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结构、孔隙及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结构、孔隙及成岩作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A.肖勒,达娜S.厄尔默-肖勒 著,姚根顺 等 译
图书标签:
  • 碳酸盐岩
  • 岩石学
  • 沉积学
  • 成岩作用
  • 孔隙度
  • 颗粒特征
  • 结构特征
  • 碳酸盐岩储集
  • 地质学
  • 地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74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94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4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结构、孔隙及成岩作用》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性质和岩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及其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内容涵盖了当前碳酸盐储层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对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结构、孔隙及成岩作用》可供从事岩酸盐岩储层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篇 碳酸盐岩基本组分
1 微生物和钙质藻类
1.1 钙质微生物/蓝细菌(蓝绿藻)
1.2 海洋绿藻
1.3 轮藻
1.4 红藻
1.5 叶状藻
2 有孔虫
3 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
3.1 Calpionellid
3.2 颗石藻/钙质超微浮游生物
3.3 钙球
3.4 被囊动物骨片
3.5 硅质微体化石——放射虫
3.6 硅藻及其他硅质藻类
3.7 沟鞭藻及相关种属
4 环节动物及相关种属
4.1 环节动物
4.2 角环虫/竹节石/光壳节石
5 海绵类
5.1 古杯动物
5.2 海绵动物
5.3 层孔虫
6 珊瑚和水螅虫类
6.1 床板珊瑚
6.2 四射珊瑚
6.3 六射珊瑚
6.4 八射珊瑚
6.5 水螅虫
7 苔藓动物
8 腕足动物
9 软体动物
9.1 腹足纲
9.2 双壳纲
9.3 头足纲
9.4 掘足纲
10 棘皮动物
10.1 海胆纲
10.2 海百合纲
10.3 海蕾纲
10.4 海参纲
10.5 海星纲和蛇尾纲
11 节肢动物
11.1 三叶虫纲
11.2 介形虫纲
11.3 藤壶属
12 可疑化石
13 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
13.1 脊椎动物骨骼、牙齿和鳞
13.2 牙形石
13.3 木本植物化石
13.4 孢子、花粉和未分化的有机质
14 鲕粒、豆粒及其他包粒
15 内碎屑和外碎屑
16 球粒和似球粒
17 非碳酸盐颗粒
18 碳酸盐杂基
19 原生沉积构造

第二篇 碳酸盐岩分类
20岩石和沉积物
20.1 FOLK(1959,1962)的分类
20.2 Dunham(1962)的分类,Embry和Klovan(1971)的分类,wright(1992)的分类
21碳酸盐岩孔隙分类

第三篇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22 成岩作用和术语
23 同生/早期海水成岩作用
24 早期淡水成岩作用
25 埋藏成岩作用
26 白云石和菱铁矿
27 硫酸盐和氯化物
28 硅质胶结和交代作用
29 其他成岩物质
30 分析测试技术
30.1 定性分析技术一染色、揭片和反射分析技术
30.2 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技术
30.2.1 阴极发光显微分析技术
30.2.2 荧光显微分析技术
30.2.3 流体包裹体显微分析技术
30.2.4 扫描电镜和能谱散射分析技术
30.2.5 电子探针分析技术
30.2.6 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30.2.7 氧/碳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30.2.8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地球深部过程、矿物物理化学以及古气候重建等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与碳酸盐岩岩石学不直接相关的地球科学领域。 --- 图书名称:地壳深部动力学与行星宜居性:矿物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深部过程的复杂性、关键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地壳动力学、板块构造乃至行星宜居性演化的影响。全书内容聚焦于传统沉积岩石学范畴之外的地球科学前沿领域,旨在为地球物理学家、矿物学家、地球化学家以及行星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整合性的、高水平的理论框架与实验数据分析视角。 第一部分:地幔与下地壳的物理化学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地球深部,特别是地幔和下地壳的物质组成、相变行为及其动力学响应。我们首先详细考察了橄榄石、辉石等主要岩石造山矿物的晶体结构、缺陷化学与高压/高温下的稳定性。通过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高压实验数据,本书阐述了矿物在俯冲带和地幔柱中不同P-T条件下发生的相转变,例如尖晶石结构向更致密结构(如后尖晶石结构)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如何影响地幔的粘滞性和变形机制。 具体而言,我们分析了水和挥发性组分(如CO2、H2S)在矿物晶格中的溶解度与迁移途径,这些因素对地幔熔融过程和地幔对流速率的精细调控至关重要。书中特别引入了“超临界流体”的概念,探讨了在极高压力下,挥发性组分如何改变岩石圈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垂直迁移。 第二部分:岩浆房的演化与地表物质循环的启动 本书随后将视角转向岩浆过程,探讨了岩浆房的形成、分异与结晶作用,及其对地壳结构改造的驱动力。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熔融-结晶模型,转而采用基于反应性熔融与多相流动的复杂模拟方法。重点讨论了岩浆房内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在矿物分异过程中的行为。例如,镧系元素在斜长石和辉石中的分配系数如何受压力、温度和氧逸度的微小变化所控制,这些变化直接记录了岩浆演化的历史。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讨论了地壳深部热液系统与岩浆活动的耦合。通过示踪重金属(如金、铂族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迁移路径,我们重建了深源流体如何促成大陆地质记录中重要矿床的形成,并讨论了这些过程对早期地球大气和海洋化学的初始贡献。 第三部分:行星宜居性与类地行星的早期地球化学 本书的后半部分扩展到行星科学的范畴,将地球深部过程置于更广阔的太阳系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探讨了类地行星(如火星、金星)的早期演化历史,重点关注它们与地球在岩浆分异和挥发物封存策略上的异同。 关键在于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应用。书中详细介绍了钛、锆、钨等高场强元素稳定同位素在示踪早期地幔演化和地核-地幔分异中的潜力。例如,$Delta^{17}O$ 信号如何揭示地幔物质在太阳星云形成阶段所经历的非分馏过程,这对于理解地外天体的化学异质性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还分析了卤素元素(如氯、溴)在行星大气逃逸和水圈形成中的作用,这对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潜力提供了关键的地球化学约束。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关于高熵矿物(High-Entropy Minerals, HEMs)在极端环境下稳定性的前沿研究。这些矿物在极度不均匀的化学梯度下形成,其结构复杂性为理解非平衡态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独特的窗口。 本书的独特贡献 《地壳深部动力学与行星宜居性》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满足于描述矿物的静态结构,而是致力于揭示矿物在极端温度和压力下的动力学行为,并将这些行为与行星尺度的物质循环和宜居性问题联系起来。本书的数据分析方法高度依赖于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以及高精度质谱分析,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前沿地球物理化学研究的实用工具集。本书适合于有扎实岩石学或地球化学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岩石的“故事”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让我看到了碳酸盐岩的“前世今生”。它关于碳酸盐岩的分类和命名,虽然看似枯燥,但实际上是理解岩石的基础。作者从颗粒的成分、大小、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出发,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分类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岩石类型”的介绍,比如泥晶灰岩、砂屑灰岩、含鲕粒灰岩等,它们各自独特的形成环境和沉积特征,让我对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演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岩石的现状,而是通过对岩石颗粒、结构和孔隙的分析,来反推其形成过程和后期的改造。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岩石鉴定方法,比如显微镜下观察岩石薄片,这让我对地质学家是如何研究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让我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我周围的岩石,不再仅仅是模糊的石头,而是承载着亿万年地质信息的“历史书”。

评分

这本书虽然主题是碳酸盐岩,但当我翻开它时,我立刻被书中关于沉积环境多样性的讨论深深吸引。作者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将不同地质时期的海洋、河流三角洲甚至湖泊环境中的碳酸盐岩沉积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对关于生物碎屑滩和生物丘的成因机制感到惊叹,那些关于珊瑚礁、藻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在构建这些庞大结构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书中不仅解释了宏观的地貌特征,还深入到微观的颗粒形态和排列方式,例如不同类型碳酸盐颗粒(如鲕粒、球粒、颗粒)的形成机制、它们在沉积过程中的搬运和沉积特性,以及不同能量环境下颗粒的分布规律。这些详细的阐述,对于理解碳酸盐岩的原始沉积状态至关重要。此外,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比如关于古地中海地区复杂沉积序列的分析,让我对碳酸盐岩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即使我不是碳酸盐岩的专业研究者,这本书也足以让我对沉积岩石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对成岩作用的探讨,可以说是其核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成岩过程,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逻辑清晰的方式,将一个原始的沉积物如何一步步转变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岩石,进行了生动的演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的描述,作者详细解释了不同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在成岩过程中如何析出、生长,并最终将颗粒胶结在一起,或者改变原有的颗粒结构。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温度、压力和流体化学环境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在深埋条件下,高温高压会如何促进压实和重结晶,甚至导致碳酸盐岩的“致密化”。对于我这样对地质过程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虽然有些专业,但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让我能够逐步理解这些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它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坚硬的碳酸盐岩,实际上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烹饪”过程的产物。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碳酸盐岩的结构方面,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视角。我之前一直以为岩石的结构就是指其宏观的形态,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结构远不止于此。作者从颗粒支撑、颗粒接触、胶结物形态等多个维度,细致地描述了碳酸盐岩的微观结构特征。我尤其对关于“沉积构造”和“成岩构造”的区分感到新奇,前者反映了岩石在沉积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而后者则是后期成岩作用留下的印记。书中对各种微观结构,如层理、交错层理、裂缝、片理等的详细解释,让我理解了这些结构是如何记录下沉积环境的能量、方向以及后期应力作用的。通过对这些结构的分析,不仅能够判断岩石的沉积环境,甚至可以推测出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地质事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碳酸盐岩的典型结构照片,这些直观的图像资料,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块碳酸盐岩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而理解其结构,就是解读这些信息的一把钥匙。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球的地下空间以及其中蕴藏的资源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它关于孔隙系统类型和演化的论述,简直是打开了地下世界的一扇窗。作者对不同成因的孔隙,如原生沉积孔隙、后生孔隙(溶解孔、构造孔、裂缝孔)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解释,并详细阐述了它们是如何在后续的成岩过程中形成、改造甚至被填塞的。特别是关于溶解作用和压实作用的讨论,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看起来相似的岩石,其孔隙度会差异如此之大。书中还介绍了多种孔隙度测定和孔隙结构表征的技术方法,虽然我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但能够了解到这些方法的存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科学家们“看清”岩石内部的微观世界,就已经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连通性”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拥有较高的孔隙度,某些岩石仍然无法有效地储存或运移流体。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油气藏、地下水以及其他地下资源赋存的机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评分

值得购买的专业书籍,充实知识量,很好很强大,学习中!

评分

有点失望,没有想先的好,太贵了

评分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结构、孔隙及成岩作用》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性质和岩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及其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内容涵盖了当前碳酸盐储层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对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书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单单书中大量清晰经典的图片,就物有所值了,更何况还有详细的说明!就像一本经典的老相册,翻开之后就不忍合上。

评分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结构、孔隙及成岩作用》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性质和岩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及其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内容涵盖了当前碳酸盐储层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对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很赞!非常好,好用,质量好,而且平时工作中用很好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