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物 [Polymer Blends:A Comprehensive Review]

聚合物共混物 [Polymer Blends:A Comprehensive Revie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劳埃德 M.罗伯逊(Lloyd M.Robeson) 著,杨卫民 等 译
图书标签:
  • 聚合物共混物
  • 共混
  • 聚合物
  • 材料科学
  • 材料工程
  • 复合材料
  • 相图
  • 相容性
  • 性能
  • 加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256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011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olymer Blends:A Comprehensive Review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5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聚合物共混物》从聚合物共混物的基础、聚合物共混物的类型、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及研究、聚合物共混新技术等方面对聚合物共混物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聚合物共混物广泛的应用领域,是一本较全面的聚合物共混物领域的参考著作。适合从事聚合物研发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概述
1.2 历史回顾
1.3 本书预览
1.4 定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基础
2.1 热力学关系
2.1.1 混合熵
2.1.2 混合焓
2.1.3 Flory-Huggins理论
2.1.4 状态理论方程
2.2 相行为
2. 2.1 相容性混合与不相容性混合
2.2.2 旋节线分解、成核和生长
2.3 溶解度参数理论
2.4 特殊相互作用
2.4.1 氢键作用
2.4.2 偶极一偶极相互作用
2.4.3 离子一偶极和离子一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2.4.4 其他特殊相互作用
2.5 平均场理论和分子间排斥作用的概念
2.6 关联模型
2.7 界面效果
2.8 预测聚合物相行为的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增容方法
3.1 相互作用基团的具体叙述
3.2 原位聚合增容
3.3 三元聚合物添加剂(非反应)
3.4 反应增容
3.4.1 反应挤出增容(单程挤压)
3.5 互穿网络聚合物
3.6 相间的交联
3.7 嵌段共聚物添加剂
3.8 聚合物一聚合物之间反应
3.9 其他兼容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类型
4.1 共混物的制备/加工方法
4.2 弹性体共混物
4.3 弹性体(低TR)一高模量(高TR)冲击改性聚合物共混物
4.4 结晶型聚合物共混物
4.4.1 结晶聚合物一无定形聚合物共混物
4.4.2 结晶一结晶聚合物共混体
4.4.3 同构聚合物共混物
4.5 聚烯烃共混物
4.6 工程聚合物共混物
4.6.1 聚苯醚共混物
4.6.2 芳香聚碳酸酯的共混物
4.6.3 聚芳酯的共混物
4.6.4 聚芳醚酮的共混物
4.6.5 芳香聚砜的共混物
4.6.6 聚酰胺的共混物
4.6.7 基于聚酰亚胺聚合物共混物
4.6.8 聚苯硫醚基共混物
4.6.9 相容工程聚合物共混物
4.7 乳液共混物
4.8 液晶聚合共混物和分子复合材料
……
第5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
第6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研究
第7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商业应用
第8章 聚合物共混新技术
附录
现代化学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高分子合成与结构调控 图书简介 书名:现代化学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高分子合成与结构调控 ISBN(虚拟):978-1-888-999-00-1 出版方(虚拟):前沿科学出版社 页数:约 850 页 定价:RMB 398.00 --- 核心主题: 本书深度聚焦于高分子科学领域中,从分子层面设计、合成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并精确调控其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旨在为高分子化学、材料工程、应用物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资深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验方法论。 --- 第一部分:新型单体设计与可控聚合策略 本部分旨在解析现代高分子合成化学的最新突破,强调“自下而上”的分子设计理念。 第一章:先进单体库的构建与功能化 本章详细探讨了具有特殊反应活性或固有功能的单体的设计原则。重点内容包括: 1. 拓扑结构单体: 具有环状、螺线管或树枝状骨架的单体,如何通过其空间位阻影响聚合过程和最终链构象。 2. 多重反应性位点单体: 设计含有正交保护/去保护基团的单体,实现分步、序列化的聚合反应,这是构建复杂拓扑结构(如星形、刷形聚合物)的基础。 3. 生物相容性与刺激响应性单体: 探讨含有离子对、pH敏感基团、光响应基团(如偶氮苯、螺吡喃)的单体在水相或温和条件下的聚合行为,为生物医学材料的开发奠定基础。 第二章: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CRP)的精细化控制 尽管CRP技术已成熟,本章着重于提升其在复杂体系中的鲁棒性和精确性。 1. 无金属催化的CRP机制: 深入分析光氧化还原催化(Photo-ORP)聚合体系,特别关注其在无氧、无金属残留要求下的应用潜力,如生物植入物涂层。 2. RAFT/ATRP的链转移与链终止平衡: 探讨在高浓度、高转化率条件下,如何通过调节链转移剂(CTA)或配体浓度,有效抑制副反应(如偶联、脱硫醇),实现分子量数均分散度(Đ)的极限控制($Đ < 1.10$)。 3. 原位监测与反馈控制: 介绍基于光谱学(如IR/Raman)的实时聚合进程监测技术,以及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对进料速率和温度进行实时反馈调控的闭环系统,确保分子量梯度的精确性。 第三章:缩聚与开环聚合的动力学优化 本章涵盖了非自由基聚合领域中,如何通过催化剂工程和反应条件优化来控制聚合拓扑。 1. 高选择性催化剂设计: 针对聚酯、聚酰胺等缩聚反应,介绍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和基于单原子位点(Single-Atom Catalysts, SACs)的催化体系,以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并降低反应温度。 2. 高分子量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深入讨论在缩聚反应中,如何克服平衡限制和副反应(如脱羧、异构化)对高分子量($M_n > 500,000 ext{ g/mol}$)合成的制约,特别是溶剂效应和高稀释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3. 活性开环聚合(ROP)的拓扑控制: 详细分析关于内酯、环碳酸酯等单体的ROP,侧重于如何利用特定的引发剂/催化剂组合来控制链增长的立体选择性(立体规整性)以及生成支化结构。 --- 第二部分:先进结构调控与形貌工程 本部分从高分子链的初级、次级到三级结构,系统阐述如何通过结构工程实现宏观性能的定制化。 第四章:链拓扑结构与流变学行为 本章的核心是理解高分子链的几何形状(线性、支化、环状、梳状)如何决定其在溶液和熔体状态下的流变特性。 1. 星形与超支化聚合物的剪切稀化: 研究高分支度和高接枝密度对熔体粘度、屈服应力和应力松弛时间的影响,重点分析其在3D打印和高性能润滑剂中的应用潜力。 2. 拓扑纠缠与扩散动力学: 运用“蛇形运动”模型和“粘性链段”理论,结合小角X射线散射(SAXS)数据,量化不同拓扑结构间的缠结密度,并预测其对气体渗透率和机械模量的影响。 3. 动态网络构建: 介绍可逆化学键(如Diels-Alder反应、硫醇-烯点击反应)在构建自修复或应力响应性动态交联网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控制网络弛豫时间($ au_r$)。 第五章:界面与自组装:超分子结构控制 本章侧重于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力(氢键、π-π堆积、疏水作用)来驱动高分子自下而上组装形成有序的超分子结构。 1. 嵌段共聚物的相分离热力学: 深入探讨Flory-Huggins参数($chi$)与链段长度比($f$)如何精确调控双嵌段、三嵌段及多嵌段共聚物在不同尺度下的微相分离形貌(层状、圆柱状、球状)。 2. 界面工程与表面活性: 研究如何设计具有明确亲/疏水区域的聚合物,利用界面张力引导其在液-液或固-液界面处的定向排列,例如在乳液聚合或薄膜沉积中的应用。 3. 定向自组装与模板化: 介绍利用外加场(如电场、磁场)或表面刻蚀技术,诱导聚合物微相结构从随机分布转变为高度各向异性的有序阵列,特别是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前景。 第六章:高分子固态结构与机械性能关联 本章连接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晶度、取向度和宏观力学响应。 1. 结晶动力学与晶体形态: 详细分析球晶的生长速率、晶体核化密度以及不同晶型($alpha, eta, gamma$相)对材料韧性、耐热性的影响。引入冷结晶动力学(Avrami方程)的高阶修正模型。 2. 高分子拉伸取向与双轴拉伸: 阐述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拉伸比、温度和速率,实现分子链沿拉伸方向的取向,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抗拉强度,并分析其对双折射率的影响。 3. 塑性变形与断裂韧性: 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分子链滑动、位错运动和微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重点讨论如何通过引入交联点或增强相来有效“钉扎”链段,提高断裂能。 --- 第三部分:功能导向的先进应用体系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展示结构控制如何转化为尖端应用。 第七章:高分子电解质与离子传输 本章聚焦于作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核心材料的高分子电解质的研究。 1.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SSEs)的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嵌段共聚物(如聚氧化乙烯基体系)的微相分离结构来设计高离子导电通道,优化阴/阳离子传输的选择性,减少电化学极化。 2. 高分子燃料电池膜(PEMs): 分析磺化聚苯硫醚等高阶结构聚合物的质子传导机理,重点解决在高温、低湿环境下的体积膨胀和机械稳定性问题。 3. 离子凝胶与电化学传感: 研究如何通过引入无机纳米填料或物理交联,构建具有高粘弹性的离子凝胶,用于柔性电极和生物电信号采集。 第八章:响应性智能高分子材料 本章探讨高分子系统对外界刺激(光、热、电、磁)的快速、可逆响应机制。 1. 光驱动形变高分子网络: 深入解析含偶氮苯基团聚合物的顺/反异构化诱导的宏观形变(如致动器和人工肌肉),关注其响应速度和疲劳寿命。 2. 温敏与溶剂响应性: 基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体系,研究临界溶解温度(LCST)附近的精确调控,以及在溶液中构建“智能”纳米颗粒和微凝胶的机制。 3. 电活性聚合物的界面效应: 探讨用于有机电子器件(如OFETs、OLEDs)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掺杂(氧化还原)过程,以及其薄膜形貌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决定性影响。 --- 总结与展望: 《现代化学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高分子合成与结构调控》不仅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梳理,更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技术蓝图。本书的结构旨在培养读者从分子层面思考材料性能的系统能力,强调精确合成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开发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先进高分子材料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说实话,给我一种非常“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感觉,简洁到有点冷峻。我翻阅了关于界面粘附力与增容剂作用机制的那几章,那部分内容无疑是详实的,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表征手段,什么透射电镜的图像解析、动态力学分析(DMA)的峰值移动等等,应有尽有。但奇怪的是,它在解释这些复杂现象背后的“直觉”时,却显得有些晦涩。举个例子,关于动态硫化共混物的制备,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剪切速率下动态交联网络形成的精细控制,以及这种控制如何影响最终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和疲劳寿命。然而,书中对此的描述偏重于相态分离的临界条件,而不是操作参数的优化路径。这就像是给了你一张极其精确的地图,但没有告诉你哪条路风景最好,哪条路最快。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快速解决当前生产中遇到的乳化不稳定的“小窍门”或者“经验法则”,但这本书似乎坚决抵制这种“捷径”思维。它要求你从最基础的自由能变化去理解为什么会不稳定,这种深度固然可贵,但在我需要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显得有些“过于深入”了。因此,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在实验室的理论攻坚阶段使用,而不是车间现场的快速决策参考。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有一种强烈的“纵向”深入感,但“横向”的拓宽性稍显不足。例如,它花了大量的笔墨讨论了共混物在拉伸、剪切等经典力学荷载下的行为,对这些经典力学模型的推导和验证非常到位。但是,当我试图寻找与冲击韧性、蠕变性能,或者更进一步,与高分子电解质共混物在电化学器件中的应用探讨时,内容就变得非常分散和简略了。特别是涉及到那些新兴的、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比如自修复材料中的共混体系,或者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导电墨水共混物,这本书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系统性的介绍。这让我觉得,尽管它声称是“综合综述”,但其“综合”的范围似乎更多地停留在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经典高分子物理研究范畴内。对于我们这些关注前沿热点和跨界应用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石,而非指引未来方向的灯塔。我需要额外阅读大量的近期期刊文章,才能把书中的基础理论与当前的研究热点衔接起来。

评分

我最想强调的一点是,这本书对于“共混物”这个概念的界定似乎偏向于宏观层面上的两相或多相分离体系,而在对“分子链拓扑结构”影响的讨论上,深度略显不足。比如,对于大分子链段的缠结密度、超支化聚合物与线性聚合物的共混行为差异,以及这些拓扑因素如何影响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非线性变化,书中虽然有所提及,但往往是一笔带过,没有像讨论界面能那样深入到具体的模型建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聚合过程(比如RAFT或ATRP)来设计具有特定链长和拓扑结构的单体,然后利用它们来调控最终共混物的性能。这本书更像是对“混合”这一行为的物理化学描述,而不是对“分子工程”如何实现性能飞跃的指导。如果读者期待的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出具有特定微结构的复杂聚合物体系的指南,这本书提供的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建议会比较有限,更多的是对现有体系性能的解释和归纳。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客观,几乎没有丝毫的情感色彩或主观倾向性,这在科学著作中是优点,但在阅读体验上却构成了一种挑战。它的论证逻辑链条是完美无瑕的,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文献支撑,但这种极致的客观性使得内容读起来有些干燥乏味,缺乏对研究历程中那些“Aha!时刻”的描绘。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某个经典实验设计如何推翻了早期错误假设的生动描述,或者作者团队在某个复杂体系中取得突破时的思考过程。然而,书中给出的都是标准化的、去除了所有“人为痕迹”的结论陈述。这使得它在作为入门读物时,可能对初学者不太友好,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趣味性来激发他们持续深入的兴趣。对于我这样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虽然我能跟上它的逻辑,但长时间阅读下来,确实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专注,因为它提供的“钩子”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知识点的堆砌和梳理。

评分

拿到这本《聚合物共混物》时,我其实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综合综述”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意味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超出我的日常接触范围。我主要关注的是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层面,比如包装和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对基础理论的探究兴趣更多集中在如何用理论指导实验,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导。这本书的开篇部分,虽然清晰地勾勒出了共混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但立刻就深入到了相容性理论的细节,比如Flory-Huggins理论的数学推导和偏离,这对我来说,确实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消化。我原以为会花更多篇幅在实际的加工工艺,比如双螺杆挤出中的熔融行为和分散效果上,但书中似乎更侧重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微观视角。我尤其发现,对于一些新型的生物基聚合物或者功能性纳米填料的引入,书中给出的案例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经典体系(如PS/PMMA, PC/ABS)的深入分析。这让我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关于提高阻燃性能和降低界面张力的项目时,感觉有点“力不从心”,需要不断地跳跃章节,去寻找那些与实际操作更贴近的描述。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教科书,适合那些想深入研究共混物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内在联系的科研人员,对于我这种应用型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更高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驾驭。

评分

东西很好,活动价,超值

评分

1.2 j3.l2 m结晶一结晶聚合物共混体 聚合物共混物的商业应用 2.2.2 3s.4 结晶一结晶聚合物共混体 液晶聚合共混物和分子复合z材料 Flory-HDuggCins理论 增容G方法 4.3 基于聚酰亚胺聚合物共混物 定义 偶极一偶极L相N互作用 互穿网络聚合物 4.6.4 参考文献 其他特S殊相互作用 共混物的制备/W加工方法 4.7 热Y力学关系 a参考文献 结晶聚合物一无定形聚合物共混物 f附录 2.3 相间的交联

评分

The commodity is very good. It&amp;#039;s my faverate style.

评分

内容尚可,深度尚欠,感觉是贵了点

评分

价格偏高

评分

The commodity is very good. It&amp;#039;s my faverate style.

评分

本人从事聚合物共混物的教学工作,这本书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与价格相差太多,这书不值这个价

评分

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聚合物化学图书,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