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通史(第3卷):宋元

福建通史(第3卷):宋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晓望 编
图书标签:
  • 福建历史
  • 宋史
  • 元史
  • 地方史
  • 通史
  • 福建
  • 宋元时期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38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133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0
字数: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福建通史(第3卷):宋元》是福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自远古至1917年五四运动止封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集中反映了福建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融汇了多年来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填补了不少福建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纠正了史籍记载及前人著述上的一些错误,并力图对福建历史的发展规律加以探讨和总结。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宋朝对福建的统治
第一节 宋朝对福建统治的建立
第二节 宋朝管理福建的特点
第三节 北宋福建的财政
第四节 宋代的海洋政策及其对澎湖的管理

第二章 南宋福建的治乱
第一节 南宋初年的战乱及范汝为起义
第二节 南宋福建赋税的变更
第三节 经界与南宋理学家的改革
第四节 南宋福建西南部的治乱

第三章 元朝对福建统治的特点
第一节 元军略闽
第二节 镇压元初福建的农民起义
第三节 元朝对福建的管理
第四节 元代的海上远征及其对台湾、澎湖的管理

第四章 元朝对福建统治的终结
第一节 元末福建的反元起义
第二节 元末福建军阀混战与陈友定治闽
第三节 朱元璋经略福建

第五章 宋元福建的人口和移民
第一节 宋代福建的人口
第二节 元代福建的人口

第六章 宋元福建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宋代福建土地的开发
第二节 宋代福建粮食生产状况
第三节 元代福建的粮食生产
第四节 宋元福建的商业性农业

第七章 宋元福建的工业与交通
第一节 宋代福建的交通业
第二节 宋代福建的矿冶业
第三节 宋代福建的制瓷业与建筑业
第四节 宋代福建的纺织、造纸与制盐
第五节 元代福建的交通与工业
第六节 宋元福建手工业的特点

第八章 宋元福建的商业与城镇
第一节 宋代福建的金融
第二节 宋代福建的市场网络
第三节 台湾海峡的贸易商道
第四节 宋代福建的对外贸易
第五节 元代福建商业与外贸

第九章 宋元福建文化的繁荣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科举盛况与人才的选拔
第三节 刻书业
第四节 八闽理学与朱熹
第五节 文学的演变
第六节 编纂学、艺术与科技

第十章 宋元福建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宋元福建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宋元福建道教的发展
第三节 宋元福建的海外宗教
第四节 宋元福建的民间信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宋朝对福建的统治
宋代,福建这一传统视野中的边远地带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它的成功与宋朝的统治政策有相当的关系。北宋对福建“以文化之”的统治策略,不仅争得了福建的民心,而、且还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三百年的繁荣,并为元代福建继续居于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尽管由于朝廷统治政策的变化,福建在南宋时期出现了局部的动乱,但这并未影响到宋代福建繁荣的全局。宋朝对福建统治的成功,是其文官政治成功的最典型例子。
第一节宋朝对福建统治的建立
宋朝建立之后,逐步消灭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将福建置于直接统治之下。宋朝实行文官治闽的策略.减轻福建的赋税,改善福建的吏治,使闽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宋朝的统治。
一、宋朝略闽
宋朝取代后周之初,其统治范围仅限于中原区域。当时全国散布着南唐、吴越、南汉、楚、荆南、蜀、北汉、契丹等割据政权,其中,南唐占据了建州、汀州、剑州(即南剑州)三州;吴越占据了福州;而占据泉州与漳州的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名义上从服于南唐,其实南唐无法管辖其境内的行政事务。为了防止留从效倒向吴越,南唐封留从效晋江王。所以,实际上,宋初的福建处于三分的状态中:南唐、吴越及留从效各据一方。在南方诸国中,以南唐最强大,南唐为了吞并吴越,多次发动对福州的战争,但都未取得仟何战果。不过,由于当时的南唐与吴越都向北方柴世宗的大周称臣,所以,宋朝接替周朝以后,南唐与吴越都向宋朝称臣纳贡,宋朝在名义上早已是福建的统治者。
当然,宋朝不会满意名义上对南方的统治,在宋太祖时代,宋朝已经开始了对南方的征略,相继消灭了割据湖南的楚国、割据巴蜀的蜀国以及割据岭南的汉国。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宋朝终于发动了对南唐的战争,宋军摧枯拉朽地打垮南唐军队,福建西部的建州、剑州、汀州都落入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进一步消灭吴越国等割据政权,只是时间问题了,统一大势已不可阻挡。
……

前言/序言


福建通史(第3卷):宋元 以外的福建历史画卷 (卷名暂定:唐前与明清史料钩沉) 本书旨在填补《福建通史》系列中关于福建历史发展脉络的另一重要时段——即唐代以前的雏形确立与明清鼎盛时期的宏大叙事。我们聚焦于福建从蛮荒走向成熟,再到成为海防重镇、文化输出地的关键转折点,以期构建一个与宋元时期并驾齐驱的,更具纵深感和多元视角的福建历史全景。 第一部分:蛮荒曙光——史前至唐前福建的开拓与奠基(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 本卷致力于发掘和梳理福建历史上最为古老而又相对模糊的篇章。通过整合考古学发现、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以及周边大族迁徙的旁证,勾勒出福建文明的早期形态。 第一章:地质变迁与史前遗迹的揭示 自然环境的塑造: 探讨全新世以来福建沿海与内陆山区的地貌演变,分析地理隔绝性如何影响了早期族群的迁徙与定居模式。重点分析闽江、九龙江等水系对早期聚落形成的关键作用。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 详述昙石山文化、珠江口外围文化对闽地的辐射与影响。对比探讨昙石山文化群与其他沿海文化在陶器、石器、墓葬习俗上的异同,初步界定“闽人”的早期文化特征。 青铜时代的转折: 考察福建境内发现的少量青铜器遗址和器物,分析其与中原青铜文明的联系与独立性。重点探讨“闽越”概念在史前文化中的萌芽迹象。 第二章:闽越王国的兴衰与汉化进程的初启 “闽越”的起源与政权建立: 集中梳理《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关于闽越国的记载,分析其地域范围、社会结构及与楚、越的复杂关系。重点分析“无诸”及其后代的统治模式,探讨其半独立性与依附性。 汉朝的军事干预与郡县化: 详述西汉武帝时期对闽越的平定,及其在闽地设立的闽中、闽越二郡的行政架构。分析这一阶段的“内郡化”对福建社会产生的冲击和文化融合的初步效应,如农耕技术的引入和铁器的普及。 三国至隋唐的区域整合: 考察东吴在福建的开发政策,特别是地方豪强(如陈元光家族在岭南的活动与福建的关联)。分析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后期,随着人口南迁,福建正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的标志性事件,为宋代的全面崛起奠定行政基础。 第二部分:海疆门户与文化重塑——明清时期的全面发展(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篇幅) 明清两代,福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海防、商业、移民和文化传承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形成与宋元时期截然不同的时代主题。 第三章:海禁、倭患与海防体系的重构(明代前期至中期) 移民涌入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论述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如何导致大规模的赣南、浙南人口迁入福建,特别是在闽西山区的定居。分析新旧族群的融合与冲突,以及宗族制度的强化。 海禁政策的实施与海贸的地下化: 详细分析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对福建沿海经济的深远影响。探讨福建商人(如泉州、漳州的商人)如何在官方禁令下,通过地下渠道维持与东南亚、日本的贸易联系,并催生出早期的武装商帮。 倭患与海防的升级: 集中笔墨描绘“南倭”对福建沿海卫所(如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卫)构成的威胁。分析戚继光等将领在福建的军事部署,以及地方武装(如乡勇、水师)的组织与作用,探讨海防体系如何反向刺激了地方军事力量的独立性。 第四章:商业革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转型(明代后期与清代前期) 白银流入与商业资本的积累: 考察明代中后期,随着全球白银的涌入,福建海商在葡萄牙人、荷兰人及后来的西班牙人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晋江、月港(漳州)的兴衰,以及其作为官方和非法贸易枢纽的角色转换。 烟草、茶叶与商业作物的推广: 论述在土地压力下,福建农业经济结构如何发生变化,烟草、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对内陆山区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其与沿海商业资本的联系。 清初的迁界与复界: 详细分析康熙年间对沿海居民的“迁界禁海”政策,及其对社会和家族结构的破坏。对比复界后,闽人对台湾的移民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处理。 第五章: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的拓展(清代中后期) 士绅阶层的崛起与教育: 考察清代福建的科举成就,分析以林则徐、沈葆桢为代表的新一代地方精英的出现,他们如何将传统儒学与处理海防、洋务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闽派建筑的成熟与地域文化定型: 分析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城市建筑风格在明清时期的最终定型,探讨其空间布局中蕴含的宗族观念与社会等级秩序。同时考察闽剧、南音等地方艺术在这一时期的传承与创新。 近代化的前奏: 探讨鸦片战争后,福州船政局的建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工业的象征意义。分析闽地士人对西方科技和制度的早期认知与引进尝试,为进入近代史做好铺垫。 本书通过对唐前闽越的朦胧记忆和明清海防与商业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幅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初步繁荣与地方文化的精致化)既有继承又有显著分野的福建历史长卷。它侧重于地理隔绝性被打破后,福建如何应对外部世界,最终塑造出“海峡两岸、山海并重”的独特区域文化形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关注这本书的史料运用和学术立场。在研究宋元交替这个敏感的历史节点时,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冲击,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我希望这本书能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既不盲目美化,也不过度贬低。特别是关于泉州作为世界性大港的地位,这本书的论述深度如何?是重复已有的结论,还是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或未被充分挖掘的史料?比如,它对阿拉伯、波斯等海外社群在福建活动的记录是否足够详尽?我非常看重它在处理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能力。如果能看到严谨的考据和对不同史家观点的梳理与辨析,那这本书无疑就进入了高水平学术著作的行列。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通史”系列的第三卷,总会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挑剔的心态。宋元时期对于福建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转型期,从相对的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海洋贸易的中心,这种转变是怎样发生的?这本书的论述会不会过于侧重官方文书,而忽略了民间社会的生活细节?我更想知道,在那个时代,普通的渔民、商人、手工业者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应对朝代的更迭和海上的风浪?如果书中能有关于宋元时期福建建筑、园林或艺术流派的专门讨论,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全方位地理解当时的福建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其内容的详实,希望这种详实是富有洞察力的,而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给人的感觉非常古典、沉稳。这非常符合我对历史文献的期待。阅读时,我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比如插图的质量、地图的清晰度,以及注释系统的完备性。一个优秀的通史,它的参考价值在于其信息的精确度和可追溯性。我希望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非常出色,方便研究者和爱好者快速定位特定事件或人物。对于我个人而言,最想知道的是,书中是如何勾勒出从宋代向元代过渡时期,福建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学术传承的。他们是选择归隐,还是积极参与新政权?这种个体选择背后,折射出的是怎样的时代精神?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这些深层次的文化脉络,才是衡量它是否卓越的关键所在。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的内容广度给震撼到了。这可不是那种只关注帝王将相的通史,它似乎更像是一张细密的网,试图把宋元时期福建的方方面面都捕捉进来。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福建的佛教和道教发展,这两个在那个时期对地方文化影响深远的信仰体系,在书中会占据多大的篇幅?还有,我对闽南语系和客家文化在那个阶段的形成与分化非常感兴趣。一个好的地方史著作,必须要有能力处理好这种复杂的文化交织。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因,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罗列,那简直就是一本杰作了。我希望作者能提供扎实的文献支持,让我可以信服地接受这些观点。那种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地方史实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是我最推崇的。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光是这名字就让人对福建在宋元时期的历史充满了好奇。我记得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福建印象还挺模糊的,感觉就是个遥远的地方,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都透露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那种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我特别期待它能把我带到那个时代的福州、泉州或者漳州,去看看海丝贸易到底繁荣到了什么程度,那些航海家们留下的印记究竟有多深刻。如果内容真的能把我带回那个时空,展现出那个时代福建的社会风貌、文化变迁和经济活力,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用生动的笔触,把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地方的发展脉络交织在一起,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地域特色,这让我对它内容中对福建本土文化和家族史的挖掘抱有很高的期望。

评分

第三节

评分

第三章

评分

s第一节

评分

好书,价格给力,买书就上京东。

评分

第二节

评分

第五节

评分

f宋代福建粮食生产状况

评分

宋代的海洋政策及其对澎湖的管理

评分

元N朝对福建O统治的特O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