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修订版)

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建平,闻人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科学史
  • 技术史
  • 中国历史
  • 专门史
  • 文库
  • 史学
  • 修订版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92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38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3
字数:5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经在古代世界大放异彩。近代的几百年,世界科技一度让西方专美于前。落后追赶之际,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提供经验,激励斗志,为奋发图强鼓气。高速发展时期,历史教训又能启发盛世危言,使人冷静理智,均衡合理发展,以造福千秋万代为念。这也是本书作者撰写这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纲》的初衷。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起,迄民国初年止,本书对五千年中历朝历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人物、典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记载、叙述或阐释;其中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本书作者利用其在海外游学和工作的经历,在书中引入了全球化视野,使得讲述的背景中增添了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科技成就交相辉映的绚烂色彩。本书繁体字版1999年初版于台湾,此次出版简体字版,作者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

作者简介

汪建平,现任美国视网膜药物公司总裁,兼职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教授。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后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州立大学理学院、堪萨斯大学研究院,及香港生物科技院的院长。被选为美国、英国及澳洲化学院院士。被邀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柏兰克研究所及东京大学的客座教授。从事医药生化研究,已发表文献70多篇。现专注于血管增生研发及其抑制剂对肿瘤转移和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探索。
闻人军,194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获杭州大学硕士学位。前杭州大学历史系文博教研室主任,1986年破格提为副教授。长期任职美国硅谷电子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发表科技史论文约50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机械卷撰稿人之一。专著有《考工记导读》(1989年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考工记译注》、《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合作)、《周髀算经译注》(合作)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文明曙光
一、文明的源头
(一)击石、用火、射箭
(二)神农耕而作陶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
(四)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红山上的曙光
(六)南疆海外遗踪
二、神话与科学的萌芽
(一)话说神话世界
(二)神话是科学的萌芽
(三)神话毕竟是神话

第二章 华夏文化
一、若隐若现的夏代文明
(一)城堡和官室建筑
(二)水利底定,农业发展
(三)《夏小正》
(四)陆行乘车的肇始
(五)青铜时代的先锋
二、商代青铜冶铸技术
(一)青铜冶铸技术的形成
(二)鼎盛期的青铜冶铸
(三)青铜文化的凝聚和扩播
三、周代的农业立国
(一)周的崛起
(二)周初风情画——《豳风·七月》
(三)井田制时代的农业技术
(四)《诗经》中的农学知识
四、首批职业科学家——畴人
(一)天文学的萌芽
(二)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
(三)气象知识的积累
(四)计数和简单的运算
(五)同律度量衡
五、百工的技艺
(一)都邑和宫殿建筑
(二)从陶器到原始瓷器
(三)纺织和染色
(四)殷周的车子
六、阴阳五行与《易经》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二)超越时代的奇书——《易经》

第三章 科学之春
一、科学社会史的思考
……
第四章 确立体系
第五章 动荡交融
第六章 隋唐盛世
第七章 科技高峰
第八章 全面总结
第九章 西学东渐
第十章 中体西用
第十一章 近代科技

精彩书摘

夏、商、周三代的华夏文化,在阴阳、五行、八卦的烟雾缭绕之中,青铜业、农业和陶瓷等手工业三足鼎立,与原始时代的科学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众所周知,一部埋藏地下尚未为人所知的三代文明史比目前已知的不知要丰富多少倍。然而,如果不作比较,先人自然不知道,这时的华夏大地,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业贸易远不能与之分庭抗礼,生产力水平尚低,经济、科学发展速度相当缓慢。这一切,与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情况有些相似。假如作一比较,或者通过某种交流,先贤们可能大吃一惊,原先并不怎么起眼的地中海古希腊文化,正在迎头赶上。古希腊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十世纪前后开始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原始社会后期的军事民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工商业奴隶主为主的城邦共和国的政体和半岛形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和海上贸易发达的格局。希腊人继承了被他们征服的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影响下的爱琴海地区的技术遗产,利用了先进的生产力,特别是西亚和小亚细亚一带以及本地区已经出现的铁器,手工业技术发展较快。他们利用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来拼写自己的语言,拼音文字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同于讲究综合的象形文字,有助于分析能力的培养;唇枪舌战的论辩之风,对提高反应的灵敏度不无益处……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古希腊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发展成为繁荣的奴隶制国家。
……

前言/序言


探索中华文明的科技脉络: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 本书并非仅仅是记录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罗列,而是一部立足于深厚史料基础,力图勾勒出中华文明数千年科技发展历程的综合性著作。它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将科技进步置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旨在揭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从先秦时期的萌芽与奠基,历经秦汉的整合与发展,隋唐宋元的鼎盛与转型,直至明清时期的徘徊与转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科技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奠基(先秦至秦汉)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早期,在文字、天文、历法、数学和冶金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重点分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并指导早期的自然观察与技术实践。 天文历法的精妙演进: 详细梳理了从早期观测记录到制定出较为精确的历法系统的过程,例如太阴历与阳历的结合,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历法改革的社会动因。这不是对古籍中天文术语的简单注释,而是尝试重建当时的观测体系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金属技术的飞跃: 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大规模应用及其对社会结构变革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述。重点剖析了青铜冶炼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从块炼铁到炒钢技术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中国在早期钢铁冶炼方面领先世界的关键技术环节。 数学与工程的初探: 考察了《九章算术》等早期数学典籍的形成背景,讨论了当时解决实际问题(如土地丈量、水利工程)所依赖的几何与代数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如都江堰的修建,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二部分:制度保障下的技术整合与高峰(隋唐至宋元) 隋唐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国家对重大工程(如大运河的维护、水利灌溉)的组织能力,以及文化交流对科技进步的催化作用。 印刷术的革命: 详尽考察了雕版印刷技术从初期摸索到成熟应用的各个阶段。本书不仅描述了技术本身,更深入探讨了印刷术普及对知识传播、教育普及乃至社会阶层流动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其是早期信息革命的典范。 宋代科技的群星闪耀: 宋代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时期。本章重点描绘了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与指南针在军事和航海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对火药配方的演变、应用范围的扩大(从烟火到军事),以及指南针从堪舆工具向导航工具的转变,进行了精微的考证与分析。此外,还细致探讨了宋代在建筑学(如营造法式)、水利机械(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上的高度成就,强调了政府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技术标准的规范化。 农业技术的深化: 阐述了宋元时期重要农作物品种的推广、耕作技术的改进(如曲辕犁的广泛应用)以及农业科学著作的总结,揭示了农业生产力提高如何支撑了宋代庞大的人口和城市发展。 第三部分:传统科技的集大成与近代转型期的徘徊(明清) 明清时期,虽然许多传统技术达到了精细化、工艺化的顶峰,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西方科学思潮的冲击。 工艺的极致: 深入剖析了明代在陶瓷烧制、丝绸纺织、制药等手工业领域达到的精湛水平。以瓷器烧制为例,分析了不同时期釉料配方、窑炉结构的变化及其反映的工艺控制水平。 科学知识的整理与应用: 讨论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集大成著作的编撰意义。这些著作不仅是技术的记录,更是当时技术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的尝试,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实用科学的重视。 中西科技的交汇与张力: 详细梳理了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几何学、天文学知识的传入情况,分析了中国传统科技体系如何应对、吸收或排斥这些外来知识。探讨了清代在天文、数学等领域取得的个别成就(如对历法的修订工作),同时也反思了为何在与近代科学的赛跑中逐渐落后,指出了其对实验方法和公理化体系构建的不足。 全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技术细节的精确还原,更在于其贯穿始终的宏观视角:科技发展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经济基础的支撑,也是文化心态的体现。它引导读者超越对“四大发明”的孤立赞颂,去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局限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科技长河中的独特贡献与地位。 本书文字凝练,论证扎实,旨在为历史学、科技史、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读物。它提供的不仅是“已知”的技术事实,更是对这些事实背后的“如何”与“为何”的深入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修订版)》,我最近有幸读到它,真是收获颇丰。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致的装帧所吸引。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药、建筑、陶瓷、冶金等领域的成就,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阐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古代天文学观测仪器的发展历程印象深刻,那些精密的仪器,如浑天仪、简仪,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作者在讲解时,不仅罗列了重要的史实和人物,更着重分析了这些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生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甚至会去翻阅一些辅助资料,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考证也极为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辨析上的功力。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科技文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激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修订版)》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作者的语言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历史事件讲解得清晰明了。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形象化的语言,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释古代数学的某些复杂计算方法时,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打比方,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史料轶事,比如古代工匠的趣闻,或是文人墨客对科技发明的感悟,这些都为原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让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技术演变的韧性与适应性的描述,作者强调中国古代的科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中发展壮大。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科技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精髓。《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修订版)》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科技成果,而是以一种史学研究的视角,将中国科技的发展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作者对于技术传播、创新机制以及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例如,在论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时,书中不仅描述了技术的传播路径,更分析了其在不同地区所引发的文化和经济的连锁反应。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科技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科学精神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古代科技简单视为经验的积累,而是着重挖掘其中蕴含的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阅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智者进行对话,感受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与智慧。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普及中国科技史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内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作者在梳理和阐释的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我看来,最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中国性”的强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科技进行简单的对比,而是着力发掘中国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之处。例如,在农学领域,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因地制宜的传统,以及其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巨大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基于自身文化土壤的科技发展模式,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关键。这本书的修订版,更是对一些陈旧的观点进行了更新和修正,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学术追求。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著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其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纲”的把握。作者在冗杂的史料中,提炼出了主线,勾勒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关键节点。修订版的更新,更是吸纳了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在一些争议性问题上,也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观点。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技术与哲学思想之间关系的探讨,例如,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一些自然科学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潜在影响。这些内容,往往是普通读者容易忽略的,但恰恰是理解中国科技发展特性的关键。作者的论述,并没有陷入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结合具体的科技事例,使得理论分析更具说服力。我喜欢这种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解读,它能够帮助我跳出碎片化的知识点,形成对中国科技史的整体认知。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虽然不算低,但对于真正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唉!现在的人多努力吧。

评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唉!现在的人多努力吧。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经典,内容专业,推荐

评分

经典,内容专业,推荐

评分

经典,内容专业,推荐

评分

书很不错,就是包装很简陋,建议向当当学习。

评分

不错的书 ,包装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