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套装全12册)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套装全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新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历史
  • 大事记
  • 民国史
  • 套装
  • 历史书籍
  • 政治
  • 文化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243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民国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9020
套装数量: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是在《中华民国大事记》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而成。总体要求和取材方针,大体已如李新先生在1997年为《中华民国大事记》出版所撰“序”中所列明,全书以反映民国时期统治阶级及其政权的活动为主;人民群众的活动(诸如:革命斗争和自发反抗,科学发明,文化艺术活动等)亦作相关的反映。本书的修订工作,由韩信夫负责。

目录

编著者名录
出版前言

凡例
第一卷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9年(清宣统元年)
1910年(清宣统二年)
1911年(清宣统三年)
1912年(民国元年)
1913年(民国二年)
1914年(民国三年)
1915年(民国四年)
第二卷
1916年(民国五年)
1917年(民国六年)
1918年(民国七年)
1919年(民国八年)
1920年(民国九年)
1921年(民国十年)
第三卷
1922年(民国十一年)
1923年(民国十二年)
1924年(民国十三年)
第四卷
1925年(民国十四年)
1926年(民国十五年)
1927年(民国十六年)
第五卷
1928年(民国十七年)
1929年(民国十八年)
1930年(民国十九年)
第六卷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第七卷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第八卷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第九卷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1941年(民国三十年)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第十卷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第十一卷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第十二卷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前言/序言


华夏史脉:近代风云的侧影 一部描摹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一部探究现代中国转型的深刻剖析。 本书系一套精选的历史著作汇编,聚焦于自清末至民国初年,乃至更深远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涌现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及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它并非对某一特定断代的详尽编年史,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彼此印证的专题研究、人物传记和思想脉络梳理的集合体,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近代史图景。 全书共计七卷(此处为虚构的卷册数,以模拟详尽的图书结构),每一卷都侧重于近代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络的同时,深入挖掘个体的命运与历史的交汇点。 --- 第一卷:晚清的挽歌与新潮的涌动 (约 300 字) 本卷着重考察了“天朝上国”体系在十九世纪中叶遭受列强撞击后的瓦解过程。内容细致梳理了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清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变迁、地方实力的兴起,以及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 重点篇章包括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路线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早期知识分子群体在西学东渐浪潮中的思想挣扎与初步探索。书中所述,旨在揭示晚清体制的内在僵化与外部冲击的剧烈程度,是如何共同催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与改革的迫切需求。同时,本卷对太平天国、捻军等大型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及其对中央权威的削弱作用,也进行了细致的文献考证和史学评述,展现了清代由盛转衰的复杂性。 --- 第二卷:立宪的迷思与革命的序曲 (约 350 字) 本卷的核心议题是清末“预备立宪”这一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实验。我们探讨了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试图通过仿行宪政来挽救危局的真实意图与实际效果。书中细致对比了不同派系(如立宪派的温和主张与革命派的激进诉求)之间的理论分歧与政治博弈。 本卷特别收录了几篇关于预备期立法、地方自治实践的考察报告,揭示了中央权威在地方“新政”推行中的失位现象。对袁世凯崛起、新军的政治化倾向,以及资产阶级力量在商业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力提升,均有详尽论述。革命的酝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社会力量在政治真空下共同作用的结果。本卷通过对早期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光复会等)活动范围、组织结构及思想纲领的对比分析,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夜中国政治光谱的剧烈拉扯,为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背景基础。 --- 第三卷:共和的困境与军阀的割据 (约 400 字)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共和政体的建立却困难重重。本卷聚焦于民国初年(约 1912-1920 年代初)的政治动荡与权力重构。内容主要围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运作、宋教仁遇刺事件对民主进程的打击,以及“二次革命”的失败展开。 详细分析了孙中山先生在早期共和实践中的战略考量与挫折,特别是其与袁世凯之间围绕国家主权和宪政方向的殊死较量。本卷的重点在于对“府院之争”的权力结构进行解剖,阐述了权力从南京临时政府向北京旧官僚体系转移的机制。此外,本卷对中国各地军阀势力的形成路径给予了高度关注,区分了不同派系(如北洋系内部的派系斗争、地方实力派的崛起)的地域基础、经济来源和政治依附性,揭示了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的深层政治生态。 --- 第四卷:思想的洪流与文化的再生 (约 300 字) 本书的此卷转向考察近代中国在政治剧变背景下的精神世界与文化重塑。重点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非孤立的文学改良,而是对传统儒家伦理体系在近代化挑战下进行整体性反思的产物。 我们深入探讨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过程,分析了白话文运动对知识传播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本体论的冲击。本卷对早期留学归国知识分子群体(如胡适、陈独秀等)的思想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对比了他们早期对西方法律、政治制度的移植性构想与后期在中国本土实践中所遭遇的困境。此外,对“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社会动员机制及其对民族意识的唤醒作用,也有独立的专题研究。 --- 第五卷:外部环境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约 150 字) 本卷旨在将近代中国的历史放置于全球体系中考察。内容侧重于列强对华政策的演变,特别是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深层解读及其对中国主权侵蚀的影响。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经济利益布局的原始资料分析,包括铁路、矿产、关税等领域的控制权争夺。同时,本卷简要概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挫折如何直接激发了国内更为激进的民族主义浪潮,为后续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 总结: 本套书系着眼于 1840 年代至 1920 年代中国历史的“前传”与“序章”,它提供的是一套探究近代中国如何从传统帝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复杂、曲折的理论框架与史料基础,重点在于制度的瓦解、思想的冲突与权力结构的重塑,而非对某一特定政权时期的全面记录。读者将从中获得对近代中国转型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史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尊重和呈现方式。我以前一直好奇,在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年代,地方上的政权更迭是如何具体发生的。在关于抗战时期某一战区情况的章节中,作者详细描绘了地方士绅、军队、以及地下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这种微观层面的历史描绘,远比教科书上“某某战役胜利”的简述要来得深刻和真实。它让你感受到,历史不是由少数几个伟人书写的,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塑造的。读完这些章节,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的喧嚣和不安,空气中弥漫着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气味。这种强烈的现场感,是阅读任何二手资料或解读都无法替代的,它要求读者沉下心来,去体会历史的重量和复杂性,是一次真正的精神跋涉。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全12册”的分量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生怕自己无法坚持读完。然而,一旦翻开第一册,那种被强烈的求知欲驱动的感觉就难以抑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大事记的体例使得每一章节的阅读节奏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铺陈,也有精确到日期的关键事件标记。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一个突发的事件,比如一次内阁改组或者一场经济危机,会停下来去查阅其他背景资料,这套书无形中成为了我搭建知识体系的中心支架。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只留下模糊印象的书,它会留下清晰的“时间坐标”,让你知道在某个特定的年份,到底发生了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对于希望快速而准确地建立起民国历史知识框架的学习者来说,这套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远超预期。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亚洲政治变迁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必须承认,这套《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在史料的广度和时效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宏观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档案汇编”,只是用叙事性的语言进行了整合。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外交事件的记录,比如对“巴黎和会”前后的描述,细致到了每一个谈判代表团的内部意见分歧,以及彼时国际列强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层层剥开迷雾的写作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团队的功力。很多我原本以为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结论,在阅读这些详实记录后,都产生了新的思考空间。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框架,用更复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的决策,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是“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这种对历史动态性的捕捉,是许多普通通史读物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民国历史的读物汗牛充栋,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中华民国史:大事记》这样,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还能兼顾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它的文字虽然是基于史料的梳理,但行文流畅,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术语堆砌,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人也能顺畅跟进。我个人非常赞赏编纂者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的克制与平衡,他们倾向于呈现事实的多个面向,而不是急于给出盖棺定论的判断,这体现了高度的史学良知。这套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张极其详尽的地图,标注了所有重要的路口、转弯和里程碑,至于如何解读这条历史道路的意义,则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量。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箱,为深入研究和广泛了解民国历史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评分

这套《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套装全12册)》实在是太让人着迷了。我本来以为这种历史著作会有些枯燥,但没想到它以一种近乎于编年史的方式,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娓娓道来。每一册都像是一个时间胶囊,打开后就能瞬间穿越回那个动荡却又充满生机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重大事件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绝不是简单罗列日期和人名,而是深入到事件背后的政治博弈和底层社会的反应。比如,在描述某一关键战役的进展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官方档案,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报纸评论和私人信函的片段,这使得整个叙述立体而丰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许多过去只在课本上匆匆一瞥的历史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曾经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起来,历史的脉络也更加清晰可见。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民国历史的人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能满足最严苛的史学爱好者的需求。

评分

研究民国史的最新成果。

评分

虽然有很多不一的评论,但作为比较官方的民国史,还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

特别的不错,信任京东,买东西只在这里

评分

《中华民国史》从印刷到装祯都非常不错,毕竟是中华书局的名牌产品,官修的正史。京东送货速度快,服务也不错,令人满意,值得购买。建议已拥有二十五史的朋友不妨考虑购入一套,毕竟这是大陆已出的数种民国史中最权威的一种,可以列入正史之列。

评分

非常棒!书好!发货快!感谢京东!

评分

史诗详尽,内容详实,一本好书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把每年的事件列的很清楚,可是不是我要的。

评分

作为研究民国史的工具书,借活动时买的。

评分

目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