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001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005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009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012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017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019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022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025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028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034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036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038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042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044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047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051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055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059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064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068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071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075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078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 081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086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092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097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102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108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111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115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118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内容推荐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
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
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我们总说要学习前人的智慧,但往往限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记录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事”的处理方式。比如如何对待仆人,如何管理田产,如何平衡仕途的进退,甚至是家中琐碎的争执,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反思。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图伟业,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选择和坚持堆砌而成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勤俭”的部分,那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在如今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是教你一味守贫,而是教你懂得资源的价值,明白“不浪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律。每一次读到他提到某项事务的处理,我都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模拟一遍,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应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书中的智慧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了可以被立即采纳和实践的工具。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其中关于如何与同僚相处、如何识别小人、如何保持自身气节的论述,放在今天的职场环境里,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没有教你圆滑世故,而是强调“坦荡”与“有原则”的平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用人”的看法,他深知人性的复杂,既要用其长,又要对其弱点保持警惕。这种审慎的态度,不是多疑,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被表象迷惑,或者因为感情用事而用错人。从他的信件中,我学到了一种慢下来的观察艺术,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共事和观察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品格。这种基于实践的用人哲学,比任何现代管理学教材都来得实在和有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追求的文学美感,完全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有时候,你会感觉到那种饱经风霜的沉稳,有时候,又能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无奈。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使得人物形象极其丰满立体,而非一个被神化的道德楷模。特别是那些写给妻子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夫妻情谊和对家庭的牵挂,瞬间拉近了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你会发现,即使是位高权重者,也逃不过柴米油盐和人情冷暖。这种“去神化”的叙事,反而让其教诲更具力量,因为它说明了这些原则不是针对特定阶层或特定时代,而是适用于所有身处逆境或顺境中的普通人。我甚至会想象,如果能有一位长辈以这样的方式与我交流,那该是何等的幸运。
评分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定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的心很容易被各种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变得浮躁不安。而这本书,就像一座坚固的灯塔,让你在迷雾中找到回家的方向。它反复强调的那些核心价值——自律、坚持、责任感和对传统的敬畏——恰恰是我们在快速发展中容易丢失的“锚”。我合上书本后,并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小说后的空虚感,而是一种被充实、被沉淀下来的踏实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琐事和人生目标,思考自己是否在朝着一个更有价值的方向前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可以陪伴人一生,每当遇到困境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捧之时,我着实有些疑虑。封面设计得颇为古朴,那种带着淡淡墨香的纸张质感,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代文集,充斥着繁复的礼法和深奥的哲思,可能更适合放在书房里供人静静品读,而不是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睡前的一点零碎时间里翻阅。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味那些泛黄的信笺内容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烟火气,完全颠覆了我的初始印象。它并非高高在上的教诲,而是一个父亲、一个兄长、一个丈夫,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心声。那些对家人的叮嘱,对时局的判断,对自身修行的反思,都以一种极其朴素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他就在你耳边低语,教你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世间站稳脚跟。这种亲切感,是很多现代心灵鸡汤难以企及的,它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扎实的经验和血泪的教训。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立身处世”的困惑,并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实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