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指尖的爱)CP

曾国藩家书(指尖的爱)CP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清史
  • 家族
  • 修身
  • 处世
  • 人生
  • 励志
  • 传统文化
  • 书信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齐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8251
商品编码:10961733861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满29免邮 活动日期:2016年05月19日 - 2016年12月22日
  • 单笔订单满29包邮
    全国包邮,不含港澳台、西藏、新疆

目录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001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005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009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012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017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019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022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025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028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034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036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038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042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044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047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051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055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059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064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068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071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075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078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 081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086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092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097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102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108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111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115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118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内容推荐

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
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
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史海沉浮:晚清名臣的家国情怀与修身之道 一卷风云变幻的时代剪影,一部浸润着血泪与智慧的自我修养圣经。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人物的私人信札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底色,深入剖析晚清那段风雨如晦、亟待重塑的社会图景。它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立身、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出路的史学著作,旨在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士大夫阶层所面临的复杂抉择与深刻反思。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大致可分为“危局的透视”、“变革的探索”、“精神的坚守”三个主要部分,力求从多个维度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晚清侧影。 --- 第一部分:危局的透视——内忧外患下的社会肌理 这一部分着重于对晚清社会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细致的入微的描摹与分析。我们不谈具体的家书往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探讨彼时中国面临的系统性危机。 一、王朝的内伤:制度的僵化与民生的凋敝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清王朝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所显露出的制度性疲态。我们探讨了科举制度在后期如何从选拔人才的工具异化为束缚思想的枷锁,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扼杀作用。从中央决策层的保守倾向,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层层盘剥,我们剖析了这些结构性问题如何直接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恶化。 我们引用了大量的官方奏折、地方志中的记载,以及当时的民间记载,来重建一个物价飞涨、灾害频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各种社会隐患是如何如地下的岩浆般不断累积,最终引发了倾覆性的爆发。这部分旨在说明,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的回应。 二、列强的叩门:传统观念与近代冲击的碰撞 国际局势是理解晚清的关键一环。本书详细梳理了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文明对古老中华帝国所造成的认知冲击。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失败叙事,而是深入探讨了中西两种文明在政治哲学、经济模式、军事技术乃至价值观念上的根本差异。 通过对条约体系的解读,我们揭示了不平等条约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财政基础。更深层次的分析在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时的统治精英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的巨大分歧:是“坚守天朝上国”的姿态,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务实选择?这种思想上的彷徨与撕裂,构成了时代悲剧的底色。 --- 第二部分:变革的探索——“中兴”背后的理念交锋 在危机四伏的背景下,总有那么一批人试图力挽狂澜。本部分聚焦于晚清所经历的几次重要的自救性努力,分析了其成功的局限性与失败的必然性。 一、洋务运动的功与过:器物层面的修补 我们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的发端、发展及其主要成就,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的建立,以及新式海军的初步成型。然而,本书批判性地指出,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注定只能停留在器物层面。 深入分析了体制的壁垒如何阻碍了技术学习的深度转化。军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地方督抚的各自为政,以及朝廷对“富国强兵”目标的认识偏差,使得这些努力更像是在腐朽的躯体上进行外科手术,而未触及根本的“病灶”。甲午战争的惨败,便是对这种浅层改革最残酷的判决。 二、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潮演变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受挫,知识界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制度变革。本部分追溯了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从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到后来的洋务派与维新派之间的辩论。 我们侧重于探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思想上的突破,特别是他们如何试图将儒家伦理与西方政治学说进行嫁接,以求得社会对变革的接受度。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展现思想的迭代过程——从“救亡图存”到“制度革新”的艰难跨越。 --- 第三部分:精神的坚守——士人的责任与自我完善 如果说前两部分是“外部世界”的描摹,那么第三部分则聚焦于“内在世界”的构建,探讨在动荡时期,知识分子如何构建其精神坐标,以应对政治上的无力和道德上的困境。 一、道德修养与实践的统一 晚清的精英群体深知,国家之败,根源在于人心的涣散与道德的沦丧。本章不拘泥于具体的个人言论,而是侧重于分析当时社会主流对于“如何做一个正直的官员”、“如何管理家庭以培养合格的后代”等问题的普遍思考。 我们探讨了儒家修身养性的传统在面对近代化挑战时的适应性。强调了“格物致知”、“慎独”等理念在官场复杂斗争中的实践意义,以及如何在权力的腐蚀面前,保持一份对公义的执着。这种对个人操守的强调,构成了那个时代精英群体在精神层面进行抵抗的最后防线。 二、文化传承与历史使命感 在列强入侵、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如何维系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一个核心议题。本书描绘了学者们在抢救和整理古代典籍、进行地方文献整理方面的巨大努力。 这不仅仅是学术行为,更是他们对民族文化根脉的一种坚定捍卫。他们相信,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武器和工厂,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对文化传统的责任感,是支撑他们在黑暗中前行的重要精神支柱。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旨在呈现一个复杂历史的剖面图。它展示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知识分子和改革者们所经历的挣扎、尝试与反思。通过对晚清社会肌理、变革困境与精神坚守的细致勾勒,我们得以理解:任何时代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对前人教训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之上的。这部作品试图让今天的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身处风暴中心的先辈们,一同思索“担当”二字的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我们总说要学习前人的智慧,但往往限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记录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事”的处理方式。比如如何对待仆人,如何管理田产,如何平衡仕途的进退,甚至是家中琐碎的争执,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反思。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图伟业,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选择和坚持堆砌而成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勤俭”的部分,那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在如今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是教你一味守贫,而是教你懂得资源的价值,明白“不浪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律。每一次读到他提到某项事务的处理,我都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模拟一遍,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应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书中的智慧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了可以被立即采纳和实践的工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其中关于如何与同僚相处、如何识别小人、如何保持自身气节的论述,放在今天的职场环境里,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没有教你圆滑世故,而是强调“坦荡”与“有原则”的平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用人”的看法,他深知人性的复杂,既要用其长,又要对其弱点保持警惕。这种审慎的态度,不是多疑,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被表象迷惑,或者因为感情用事而用错人。从他的信件中,我学到了一种慢下来的观察艺术,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共事和观察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品格。这种基于实践的用人哲学,比任何现代管理学教材都来得实在和有效。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追求的文学美感,完全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有时候,你会感觉到那种饱经风霜的沉稳,有时候,又能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无奈。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使得人物形象极其丰满立体,而非一个被神化的道德楷模。特别是那些写给妻子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夫妻情谊和对家庭的牵挂,瞬间拉近了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你会发现,即使是位高权重者,也逃不过柴米油盐和人情冷暖。这种“去神化”的叙事,反而让其教诲更具力量,因为它说明了这些原则不是针对特定阶层或特定时代,而是适用于所有身处逆境或顺境中的普通人。我甚至会想象,如果能有一位长辈以这样的方式与我交流,那该是何等的幸运。

评分

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定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的心很容易被各种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变得浮躁不安。而这本书,就像一座坚固的灯塔,让你在迷雾中找到回家的方向。它反复强调的那些核心价值——自律、坚持、责任感和对传统的敬畏——恰恰是我们在快速发展中容易丢失的“锚”。我合上书本后,并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小说后的空虚感,而是一种被充实、被沉淀下来的踏实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琐事和人生目标,思考自己是否在朝着一个更有价值的方向前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可以陪伴人一生,每当遇到困境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初捧之时,我着实有些疑虑。封面设计得颇为古朴,那种带着淡淡墨香的纸张质感,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代文集,充斥着繁复的礼法和深奥的哲思,可能更适合放在书房里供人静静品读,而不是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睡前的一点零碎时间里翻阅。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味那些泛黄的信笺内容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烟火气,完全颠覆了我的初始印象。它并非高高在上的教诲,而是一个父亲、一个兄长、一个丈夫,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心声。那些对家人的叮嘱,对时局的判断,对自身修行的反思,都以一种极其朴素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他就在你耳边低语,教你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世间站稳脚跟。这种亲切感,是很多现代心灵鸡汤难以企及的,它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扎实的经验和血泪的教训。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立身处世”的困惑,并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实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