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学前沿

土壤生物学前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纪正,陆雅海,傅伯杰 编
图书标签: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生态学
  • 微生物生态学
  • 土壤健康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植物与土壤
  • 农业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土壤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43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49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阅,也可为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农林科学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土壤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必备图书

内容简介

  《土壤生物学前沿》系统论述了土壤生物学的发展态势和研究 前沿,就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土壤生物与全球变 化、土壤生物与环境污染、土壤生物相互作用及土 壤生物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和研究 前沿作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对我国土壤生物学研究 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对 土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野外研究平台和人才培 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促进我国土壤生物学 的快速发展。

目录

丛书序/i
前言/iii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土壤学学科发展态势和前沿3
第一节土壤科学研究现状4
第二节土壤学研究前沿19
主要参考文献25
第二章土壤生物学基础研究前沿29
第一节土壤微生物群落29
第二节土壤生物系统网络36
第三节土壤生物系统计量学40
第四节前沿与展望47
主要参考文献50
第二篇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
第三章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转化57
第一节土壤微生物与底物代谢57
第二节碳氮親合作用与激发效应65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与有机组分转化67
主要参考文献70
第四章土壤微生物与生源要素循环73
第一节土壤微生物与氮循环73
第二节土壤微生物与磷循环82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与铁循环86
第四节土壤微生物与硫循环94
主要参考文献97
第三篇土壤生物与全球变化
第五章土壤温室气体产生和转化的微生物机制107
第一节二氧化碳108
第二节甲烷111
第三节氧化亚氮116
第四节国内外重要研究计划的启示与研究展望118
主要参考文献123
第六章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129
第一节土壤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30
第二节土壤生物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生物人侵的响应137
第三节研究展望140
主要参考文献141
第七章全球变化敏感区域土壤生物学问题146
第一节高寒生态系统147
第二节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158
第三节研究展望168
主要参考文献169
第四篇土壤生物与环境污染
第八章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179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代谢途径与分子机制180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微生物耦合机制188
第三节有机污染土壤的根际修复193
第四节研究展望196
主要参考文献200
第九章土壤重金属的微生物转化与污染修复208
第一节微生物介导的土壤重金属转化209
第二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区系及功能的影响223
第三节研究展望226
主要参考文献227
第十章土壤生物污染与控制234
第一节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及影响因素236
第二节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迁移及风险253
第三节土壤生物污染控制257
第四节研究展望260
主要参考文献261
第十一章土壤污染的生物诊断与生态风险评价265
第一节土壤污染的生物诊断265
第二节基于生物测试的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280
第三节研究展望283
主要参考文献284
第五篇土壤生物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植物微生物根际互作291
第二节典型的根际互作过程292
第三节 根际互作信号分子306
主要参考文献318
第十三章土壤动物及其生态功能327
第一节土壤动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与食物网328
第二节土壤动物的主要生态功能及作用机制332
第三节研究展望340
主要参考文献343
第六篇土壤生物学多学科交叉研究前沿
第十四章土壤生物与土壤物理351
第一节土壤结构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356
第二节土壤物理和生物学过程互作358
第三节土壤生物物理过程模拟362
第四节研究展望364
主要参考文献365
第十五章土壤生物与土壤化学369
第一节土壤生物与物理化学371
第二节土壤生物与电化学378
第三节研究展望384
主要参考文献385
第十六章土壤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389
第一节微生物-矿物界面作用机制389
第二节生物成矿与矿物风化395
第三节研究展望398
主要参考文献399
第十七章土壤微生物地理学402
第一节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多样性403
第二节土壤微生物分布的驱动机制408
第三节研究展望411
主要参考文献412
第七篇土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与平台
第十八章质谱与光谱技术420
第一节核磁共振421
第二节标识物质谱424
第三节纳米二次离子质谱435
第四节研究展望443
主要参考文献445
第十九章分子生物学技术448
第一节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450
第二节组学技术460
第三节单细胞技术470
第四节生物信息学479
第五节研究展望483
主要参考文献485
第二十章野外研究实验平台493
第一节现有土壤生物学研究相关的野外实验平台494
第二节平台建设展望503

精彩书摘

  第一篇总论
  土壤是集生物、物理、化学及地质过程于一体的地球表层,是支持生命系统的基础。现代土壤科学整合了跨越大范围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是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土壤科学不仅要寻找研究前沿,还要把研究与重要的社会和全球性问题相关联,如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等。目前所面临的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在不断向前推进,并且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土壤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发展领域,土壤生物学是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广泛引入,土壤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活跃场所,并将极大地促进传统土壤学向现代土壤学理论的转变。
  在当前能源紧缺的形势下,土壤科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在兼顾粮食安全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维持高的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养分的释放与固定等过程,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污染物的降解等密切相关,因而在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建土壤生物过程是获得持续食品供应和环境○
  安全的关键所在,只有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修复才能确保生物系统的复苏。但是,土壤生物的研究落后于植物的研究,主要因为土壤是一个“黑箱”,其研究方法缺乏准确性和标准化,并缺乏严格设计的野外控制试验。因此本篇分2章分别综述了土壤学和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探究其发展态势及研究前沿,以期加深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和土壤生物学的系统了解,促进土壤科学的进步。本篇中,第一章指出了当前土壤科学首要的挑战是土壤资源的价值评估及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研究的整合;当前土壤科学需要重视对土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壤在保持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土壤中物质迁移过程及植物土壤微生物界面的基础研究,并加强现有数据库的组织和标准化、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及加强跨学科合作。第二章着重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研究的现状和前沿,以及土壤生物关联机制和土壤生物与生物过程计量等两个土壤生物学的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发展态势和前沿,指出:生物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土壤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土壤生物系统组成与结构、土壤关键功能群、土壤生物系统稳定机制与区域分布规律及土壤生物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模型的研究是土壤生物学研究前沿;土壤生物系统的研究需要关注土壤生物互作体系和土壤生物信号网络的构建,关注典型土壤生物信号分子的合成、信号转导、代谢调控过程的研究,关注土壤生物互作及信号交换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影响;注重土壤生物系统计量学基本理论、土壤生物种群及其相互关系的定量、土壤生物系统关键过程的定量、土壤病原生物暴发与主控条件的定量,以及土壤生物系统与关键过程计量学模型构建。
  第一章土壤学学科发展态势和前沿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活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又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Baveye et al�保�2012)。土壤支持着地球主要生命过程,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着人类必需的食物,它在当今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Zhu,2009;Robinson et al�保�2012)。
  土壤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质(Young and Crawford,2004;Pepper et al�保�2009)。发生在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粮食供给和安全性、地球的承载容量及湿地功能,其与土壤退化及修复、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迁移及转化、水土保持、土壤和水资源的质量等许多有关土壤和水资源的管理及保护问题直接关联(Sugden et al�保�2004;Powlson et al�保�2011b)。人口压力及与之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全球土壤资源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一些地区,有些土壤退化已经濒临不可挽回的状况,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Kaiser,2004;Zhao et al�保�2011)。
  在我国,长期以来土壤被看做农业资源的一部分,由于近年来作物的产量维持着平稳态势,其受到关注相比其他资源(如水和大气)要少得多。纵观国内外,土壤都是一种被低估了的资源,而土壤学则是一门被低估了的科学。当前,国际社会均面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土壤科学将在地力改善和作物生产力提高、国土规划整治、区域环境治理和污染环境修复、生态系统退化防治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土壤科学的进步,就不可能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实现国土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也就不可能保障人类生活与健康。土壤科学家有必要让公众知晓土壤在维持作物产量以外的,尤其是在维持水的质量和可利用性方面的功能。必须了解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土壤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怎么被退化条件、管理技术和固有的土壤特性等因素所影响。为了更好地评估与生态系统服务有关的土壤功能,需要新的检测方法和反映真实土壤状况的动态仿真模型。
  因此,目前土壤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包括传统土壤学的各分支学科,即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学、土壤生物学、土壤矿物学和土壤发生学。基础研究可了解基本的土壤过程,而日益增加的土地转化问题、环境和政策问题则需要土壤学家相互协作并与相关学科科学家合作解决。
  第一节土壤科学研究现状
  近代土壤科学是在19世纪中后期植物营养学说和土壤发生与地理学说兴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壤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推进。经过160多年的发展,并随着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进步,土壤学形成了以物质形态和性质为中心,以土壤过程和功能为重点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成为20世纪以来资源、环境和生态科学的支撑性基础学科。同时,现代土壤学在发挥耕地生产功能、保育生态系统、防治环境污染与支撑人类建设工程等多个方面,为人类健康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看,近一二十年来,土壤学的发展呈现如下态势。
  (一)土壤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向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相互关系的研究拓展
  土壤圈是生物圈、水圈、大气、冰雪圈、岩石圈等各种圈层之间的界面,它代表一个天然的覆盖层,与热量、水分、气体和化学成分的吸收、存储、传输和释放紧密联系,决定了全球水、碳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它还充当生物和微生物多样性的贮存库,并对所有生物体具有深刻的影响。土壤中发生的过程不仅与生态系统服务(如水的数量和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大气中的气体交换也有重要的关系,并在维持生命的营养和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Lal et al�保�1997;Klasinc and McGlynn,2012)(图1-1)。土壤支撑着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可作为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及病毒的过滤器和缓冲器。
  图1-1连接土壤圈和大气、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的互作过程
  资料来源:Lal et al�保�1997
  当前,土壤科学研究从传统的关注土壤本身向土壤圈层拓展,即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尤其是“关键带”(the critical zone)的研究。“关键带”是指靠近地球表面,介于天空和岩石之间,从冠层顶到地下水下边界具有渗透性的区带(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1)。在这一区带中发生着岩石、土壤、水、空气及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调控着自然的生态环境,决定着生命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关键带”的基础是土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圈及其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交汇区域,也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关键区域(Lin,2010)(图1-2)。由于土壤圈的中心作用,了解“关键带”的关键过程是土壤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保证。对“关键带”环境过程的理解、预测和管理,对于人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和与适应气候变化等至关重要。
  图1-2地球关键区中土壤的作用(土壤的“7+1”作用:①土壤是天然的地球历史记录仪,记录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和人类影响下的土壤形成和变化;②在地球的关键区中,土壤是一个淡水储存和传输的覆盖层;③土壤是陆地大气圈界面的气体和能量的调节器;④土壤是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基础;⑤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多孔基质,是保障植物生长、动物生产和食品供应的必不可少的物质;⑥土壤是各种工程和建筑中普遍应用的材料;⑦土壤是环境中巨大的天然修复和缓冲介质;⑧土壤是外星生命的可能栖息地探测的前沿——假如可以找到液体水和生命的信号)
  资料来源:Lin,2010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相互关系的研究重点是土壤中影响大气、植被、水圈和岩石圈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包括:①“关键带”界面控制的碳通量、微粒物质组成;②控制土壤和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的“关键带”界面及其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制;③界面上的营养生态系统在地质和人类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等;④土壤中养分和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⑤土壤结构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及其在稳定土壤过程中的核心作用;⑥土壤圈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球生命、人类生存条件、自然环境、全球变化之间的关系;⑦多尺度方法及数学模型评估土壤生命周期内的土壤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成为土壤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土壤科学研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该门学科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广泛性。空间尺度涵盖从分子水平到区域规模,时间尺度从瞬间持续到土壤形成的上百万年。信息技术在时空尺度中的持续应用对土壤科学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各种分子生物科学技术——基因、蛋白质和新陈代谢,到地理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需求日益增长,利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土壤科学的未来发展必定是汇合各种研究手段从而提供一种定量化的框架。在解读土壤生物物理过程信息之前,要首先搞清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驱动力。
  当前,国际土壤学研究广泛借助地球系统科学新思维、物质科学新技术和
  ……

前言/序言


聚焦全球可持续农业:土壤微生物组与植物健康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土壤科学与农业交叉领域的前沿著作。它系统而详尽地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组在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实践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全书紧密围绕“土壤健康”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以扎实的科学数据和前沿的实验证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理解复杂土壤生态系统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土壤微生物组的宏观与微观图景 本书的开篇部分为读者勾勒出土壤微生物世界的宏大蓝图。我们首先回顾了土壤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栖息地之一的独特属性,强调了其在碳、氮、磷等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不可替代性。 1.1 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学与功能多样性: 详细介绍了细菌、真菌、古菌、原生动物乃至病毒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分区。重点解析了当前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如何揭示那些“隐形”的微生物类群及其潜在代谢通路。书中特别设立了一章,阐述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如何受到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强度和耕作方式的驱动而发生动态演变。 1.2 微生物组与植物根际相互作用(Rhizosphere): 根际被誉为“生物活性区”,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如有机酸、糖类和次生代谢物)如何精细调控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深入探讨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包括信号识别、共生体形成(如根瘤菌的固氮过程)以及拮抗性微生物的防御反应启动。 第二部分:微生物驱动的养分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深入剖析了土壤微生物如何作为主要的“酶工厂”,驱动着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1 氮素循环的精细调控: 详细描绘了从氮气固定(N2 Fixation)到氨化、硝化、反硝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微生物驱动力。书中特别关注了如何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管理,提高生物固氮效率,减少对合成氮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的碳足迹。同时,也讨论了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潜力。 2.2 难溶性养分的活化与生物有效性: 重点探讨了溶磷细菌(PSB)和溶钾微生物在矿物溶解过程中的机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利用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螯合剂,将土壤中固定的磷、钾元素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的形式,实现矿质营养的“生物释放”。 2.3 土壤有机质(SOM)的分解与稳定: 阐述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复杂有机物的降解路径,强调了特定真菌群落(如白腐真菌)在构建土壤腐殖质稳定结构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探讨了“微生物碳泵”理论,即微生物活动如何影响土壤碳库的长期稳定性和气候变化反馈。 第三部分:微生物组与植物抗逆性及生物防治 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病虫害和非生物胁迫。本部分提供了基于微生物组策略的解决方案。 3.1 植物生长促进根际微生物(PGPR)的作用机制: 全面概述了PGPR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植物生长,包括产生生长素(如吲哚乙酸)、铁载体(Siderophores)竞争性吸收铁元素、以及诱导系统抗性(ISR)。书中配有详细的实验流程图,展示如何从野外土壤中分离和鉴定高效的PGPR菌株。 3.2 生物防治:微生物介导的病害管理: 深入分析了拮抗性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属、木霉属真菌)的抗病机理,包括竞争性排斥、寄生作用以及产生抗生素类物质。本书特别强调了“生物诱导抗性”(BIR)的概念,即微生物接种如何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御系统,实现广谱、持久的保护。 3.3 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微生物伙伴: 探讨了微生物在帮助植物适应干旱、盐渍化和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例如,丛枝菌根真菌(AMF)如何通过扩展根外菌丝网络,提高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效率。 第四部分:前沿技术与可持续农业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如何将深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农业实践,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方向。 4.1 微生物组的表征与功能预测: 详细介绍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如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在土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生物信息学工具如何用于解析复杂数据集,预测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潜力。 4.2 微生物组的田间应用与产品开发: 讨论了当前商业化的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优缺点。书中提出了“精准接种”的概念,强调根据目标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设计定制化的微生物混合制剂,以最大化田间效果。 4.3 气候智能型农业中的微生物组管理: 探讨了免耕、覆盖作物、生物炭(Biochar)施用等可持续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组的长期影响。结论强调,维护和增强土壤微生物组的多样性与功能冗余度,是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有韧性的农业系统的基石。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来自全球顶尖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图表丰富,案例翔实。它不仅是土壤学、微生物学、植物营养学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书,更是致力于推广生态农业、寻求替代性作物保护方案的农业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的必读之作。它清晰地论证了:健康的土壤源于健康的微生物群落,而健康的微生物群落是未来可持续粮食系统的核心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土壤生物学前沿》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它预示着一本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土壤生命活动核心机制的读物。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大量内容,包括它们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比如,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新发现的土壤微生物类群,以及它们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我个人尤其好奇土壤中的噬菌体,它们是如何调控细菌的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另外,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土壤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联也非常感兴趣。一些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我们食用的农产品的质量,甚至对人体的肠道菌群产生间接影响。这本书是否会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我希望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土壤这个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让我对脚下的土地产生新的敬畏之心,并认识到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是一场智识的盛宴。

评分

最近一股学习土壤科学的热潮在我身边悄然兴起,而《土壤生物学前沿》这本书,无疑是这场热潮中最引人瞩目的灯塔。它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土壤深处那片生机勃勃的微生物王国。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土壤修复技术非常感兴趣,想象着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或者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来增强其保水保肥能力。这种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思路,对我来说极具启发性。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土壤碳循环的最新研究成果,因为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其在土壤中的潜力不容忽视。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创新的碳封存方法,或者分析影响土壤碳储量的关键生物学因素?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解答的问题。总而言之,《土壤生物学前沿》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地球生态健康的行动指南,它激励着我去关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却至关重要的土壤生命。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土壤生物学前沿》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觉得土壤是一个被低估的宝藏,它承载着无数的生命,维系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易于理解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我介绍土壤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比如,那些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它们在土壤的形成、养分的循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一些特定的土壤生物群落,例如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适应性?我个人还比较关心土壤微生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固碳和减排方面的潜力。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案例,或者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阅读《土壤生物学前沿》,能够对土壤这个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却又知之甚少的领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激发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更多思考和行动。

评分

《土壤生物学前沿》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一本关于我们脚下那片土地最前沿科学研究的读物。我对此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土壤中那些看不见的生命的大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例如那些能够分解复杂有机物的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养分循环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可能阐述的土壤生物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感到好奇,比如菌根真菌如何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又如何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土壤污染和修复的相关内容。例如,是否有一些创新的生物技术能够有效地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改善土壤的生态功能?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案例分析,让我了解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生物来解决环境问题?总而言之,我对《土壤生物学前沿》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了解土壤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并认识到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

评分

我一直对我们脚下这片看似沉默的土地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生命如何塑造着它的未来。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名为《土壤生物学前沿》的书,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它严谨的标题和厚重的体量,就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深邃知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土壤微观世界的奥秘,比如那些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营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在无声无息中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我也想了解,植物的根系又是如何与这些土壤生物建立起复杂的共生关系,从而汲取养分,抵御病虫害的。更令我着迷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人类活动,例如农业耕作、污染排放等,对土壤生物群落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土壤的关系,认识到保护土壤生态的重要性。毕竟,土壤的健康直接关系到食物的安全,关系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发掘它所带来的新知,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生命如何支撑起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评分

专业图书,值得推荐。

评分

书收到了,厚厚一本,打算开始研读了,哈哈

评分

正版,听了主著的报告,会场当时就下单购置了,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评分

书收到了,厚厚一本,打算开始研读了,哈哈

评分

专业前沿,值得推荐。

评分

专业前沿,值得推荐。

评分

很实用的一本书,非常好

评分

书很好,方便,以后买书就走京东!

评分

正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