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钩沉

论语钩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楚平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注译
  • 文化
  • 思想
  • 历史
  • 传统
  • 儒家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1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057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4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语钩沉》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分析孔子师生的心理气质特征,认为子路属胆汁质,子贡属多血质,曾参属黏液质,颜回属抑郁质。孔子属胆汁质与多血质的混合型气质,这种气质的人,后天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孔子成为第二个周公,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先天气质与后天努力的综合结果。孔子的天生性格是偏激的,是“过”,不是“不及”’,这使他的过头话特别多。但他重视修身,在正经场合能做到中规中矩,显得“温良恭俭让”。到了学生面前,就容易失言。他有自知之明,所以主张“谨言”、“无言”,但还是经常失言,孔子的语录远非句句真理。研究孔子,应该重行为、轻言论,重一贯、轻一时,不能被他一时的错话所迷惑。过头话特别多是孔子个性的一个标志,是他的“指纹”。听说现在有“指纹锁”,掌握孔子这个“指纹”,就能打开他的个性之门。

作者简介

董楚平,生于1934年,浙江玉环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专著有《楚辞译注》、《吴越文化新探》、《农民战争与平均主义》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民族研究》、《考古》、《文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自 序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附录一 圣字的本义与变义
附录二 “丧家狗”学案
后记
补记

精彩书摘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
1.1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友)朋④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译】
孔子说:“学了书本知识,又时常实习演练,不也开心吗?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而来,不也快乐吗?未能被人家理解而不愤怒,不就是君子吗?”
【注】
①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指孔子。
②习,演习。孔子所教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需要实习演练。《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习礼就是演习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教学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注重实习演练。
③说,音义都与悦字相同。
④有朋,据程树德《论语集释》“考异”,汉代古本皆作“友朋”或“朋友”。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作“有朋”,未知所据。《集解》引汉人包咸注:“同门日朋也。”阮元《论语校勘记》:郑氏康成注此云:“同门日朋,同志日友。”……

前言/序言


《论语钩沉》一书,顾名思义,旨在对《论语》这部传世经典进行深入的考索与辨析。然而,本简介所介绍的书籍,并非直接解读《论语》的字句,也非复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是将目光投向《论语》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流传,以及后世学者如何与之对话、如何汲取其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的学术体系。 本书并非简单的文献汇编,亦非僵化的理论灌输。它是一次关于“思想生命力”的探索,是对一门古老智慧如何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语境下获得新生与解读的细致观察。我们试图厘清的,并非《论语》文本本身的“真伪”或“原貌”,而是其“意义”的生成与流变。 卷一:时代之声,思想之源 开篇从《论语》诞生前的春秋末期社会图景说起。作者并非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力图勾勒出那个变革激起的时代脉络:礼崩乐坏之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思想的解放与碰撞愈发激烈。周公制礼作乐的辉煌已成追忆,诸侯争霸、士人流离,使得社会秩序面临重塑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以其“述而不作”的精神,整理周公之典,并结合自身对“道”的体悟,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 本卷将深入剖析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如墨家、道家、法家等,并非详尽介绍其思想体系,而是着重考察它们与儒家思想的互动与差异。例如,墨家的兼爱与非攻,其对社会公正的关注,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孔子“仁者爱人”的呼应与挑战?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又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有何本质区别,又能在何种程度上形成互补?法家严苛的法律与赏罚,又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秩序重建的迫切需求,与儒家强调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将借助考古发现、传世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的分析,来佐证孔子思想的产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从这些时代的“声音”中,辨析出《论语》思想的独特之处,理解其为何能在诸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 卷二:千年回响,学脉流变 《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本身的深刻,更在于其思想在历史中不断被激活、被诠释的生命力。本卷将聚焦于《论语》自汉代以降,在历代学术流派中的传承与演变。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成为官方推崇的经典,其地位得以确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解读的单一化。汉儒对《论语》的解读,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他们试图通过《论语》来论证现行的政治制度,并构建一套符合统治者需要的社会伦理。例如,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阐释,以及其对“三纲五常”的系统化,都可见《论语》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转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士人阶层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在这一时期,《论语》的解读也呈现出更加注重个体内心修养与精神世界的倾向。竹林七贤等人的思想,虽然不直接以《论语》为文本,但其对“道”、对“真我”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探讨产生了共鸣,或是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 唐宋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新的高峰。唐代经学的繁荣,以及宋代理学的勃兴,都对《论语》进行了深刻的重塑。韩愈、李翱等人的复兴儒学运动,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而程颐、朱熹等理学家,更是将《论语》视为构建其庞大哲学体系的基石。他们对“理”、“气”、“心”、“性”等概念的精辟论述,以及对《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等重要命题的深入挖掘,都展现了《论语》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本书将重点考察理学如何回应《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如何将孔子提出的道德原则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 元明清时期,《论语》的解读依然活跃,但形式与侧重点有所变化。明代心学的兴起,对理学提出挑战,王阳明等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虽然看似与朱熹等理学家的解读有所不同,但其对个体道德实践与内心觉悟的强调,同样可以视作对《论语》思想的另一种激活。清代朴学大师们,则更注重对《论语》文本本身的考订与训诂,力图恢复经典的原貌,减少后世的臆断与附会。 本卷将梳理这些重要的学术节点,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如何根据自身的思想需求与社会语境,对《论语》进行选择性的解读、吸收与转化,从而展现《论语》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生长”与“演变”。 卷三:跨越时空的对话,文明的智慧传承 《论语》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其自身的时代与国界。本卷将目光投向《论语》在现代社会,乃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意义。 在现代中国,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与传统文化的断裂,如何重新认识《论语》?本书将探讨后人如何尝试将《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政治智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例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理解“仁”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如何在市场经济下,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内涵?如何在法治社会中,理解“为政以德”的智慧? 更进一步,本书将关注《论语》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论语》的研究有着深厚的传统。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如何调整对《论语》的解读?在西方世界,《论语》也逐渐被翻译、研究,并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兴趣。本书将尝试分析《论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情况,以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并非要为《论语》寻找现代化的“答案”,而是试图展现《论语》思想所蕴含的普适性与启发性。它所提出的关于人生价值、社会治理、人际和谐的思考,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能够引发共鸣,并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思想资源。 结语 《论语钩沉》并非一本简单的《论语》读本,它是一部关于“思想生命史”的著作,是对一门古老智慧如何在历史中“呼吸”、“生长”、“蜕变”的追溯。它希望通过对《论语》所处时代、其学脉流变以及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行细致的考察,来揭示《论语》思想深层的力量与价值,并启发读者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本书所追求的,是通过“钩沉”的视角,让《论语》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历史的迷雾中,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耀眼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展现出了罕见的立体感和复杂性。这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他们身上都带着人性的光辉与阴影,矛盾共存,让人又爱又恨,又怜又惜。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线,她们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抗争,被描绘得极其动人。作者没有回避她们的软弱和妥协,反而着重刻画了她们在困境中爆发出的惊人韧性。每一次角色的重大转变,都显得水到渠成,而非突兀的剧情需要,这归功于作者前期扎实的铺垫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读到最后,我甚至感觉自己与书中的某些人物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共鸣,仿佛他们并非虚构,而是我生命中曾经擦肩而过的故人。这种深入骨髓的人物刻画,使得整本书的感染力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层面。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历史文学的狂热追随者,但这本书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的叙事结构极其精妙,如同一个巨大的、层层嵌套的迷宫,每当你以为触及真相时,总有新的线索浮现,将你引向更深邃的未知。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古代官场的尔虞我诈,还是市井百姓的家长里短,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到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部根据真实史料改编的小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选择”这一主题的处理,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人物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充满了宿命感和无奈,那种面对时代洪流的无力感,让人读来唏嘘不已。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求更完整地理解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观,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故事,更提供了一个探索过去、理解当下的独特视角,阅读体验非常饱满和充实。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韵味,却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感,这无疑是作者高超驾驭文字能力的体现。它的句式变化丰富,时而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将宏大的历史场面一笔带过;时而又似涓涓细流,温柔缠绵,细致地描摹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微妙的情感波动。我个人对其中使用的那些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印象深刻,它们有效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一种近乎哲学的冷静与洞察力,即便是描写最激烈的冲突,也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叙述姿态,这种克制反而赋予了文字更强大的力量。对于喜爱精致文学表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盛宴,值得细细咀嚼,去体会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朴素中透着典雅的封面,仿佛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静气。初次捧读,我立刻被其引人入胜的开篇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雕琢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故事的主线索巧妙地编织着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变迁,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紧密相连,牵动着读者的心弦。尤其是在环境描绘上,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故事发生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厚度。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某个情节高潮处停下来,沉思良久,回味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去品味那些精心打磨的词句,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总而言之,它在文学性和故事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震撼与回味悠长。它不仅仅是一部叙事性的作品,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传承的沉思录。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探讨着“何为人”的终极命题。尤其欣赏其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通过不同时间维度的穿插,不断地解构和重塑读者对既定事实的认知,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我不得不放下书本,闭目冥想,试图理解作者试图引导我们去触碰的那个深层次的主题。与其说我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我在跟随作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远征。当最后一页合上时,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散,我知道,这本书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未来的思考中继续发酵和显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