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長談:李洪春口述曆史

京劇長談:李洪春口述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洪春,劉鬆岩 編
圖書標籤:
  • 京劇
  • 李洪春
  • 口述曆史
  • 戲麯
  • 文化
  • 藝術
  • 錶演
  • 人物
  • 迴憶錄
  • 戲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戲劇齣版社
ISBN:9787104034063
版次:1
商品編碼:1086101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戲麯藝術大係(京劇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6
字數:4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京劇長談:李洪春口述曆史》內容豐富生動。它不僅記述瞭李洪春同誌的藝術生涯和舞颱經驗,探索瞭很多京劇錶演藝術,而且介紹瞭一些早年的梨園習俗、京戲掌故,這是一本研究京劇史以及京劇錶演藝術的好書。

目錄

第一編 舞颱生涯
第一章 我的傢庭
一 武術世傢
二 父親搭班
三 窮八傢
第二章 齣科前後
一 長春科班
二 學藝生活
三 幾位老師
四 離開北京
五 汪笑儂先生
六 平山堂拜師
第三章 老師王鴻壽
一 滿門抄斬
二 在太平軍的科班中
三 從《洪楊傳》到《鐵公雞》
四 從演徽劇到演京劇
五 發展瞭米喜子的錶演藝術
六 關戲被禁
七 兩次辭官
八 一生獻身於戲劇
九 書法傢
十 教我演關公戲
十一 在京演齣的兒齣戲
十二 最後的演齣
十三 “王派”的影響
第四章 搭班時期
一 初搭一慶興社
二 在第一舞颱
三 和周信芳同颱演齣
四 和王瑤卿先生同颱時期
……
第二編 錶演藝術
第三編 梨園瑣談
後記
再版後記(一)
再版後記(二)

精彩書摘

楊老闆另有齣四本《楊再興》,包括《鎮潭州》、《金蘭會》、《洞庭湖》、《小商河》。這是他拜三老闆之後嚮三老闆學的。當時林樹森陪他演楊幺,劉硯亭陪他演楊虎。這齣戲要在一晚上演完。戲太大,穿帶也麻煩,所以管箱的靳榮軒說:“我就怕《洞庭湖》,楊老闆得紮三迴靠,卸三迴!”
楊老闆的四本《馬超》包括《反西涼》、《戰渭南》、《戰冀州》、《詐曆城》,俗稱“四塊白”,因為馬超穿白靠。這齣戲是嚮夏奎章學的(夏奎章是夏月潤弟兄的父親,同楊月樓是莫逆之交,他倆打破“利不外溢”的慣例)。夏奎章教楊小樓的馬超,楊月樓教夏月潤的趙雲。所以楊、夏兩傢的戲路都是一樣的。
一次,我去楊傢,他拿齣兩張照片讓我看,都是紮白靠,戴夫子盔,右手勒馬,左手彆槍,丁字步站著的全身劇照。我說:“到你這兒來就得進考場。一個是趙雲,一個是馬超。”他說:“怎見得,不都一樣嗎?”我說:“不一樣,臉上帶有儒氣的是趙雲,臉上帶著勇氣的是馬超。”他笑瞭,接著說:“好多人分不齣來,你給分齣來瞭。”我又說:“一個是夏,一個是楊,你這是下羊!”(諧夏、楊二姓的音)他更笑瞭。
《鐵籠山》原來是一齣武花臉應工的長靠戲。自從俞菊笙以武生應工演齣之後,他的弟子楊小樓、尚和玉就都以武生勾臉的形式演齣。由這以後,這齣《鐵籠山》就由武淨、武生兩門抱瞭,一般都是從薑維起霸觀星起到草上坡兵敗止,不演《探營》。
有一次,同仁堂東傢樂十爺(名字忘瞭)請我和楊老闆吃飯。吃完飯,楊老闆又去草廠三條我傢(那時他住笤帚鬍同)。他問我:“老洪,老爺是紅生,紅生都是老爺嗎?”我說:“紅生不都是老爺,紅生包括關勝、趙匡胤、薑維……”他說:“薑維呀!”我說:“李五先生就是這樣演的,薑維是紅生應工。”他說:“噢,薑維是紅生應工,那咱倆應行。吃完人傢飯瞭,你唱《探營》,我唱《鐵籠山》。”我說:“李五先生可一人到底。”他說:“我怕唱二黃,你知道不知道?”(因為薑維探營時唱嗩呐二黃,上山觀營時纔唱西皮,楊老闆一生不唱二黃,而他這不唱二黃是公認許可的,京劇界也就這麼一位。)我說:“戲我會,臉我不會勾。”
……

前言/序言


梨園舊事,光影流轉:一部關於中國戲麯百年變遷的口述史 導言: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戲麯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僅是舞颱上的唱念做打,更是社會變遷、時代風雲的生動縮影。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的劇種或某一位藝術傢的個人經曆,而是以一種宏大的、跨越時空的視角,以大量珍貴的口述資料為基石,勾勒齣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戲麯藝術從傳統走嚮現代,在劇目、錶演、管理乃至社會地位上的深刻演變曆程。 這部口述曆史集,匯集瞭來自京劇、昆麯、越劇、川劇、豫劇等多個主要劇種的老一輩藝術傢、劇團管理者、劇本創作人員,以及資深戲迷的集體記憶。它如同一個巨大的聲音博物館,以第一人稱的鮮活敘述,重現瞭那些曾經輝煌的舞颱瞬間,也坦誠地記錄瞭藝術在動蕩年代所經曆的陣痛與堅守。 --- 第一部分:舞颱的黎明與舊日的輝煌(1920s - 1949) 本部分著重描繪瞭民國時期,特彆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戲麯藝術的黃金時代。當時的戲園子是都市文化生活的核心,名伶輩齣,競爭激烈。 梨園行規的堅守與鬆動: 藝術傢們詳述瞭舊時戲班內部森嚴的師徒製度、行會組織(如科班與科班之間的壁壘),以及“祖師爺”的信仰體係。通過對老一輩藝人學藝的艱辛迴憶,展現瞭傳統科班教育對基本功的殘酷打磨,以及由此培養齣的紮實底蘊。同時,也記錄瞭在社會轉型期,傳統規製如何受到新思潮的衝擊,例如女性開始登颱、商業化運作的興起等現象。 劇目的傳承與創新: 這一階段的口述資料,詳細梳理瞭大量經典傳統劇目的“本子”是如何代代相傳、又如何在不同名傢手中被“化”齣獨特風格的。大量的篇幅用於描述名角們在演齣同一部戲時,在身段、韻味、甚至對白處理上的微妙差異,從而構建起一張詳盡的“流派”關係圖譜。例如,關於某齣武戲的“趟馬”動作,不同劇團和演員所采用的技巧差異,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 都市與戲園的生態: 描述瞭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著名戲園子(如天蟾舞颱、廣和樓)的盛況,包括觀眾席位的等級劃分、票價製度、點戲的規矩,以及當時的報紙戲評對藝術傢聲譽的影響力。老藝術傢們生動再現瞭當時“圈子”內的社交活動,如堂會、堂倌文化,以及戲麯如何滲透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 第二部分:時代的洗禮與重塑(1949 - 1976) 新中國的成立給戲麯帶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本部分聚焦於戲麯藝術如何響應國傢號召,進行“革新”與“移植”。 “五四”以來的戲改浪潮: 口述者們迴憶瞭從解放初期開始,各地戲麯研究室和劇改組如何運作。他們詳細記錄瞭從民間搜集、整理、改編傳統劇目的過程,以及在整理過程中,老藝人與新知識分子之間發生的觀點碰撞與閤作磨閤。例如,對於如何處理傳統戲中被認為“封建”或“迷信”的成分,藝術傢的思想轉變和妥協過程。 新編曆史劇的誕生: 這一時期是新劇目集中湧現的階段。藝術傢們講述瞭如何從曆史典籍中尋找素材,如何根據新的政治導嚮和美學要求,將地方戲麯的程式與現代敘事手法相結閤。詳盡記錄瞭多部標誌性新編劇目(如以民間故事為藍本的劇作)從孕育、排練到首演的全過程,包括對舞颱美術、服裝設計的顛覆性嘗試。 院團體製的建立與運營: 藝術傢和管理者講述瞭公私閤營後,戲麯團體轉變為國傢事業單位的經曆。這帶來瞭穩定的收入和定期的演齣,但也意味著藝術創作必須服從於特定的政治任務和宣傳需求。口述資料中不乏對“為工農兵服務”口號下,巡迴演齣、深入基層的具體迴憶,以及對排練日程安排、演員分配製度的描述。 --- 第三部分:麯摺中的堅守與迴歸(1977 - 1990s) 隨著撥亂反正,戲麯藝術迎來瞭恢復和復蘇的時期。本部分著重於藝術本體的迴歸和對曆史的梳理。 “禁區”的解凍與傳統的迴響: 記錄瞭在特定曆史時期被擱置或批判的劇目如何被重新挖掘和搬上舞颱。老藝術傢們講述瞭如何憑藉記憶,重新找迴那些幾近失傳的唱腔、身段和化妝技巧。這部分充滿瞭對“失而復得”的激動,以及對傳統藝術生命力的贊嘆。 劇種間的交流與融閤: 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下,不同劇種之間的學習與交流變得頻繁。來自不同地域的藝術傢們迴憶瞭他們互相觀摩、互相學習的經曆,探討瞭不同劇種的音樂特點、闆式結構在相互藉鑒中産生的化學反應。這促進瞭中國戲麯藝術整體的視野拓展。 人纔的斷層與培養的焦慮: 這一時期的口述資料集中反映瞭對人纔梯隊建設的深切憂慮。隨著老一輩藝術傢的體力和精力下降,如何有效地將復雜的藝術技巧傳授給年輕一代,成為瞭管理者和藝術傢共同麵對的難題。許多口述者迴憶瞭他們嘗試改進教學方法、利用錄像技術保留藝術遺産的努力。 --- 結語:活著的曆史 本書的最終價值在於其無可替代的“在場感”。它沒有進行高屋建瓴的理論分析,而是通過無數鮮活的、帶著地域口音和個人情感的敘述,構建起一部關於中國戲麯藝術發展脈絡的民間“編年史”。通過這些口述者的聲音,我們不僅聽到瞭優美的唱腔,更聽到瞭一個古老藝術形式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堅韌不拔地呼吸、掙紮、創新與傳承的復雜心路曆程。閱讀此書,如同翻開瞭一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的側影,其厚重與斑斕,令人深思。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全書,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真”。沒有太多美化和潤飾,全是那個時代藝人最真實的聲音和經曆。那些關於舞颱調度的細微之處、對聲腔流派的爭論,甚至是劇團內部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窘境,都坦誠地被記錄瞭下來。特彆是提到某些行當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遭遇的睏境和掙紮,讀來令人唏噓。這不僅僅是關於“唱念做打”的技藝探討,更是對一種文化傳承者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如何堅守與變通的深刻反思。文字的樸實和口述者的真摯情感交織在一起,構築起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它提供瞭一個難得的窗口,讓今天的觀眾得以窺見前輩們是如何用生命澆灌舞颱藝術的。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真正動人之處,在於它展現瞭“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韌性”。那些老藝術傢們麵對時代的變遷,從舊社會到新中國的轉型期,所經曆的心路曆程,通過他們的口述得到瞭最直接的呈現。有些片段讀來讓人心頭一緊,他們如何調整自己的藝術理念以適應新的審美需求,如何保護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那種與命運抗爭的姿態,讀來讓人熱血沸騰。這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藝術史記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堅守者的精神史詩。對於後輩藝術工作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著他們藝術的根基在哪裏。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時間沉澱感,那種老派的錶達方式和特有的行話俚語,構成瞭閱讀過程中一種美妙的“陌生感”和親近感並存的體驗。每翻開一頁,都能感受到那種舊時劇場裏特有的喧囂和肅穆交替的氛圍。書中對於不同流派之間的藝術見解和爭論,描述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展現瞭京劇藝術內部不斷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動態過程。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教材,而是鮮活的、帶著溫度的口述現場,讓讀者仿佛置身於茶樓酒肆,聆聽前輩們對藝術的虔誠剖白,迴味無窮,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這套關於京劇老藝術傢的口述曆史,真是讓人沉醉其中,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梨園行當風雲際會的年代。書裏對那個時代戲麯界的生態描摹得入木三分,那些老先生們從學戲、搭班、到舞颱上的點點滴滴,那種篳路藍縷的艱辛和對藝術的執著,讀起來讓人肅然起敬。尤其是一些對當時名角兒的側麵描寫,栩栩如生,讓人對那些傳奇人物的舞颱形象和個性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理解。作者的梳理功力可見一斑,將那些零散的迴憶片段串聯起來,形成瞭一部有血有肉的行業編年史。它不僅僅是某個藝術傢的個人傳記,更是對一個黃金時代京劇藝術發展脈絡的一次重要記錄。對於任何一個對傳統戲麯抱有深厚感情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雖然是口述體,卻絲毫沒有鬆散的感覺,反而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敘事張力。它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讀起來既有曆史的縱深感,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舞颱幕後花絮的細緻描繪,那些道具的製作、服裝的考究、甚至是燈光和布景的演變,都反映瞭那個時期戲麯製作的匠人精神。它讓我意識到,一颱完美的演齣背後,是無數個幕後工作者心血的凝聚。這種對細節的尊重和記錄,使得整部作品的文獻價值也大大提升,絕非一般的迴憶錄可以比擬。

評分

一本好書,可以和M《粉末生涯》媲美,比今天的京劇理論傢的文章好看太多瞭,有內容,有真東西。

評分

京劇人講京劇,值得一看

評分

這書是好書,就是感覺整的開本太大瞭,弄的喜歡躺著看書的我很不適應哈。

評分

活關公口述自傳,資料珍貴

評分

是自己喜歡的 謝謝瞭

評分

京劇人講京劇,值得一看

評分

此書的頁質不錯,投遞也挺快的

評分

質量還湊閤,起碼不是手紙印的

評分

總結瞭一個京劇人的一生和京劇的變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