。王致诚作为律师,因其专业性,被伪政府方面以高薪聘请,这使他陷入了巨大的道德困境。书籍详细记录了王致诚在“曲线救国”的模糊地带挣扎的过程,他如何在利用自身地位保护族人和维持部分家族产业的同时,避免与日伪政权产生过深的瓜葛。书中保留了他写给在重庆的亲戚的一封未寄出的信,信中充满了对自我定位的迷茫与痛苦。 (二) 颠沛流离中的手足之情: 另一条线索聚焦于王家旁支在战争期间的迁徙。他们被迫放弃了在天津的基业,辗转经上海、香港,最终抵达四川成都。这段经历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背景下如何利用一切技能——从教书到做裁缝——艰难维系生存。这些侧面故事补充了上层家族在城市中挣扎的宏大叙事,使得整个家族图谱更加立体完整。 四、 新中国的黎明与旧秩序的终结 解放战争结束后,王家迎来了历史的又一个巨大断层。 (一) 身份的转变与财产的清算: 新政权建立初期,王家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方士绅”的复杂身份,使他们处于审视与改造之中。书籍平实地记录了关于“退租、退地、退股”的过程。曾经显赫的洋楼被政府征用,家族成员不得不从主人的角色转变为租客或工人。这种由上至下的地位颠覆,对家族成员的精神冲击是巨大的。 (二) 新的教育与未来: 最终,王家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融入了新的社会结构。他们放弃了对旧式商业和法律的追求,转而投入到工业建设、教育和医疗事业中。书中记录了王家最后一位老仆对往日繁华的怅惘,以及年轻一代对“建设国家”这一新使命的认同感。这标志着一个旧式大家族的彻底终结,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与国家叙事重新对接的过程。 全书通过王氏家族的兴衰,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口,去观察近百年中国社会从帝制到共和,再到新生的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进程。它关注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那些在历史车轮下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的普通人。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的过程,是一次沉浸式的时光旅行。金毓嶂先生以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将一段段尘封的家族记忆娓娓道来。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分享生活”,分享他的祖辈、父辈,乃至他自己在这个时代浪潮中的切身感受。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旁观者视角,提供了与官方史书截然不同的解读,让历史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引人入胜。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想象着书中的场景,感受着人物的情绪,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 最让我动容的是,金毓嶂先生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淡然与豁达。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他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光辉,也没有抱怨现实的残酷,而是以一种从容的态度,珍视当下,传承家族的精神。他口中的那些故事,充满了智慧和经验,也饱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这种精神力量,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也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看到了家族传承的意义,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评分

读完《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我最深的感受是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书本,而是跳动的、鲜活的生命。书中金毓嶂先生以其亲身经历和家族传承的视角,娓娓道来,将一个曾经辉煌而又风云变幻的家族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历史学家,而是以一种近乎絮叨的温情,讲述着家族成员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点滴细节。这种叙述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人物的情感,理解着他们的选择,甚至能体会到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家族生活场景的描绘。那些曾经的王府,如今的故居,不再是尘封的遗迹,而是承载了无数故事的鲜活空间。金毓嶂先生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后宫的日常,看到了皇子格格们的童年,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礼仪和习俗。这些细节,是教科书上难以寻觅的,它们让历史变得立体而生动。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听到远处传来的戏曲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节奏。他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缩影,是人情冷暖的真实写照。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清皇族后裔”这个标签所吸引,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远远超越了“皇族”二字所带来的猎奇感。金毓嶂先生的口述,与其说是在回忆一个显赫的家族,不如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百年沧桑,一个时代人物的生存图景。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每一个字句都带着历史的温度和岁月的痕迹。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生活在紫禁城内的王公贵族,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面对身份的转变,如何维系家族的尊严。 书中那些关于家庭教育、人情世故、生活哲学的片段,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金毓嶂先生并非仅仅在复述历史,他更是在传递一种处世的态度,一种生活的智慧。他让我们看到,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高贵,是多么重要。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对过往的尊重,对现在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本书不是一本冰冷的历史读物,它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心灵鸡汤,它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更懂得如何生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历史的厚重感,更在于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金毓嶂先生的家族,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经历过辉煌,也品尝过失落;他们承受过磨难,也展现过不屈。书中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曾经的贵族,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努力适应,如何守护自己的尊严,如何传承家族的血脉。我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历史的敬畏。这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关照,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历史书本的情感力量。 尤其是当金毓嶂先生谈及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抉择时,我深有感触。那些选择,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简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可能关乎生死,关乎家族的存续。他对这些选择的解读,没有过多的评判,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我看到了他们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的局限;我看到了他们的勇气,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品之下甘醇,细品之下回味悠长。金毓嶂先生以其亲身经历和家族世代的口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窗户。他讲述的不仅仅是清朝皇族后裔的家族史,更是那个时代普通人命运的缩影。我被书中那些细腻的生活描写所吸引,那些曾经的宅院,那些家族成员间的互动,那些在时代变迁中的点点滴滴,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这些细节,是历史教科书无法给予的,它们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我特别欣赏金毓嶂先生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暖。他并没有回避家族的荣辱兴衰,也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而是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讲述着家族的命运变迁。他的叙述,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特殊的家族,更让我思考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变幻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