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康德学述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康德学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昕 著
图书标签:
  • 康德
  • 哲学
  • 现代学术
  • 名著
  • 中华书局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学术著作
  • 康德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27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昕是头一个到德国攻读康德哲学的中国学者,并从1933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康德历时三十余年,国内研究康德的学者或者直接出自其门下,或者间接接受其教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康德学述》是中国学术界认真介绍康德哲学的首部专著,也是当时中国学术界介绍、研究康德的总结性成果,对中国康德哲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弁言
谈哲学(代序一)
从希腊,文艺复兴,说到康德的唯心论(代序二)
一 康德对玄学之批评
前言
本论上篇 玄学之由来:对象原则种种
现象与物如的分别
释物如
玄学怎样产生的
经验的方向
经验的方向与玄学
玄学之对象——“先验的幻象”
玄学的原则
本论下篇 各种玄学系统及其批评
三种理念
三种玄学
甲、心灵玄学(理性心理学)及其批评
心灵的本体性的{皮论
心灵的单一性的波论
心灵不灭的诐论
心灵的人格性的诐论
心灵的理想性的诐论
“心理学问题”的出路
乙、宇宙玄学(理论的宇宙论)及其批评
关于宇宙量的争执
关于宇宙内容的争执
关于宇宙秩序的争执
关于宇宙存在的争执
理性的宇宙论可能么?
理性的宇宙论里的假矛盾命题
丙、“神道”玄学(理性的神学)及其批评
本体论的证明(上帝的存在)及其困难
宇宙论的证明(上帝的存在)及其困难
自然神学的证明(上帝的存在)及其困难
二 康德论知识

上篇 总问题及时空
Ⅰ 绪论
一、现象与本体对立的假定
二、感性与悟性对立的假定
三、悟性与理性对立的假定
四、理论的理性(自然)与实践的理性(自由)对立的假定
Ⅱ 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或从纯理性来的知识如何可能?)
一、“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二、先天综合判断
三、数学的判断,是先天综合判断
四、自然科学(物理学)里基本的假定,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五、玄学命题是先天综合命题
Ⅲ 空间,时间,及其“体”,“用”
A、先明空间时间之“体”——“形上的”讨论空间时间
一、空间时间非经验的观念,而为先天的观念
二、空间,时间,不是概念,而是直观
三、空间时间是唯一的,无尽量的
B、空间,时间的“用”——先验的讨论空间时间
C、“空间时间即在吾心之观念”
D、空间时间的“先验的理想性”及“经验的实在性”

中篇
甲、改造的范畴
乙、范畴的“体”“用”
范畴的先验演绎(按第一版申说)
创造的想象力与范畴
范畴的先验演绎(按第二版申说)
范畴的致用(图式说)
下篇 知识的基本原则
一、本质常住的基本原则
二、按照因果律之时间内的继续原则
三、交互(影响)的基本原则
经验思维底设准

附录 真理与实在
(一)引论
一、真与实
二、“思”与“在”
三、几种对象——实在的与不实在的
四、思维,认识与错误
五、几种判断举例
六、有效性与效准
(二)真理问题
一、真理,效准及事实关系
二、真理与思维,矛盾法的试用
三、第三境界
四、真理与错误是平列么?
五、真理与对象
(三)实在问题
一、实在问题的外形剪影
二、论感觉,客观思维,实在之连锁
《康德学述》成书背景及特点

精彩书摘

纯几何的判断,也不是分析判断。“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一个综合判断,因为曲直是质,长短是量,直线的概念,并不包含量,只包含质。最短之概念,不能由直线之概念所可得到,而是借重直观所新获得之性质。在“直线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命题中,我们实将点、直线、量三概念,在一定的关系中排列。数学上的点是没有面积的,而任何画出的或表象中的点都有面积。故数学的点的存在,之为一数学的概念,是先天的。线之成立,由于点之运动,假若运动的方向不变,即为直线。即是说方向包含直线的概念。故直线是一个先天的概念,在方向中,直线的直,是质,我们还没有将它的长度,当作量去思维;故此命题是综合的。只有借重纯直观的必然性,先天的综合才可能。
总之,数学的判断,不是分析的判断,不建立在矛盾律上,徒恃逻辑的分析其概念,是不够的。同为数学的概念,包含纯直观,其概念之必然性,不是逻辑的分析的必然性,而为“构造”的,直观的必然性,譬如三角形的概念其意义不在其既非直角三角形,也非钝三角形,也非等边三角形等等,这样一个“普遍”的三角形的概念,而即在一特殊的构造的三角形之中,表示数学的概念之实在性,或数学的真理。数学的公理,是先天综合判断:宾词必然的与主词连系,而非任意的结合,不是形式逻辑的,分析的必然性,而是一个直观的,构造的必然性,只有这种必然性,才对先天的综合,具积极的意义。
……
穿越思想的迷宫:人类理性之光与存在之问的深度探寻 这是一本关于探索人类思想深邃边界的读物,它带领读者步入一场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智识旅程,旨在揭示塑造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以及构建社会秩序之基石的那些最根本的观念。本书不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哲学流派或特定时期的思想风潮,而是从人类理性发展的长河中,选取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洞见与论述,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解读。 我们的旅程始于对“认知”这一人类最基本能力的审视。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如何从感官经验中提炼出普遍的真理?我们又是如何超越经验的局限,抵达抽象的概念和普适的法则?本书将追溯理性力量的萌芽与成长,考察那些曾被视为颠扑不破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受到挑战与重塑。读者将在此了解到,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非仅仅是被动接收,而是理性主动建构的过程。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形式”的早期探索,到启蒙时代对科学方法论的严谨确立,我们都将看到理性如何一步步拓展其疆域,从具体的物质世界深入到抽象的道德、伦理与政治领域。 然而,人类的认知并非总是坦途。本书将深入探讨“怀疑论”的幽灵,以及理性如何应对自身局限性所带来的困境。当我们的感官可能欺骗我们,当我们的推理可能陷入悖论,我们该如何确信任何知识的真实性?这种对知识基础的审慎质疑,不仅推动了哲学思想的进步,也促使我们更加警惕那些未经充分检验的断言。我们将会看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直面怀疑的挑战,通过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对逻辑结构的严密分析,以及对可能性的审慎评估,为我们架设起通往更可靠知识的桥梁。这种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是人类智识成熟的标志,也是本书着重呈现的精彩篇章。 当我们认识到自身认知能力的边界,自然会引向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深刻反思。我们是谁?我们与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本书将引导读者进入对“自我”的哲学审视。我们所感知到的“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还是瞬息万变的意识流动?我们的自由意志是真实存在,还是仅仅是一种幻觉?这些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核心。本书将从不同角度剖析这些议题,考察那些将“主体”置于认识论与存在论中心的思想,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个体权利、道德责任以及社会关系的理解。我们将看到,对“自我”的理解,不仅关乎个人内在的安顿,更直接关联着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的存在,如何构建相互尊重的社会。 在对个体主体性进行探索的同时,本书同样不会忽视人类社会性的维度。个体如何才能生活在一个有序且公正的社会中?政治的本质是什么?权力的来源与合法性何在?本书将考察那些关于“社会契约”的经典论述,从不同理论视角解析国家、法律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张力与平衡。读者将了解到,人类社会并非天然的和谐统一,而是通过一系列思想实验与实践探索,试图在个体欲望与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可行的路径。从对理想城邦的早期构想,到现代民族国家形态的确立,我们都将看到理性在组织人类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将触及那些关于“正义”的探讨,揭示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对如何分配资源、保障权利、惩罚不公的深刻思考。 更进一步,本书还将引导读者超越经验世界与社会规则的层面,触及人类对“终极价值”与“意义”的追寻。在理性与科学似乎无所不能的时代,我们是否依然需要道德的指引?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那些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追求?本书将触及那些关于“道德律令”、“绝对命令”以及“本体界”的深刻洞见。它不回避人类经验中那些难以言说的困境,例如痛苦、死亡与存在的虚无感。但同时,它也揭示了人类在直面这些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超越。我们将看到,人类的理性不仅用于认识世界,更用于探寻生命的意义,并在普遍的道德原则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据。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探索的方式,一种思维的工具。它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与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头脑进行对话,去理解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论证,如何构建出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与阐释,本书旨在启发读者自身去审视自己的观念,去辨析那些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思想根基,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该如何生活”等根本性问题。它相信,每一次对思想的深入探究,都将为我们带来更清晰的认知,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广阔的视野,最终帮助我们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以更成熟、更自觉的态度去生活。它是一次对人类理性力量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人类存在之问的深刻回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欧洲古典哲学“考古报告”,而非一本简单的入门读物。它聚焦于启蒙运动晚期,特别是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影响如何在康德的后期思想中被“扬弃”和重塑的过程。作者没有沉溺于对康德本人生平的追溯,而是专注于文本内部的逻辑演进,这种“纯文本研究”的风格非常对我的胃口。我特别欣赏他对“目的王国”概念的社会学解读——他将康德伦理学与当时普鲁士的官僚体制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联系起来,这让原本纯粹的“义务论”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唯一的遗憾是,对于康德晚年与费希特的论战部分着墨稍显不足,感觉像是在一个精彩的交响乐高潮处戛然而止。不过,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视角,去审视康德是如何在时代思潮的夹缝中,铸造出那套至今无人能完全绕开的哲学框架。

评分

天哪,这本书的排版和术语处理简直是哲学文献排印的灾难现场!我花了大量时间去辨认那些被切割得七零八落的希腊文词源和拉丁文引文。如果撇开这些令人抓狂的装帧问题,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关于《判断力批判》中“美学判断”的论述——倒是颇具启发性的。作者试图将康德的美学理论从纯粹的主体性体验中解放出来,将其锚定于一种“普遍有效性”的社会情感共鸣上。我尤其欣赏他提出的“审美判断作为前政治的共同体构建”这一论点。这让我想起十八世纪的沙龙文化和公共领域的形成,一下子,康德那些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晦涩表述,就变得生动起来了许多。但说实话,如果不是我本身对美学和政治哲学交叉领域有持续的兴趣,我估计早就因为那些跳跃的字体和混乱的脚注而弃书了。

评分

哇,终于把这本《形而上学导论》啃完了,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对康德三大批判的阐释清晰而深刻,尤其是在处理“先验演绎”这一被誉为哲学中的“高难度动作”时,他没有简单地照搬教科书的术语,而是引入了大量的类比和实际的认知过程图景,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康德构建知识体系的每块砖。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范畴”的解读,过去我总觉得那是一堆抽象的逻辑规则,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明白,这些范畴其实是我们经验世界得以成立的底层操作系统。作者通过对比笛卡尔和休谟的认识论困境,巧妙地展示了康德的综合性判断是如何打破僵局的。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回顾原著的某些段落,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支点,让我能够更稳健地跳入康德那复杂深邃的思辨迷宫,而不是迷失方向。虽然阅读体验是艰辛的,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

评分

老实讲,这本书的某些段落,我感觉作者的个人情怀似乎超越了客观分析。他对于康德的“启蒙”精神持有近乎狂热的推崇,尤其是在论述“理性自律”时,那种激动人心的笔调,让人差点忘了康德理论中蕴含的深刻的悲剧性——即人类理性在认识自身界限时的必然受挫。作者用了很多富有感染力的措辞,试图将康德塑造成那个“孤独的巨人”,对抗着一切形而上学的僭越。虽然这种浪漫化的描述读起来很过瘾,也确实能激发人对哲学的热情,但从学术严谨性来看,它似乎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康德理论中那些“不可解决的张力”,比如现象与物自体之间的鸿沟。总之,这是一本充满激情、文笔流畅但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解读作品,它适合那些在哲学阅读中需要一点“精神鼓励”的求知者。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怎么说呢,像是一篇极其严谨但略显冗长的大型博士论文的节选合集。它在结构上采用了主题式而非时间顺序的编排,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自洽的论证模块,探讨康德在不同领域——从数学基础到政治哲学——的“根本性假设”。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在梳理康德哲学体系内部的“一致性”方面下了血本,他反复追溯某些核心概念如何贯穿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之间,试图证明康德的体系是一个封闭且严密的整体。然而,这种过度的“系统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它牺牲了叙事的流畅性,读起来像是在攀爬一座由无数逻辑台阶构成的金字塔,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踏空。对于那些寻求快速理解康德核心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感到挫败,但对于想要深入挖掘其哲学大厦内部钢筋结构的研究者,它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装帧也很美好,值得购买。推荐。

评分

这套书都很好 装帧也很精美的

评分

Goodgood!!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终于收到,商务出版果然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康德哲学相关著作,装帧精美

评分

成长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生命经过痛苦的仪式终于脱离了旧的躯壳,焕发出湿润而又新鲜的光泽,仿佛只要越过这个临界点,目光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会一直深入下去,终于有一天就会抵达那些黑暗的根须。很多年来,我坚信这一点,我的耐心像动物的冬眠一样长久。但是每过一年,我都感到往事在加重,而未来却在减少。我无法确定自己相对于那个临界点的位置,或许它尚未来临,或许它早已被轻松地逾越。      这个夏季过剩的雨水常常模糊我望向窗外的视线,无数透明的雨滴叠加在一起居然让世界变得如此晦暗。这正如人的生活与记忆。每一天迅速地掠过,几乎只容得下一个短暂的哈欠;或者,在很多天的早晨醒来,疑惑于时间的静止、环境的静止以及自身的静止。但是,这些透明的日子叠加在一起,居然也变成了浓得化不开的雾。来时的道路早已无法寻觅,只有记忆的筛子从远逝的岁月中过滤了层层往事,像一卷卷陈旧的电影胶片,展现在颠倒过来的望远镜那头。      因此,往事是残缺的,部分的,是一个人的生命遗漏下来的框架和草图,它总是像铁屑一样追逐着生命的磁石。正像我能够记得的童年:青藏高原上的城镇与草原,八百里秦川中的祖坟与血亲,它们总是构成一个奇怪的国度,梦中的我在其中过着当前的生活。所有的经历纽结成一团,那些自以为是的刻度与标记完全消失了。我在中学的教室里和大学时代的同学一起上课,而讲台上和蔼可亲的笑脸却是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梦里,这一切是和谐的,是真实的,甚至有一些事情跃出了我的控制,和现实的记忆混杂在一起,构成了新的往事。这个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现实与梦影,清醒与迷醉,生活与回忆,这些正与反的人生碎片彼此依赖,不但不能否定一方面,而且都不能轻视一方面。      多少年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以往的生活像爬楼梯一样,受困于一阶再一阶、几乎永无休止的刻板规则。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忍受着自己内心的反叛,忍受着身体的疲惫。我告诉自己这种社会给人们制造的潜在规则总是要结束的,就像是注入瓶中的水,满了一定会溢出来。等到那时瓶子里的拘束生活终会结束,而我则必然喷薄而出,来到一大片风景迥异的辽阔天地。但我现在早已从那隐形的瓶子中漫溢了出来,却几乎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喷薄,只是安静地流淌下来,在无际的平原上化作了一脉溪流。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