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家常美食1000样系列:精编家常美食1000样(蒸·烤·煎炸·火锅)》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家常”这个概念的解读,简直是太贴近我的心声了!我一直觉得,家常菜不应该是那种复杂的、需要大量稀有食材才能做出来的,而是那种哪怕冰箱里只有几样简单的东西,也能变幻出美味的智慧。这本书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它里面的菜肴,好多都是我平时家里常做的,比如炒个青菜,蒸个蛋羹,或者煎个豆腐,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在书里被赋予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蒸菜的部分,不仅仅是把食材放进锅里,还强调了火候、时间以及调味品的配合,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蒸出来的蛋羹会老,或者味道不够鲜美。还有煎炸的技巧,书中提到的如何控制油温,如何让食材外酥里嫩,这些都是我之前在厨房里摸索了很久却不得其法的关键。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介绍了许多不同风味的火锅底料和蘸料的制作方法,这简直是为我的周末家庭聚会提供了绝佳的灵感!以往我总觉得火锅的重点在于食材,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锅底和一碟灵魂蘸料,才是火锅的精髓所在。读完这本书,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做菜,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享受厨房乐趣的态度。
评分读完这本《家常美食1000样系列:精编家常美食1000样(蒸·烤·煎炸·火锅)》,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1000样”并不是一个数字堆砌,而是对家常菜丰富性的极致挖掘。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用心,它将菜肴按照烹饪方式划分,比如蒸、烤、煎、炸、火锅,这样就很方便我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手头的工具来选择。我之前总是有点畏惧烤箱,觉得烤菜容易失败,但书中关于烤的章节,从基础的腌制技巧到不同食材的烤制时间和温度,都讲得非常细致,甚至还分享了一些烤蔬菜的独到之处,比如烤玉米的甜度如何提升,烤红薯如何做到外皮焦香内里软糯。至于煎炸,我学会了如何判断油温,如何避免油炸食物吸油过多,以及如何制作一些简单又美味的炸物,比如炸豆腐和炸春卷,感觉在家也能做出媲美餐馆的口感。火锅部分更是让我惊喜,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介绍,还深入探讨了各种地域特色火锅的锅底配方,从麻辣到清汤,再到海鲜汤底,每一种都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还附带了灵魂蘸料的调制秘方,让我觉得这个冬天,我的家庭餐桌将变得无比热闹和精彩。这本书不愧是“精编”,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让我这个烹饪爱好者受益匪浅。
评分拿到《家常美食1000样系列:精编家常美食1000样(蒸·烤·煎炸·火锅)》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觉得“1000样”听起来就代表了内容的丰富性。但真正翻阅后,我发现它更注重的是“家常”这两个字,它所介绍的菜肴,很多都是我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或者熟悉的。这本书在介绍各种烹饪方式时,都显得格外有条理。比如在“蒸”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蒸,还深入地讲解了不同食材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蒸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口感。我学会了如何蒸出嫩滑的鸡蛋羹,以及如何让蒸出来的排骨不柴。在“烤”的部分,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让我不再害怕使用烤箱,比如如何腌制肉类才能更入味,以及不同温度下烘烤不同食材的效果。煎炸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了我如何控制火候,如何让食材外酥里嫩,而不是油腻腻的。而火锅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涮菜,还分享了许多自制锅底和特色蘸料的配方,让我觉得在家也能享受到不输餐厅的火锅体验。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家庭大厨,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了许多实用的烹饪技巧。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厨房充满好奇的人,但说实话,很多食谱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复杂,很难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家常美食1000样系列:精编家常美食1000样(蒸·烤·煎炸·火锅)》这本书,却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个遗憾。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触手可及”的烹饪智慧。比如书中在讲解煎炸技巧的时候,并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让我能直观地理解油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食材下锅时的声音来判断油温是否合适。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真的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蒸”的章节,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食材的蒸制时间,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调味料来提升蒸菜的风味,比如在蒸鱼的时候加入姜丝和葱段,但书中还分享了一些更细致的技巧,比如如何让蒸出来的鱼肉更加鲜嫩,不会有腥味。还有火锅的部分,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各种锅底的制作,还提到了如何搭配不同的蘸料,让每一顿火锅都充满新鲜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做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一种与家人分享的快乐。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被《家常美食1000样系列:精编家常美食1000样(蒸·烤·煎炸·火锅)》这个书名吸引,是因为“1000样”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以为会是一本厚重的食谱。但翻开后,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那种“大杂烩”的感觉,反而每一种菜都做得很有特色,很有“家常”的味道。我尤其关注了里面的蒸菜部分,因为我一直觉得蒸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烹饪方式,而这本书里关于蒸的介绍,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些常见的蒸蛋、蒸鱼,还挖掘了一些不常见的蒸菜,比如各种肉类的蒸制方法,还有一些蒸蔬菜的搭配,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蒸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并发挥出食材自身的鲜甜。烤的部分也让我耳目一新,很多烤箱菜的搭配和调味都很有创意,比如一些烤肉的腌料配方,还有烤海鲜的技巧,都让我跃跃欲试。煎炸虽然听起来比较家常,但书里对火候的把控,对食材的处理,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为什么有时候煎出来的鱼会粘锅,或者炸的食物会发苦。最让我惊喜的是火锅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你涮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做出美味的锅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好的锅底才是火锅的灵魂。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图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钜。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对于图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 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2013-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首现负增长”,直接因素是来自网络书店的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是中国地面图书零售渠道的增长速度突然降低的一年,2009年增速较为平稳,2010年增速跌落到1.38%。2011年出现了增速5.95%的反弹,但2012年首次出现-1.05%的负增长。前瞻网认为,卖场零售首次出现负增长是渠道分流直接影响的结果,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网上书店,已经成为很多人购书的首选。京东商城图书频道负责人石涛介绍,京东商城2012年的销售总额突破15亿。数据还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总体增幅仍然接近10%,整体码洋规模约为460亿,其中网络销售规模为130亿元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切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在中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 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图书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
评分图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钜。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对于图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 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2013-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首现负增长”,直接因素是来自网络书店的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是中国地面图书零售渠道的增长速度突然降低的一年,2009年增速较为平稳,2010年增速跌落到1.38%。2011年出现了增速5.95%的反弹,但2012年首次出现-1.05%的负增长。前瞻网认为,卖场零售首次出现负增长是渠道分流直接影响的结果,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网上书店,已经成为很多人购书的首选。京东商城图书频道负责人石涛介绍,京东商城2012年的销售总额突破15亿。数据还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总体增幅仍然接近10%,整体码洋规模约为460亿,其中网络销售规模为130亿元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切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在中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 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图书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
评分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
评分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
评分不错
评分图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钜。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对于图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 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2013-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首现负增长”,直接因素是来自网络书店的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是中国地面图书零售渠道的增长速度突然降低的一年,2009年增速较为平稳,2010年增速跌落到1.38%。2011年出现了增速5.95%的反弹,但2012年首次出现-1.05%的负增长。前瞻网认为,卖场零售首次出现负增长是渠道分流直接影响的结果,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网上书店,已经成为很多人购书的首选。京东商城图书频道负责人石涛介绍,京东商城2012年的销售总额突破15亿。数据还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总体增幅仍然接近10%,整体码洋规模约为460亿,其中网络销售规模为130亿元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切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在中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 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图书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
评分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