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性别视角,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社会文化的关系,跳出国家观的体育史窠臼,兼采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呈现西方体育传人后女子的新观念和新行为,如何在公众舆论、学校教育、学生生活、运动竞赛、观众反映、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等层面产生意义。本书试图给近代中国的体育史一个性别的诠释,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历史的认识,也让体育史、妇女史和近代中国史得以互证互补。
作者简介
游鉴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近史所口述史组召集人。著有《近代中国女子的运动图像:1937年前的历史照片和漫画》、《她们的声音:从近代中国女性的历史记忆谈起》等书,并参与主编了《中国妇女史读本》。
精彩书评
本书作者透过丰富的史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联手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极好的分析。书中对于线性进步观点、族群分立,或“女性自己的声音”等研究取径,都提出了批判性的检讨。为近代妇女史研究另辟蹊径,值得重视。
——吕芳上
本书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对学界了解此一时代及其中的性别意涵贡献良多。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
——李贞德
学界较多探讨“妇女运动”史,而较少关注妇女“运动”史。游教授将视角投向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国族命运与社会文化意涵,所呈现的,并非单一的女子体育史,而是从多层丽描画出的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
——王奇生
这本书选择中国大陆输入女子体育教育先行区之一的华东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地区近代女子学校在近代女子体育教育领域的办学实践、示范的功能,再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初创期的成长印迹。
——罗苏文
目录
《中国社会文化史丛书》弁言
简体版序
自序
导言
第一部 舆论、体育政策与校园文化
第一章 众声喧哗的女子体育观
第一节 以国家民族为中心的女子体育观
第二节 从健康美出发的女子体育观
第三节 就性别差异看女子体育
小结
第二章 学校政策与女子体育
第一节 各自为政的体育教学
第二节 求同存异的体育教学
第三节 培养专业人才的体育学校
小结
第三章 女学生的体育生活
第一节 体能运动走入学生生活
第二节 体能运动走向校外
第三节 从运动看女学生的反应
小结
第二部 媒体、社会大众与女子运动竞赛
第四章 新闻媒体与女子运动竞赛
第一节 运动场上的形形色色
第二节 运动场外的花花絮絮
第三节 侧写明星女运动员
第四节 直击观众百态
小结
第五章 广告与艺术文化中的女子运动
第一节 广告运动/运动广告
第二节 漫画女子运动/女子运动漫画
第三节 电影、歌曲与女子运动
小结
第六章 社会大众品评下的女子运动竞赛
第一节 女性参与运动竞赛的意义
第二节 运动员产生的问题
第三节 运动员的待遇、品德和形象
第四节 对观众的批判
第五节 拟男运动与男女共同运动的论辩
小结
结论
征引书目
图片来源
索引
精彩书摘
到1920年代,华东地区的球类运动比往昔更加活跃。一方面,体操科在1923年改称体育科,球类运动正式列入教学课程中;另一方面,女校或校际之间,经常举办球类竞赛,女子球类运动从投掷表演,提升到竞赛层次。同时,1923年的远东运动会和第二年的第三届全运会,都有女子球类运动表演,因此,女子球类运动的发展成为无法抵挡的趋势,体操运动不再一枝独秀。
整体而言,在“体操科”时代,女子体育才刚推动,各个女校的体能教学,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虽然体操运动是教学重点,但游戏、舞蹈乃至球类运动,都曾出现在女校的体育活动中。这除了和学校的政策有关之外,体育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影响女子体育的走向,特别是体育师资缺乏的这个时代,女子体育的内容或教学方式更是五花八门。
三、各显神通的体育老师
早期不管是男校或女校都面临找不到体育老师的问题,为了配合“尚武”的体育精神,不少男学校聘请军人充当体育老师。这些教师根本没有西方体能的知识,是以制式教练代替体育,再加上军人素质良莠不齐,连兵痞流氓也乘机混入体育师资的行列,因此,一般对体育教师的定义是“不学无术”、“品行不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曾在军界服务的袁同畴,记得念小学时(民国初年),学校就在村里的关岳庙内,并隔出两间教室,让他们上课;体操课便是由一位武秀才教他们各种动作,像是立正、稍息、开步走等。
对女校而言,在女子教育才萌芽的阶段,要聘请专业女老师,是很不容易的事,而能够教授体育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体育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之外,体育老师的性别也往往无法限制。例如,在男女共学的学校,主要由男性教导体育,曾宝荪(曾国藩的曾孙女)记得,1903年在长沙的自家私塾读书时,教他们英文和体操的上海制造局学生,曾为私塾的男女学童订制操衣,每天四点钟放学后,教他们做十几分钟的瑞典柔软操,她和两位表姊妹没有排斥,还因为有操衣穿,感到有趣。女革命家沈亦云就读蒙养学堂时,则是由一位曾在小学教书的张仰枫老师,带着他们做捉迷藏、抢四角的活动。
此外,不是所有的学堂,都能聘请到体育老师,有的私设学堂干脆找自家人来充数。例如,蔡畅母亲办观音阁女学堂时,蔡畅便担任音乐和体育课程,教女学生唱歌、跳舞,还教她们列队、跳绳、体操等。因为是自家人充当教师,对老师的性别也就没有特别要求,丰子恺在杭州求学时,每逢假期返家,便到姐姐开办的振华女校(位在浙江桐乡县)教唱歌和体操。
前面的四个例子,呈现了体育师资良莠不齐,也显示女子体育教学的分歧。倡导女子体育初期,除了请国人传授体育之外,为了吸取先进国家的体育经验,延揽外籍老师教授体操,成为一种风气。在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的记忆中,1912年,她就读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时,体操课是由一名石井的日本女教师担当。而早在清末,学部就曾通令各校的英文、绘图、体操课程,延聘美国教会女士充任。
……
前言/序言
《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并非关于一个虚构的古代王国的史诗,也不是一本探索遥远星系的科幻小说。它更不是一本揭示古老诅咒如何破灭的悬疑惊悚作品,也无关乎魔法学院里年轻巫师的成长历程。同样,这本书也绝非描绘现代都市里激烈商业竞争的商战小说,更不是关于一款热门电子游戏的攻略指南。它更不涉及古代帝王将相的权力斗争,也并非一本关于烹饪的食谱大全,更不是一本讲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园丁的实用手册。 这本书的旨趣在于深入考察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变迁,并将其聚焦于一个 hitherto 鲜少被细致探讨的领域——女子体育。其核心议题并非是关于虚构的人物或纯粹的理论推演,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和分析,来呈现近代华东地区(大约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周边区域)在1895年至1937年这一关键历史断代中,女性身体与体育活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我们所要追溯的,是一段女性身体的“再发现”与“再定义”的过程。在此之前,传统中国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认知和定位,往往受到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强调“藏”“敛”与“柔顺”。女性的身体更多地被视为家庭和生育的载体,其活动空间和展现方式受到严格的限制。然而,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思想与文化的涌入,以及中国自身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性别观念开始受到挑战。 本书的研究对象——女子体育,正是这一挑战的生动体现。1895年,庚子赔款的阴影笼罩着中国,但与此同时,新学堂的兴起,特别是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为女子接受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体育,作为西方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引入到女子教育之中。这标志着女性身体第一次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具活力和可见性的方式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从1900年代初开始,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一批新式女子学校开始开设体育课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锻炼,更是一种全新的性别教育模式的尝试。校方引入了各种体育项目,如体操、田径、球类运动(如篮球、排球等),甚至包括一些相对“新颖”的运动,如游泳。这些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女性身体的刻板印象。女性不再是被动、脆弱的象征,而可以通过力量、技巧和协作来展现其身体的潜能。 然而,女子体育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它始终处于社会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的张力之中。一方面,一些进步人士和教育家看到了体育对女性体质、意志和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和推广女子体育。他们认为,健康的体魄是女性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也是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疑虑和批评。有人认为体育运动会“损害女性的温柔”,会“过于暴露”身体,甚至会“影响生育”。这些担忧反映了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和对女性角色期望的局限性。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not only 关注体育运动本身的引进和发展,更深入地探讨了“性别身体”这一概念在这一历史语境下的演变。所谓“性别身体”,不仅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男女之别,更关乎社会如何建构、理解和规训女性的身体,以及女性如何通过身体实践来挑战和重塑这些建构。在近代华东地区,女子体育的兴起,提供了一个观察女性身体如何从被动的客体转变为主动的能动者的绝佳视角。 研究者将考察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差异。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女性,她们参与体育的方式和动机可能与乡村地区的女性有所不同。城市女性可能更多地受到现代教育和社交潮流的影响,将体育视为一种时尚和自我提升的方式;而乡村女性的体育参与则可能更多地与劳动、节庆活动或传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 此外,本书还会深入分析体育与民族主义、国家构建之间的联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强健国民体魄被视为国家复兴的重要途径。女子体育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纳入了“国家体育”的框架之中。发展女子体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女性的健康水平,更是为了培养能够承担未来国家建设任务的“健康国民”。体育的竞技性和集体性,也为女性提供了参与更广泛社会活动的平台,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国家认同感。 在1895年至1937年之间,华东地区的体育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繁荣的阶段。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阵地,其女子体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各种体育社团、体育组织以及体育赛事层出不穷,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的体育文献、报刊杂志、回忆录、学校档案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对照片、运动会章程、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等具体事物的分析,来呈现女子体育的真实面貌。 本书的研究还会触及体育之外的议题,如女性的健康观念、身体审美、服装的变化、以及体育对女性社交圈和家庭角色的潜在影响。例如,一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女性,她们的身体形象可能会成为新的社会焦点,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时代偶像”。她们的成功,也可能激励更多女性打破传统束缚,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严峻的时期。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体育的发展。因此,1937年被设定为本书的研究终点,是为了考察在战争全面爆发前,女子体育发展所达到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时期,女子体育已经不再是边缘化的事物,而逐渐成为社会可见、被讨论、并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现象。 总而言之,《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并非一本关于虚构世界的奇幻冒险,也不是一本关于高深理论的学术专著。它是一部历史的叙事,一段女性身体解放与重塑的生动写照。通过对近代华东地区女子体育的深入研究,本书旨在揭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女性身体如何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以一种更积极、更具活力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挑战、协商和定义着自身的性别身份与社会角色。这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身体、关于性别、关于女性,以及关于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社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