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拍卖评述(套装上下册)

中国古籍拍卖评述(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力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拍卖
  • 中国古籍
  • 书评
  • 古玩
  • 收藏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5134018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6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页数:488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拍卖述评(套装上下册)》是一种对中国的古籍拍卖进行逐场点评的著作,作为这些年古籍拍卖参与者的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出发,跟我们一起重新审视那些已经花落各家的拍品,对已参与或者想参与古籍收藏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因为时至今日,获得高端的古籍,拍卖几乎成了的渠道。

目录

2004年中国古籍春拍述评
2004年中国古籍秋拍述评
2005年中国古籍春拍述评
2005年中国古籍秋拍述评
2006年中国古籍春拍述评
2006年中国古籍秋拍述评
2007年中国古籍春拍述评
2007年中国古籍秋拍述评
2008年中国古籍春拍述评
2008年中国古籍秋拍述评
2009年中国古籍春季拍卖撷英
2009年中国古籍秋季拍卖撷英

前言/序言


寰宇寻珍:世界艺术品拍卖史略与市场动态深度解析 (套装上下册) 本书是一部宏大、详尽地梳理和剖析全球艺术品拍卖历史脉络、关键事件、核心参与者以及当代市场运作机制的专著。它旨在为艺术史研究者、拍卖行业从业者、资深收藏家以及对全球财富流向与文化资产交易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于洞察力的视角。本书聚焦的范围横跨古至今,地域遍及五大洲,内容涵盖绘画、雕塑、装饰艺术、珍稀文物、乃至新兴的当代数字艺术品等多个门类。 上册:溯源与演进——全球艺术品拍卖的历史长河 第一部分:拍卖制度的古代雏形与欧洲中世纪的萌芽 本部分追溯了拍卖这一交易形式的起源,从古罗马的“Auctiones”及其在军事物资、奴隶贸易中的应用,探讨了其法律与社会基础。继而,深入分析了中世纪欧洲修道院和王室的财产清算活动如何逐渐孕育出更具组织性的“公开发售”模式。重点阐述了欧洲行会制度与早期商业城市(如威尼斯、佛兰德斯)在推动艺术品和奢侈品交易中的先导作用。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收藏热潮与“沙龙”的崛起 文艺复兴时期,贵族与新兴富商的收藏热潮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书细致描绘了意大利城邦、法兰西宫廷中艺术品流通的特点,特别是艺术赞助人制度对市场价格形成的间接影响。 启蒙运动时期,对古典学问的推崇和新兴中产阶级的壮大,催生了巴黎和伦敦的艺术品交易中心。本部分详述了早期“沙龙”展览制度如何演变为官方定价和市场认可的风向标,并分析了早期艺术品经纪人和鉴定家的角色定位。 第三部分:18世纪的变革:伦敦的黄金时代与雅各布·罗斯柴尔德的影响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被誉为西方艺术品拍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核心地集中在伦敦。本书详细剖析了这一时期关键拍卖行(如克里斯蒂、苏富比的前身)的创立背景、初期运作模式,以及它们如何为处理贵族庄园清算、宗教改革遗留资产等大规模交易提供专业化的平台。 重点分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等金融巨鳄介入艺术品投资与交易的历史节点,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资金优势和网络,重塑了欧洲顶级艺术品(如伦勃朗、提香)的定价体系。 第四部分:现代化的确立:从“行会控制”到“专业化中介” 进入20世纪,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张和法律体系的完善,艺术品拍卖逐渐脱离了传统典当和遗产清算,成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行业。本部分关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艺术品市场的动荡与复苏,以及新兴的“私人洽购”(Private Sales)模式的出现,它与公开拍卖形成了重要的互补与竞争关系。 同时,本书也记录了全球重要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对关键时期的艺术品进行系统性收购的历史案例,揭示了国家文化战略对艺术品流向的宏观调控作用。 下册:全球化与数字化——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挑战与未来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战后艺术的爆发 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中心,特别是纽约,以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为标志,开启了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强劲增长期。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战后欧洲艺术家(如战后欧洲的“新具象派”)如何寻求新的市场突破,并比较了纽约和巴黎在战后艺术品定价权上的此消彼长。 重点分析了战后兴起的“大买家”群体,他们不仅仅是收藏家,更是推动特定艺术流派价格快速上涨的资本力量。 第二部分:全球化浪潮与新兴市场的崛起 20世纪末,艺术品市场开始真正实现全球化。本书详细记录了亚洲(特别是大中华地区)、中东及拉丁美洲的财富集中如何反哺本土及国际艺术品市场。分析了新兴市场买家在追逐西方经典大师作品的同时,如何开始推动本国和周边地区艺术家的价格同步攀升的复杂现象。 第三部分:拍卖行的商业运作与竞争策略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当代两大拍卖巨头——苏富比与佳士得——的运营哲学。详细探讨了担保人制度(Guarantees)、最低价设定、委托人佣金结构的变化,以及它们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拓展私人洽购业务的战略布局。同时也分析了近年来出现的专注于特定领域(如设计、高端珠宝)的精品拍卖行的竞争策略。 本书特别关注了拍卖行如何运用“估价”(Valuation)作为市场信号工具,以及如何通过举办跨门类、跨地域的主题拍卖来制造市场热点。 第四部分:数字革命与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图景 本部分是本书的创新性内容,聚焦于21世纪初以来,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区块链技术对传统拍卖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网络拍卖的成熟: 探讨了在线竞投、预展直播、数据分析在优化客户体验和扩大潜在买家基础方面的作用。 NFT与数字艺术的冲击: 详尽分析了非同质化代币(NFT)作为一种新的“数字产权证书”如何被应用于艺术品交易,其市场泡沫的形成、监管的缺位,以及对传统艺术品估值体系带来的哲学挑战。 透明度与监管: 讨论了全球反洗钱法规(AML)对艺术品交易带来的合规压力,以及市场对更大数据驱动的透明度需求。 结论: 本书的总结部分,提炼了驱动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繁荣的核心动力——稀缺性、文化价值与金融属性的三角关系,并对未来十年内,人工智能辅助鉴定、虚拟展厅以及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可能给艺术品市场带来的深远变革,进行了审慎的预测和展望。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平衡、深入的全球艺术品拍卖生态图景,为读者理解这一高度专业化且充满魅力的领域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封面采用的仿古宣纸纹理,配上烫金的书名,低调中透着一股不凡的雅致。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那些珍稀图版的复刻清晰可辨。尤其要提的是,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似乎能感受到那种古籍特有的纤维感,这对于深入研究古籍的物理形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随书附赠的拉页图册更是惊喜,那几幅历年高价成交的宋元孤本局部放大图,细腻到连墨痕的深浅都能分辨出来,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当然,就装帧而言,我个人认为它达到了一个收藏级别的标准,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供人观赏,还是平时翻阅研究,都能带来极佳的物质体验。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套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现场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坐在书斋里做理论梳理,而是亲身参与了许多场拍卖会,甚至对某些私下交易的内幕有所洞察。文字中常常穿插着对拍卖现场气氛的描绘,比如某件稀世孤本刚一亮相,全场瞬间的凝滞,以及随后竞价的白热化,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这种“现场记录”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版权争议、流传断代等复杂背景的拍品,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有力,将复杂的法律和历史纠葛,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其背后的博弈和价值链条。这种将枯燥的行业报告“文学化”的功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拍卖”二字总带着一些戏剧性和市场泡沫的联想。然而,这本书迅速纠正了我的偏见。它非常有效地平衡了市场动态与文献学常识之间的关系。与其说它是一本拍卖评论,不如说是一本结合了市场案例的“近现代古籍善本鉴赏史”。每一件重量级拍品的介绍,都像是一堂微型的版本目录学课。它用鲜活的、真实发生过的交易案例,来阐释了哪些特征才是真正决定古籍生命力的核心要素——比如抄本的精美程度、题跋的重量、乃至其曾被哪位大藏家拥有的“光环”。我感觉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跳出对数字的迷恋,转而关注物件本身的历史温度和学术分量。这种教育性的笔触,对于新入行的藏家或者对古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避坑指南”。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初体验,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行文的严谨与学术的深度,完全不是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鉴宝指南”可以比拟的。作者似乎对近三十年的拍卖史了如指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试水期”到近年的“天价神话”,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我尤其赞赏它在论述一件拍品价值时,不仅停留在价格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学术价值、流传脉络以及版本特征的稀有性。比如,书中对某部明代刻本的价值判断,就详尽对比了不同批次刻工的差异以及它在某一学派文献史上的地位,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读者能真正理解“天价”背后的驱动力,而非仅仅是资本的炒作。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中国古籍拍卖市场演变逻辑的研究者而言,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的结合,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价值参照系”。在古籍收藏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圈子里,信息的不对称往往是最大的风险。这套书如同一个资深的向导,系统地梳理了过去几十年里,哪些类型的古籍是市场长期追捧的“硬通货”,哪些是因特定时代背景或单一买家支撑而出现的“昙花一现”。它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刻本的优劣势进行了横向比较,帮助读者建立了对“好”的古籍的直观认知。我发现,在阅读完这套书后,即便是面对一些不熟悉的版本,我脑海中也能迅速浮现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大致定位和潜在市场热度。这种知识的结构化输入,远比零散地阅读几篇市场新闻要有价值得多,它真正帮助我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向一个有判断力的收藏参与者迈进了一步。

评分

非常权威,内容参考意义重大!

评分

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陈列部主任,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对“三反”后的处理有意见,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摘帽”,宣布的当天调回文物局工作。他在离开文物岗位的整整十年中,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坚持文物研究。诸如《髹饰录解说》一书的撰写,明式家具实物、技法、文献材料的收集,清代匠作则例的访求、整理、汇编等,都是这十年中惨淡经营、点滴积累而成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又一次受到冲击,1969年10月在患肺结核活动期中,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他从1962年调回文物单位到1994年退休,1985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评分

还行吧就是价格太贵其他还行

评分

韦力先生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她的影响力巨大,她的所言所行她的抗争,可能连来刺杀她的人也是知道的,甚至于他也未必感觉自己是正义或者正确的,所以,他没有选择用人体炸弹去“殉教”成仁。没有安放炸弹,没有用刀子割喉,甚至于开枪的时候手都在颤抖。……好吧,这不过都是些题外话了。

评分

之前别处有钤印毛边本,没抢到,算了这里买一样的

评分

毫无疑问这是好书,京东送货也很快,我很满意!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会再来的哦。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评分

书虽然还没看,但是应该不错。

评分

粉丝买的呵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