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 [Selected Poems of George Byron]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 [Selected Poems of George Byr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拜伦 著,杨德豫 译
图书标签:
  • 拜伦
  • 诗歌
  • 英诗
  • 经典
  • 名家名译
  • 英汉对照
  • 浪漫主义
  • 英国文学
  • 诗选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13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8954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外文名称:Selected Poems of George Byr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羁的心,不死的精灵!
  拜伦那些雷奔电激、波翻云涌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仍在全世界传诵不衰。
  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

内容简介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从拜伦的诗集《闲散的时光》、《随感》、《希伯来歌曲》、《堂璜》中精选若干名篇,充分地展现了拜伦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诗歌技巧。诗歌国度的君王,不羁的心,不死的精灵,最美的诗章,最动人的力量,一切灵魂到来和回归的地方。

作者简介

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歌德誉其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其为“思想界的君王”。


译者简介:
杨德豫(1928-),湖南长沙人。译有莎士比亚长诗《鲁克丽斯受辱记》和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朗费罗等人的诗选。1998年,因《华兹华斯诗选》译本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彩虹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悼玛格丽特表姐
给H.S.G.
勒钦伊盖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以上选自《闲散的时光》(1802-1807)
当初我们俩分别
答一位淑女
雅典的女郎
希腊战歌
给赛沙
去吧,去吧
倘若偶尔在繁嚣人境
“编织机法案”编制者颂
致一位哭泣的淑女
温莎的诗兴
我给你的项链
以上选自《随感》(1807-1814)
她走来,风姿幽美
野羚羊
哭吧
在约旦河岸
我灵魂阴郁
我见过你哭
扫罗王最后一战的战前之歌
扫罗
“传道者说:凡事都是虚空”
当这副受苦的皮囊冷却
伯沙撒所见异象
希律王哭马利安妮
我们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来哭泣
西拿基立的覆灭
以上选自《希伯来歌曲》
(1814-1815)
写给奥吉丝达
以上选自《家室篇》(1816)
致伯沙撒
歌词
咏“荣誉军团”星章

精彩书摘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旷野里徘徊,
或是在暗蓝海波上腾跃;
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礼
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
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
命运呵!请收回丰熟的田畴,
收回这响亮的尊荣称号!
我厌恶被人卑屈地迎候,
厌恶被奴仆躬身环绕。
把我放回我酷爱的山岳,
听峻岩应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让我重新领略
我从小熟悉的故国风光。
我虽然年少,也能感觉出
这世界决不是为我而设;
幽冥暗影为何要幂覆
世人向尘寰告别的时刻?
我也曾瞥见过辉煌梦境——
极乐之乡的神奇幻觉;
真相呵!为何你可憎的光明
唤醒我面临这么个世界?
我爱过——所爱之人已离去;
有朋友——早年友谊已终结;
孤苦的心灵怎能不忧郁,
当原有的希望都黯然熄灭!
纵然酒宴中欢谑的伙伴们
把恶劣情怀驱散了片刻;
豪兴能振奋痴狂的灵魂,
心儿呵,心儿却永远寂寞。
多无聊!去听那些人闲谈:
那些人与我非敌非友,
是门第、权势、财富或机缘
使他们与我在筵前聚首。
把几个忠诚密友还给我,
还是原来的年纪和心情;
躲开那半夜喧嚣的一伙,
他们的欢乐不过是虚名。
美人,可爱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藉,和一切?
连你那笑靥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凛冽!
又富丽又惨苦的繁嚣俗境。

前言/序言

  译序
  拜伦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那些雷奔电激、波翻云涌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仍在全世界传诵不衰。歌德说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拜伦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
  一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 Gordon Noel By—ron)1788年1月22日诞生于伦敦。父系家族是英国贵族世家,但父亲约翰·拜伦却是败家浪子。他因苏格兰少女凯瑟琳·戈登(拜伦的母亲)有一笔丰厚遗产而和她结婚,把她的财产耗尽后,又弃她而浪迹欧陆。拜伦的母亲受此刺激,精神很不正常,生拜伦后,常常迁怒于他,对他苛责凌辱。而拜伦又自幼跛足。这些,就逐渐形成了拜伦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强、孤傲、暴烈、反抗、悲观、阴郁等特点。
  拜伦幼时跟母亲住在苏格兰,生活贫困。10岁时,因伯祖父威廉·拜伦去世而承袭男爵爵位,家境好转。1801至1805年在哈罗公学,1805至1808年在剑桥大学读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著作,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影响。1807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1809年迁居伦敦,在上议院获得世袭的议员席位。同年出版了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受到赞誉,在英国诗坛初露锋芒。
  1809年6月,拜伦离开英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1811年7月回国。他这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到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到了在土耳其铁蹄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次旅行也使他对南欧各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旅途中开始写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首长诗的第一、二章于1812年2月出版后,立即震动了英国文坛,并赢得全欧洲的声誉。拜伦说:“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而他在1813至1815年间创作的《东方故事诗》六种,出版后更是风靡一时,吸引了广大读者。
  1811至1812年,英国爆发了工人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1812年春,英国国会制定“编织机法案”,规定凡破坏机器者一律处死。2月27日,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为破坏机器的工人辩护,并严厉谴责政府当局对工人的残暴镇压。4月21日,他第二次在上议院演说,猛烈抨击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压迫和奴役政策。拜伦在国会的两次演说,还有他那些矛头指向反动当局的作品,使他与英国统治集团之间结下了不解的仇恨。1814年,他又因写诗嘲讽摄政王乔治,遭到了豪绅政客和御用文人的围攻。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俄、普、奥等国政府结成“神圣同盟”,力图在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扑灭各国的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此后数年中,拜伦成为欧洲各国进步势力反对“神圣同盟”的思想领袖。1816年春,拜伦的妻子米尔班克离家出走并要求分居。英国各种守旧势力便以此
  为口实,对拜伦再次汹汹围攻,规模之大,声势之猛,远超过1814年那一次。同年4月,拜伦便永远离开了英国。
  他先到比利时,凭吊了滑铁卢战场。然后溯莱茵河到瑞士,在莱蒙湖畔住了四个多月。在这里结识了雪莱夫妇,时相过从。雪莱的无神论和乐观主义,对拜伦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10月,拜伦从瑞士移居意大利,不久便与谋求意大利独立解放的秘密革命组织“烧炭党”发生接触。在此后的几年中,拜伦积极参与烧炭党反抗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活动,为党人草拟革命传单、宣言等文件。奥地利当局视拜伦为眼中钉,检查他的信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发行,派警察、暗探对他钉梢,甚至雇了刺客准备暗杀他。
  1816至1817年间,拜伦除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四章外,还写了《锡雍的囚徒》、《曼弗瑞德》和《贝波》等作品。从18l 8年开始,陆续写《堂璜》各章。1820至1822年,创作了《该隐》、《爱尔兰的万家生佛》、《审判的幻景》和《青铜时代》,还写了几部历史剧,包括《马里诺·法利埃罗》和《福斯卡利父子》等。
  1821年,烧炭党所组织的革命起义终归失败。此后,拜伦的注意力转向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他要求加入在伦敦成立的“英国支援希腊独立委员会”,并表示愿意亲赴希腊参战。得到委员会的同意后,他便把变卖庄园所得款项和稿费积蓄都捐献出来,支援希腊的独立事业。1823年7月中旬,他雇了一艘大船,带着炮两门、其他军械若干、马五匹、药品若干、西班牙币五万元,从意大利西海岸出发,前往希腊。8月3日到达希腊的凯法利尼亚岛,为军队的整顿、训练和作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1824年1月5日到达迈索隆吉翁,受到万人空巷的盛大欢迎。后来,他被希腊独立政府任命为希腊独立军一个方面军的总司令,致力于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重事务,十分紧张劳累,每天与士兵吃同样的伙食,和士兵一道参加军事操练。4月终囱操劳过度而病倒。迁延至4月18日,他自知不
  起,说:“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她,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财产,我的健康;现在,又加上了我的生命。此外我还能做什么呢?”4月19日逝世,年仅36岁。
  二
  在拜伦的大量作品中,这里只能择述主要的几种。
  《东方故事诗》六种(1813—1815)包括《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围攻科林斯》和《巴里西娜》,故事都取材干东方(西亚和南欧),充满了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显示了作者用诗体叙事的卓越才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此诗篇的主人公都是所谓“拜伦式英雄”——热情的、意志坚强的、高傲的、英勇不屈的,然而又是孤独的、阴郁的、个人主义的、与社会对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东方故事诗》既表现了拜伦决不调和妥协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他在欧洲革命低潮时期的彷徨、苦闷、怀疑和失望。
  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1809—1817)分为四章。第一、二章实际上是作者1809至1811年漫游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的诗体游记,其中歌颂了南欧人民反抗侵略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第三章是作者1816年旅居比利时和瑞士的见闻和感受。他在这一章中评论了欧洲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1815年拿破仑覆败以后欧洲历史新阶段的面貌。第四章主要是写意大利,表现了对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命运的关怀。第三、四章的写作时间比第一、二章晚了几年,在思想上和诗艺上都更加成熟了。诗剧《曼弗瑞德》(1816—1817)的故事发生于阿尔卑斯山,主人公住在深山古堡里,精神上充满痛苦,过着孤独而阴郁的生活,与各种超自然的神魔相接谈,傲慢地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在魔鬼面前,曼弗瑞德至死也丝毫不屈,这就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不同,而仍与《东方故事诗》中的“拜伦式英雄”相似。
  拜伦在1820至1821年间所写的几部历史剧,可以举出《马里诺·法利埃罗》(1820)为代表。此剧描写14世纪威尼斯总督法利埃罗企图推翻贵族寡头暴政而终归失败的事迹。剧中通过主人公如下一段独白,阐述了暴力革命的正义性:“用什么方法呢?目的崇高,任何方法都是合理的。人流出几滴血又算什么?这算不得人血,暴君流的血不是人血。暴君就像吃人的摩洛,①喝我们的血,他们把多少人送进了坟墓,到头来自己也被送进坟墓。”剧中还描写了两个忠心耿耿为争取人民权利而斗争的平民领袖。这个剧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已远非《东方故事诗》中那些个人主义的、孤独绝望的反抗者所能比拟。诗剧《该隐》(1821)同基督教圣经大唱反调,大胆指出:上帝(耶和华)是一个凶残邪恶的暴君,是世间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总根子。剧中赞美反抗上帝的该隐,赞美同上帝分庭抗礼的“恶魔”卢息弗,谴责在上帝面前恭顺服从的奴性,表现了反抗到底、决不妥协的叛逆精神。此剧受到歌德、雪莱等人的热烈称赞,雪莱说,此剧表明拜伦是“弥尔顿以后无敌的大诗人”。但英国贵族社会和教会则为之哗然,群起挞伐,谥拜伦为“恶魔”,大法官艾尔登也亲自出马,诋毁此剧。
  讽刺长诗《审判的幻景》(1821)揭露英国的反动统治者,特别是指斥死去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种种罪恶,说他是自由的头号敌人;并嘲讽给这个昏君唱赞歌的“桂冠诗人”骚塞。这首诗被认为是讽刺诗中的典范。
  长诗《青铜时代》(1822)以“神圣同盟”各国首脑在意大利维罗纳举行的会议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描绘了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法王路易十八、英国统帅威灵顿等人的肖像,严正斥责“神圣同盟”镇压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反动政策和措施,赞美反抗奴役、挣脱锁链的西班牙等国人民。一万六千余行的长诗《堂璜》(1818—1823)被公认为拜伦最重要的作品。因此,这里也以较多的笔墨,对《堂璜》
  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拜伦诗歌的时代背景、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避免提及本书的具体收录内容。 ---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 —— 浪漫主义的恢宏序章与永恒的叛逆之声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光芒万丈的巨匠之一,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他的名字与浪漫主义运动的巅峰紧密相连,其人生如诗,其诗歌如火,以无可匹敌的激情与桀骜不驯的个性,深刻地重塑了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化版图。 拜伦的诗歌创作横跨了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拿破仑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欧洲大陆正经历着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在这个旧秩序摇摇欲坠、启蒙运动理性之光渐趋内敛的背景下,拜伦的出现如同一声惊雷,他以其独特的“拜伦式英雄”形象,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一、浪漫主义的火焰与“拜伦式英雄” 拜伦是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摒弃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节制,转而颂扬个体的情感、自由的意志以及对自然伟力的崇敬。他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色彩、澎湃的激情和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批判。 他所塑造的“拜伦式英雄”——通常是孤独、忧郁、饱受折磨,却又拥有超凡魅力与高贵灵魂的贵族形象——成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这些英雄们蔑视世俗的虚伪与陈腐的道德规范,他们内心深处燃烧着对正义的渴望,却又被无法摆脱的宿命或过去的阴影所困扰。这种对“局外人”精神的深刻捕捉与歌颂,使得拜伦的作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能引起无数在压抑环境中挣扎的灵魂的强烈共鸣。 二、诗艺的革新与叙事的力量 在诗歌形式上,拜伦展现了惊人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他不仅精于抒情短诗的锤炼,更在长篇叙事诗的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将古典史诗的宏大叙事结构与现代浪漫主义的主观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 他的叙事诗往往情节跌宕起伏,场景转换迅速,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戏剧张力。在语言运用上,拜伦以其清晰、流畅、富有韵律感的笔触著称。他善于运用讽刺的幽默、尖锐的机智与深沉的悲剧感,使他的诗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他的诗歌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象、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与道德拷问。 三、对自然与自由的咏叹 拜伦对自然的描绘充满了崇高的敬畏感。在他笔下,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浩瀚无垠的海洋,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是与人物心灵产生共鸣的强大力量。这种对大自然的原始、狂野之美的赞美,体现了浪漫主义对超验世界的向往,也是对被工业文明和僵化体制所束缚的人类精神的一种解放。 同时,对“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其全部创作的核心主题。这份自由不仅是政治上的解放,更是心灵上挣脱一切世俗枷锁的渴望。他将诗歌视为反抗暴政、唤醒民众、捍卫个人尊严的武器,这也是他最终投身于希腊独立战争并英年早逝的根本动因。 四、跨越时代的文化遗产 拜伦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诗歌不仅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更为欧洲大陆的文学发展,特别是法国、德国和俄国的浪漫主义浪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从普希金到雪莱,从福楼拜到狄更斯,后世无数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曾在他宏大的诗歌世界中汲取养分。 阅读拜伦的诗歌,如同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心跳,感受一种不朽的激情,并重新审视那些关于个体价值、社会责任以及永恒真理的终极追问。他的作品,以其澎湃的生命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至今仍保持着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本诗选所承载的,便是这位不朽的诗人留给世界的,那份关于反抗、关于美、关于深沉孤独的永恒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拿在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之后,发现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一扇通往浪漫主义巅峰时期的传送门。我通常不习惯在阅读时做太多笔记,但这本书却让我忍不住在脑海中不断地画重点——尤其是那些描绘自然景象的段落,拜伦笔下的山川湖海,永远不是宁静的背景,而是承载着主人公巨大悲剧色彩的舞台。他的景物描写总是带着一种毁灭性的美感,与人的内心挣扎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那种翻译的“克制感”,优秀的译者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完全翻译的,他们选择保留那种异质感,让读者意识到这毕竟是另一种语言的杰作。这种处理方式,反而使得作品的陌生化魅力更加突出,需要我们更加专注地去解码。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速消费信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挑战,但对于渴望深度交流的读者,它绝对是宝藏。

评分

阅读这本诗集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拜伦的诗歌中那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我”的极度关注,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它撕开了我们对于“完美人生”的幻想,直面那些黑暗、不被接纳、却又无比真实的情感。这本选集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拜伦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孤舟”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英文原版和中文译本的对照,让我得以进行一种深层次的“双语心流”体验,既享受着原文的音乐性,又能立刻领会到其思想内核,这种学习和欣赏的双重价值是极高的。如果你期望从中找到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那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想与一位伟大的、充满争议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那么,这本选集绝对是为你准备的。它让你感到痛苦,却也让你感到被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种“经典名家名译”的组合有些疑虑,担心译文会显得过于陈旧或者矫揉造作,最终削弱了拜伦原有的野性。然而,这本选集成功地在“古典的庄重”和“现代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拜伦的诗歌主题常常游走在激情与理智的边缘,这本诗集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摇摆不定。每一首诗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舞台独白,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甚至会大声朗读其中的片段,体会那种古老诗歌特有的韵律结构,这对于提升英语的语感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对比着中文翻译,你会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双关语和文化典故时,所付出的心力是何其巨大。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浏览的读物,它要求你放慢脚步,品尝每一个分句,如同品味一坛陈年的烈酒,回味无穷。

评分

老实说,在拿起这本《拜伦诗选》之前,我对这位“ e 拜伦大人”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个叛逆、风流的标签。但翻阅这些精选的作品后,我才真正领略到,他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灵魂。这本选集在编排上似乎很用心,没有一股脑地堆砌那些长篇大论,而是挑选了最能体现拜伦不同创作阶段和主题的片段。我反复品读着那些关于流浪、爱恋与失落的诗句,它们像一把把锋利的冰锥,刺穿了现代社会那种虚伪的温情面纱。英语原文与译文并置的排版方式,是这种诗集最体贴的设计。它让我有机会去对比、去揣摩,去体会翻译者在保持忠实与重塑美感之间的艰难抉择。说实话,有些段落,我甚至会放弃阅读译文,单纯沉浸在那原始的英文音韵之中,感受那种强烈的节奏感和词汇的原始力量。这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体,既能满足学术上的考据需求,又能提供纯粹的审美愉悦。

评分

这本诗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迷雾缭绕的古老图书馆里,不经意间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羊皮卷。拜伦的文字,尤其是这些精选的篇章,带着一种近乎宿命般的浪漫与颓废,让人沉醉其中,仿佛能嗅到十九世纪初欧洲贵族沙龙里的烟草和香水味。我尤其欣赏那种强烈的个人情感的抒发,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俗的蔑视,简直是刻在了血液里。翻译的质量也是一个惊喜,它没有生硬地去“解释”诗歌,而是努力去捕捉原作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微妙的韵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经典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冲击力。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流放”,被带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矛盾和宏大叙事的世界。每一次呼吸都似乎与诗人的心跳同频,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的文学作品可以比拟。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也犒赏着那些愿意深入探究的人,让你在字里行间挖掘出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情感暗流。

评分

正版,好书,内容很好,性价比很高,名师推荐,印刷一流,赞一个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伟大的诗人

评分

京东自营的东西一直有保障…也放心

评分

英汉对照,便于理解体会,很不错!

评分

奇好

评分

还没读,应该不错

评分

这书好像是盗版的 单词都错了

评分

Hhhhhhhhhhhhhh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