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所解釋的《大圓滿前行龍欽心髓·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是根據其根本上師吉美林巴尊者所發掘的伏藏法和著作,選取其核心思想,並摘錄其中法句編輯而形成的念頌儀軌,即龍欽心髓的前行教理和實修方法。
作者簡介
釋迦比丘根讓,齣生於雪域藏地之嘉絨馬爾康,被大成就者們認定為“嘉絨頓悟三友”中的希熱巴瓦第七世轉世活佛。他六歲即師從藏傳佛教中聲譽崇隆的聖賢智者一堪欽如意寶·麯吉紮巴,於其座下齣傢為僧,先後就讀於嘉絨聞思講修院和塔公顯密講修興隆大僧院,刻苦鑽研經律論三藏、潛修戒定慧三學,遍聆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顯密教證二法,並依師宗風所倡導,兼容並蓄各宗精華,摒棄狹隘的宗派觀念,體悟瞭_切派彆殊途同歸的奧義。在求學的十五年期間,堪欽如意寶·麯吉紮巴將他視如己齣,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並授予堪布(精通佛法的三藏法師)學位。根讓仁波切心懷慈悲,多年來一直緻力於以平實的藏漢兩種語言應機施教,傳遞佛法精要,普利群生。
目錄
序吾
上篇 與輪迴分道揚鑣
第一章 啓程--邁嚮解脫之道
一 大圓滿前行的重要性
(一)九乘次第概要
(二)大圓滿的殊勝之處
(三)修行大圓滿成就的實例
(四)大圓滿的傳承方式
(五)大圓滿前行的修行實質
(六)修共同外前行的目的一一轉心嚮法
(七)何為齣離心
二 關於“百日修心
(一)百日修心的來源
(二)前行實修方法概說
(三)一座實修步驟
三 調整身口意
(一)晨起觀
(二)調整身--毗盧七支坐
(三)調整語--九節佛風和語加持
1.九節佛風
2.語加持法
(四)調整意--三殊勝
四啓請呼喚上師
導言
第二章 機會--認齣暇滿難得
一 核心提示
二 實修步驟
三 百日修心第1-3天,思維八有暇
四 百日修心第4-7天,思維十圓滿
五 百日修心第8天,以因緣的方式思維暇滿難得
六 百日修心第9天,以數量差彆和比喻方式思維暇滿難得
七 百日修心第10天,思維驟緣八無暇
八 百日修心第11天,思維斷絕法緣八無暇
第三章 無常--深思世事不確定
一 核心提示
二 實修步驟
三 思維諸法無常的目的
四 儀軌略釋
五 百日修心第12天,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
(一)刹那生滅的原理
(二)宇宙的變化情況
六 百日修心第13-15天,思維內情眾生而修無常
(一)三界眾生無一能免於死亡
(二)眾生為什麼會死
(三)無常在自身的體現
(四)思維無常的意義
七 百日修心第16天,思維高僧大德而修無常
八 百日修心第17天,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九 百日修心第18-20天,思維各種喻義而修無常
(一)生際必死
(二)積際必盡
(三)閤久必分
(四)堆際必倒
(五)高際必墮
十 百日修心第21天,思維死緣無定而修無常
……
下篇 與眾生共至菩提
精彩書摘
(二)調整身--毗盧七支坐
調身的要點是:善用此暇滿人身,身依“毗盧七支坐法”,以此調適自己的身體改善身業。
毗盧七支坐法,以模仿報身佛毗盧遮那的坐姿而得名,此禪定坐姿,是根據顯教經典而來的。“毗盧遮那”的意思是“使其明亮(清明)”,是幫助修行者心境穩定、保持清明、發展禪定的身體坐姿。
根據密續,毗盧遮那坐姿能引導修行者産生內在的覺悟,是對治和遣除粗大、猛厲煩惱的好方法。
要發展持久的專注,首先必須有一個沒有噪音、沒有乾擾,可以毫無憂慮地修行的環境來配閤,佛陀也強調禪修要在遠離眾人之處。
並且,為保持正確的坐姿,可以準備一個舒適的坐墊,坐墊後部最好微微高起大約四個手指的高度。
首先,舒適地坐下,然後遵照七個要點調適好坐姿。
人體中有不同的氣與能量,心是否穩定,取決於“氣”或“風”的狀態。“氣”有“粗略之氣”,即我們呼齣和吸入的空氣;也有“精微之氣”,牽涉到身體的活動及念頭的運行。
身和心是相關聯的,如果脈是正直和穩定的,氣也會自然變得穩定,當各種精微之氣穩定於體內時,心也會隨之變得穩定。修行者藉助體內“脈”的修持,在有精微之氣流動其間的精微管道裏,讓這些氣穩定下來,因此必須維持適當的姿勢。
以毗盧七支坐法禪修,有助於將氣導人中脈,從而調整身心,進入並維持內心的安詳、寜靜與慈悲之境,祛除種種煩惱,獲得身心自在,因此它是許多高深密法起修前的預備式。我們無論修前行或正行,通常都要采取毗盧七支坐法。
具體坐法:坐姿和五種氣相關聯(附注),毗盧七支坐姿總計有七個要點,分彆是:
第一,雙足作金剛跏跌坐。
……
前言/序言
《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解密心靈的至高之境,開啓生命圓滿的覺悟之路 在浩瀚的經典海洋中,總有一些著作,如璀璨的明珠,指引著求索者穿越迷霧,抵達智慧的彼岸。《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正是這樣一部承載著深邃哲思與實踐指引的瑰寶。它並非泛泛而談的宗教教義,也不是晦澀難懂的哲學論證,而是一本直指人心、契閤個體生命體驗的修行指南。本書旨在為一切渴望超越束縛、獲得真正自由與安樂的生命,揭示一條通往“大圓滿”的究竟之道,而“前行”二字,則精準地勾勒齣本書的獨特價值——它不僅是終點,更是開啓這段非凡旅程的起點。 一、 理解“前行”:夯實覺悟之基,奠定解脫之本 “前行”,顧名思義,是指在邁嚮某個目標之前所必須經曆的準備、積纍和訓練。在通往“大圓滿”的殊勝道途上,如果沒有堅實的前行基礎,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終將難以抵達彼岸。本書的精華,便在於係統、深入地闡述瞭這一至關重要的“前行”階段。它並非是簡單的儀式或形式,而是指一係列具有深遠意義的修行方法,旨在調伏散亂的心識,培養純正的動機,深刻地認識生命的真相,從而為日後更精深的實修打下堅不可摧的根基。 本書首先將帶領讀者認識“暇滿難得”的珍貴。我們的生命,是無數因緣和閤而成的奇跡,擁有暇滿人身,意味著我們具備瞭聞思修行、趨嚮解脫的絕佳機會。然而,人生無常,世事變幻,這份“暇滿”何其短暫易逝。作者以深情而懇切的筆觸,剖析人身難得的“八無暇”與“十圓滿”的寶貴,引導讀者從對生命的疏忽與麻木中覺醒,生起強烈的求法之心和齣離之心。這份對生命價值的透徹認識,是開啓一切善法之門的鑰匙,也是抵禦懈怠與放逸的強大動力。 緊接著,本書將引導讀者深刻體悟“壽命無常”。死亡是生命無法迴避的終點,而無常則是生命最真實的寫照。從微觀的細胞衰老,到宏觀的星辰變幻,無常無處不在。本書不會製造恐懼,而是以一種理性而慈悲的視角,帶領讀者觀照生命的脆弱與短暫。通過對無常的深刻洞察,我們纔能真正理解當下修行的緊迫性,放下對虛幻世間的執著,將寶貴的光陰投入到最有意義的求道事業之中。這種對無常的領悟,能夠滌蕩心靈的塵埃,讓我們更加珍惜每一個呼吸,更加專注於生命的究竟目標。 二、 認識“業力”:洞悉因果規律,掌握生命方嚮 “業力”,是佛教教義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本書重點闡釋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當下的經曆,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過往行為的顯現。本書將以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深入淺齣地解析“業”的生成機製、“果”的顯現規律。它會幫助讀者區分善業與惡業,理解“身、語、意”三門所造業力的不同側重,以及這些業力如何如同種子般在阿賴耶識中纍積,最終在適宜的時機成熟,顯現為我們此刻的境遇。 然而,“業力”並非宿命論的枷鎖,而是引導我們走嚮自由的法則。《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並非僅僅強調業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指導我們如何積極地轉化業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本書將詳細介紹“淨除業障”的方法,例如念誦咒語、觀修本尊、發露懺悔等。它會強調,通過精進的修行,我們可以淨化往昔所造的惡業,減少業力對我們生命進程的負麵影響,從而為解脫創造更清淨的條件。同時,本書也會引導讀者如何通過造作善業,播下趨嚮覺悟的種子,讓生命的光芒更加璀璨。對業力法則的透徹理解,將賦予我們強大的主動性,讓我們不再被動地接受命運的擺布,而是能夠智慧地引導自己的生命走嚮更加光明的未來。 三、 觀照“輪迴”:超越三界束縛,體悟解脫喜悅 “輪迴”,是眾生共業的顯現,也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本書將以一種超越簡單的善惡報應的視角,帶領讀者深入觀照“輪迴”的本質。它會詳細剖析“六道輪迴”的運作機製,解釋眾生為何會一次又一次地在生死迷宮中流轉。這不是為瞭灌輸恐懼,而是為瞭幫助讀者從根源上理解一切苦難的來源,從而生起強烈的齣離之心。 本書會引導讀者認識到,輪迴中的一切體驗,無論是天人的福樂,還是地獄的煎熬,其本質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我們在輪迴中追求的快樂,如同水中撈月,終究是虛幻不實的。通過對輪迴的深入觀照,讀者可以逐漸看清世間萬物的虛幻相,減少對五蘊熾盛的貪愛與執著。這種觀照,將幫助我們逐漸超越對“我”的狹隘認知,破除我執的根本,為證悟“無我”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本書也會清晰地闡述“解脫”的意義與可能性。解脫,並非一種虛無的境地,而是從輪迴的桎梏中徹底釋放,獲得永恒的安樂與自在。作者會以充滿希望的語言,描繪解脫後生命的美好狀態,以此來激勵讀者堅定求道的信念。瞭解輪迴的痛苦,是為瞭更清晰地認識解脫的珍貴,並生起毫不動搖的信心,相信通過精進的修行,我們終將能夠超越輪迴,迴歸生命的本初清淨。 四、 依止“善知識”:成就道業的明燈,修行道路的依靠 在漫長而艱辛的修行道路上,“善知識”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正如在茫茫大海中航行需要經驗豐富的舵手,在求解脫的道路上,一位真正具德的導師,能為我們指點迷津,避免誤入歧途。《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深刻強調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 本書將詳細闡述如何辨彆真正的善知識。一個閤格的善知識,不僅自己修行有證量,更重要的是他能夠以慈悲心和智慧,引導弟子走上正確的道路。本書會指導讀者如何以恭敬心、信心和虔誠心來依止善知識,如何如法地聽聞、思維和實踐善知識的教誨。它會提醒我們,對善知識的尊重與感恩,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能夠幫助我們調伏我慢,增長福德。 同時,本書也會教導我們如何看待善知識的顯現,即使善知識有時會以不共的方式來調伏弟子,我們仍應以如理的智慧去理解,而不是用凡夫的分彆心去揣度。依止善知識,並非僅僅是接受教導,更是一種生命的傳承與連接。通過與善知識的緊密連接,我們能夠獲得加持,快速增長福慧資糧,從而更順暢地邁嚮“大圓滿”的究竟目標。 五、 信心與發心:開啓修行的源泉,驅動前進的動力 在所有前行法門中,信心與發心無疑是貫穿始終、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將信心的重要性置於極其突齣的位置。本書將引導讀者培養“信己”——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能夠證悟;“信法”——相信佛法是真實的,能夠引導我們解脫;“信師”——相信善知識所傳授的法門是究竟圓滿的。這種堅定的信心,是抵禦一切睏難與疑惑的基石。 同樣,發心在修行中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書將詳細闡述“菩提心”的殊勝,即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發心,將個人的解脫與普度眾生的大願相結閤。擁有菩提心,我們的修行就不再是狹隘的自利,而是化為瞭無量功德的匯聚。菩提心能夠淨化我們的動機,將一切修行都轉變為趨嚮圓滿的善法。它能讓我們在麵對睏難時,不會輕易退卻,反而會更加堅定地前進。 本書會通過精妙的語言和深刻的例證,讓讀者體會到信心與菩提心的力量,如何如同太陽般照亮修行之路,如同引擎般驅動我們不斷嚮前。沒有信心,修行將如履薄冰;沒有菩提心,修行將失去廣闊的視野與無量的功德。因此,培養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廣大無邊的菩提心,是開啓“大圓滿”之門的必由之路。 結語: 《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以其獨特的結構和深刻的內涵,為一切渴望生命圓滿的修行者提供瞭一幅清晰而可行的路綫圖。它不迴避生命的真相,卻以慈悲與智慧的光芒,照亮瞭我們前行的道路。本書並非僅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我們內心深處對真理的渴望,引導我們實踐,從而真正地轉化生命。翻開本書,便是踏上瞭一段非凡的心靈旅程,一段通往智慧、慈悲與究竟安樂的覺悟之路。這趟旅程,注定是充實而充滿希望的,它將引領你一步步接近,最終圓滿你生命中最深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