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雏凤哀鸿:孔祥熙》为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民国四大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孔祥熙的传记。
孔祥熙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全书从孔祥熙的青年时期写起,通过孔祥熙由商而政的人生轨迹,拨云驱雾,完整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及个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理想的破灭,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夜祭
一 京东第一好去处
二 四人行
三 死亦为鬼雄
四 三晋自古第一人
五 文友会
第二章 软化
六 少见的灯火通明
七 模范室里无法安眠
八 麦美德真的很伤心
九 魏录义夫妇
十 走近奥伯林
第三章 血与火
十一 出了个义和团
十二 奔家
十三 逃家
十四 孔繁慈的见识
十五 郭敦源的骨气
第四章 荧光一闪
十六 李鸿章临死前的最后一道难题
十七 初露锋芒
十八 议结教案
十九 奇特的葬礼
第五章 弱国之民
二十 夜海漫议留学史
二十一 闭门羹
二十二 痛说排华史
二十三 麦美德事件
第六章 大洋彼岸的故事
二十四 理发与洗澡
二十五 相约在奥伯林咖啡馆
二十六 纽萨伦之行
二十七 告别在密执安湖
二十八 仰望北斗
二十九 纽约街头
……
第七章 标新立异
第八章 风云际会
第九章 扶桑行
第十章 十年大盘旋
第十一章 角色转换的奥秘
第十二章 在西安事变中
第十三章 财政部部长交响曲
第十四章 丑闻人物
第十五章 最后的编年史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孙成嘻的一笑:“来点油腥味大的。你跟洋人成天在一起,听说他们男女一见面就要抱着亲嘴儿,那还不亲煞啦!”孔祥熙正不知该咋回答,程四蛮救了驾:“你这灰鬼,快闭了你的嘴。孔少爷还没成亲,你别来不正经的。”“童男子呀,”孙成又嘻的一笑,“那咱就说正经的。我听说你都是大学生了,在洋学堂里住了五年多,该没有不知道的吧。这二年到处传说洋人在教堂净千坏事,挖出咱们孩儿的心肝配药吃。我老不大信。你说真有这事儿吗?”程四蛮还是怕为难了孔祥熙:“孙大哥,你就不会问个别的?”“这怕球甚?”孙成不以为然,“你我都不是练拳的,又不是在教的,本分老百姓,总想求个明白讨个公道还不成?你赶你的车,别搅和我们的事,人家小伙儿还没说不愿意呢,是不是?”孔祥熙看看不说话是不行的:“孙叔,我也不知这称呼对不对。听四蛮哥说,您是走南闯北吃药行饭的。这自古以来童心能人药吗?治的什么病?您应该最知底呀。”孙成说:“可洋人跟咱们不一样,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总有些怪法术吧?我真亲眼见过他们吃牛肉,血糊淋淋的不熟就吃,那还有什么不敢吃?”
孔祥熙耐心地解释:“这倒是事实,西人与我们人种不同,自然长相不同,饮食习惯也就不一样。不过他们总也是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会干出不像人的事。”
孙成说:“照你的话,他们都是好人?干过的坏事都是假的?那些在教的人千过的坏事也是假的?”
孔祥熙说:“孙叔,他们都干过甚的坏事,我真还不大清楚,您能给我讲讲吗?”
孙成说:“想听?”
程四蛮插嘴:“你别听他瞎喳喳,你问他真正见过几个洋人?”
孙成认真起来:“不是吹,我这些年哪里没去过?传教士、二毛子害人的事我能给你们讲三黑夜。小伙儿,我提‘二毛子’三个字你不嫌吧?”
孔祥熙大度地说:“没事。您就讲吧。”
下面就是从孙成话匣子里倒出来的东西:“六年前在泽州府,有个传教士强奸了十七岁的一个民女,族人告到官府。这个官儿还行,把传教士逮了去过堂,打了狗日的一百大板,撵出山西。这没错吧?可倒好,人家教会不干了,太原城天主堂的艾主教亲自出马,跑到巡抚大堂闹事,硬让把泽州府那位清官儿给撸了。再说绛州的事。绛州有个东雍书院知道吗?不是你进的洋书院,是咱老祖宗办的那种。教堂非说这书院是他们的教产,就要霸占。咱们的人说,那是学生作文识字的雅净地方,不能给,给你们另辟地方还不行?人家就说不行,非得要。这不是明欺负人吗?官司越打越热闹,越打越叫人憋气,你猜怎么着,人家法国在咱们国最大的官儿,那叫什么公死(使)的,亲自到咱省里闹腾。末了,硬把那四十三亩地的书院夺走,还另外搭赔了一块地。气人不气人?这号事多了,这是两个例子。下面我再给你讲二毛子,这些家伙更坏,也是只说两个例子。那一年我在丰镇,有个二毛子名叫韩大成,看中本村孟士仁一块村边近地,生下霸占的坏心。先说跟人家换,人家不换;后来就栽赃陷害,说人家偷了他的庄稼,告到官府。这个官是个胆小怕事的软蛋官,一听二毛子告状,只怕惹出洋人闹事,一顿板子打下去,屈打成招,叫孟家把一块好地赔给了韩大成。这还算好,没出人命。潞城县马厂有个财主阎贵生,先就为富不仁,横行乡里,入了教越发强梁。他有个女儿长得好,一早许配给刘家。刘家后来败落。这阎财主就生了嫌贫爱富之心.想悔婚。刘家自觉寒酸,说退婚可以,但要把彩礼也退了。不想这阎财主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只知道进,不知道出,要钱比要他闺女还肉疼。两家为此翻了脸,动起千戈来。阎贵生仗着教会势力,叫人把上门讨彩礼的刘家父子活活打死。人命关天,官府不能不过问。可是阎财主躲进教堂,传教士挡在门口,公差连人影儿都逮不着。拖了一天又一天,我离开那地方时还没逮着,只怕也就那么拖下去了,阎家再使些钱,还不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光逼死人命这号事,我就亲身碰到过四回哩……”程四蛮听到这里,说:“我就不信,这些事都叫你碰上了?”
孙成说:“你不信?我这可是有名有姓有根有据。”
程四蛮说:“谁不知道你会编派?要不咋叫孙嘴皮呢。”
孙成急了:“我他妈要是瞎编,我就是裤裆里那玩意儿。”
孔祥熙没再听二人斗嘴,他陷入了沉思。下午父亲那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加上现在孙成嘴里这一堆事儿,心里有一种新的感触,仿佛另外给他打开一扇窗户,叫他看到一片从没见过的风景儿,不过不是好风景儿,是叫人看了不舒服的风景儿,就像看到一片乱坟岗子。“走到这一步,要我看是官府逼的,是饥荒逼的,是列强逼的,是那些不法教民逼的……”他不由得又想起父亲的话,心里嘀咕:看来这义和团的事还真不简单呀……
……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民国时代的企业家与实业救国》 引言: 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独特图景,聚焦于那些在国家动荡、战乱频仍的环境中,依然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商业史,而是将经济活动置于宏大的政治、社会变迁背景下,审视商业精英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以及他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人物的案例研究,展现一个复杂、多元、充满张力的商业生态。 第一部分:乱世的底色与创业的艰难 民国初建,百废待兴,但政治的动荡和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得商业环境极其复杂。本部分将详述这一时期的经济基础与制度困境。 一、 传统商业的瓦解与新兴力量的勃兴: 清末以来,以买办经济为代表的旧商业模式开始松动,一批受过新式教育、拥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本土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多出身于官宦、士绅或早期留学归国人员,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实业。我们将考察早期如张謇等人的开创性努力,分析其“寓强国于实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 二、 融资的困境与资本的逐利性: 在缺乏健全的金融监管和稳定的信贷体系下,早期企业家的融资之路异常坎坷。他们主要依赖家族资本、民间借贷以及有限的官僚资本支持。本章将细致描绘民间金融的运作模式,探讨官商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股份制等现代化手段来尝试突破资本瓶颈。重点分析了在通货膨胀和战争赔款压力下,资本的流向与保值策略。 三、 漕运的劫难与产业链的重塑: 交通设施的落后与战乱的频仍,使得原材料运输和产品分销成为巨大的挑战。本书将聚焦于纺织、面粉、轻工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解析企业家们如何采取“前店后厂”、“垂直整合”等策略,以应对原料供应不稳和市场封锁的局面。例如,在北方受制于物资短缺时,沿海地区的实业家如何利用海运建立起更具韧性的供应链。 第二部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与本土化 民族工业的崛起,离不开对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与应用。然而,这种学习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充满本土适应性的过程。 一、 技术引进的障碍与“洋货”的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开放,为民族工业提供了短暂的“黄金十年”。本部分将详述此时期,中国企业家如何通过合资、购买设备、派遣技术人员等方式引进技术。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倾轧民族企业的商业策略,以及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提升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如“国货”概念的形成)来抗衡外国资本的倾销。 二、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实验: 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公司制是管理思想的巨大飞跃。本书细致考察了民国时期股份公司、有限公司等法律形态的实践。重点分析了家族管理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张力。许多家族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压力,不得不引入外部股东或职业经理人,这期间发生的管理权力的交接与冲突,是研究中国早期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样本。我们还将探讨劳资关系的演变,如工人运动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三、 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实业救国依赖于人才。本章将考察企业家们对职业教育和高等工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创办技术学校、提供实习机会,为自身企业和国家培养了急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第三部分:国家政策的干预与企业的生存哲学 民国政府(无论是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后期的西南政务委员会)的经济政策,对企业界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 税收与特许权的博弈: 军阀混战时期,地方政府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和“抽成”,是压垮许多中小企业的直接原因。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推行统一的财政金融政策,但执行力度和区域差异巨大。本书将分析企业家如何通过游说、行贿、甚至暂时“出走”海外等方式,与国家机器进行复杂的利益交换和风险对冲。 二、 计划经济的早期萌芽与重点产业扶持: 国民政府在抗战爆发前后,曾试图通过设立国家资本企业(如资源委员会体系)来主导关键战略资源的开发。本部分将比较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私人企业家而言,如何界定“国家需要”和“私人利益”的边界,如何获取政府的信贷支持或特许经营权,构成了他们必须精研的“政治经济学”。 三、 抗战时期的产业迁移与“内迁”的奇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工业中心沦陷,大批企业家义无反顾地将设备、人才和资本向后方(主要集中于川、渝、湘一带)进行艰难的战略转移。本章将详尽记录这次人类商业史上的罕见迁徙过程,分析其背后的组织能力和民族精神,以及内迁企业在西南地区如何克服交通闭塞、物资匮乏,支撑起战时的工业供给。 结论:历史的回响 《风云际会》最终探讨了这些企业家的历史遗产。他们的努力,尽管未能完全改变中国被半殖民地化的命运,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基础。他们的成败得失,为后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面复杂而深刻的镜子,揭示了企业家精神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局限与光辉。本书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充满张力、非黑即白的民国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