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大型係列叢書。該叢書是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特彆項目“新疆曆史與現狀綜閤研究”(簡稱“新疆項目”)子課題的科研成果。該叢書的調查範圍包括新疆、西藏、內濛古、寜夏、廣西五個民族自治區和雲南、吉林、黑龍江三省,共計100個邊疆村落。
《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黑龍江捲(第一輯)》包括黑龍江四個調研村落,分彆是綏芬河市阜寜鎮建新村、穆棱市興源鎮東村、寜安市渤海鎮江西村、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鄂族新村。作者們根據四個村落的特點,對它們進行瞭整體概括,從科學發展觀齣發,總結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這些村落的政治、社會、經濟、民族、宗教、文化等的變遷及現狀,展示瞭一個邊境村寨的過去和現在的風貌。
《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黑龍江捲(第一輯)》由厲聲擔任主編。
內頁插圖
目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第二品 善現啓請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第八品 依法齣生分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
第三十品 一閤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附錄
精彩書摘
隻有佛法纔能令人解脫生死,不受輪迴之苦,尤其是大乘菩薩瞭義正法,更是無上深妙,能夠廣泛利益無量眾生。譬如《金剛經》即是宣說無上甚深之法界實相般若經典,若是助印此經,如同書寫、信受此經之法義,亦即是受持;讀誦此經,利人利己,加上如法為人解說,都是殊勝之法布施。
然而多年來,大乘瞭義經典地位岌岌可危,因有佛門弘法者公然否定為“非佛說”故。再者,大乘瞭義宗門正法之實質,已被眾多錯悟之修行者所說之邪見混淆,在眾口鑠金之下,大乘菩薩法之根本幾為諸多邪見所湮沒。如此邪法之布施,非但毫無功德可言,亦令眾生所求解脫遙遙無期。此諸重罪,絕非任何以邪見誤人之修行者所堪承擔,一切以邪見誤導眾生之弘法者,應該及時修正,速謀補救纔好。
……
前言/序言
中華民族有著數韆年的文明曆史,創造瞭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顯示齣中華文化的深厚根基,給人類留下瞭豐富的精神財富。它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髓,它塑造瞭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資源,它開啓心智,滋潤生命,陶冶人格,塑造靈魂。
開捲有益,忙碌中的人們閑暇之時,最應該用傳統國學來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用先人的哲思來滌蕩自己忙碌的心靈。堅持著閱讀的愛好,在潮流文化的強大攻勢下,讓傳統文化永駐我們的心田。“復興國學,從根本上講,是復興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們要斟選傳世經典著作中最最經典的部分來讀,要以開放的胸襟和燃燒的激情去承接古人的經典大論與哲思華章,以自豪而不狂妄,執著而不僵化的精神風貌來直麵當今社會的競爭與挑戰。
為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幫助讀者深刻瞭解我們的曆史與文化,用經典曆史文學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同時使國學得到承傳,得以弘揚光大,我們精心編排瞭本書,文章中為瞭便於讀者理解和領會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我們選取瞭與正文相契閤的插畫,將插畫與正文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
本書選取瞭國學經典著作中很多優秀的作品及資料,博采各類經典作品的長處,並有所創新,以使得本書風格迥異、卓然超群,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全新感受。
由於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不盡之處,懇請讀者朋友們提齣寶貴意見,在此深錶謝意。
《心經》:照破五蘊,通往解脫的智慧之光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經典中篇幅最短、流傳最廣、影響深遠的一部。它濃縮瞭般若經典的精華,以簡練的文字,直指人心,揭示瞭宇宙人生的究竟實相,為眾生指明瞭通往解脫的道路。這部經文雖然字數不多,但其內涵卻博大精深,字字珠璣,值得我們反復品味,深入體悟。 一、 緣起與結構:緣起法的智慧展現 《心經》的開篇即點明瞭其核心思想——“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裏的“觀自在菩薩”,指的是觀世音菩薩,他在甚深的般若智慧的照耀下,體悟到瞭“五蘊皆空”的真理,從而超越瞭世間的一切痛苦。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即觀照自身,自在無礙。觀自在菩薩不僅是慈悲的象徵,更是智慧的化身,他以無礙的智慧,觀照一切現象,洞悉其本質。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行深”意味著深入地實踐和體悟。“般若”是梵語,意為智慧,並非世俗的知識或聰明,而是洞察一切事物本質的根本智慧。“波羅蜜多”也是梵語,意為“彼岸”,即超越生死輪迴的解脫彼岸。閤起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深入地實踐和體悟,以究竟的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構成我們身心世界的基本要素,包括色(物質)、受(感受)、想(思想)、行(意誌)、識(意識)。“皆空”並非指虛無不存在,而是指它們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是因緣和閤而生,依條件而存,沒有獨立的、永恒的實體。《心經》在此揭示瞭“無我”的真理,我們的身心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我”,而是不斷變化的五蘊聚閤體。 度一切苦厄: 當我們體悟到五蘊皆空,瞭達“無我”的真相,就不會再執著於虛妄的自我,也就不會再被無盡的煩惱和痛苦所睏擾。由此,便能超越一切苦厄,獲得真正的解脫。 《心經》的結構非常精煉,雖然篇幅短小,但邏輯嚴謹。它以觀自在菩薩的實踐為起點,引齣瞭般若智慧的核心——“五蘊皆空”。隨後,通過否定一係列概念(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乃至意識界、無明乃至老死、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層層剝離我們對實有的執著,最終迴歸到般若波羅蜜多的本質。 二、 核心教義:空性與無我的深刻揭示 《心經》最重要的教義便是“空性”(śūnyatā)和“無我”(anātman)。 空性: “空”並非虛無,而是指一切現象的“無自性”。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聚閤而成的,隨著條件的改變而變化。這種“無自性”的本質,就是空性。例如,一張桌子,它是由木材、釘子、膠水等組閤而成,如果沒有這些因緣,桌子就不存在。同時,桌子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損耗、變形,最終消失。它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桌子”的本體。 無我: “無我”是基於空性而産生的。既然構成我們身心的五蘊都是因緣生法,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那麼我們所執著的那個“我”,也隻不過是五蘊聚閤的假相。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獨立的“我”存在。我們對“我”的執著,是産生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心經》通過否定一係列的概念來闡釋空性與無我。例如: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否定瞭我們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實有執著。這些感官和它們所能感受到的對象,都是因緣和閤而産生,並非恒常不變。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對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的否定,進一步強調瞭所有認識過程的虛幻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對十二因緣(緣起鏈)的否定。十二因緣是佛教解釋生死輪迴的機製,從無明到老死,環環相扣。否定十二因緣,就是否定瞭生死輪迴的必然性,也否定瞭我們對生死煩惱的執著。 “無苦集滅道”: 這是對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否定。四聖諦是佛教的核心教義,揭示瞭苦的本質、苦的來源、苦的熄滅以及通往熄滅苦的道路。否定四聖諦,並不是否定苦的存在,而是否定瞭苦作為一種實體,以及四聖諦作為一種固定不變的真理。其真正的含義在於,當我們體悟到空性,苦的根源——執著便會消失,苦自然也就熄滅瞭。 “無智亦無得”: 這句話更是將空性與無我的智慧推嚮極緻。如果一切法皆空,那麼所謂的“智慧”和“證悟”也同樣是因緣生法,沒有實體。這裏的“無智”並非指愚癡,而是指超越瞭“有智”和“無智”的分彆。“無得”也並非指一無所得,而是指超越瞭“有所得”和“無所得”的執著。 《心經》的精髓在於“破執”。它通過否定一切世俗的概念和執著,引導我們迴歸到最根本的實相。當我們瞭達一切皆空,便能放下對名利、情愛、我慢等一切虛妄的追求,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三、 般若實相:超越生滅的究竟涅槃 《心經》的結尾,通過對“咒語”的贊嘆,進一步升華瞭般若智慧的功德。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一係列的否定,最終導嚮瞭“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無罣礙”: 當我們體悟到一切皆空,便不再有任何牽掛和束縛,心靈變得自由自在。 “無有恐怖”: 恐懼往往來源於對未知和失去的擔憂,而當瞭達“無我”和“空性”,對一切的執著便會消失,自然也就無所畏懼。 “遠離顛倒夢想”: 眾生常常活在顛倒的認知中,將虛幻視為真實,將無常視為永恒。體悟般若智慧,能夠糾正這些顛倒的認知,如夢初醒。 “究竟涅槃”: 涅槃是佛教解脫的最高境界,意味著熄滅煩惱、超越生死、獲得究竟的安樂。 “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是《心經》的“心咒”,也是其精髓的總結。 揭諦揭諦(gate gate): 去吧,去吧!意為精進不懈地修行,嚮前邁進。 波羅揭諦(pāragate): 到彼岸去吧!意為超越生死輪迴,到達解脫的彼岸。 波羅僧揭諦(pārasaṃgate): 一起去彼岸吧!意為不僅僅自己修行,還要帶領一切眾生共同修行,共同到達彼岸。 菩提薩婆訶(bodhi svāhā): 覺悟圓滿,速得成就!意為迅速證得究竟的覺悟,圓滿成就佛道。 這個咒語,是《心經》的精華所在,是實踐般若智慧的動力和指引。它鼓勵我們不斷精進,勇猛精進,不僅自己解脫,還要普度眾生,最終證得圓滿的佛果。 四、 實踐意義:照破煩惱,安頓身心 《心經》的智慧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境遇,都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心經》的教義,來照破內心的煩惱,安頓身心。 認識無常,減少執著: 當我們明白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包括我們的身體、情感、財富、名譽,就不會對它們産生過度的執著。當失去時,能夠坦然接受;當擁有時,能夠珍惜而非占有。 洞悉因緣,培養慈悲: 瞭達一切都是因緣和閤而生,我們與他人、與世界都緊密相連。這有助於我們破除我執,培養對他人的慈悲心和包容心。 保持正念,減少分彆: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不被虛妄的念頭所迷惑,不輕易起分彆心,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待事物,做齣明智的判斷。 麵對睏境,獲得力量: 當遇到睏難和挫摺時,體悟“五蘊皆空”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煩惱的虛幻性,減輕內心的痛苦,從而更有力量去麵對和解決問題。 追求智慧,實現自在: 最終,《心經》引導我們追求的,是超越一切分彆和執著的究竟智慧,是一種心無罣礙、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 《心經》如同一盞明燈,照破我們內心的黑暗,引領我們走齣煩惱的迷宮,走嚮光明解脫的彼岸。它的智慧,是曆經韆百年來無數修行者驗證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入學習、細心體會,並在生活中實踐。每一次的誦讀、每一次的思索、每一次的體悟,都將是我們離究竟涅槃更近一步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