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E·吕丁格尔,R·派尔斯 编,戈革 译
图书标签:
  • 尼尔斯·玻尔
  • 原子核物理学
  • 量子力学
  • 物理史
  • 科学史
  • 哥本哈根学派
  • 玻尔模型
  • 原子物理学
  • 20世纪物理学
  • 科学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5507
商品编码:110913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1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收录作者1929至1952年间关于原子物理学的讨论文章。分“和核物理有关的论文及稿件”、“通信选(1929—1949)”两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作者该期研究情况的引言。

作者简介

尼耳斯·亨利克·戴维·玻尔(NielsHenrikDavid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玻尔为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PhD),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录

译者说明
第九卷前言
目录
期刊名称缩写表
名词缩写表
致谢辞(中译本从略)
第一编 和核物理学有关的论文及稿件
引言
1.核成分和能量守恒
2.中子俘获和核的构造
3.复合核.巩固和应用
4.核光效应和连续能域
5.裂变
6.关于核模型的新思想
I.β射线谱和能量守恒
Ⅱ.化学和原子构造的量子理论
Ⅲ.原子稳定性和守恒定律
Ⅳ.论中子的性质[1]
V.论中子的性质[2](摘要)
Ⅵ.电子和质子
Ⅶ.论电子理论中的对应方法
Ⅷ.在1933年第七届索尔威会议上的讨论发言
Ⅸ.核构造和中子俘获
X.原子核的性质和构造(摘要)
Ⅺ.中子俘获和核构造[1]
Ⅻ.中子俘获和核构造[2]
Ⅻ.原子核的性质
Ⅻ.慢中子的选择俘获
Xv.论α射线引起的铝的蜕变
XⅥ.原子核的激发和辐射
XVⅡ.原子核中的自旋交换
XVII.论由质子撞击引起的锂的嬗变
Ⅻ.原子核的嬗变
XX.论原子核的嬗变
XXⅡ.论由物质粒子撞击引起的原子核的嬗变
XXⅢ.核力学[1]
XXⅢ.核力学[2]
XXIV.关于(n,2n)反应的未发表的笔记
xxV.论核反应(摘要)
XXⅥ.核的激发和同质异能态
XXⅧ.核光效应
XXVIII.作用量子和原子核
XⅫX.核光效应中的共振
XXX.核物理学报告会开幕词(摘要)
XXXII.原子核的反应(摘要)
XXXXIII.重核的蜕变[1]
XXXIII.铀蜕变和钍蜕变中的共振和核裂变现象
XXXIV.关于裂变的总结
XXXV.重核在β射线发射后的剩余激发
XXXXVI.核裂变的机制[1]
XXXXVII.核裂变的机制[2]
XXXVIII.连续能域中的核反应
XXXIX.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XL.镤的裂变[1]
XLI.镤的裂变[2]
XLⅡ.原子核裂变的理论解释[1]
ⅪⅡ.原子核裂变的理论解释[2](摘要)
ⅪⅣ.原子核嬗变的晚近考察
ⅫV.论裂变碎片的统计分布
ⅪM.核裂变中的逐次转变
Ⅺ.重核的蜕变[2](摘要)
Ⅺ.氘核引发裂变的机制
ⅪⅨ.论原子核的嬗变(摘要)
L.论原子核嬗变的机制.II.复合态之连续能域中的过程[1]
Ⅱ.论原子核嬗变的机制.II.复合态之连续能域中的过程[2]
Ⅲ.关于原子构造和核构造的试评述
皿.在1952年6月3_-17日哥本哈根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的讨论
发言
第二编 通信选(1929—1949)
引言
所收信件的目录
通信正文
汉斯·A·贝忒
菲力克斯·布劳赫
马科斯·戴耳布吕克
保罗·A·M·狄喇克
恩利科·费米
喇耳夫·H·否勒
奥托·罗伯特·弗瑞什
乔治·伽莫夫
沃尔纳·海森伯
理论物理学研究所
雅科布·克瑞斯先·雅科布森
弗雷德列克·及伊伦·约里奥-居里
奥斯卡·克莱恩
亨德瑞克·A·克喇摩斯
约翰·库达
沃尔夫冈·泡利
鲁道耳夫·派尔斯
埃贝·喇斯姆森
雷昂·罗森菲耳德
欧内斯特·卢瑟福
比约伦·特鲁姆培
约翰·A·惠勒
尼耳斯·玻尔文献馆所藏有关稿本简目
引言
索引

前言/序言



《经典物理学的黄昏:量子力学与原子结构的新视野》 一、 时代的转折点:20世纪初的物理学图景 在二十世纪初叶,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经典物理学,基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构建的宏伟殿堂,在解释微观现象时,已显露出深刻的裂痕。光谱的线状结构、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以及光电效应的悖论,都预示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物理学原理亟待发掘。 本书将聚焦于1900年至1930年间,物理学领域内最为剧烈的思想变革——量子理论的诞生与初步确立。我们不探讨原子核的结构,而是将目光投向原子外部的电子排布、能级跃迁以及光的本质。 二、 量子化的黎明:普朗克与爱因斯坦的遗产 本卷开篇追溯了能量量子化概念的起源。从普朗克在处理黑体辐射问题时引入的“能量子”假说,到爱因斯坦成功应用该概念解释光电效应,论证了光的粒子性(光子)。这些早期的工作,尽管充满了对经典图景的破坏性,却为理解原子内部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读者将深入了解这些里程碑式的论文如何挑战了能量连续性的传统观念。 三、 玻尔模型的建立与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本书的核心部分,将详尽剖析尼耳斯·玻尔在1913年提出的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这一模型是连接经典概念与新兴量子观念的桥梁。我们将详细考察玻尔如何运用“定态假设”(电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不辐射能量的轨道上)和“频率条件”(电子在轨道间跃迁时吸收或发射光子,其能量恰好等于能级之差)来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公式。 重点讨论: 1. 定态与轨道角动量量子化: 玻尔模型如何通过引入角动量量子化的概念,克服了经典电磁学预言电子在绕核运动中将持续辐射能量并最终坠入原子核的困境。 2. 能级图的构建: 如何通过这些规则计算出离散的能量值,并与实验观测到的光谱线精确对应。 3. 模型的局限性: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玻尔模型在解释更复杂的多电子原子谱线(如塞曼效应)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它无法解释光谱线的强度和自然线宽等问题,为后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 索末菲的扩展与椭圆轨道 随着实验数据的积累,特别是对精细结构观测的深入,玻尔模型需要被修正和扩展。本章将介绍阿诺德·索末菲如何通过引入第二个量子数——方位角量子数($k$或$l$),将圆形轨道推广到椭圆轨道,从而更精确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精细结构。我们将探讨相对论效应如何被整合进这一修正模型中,以及由此引入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在空间中的取向(磁量子数)的概念。 五、 早期量子理论的工具箱:旧量子论的尝试 在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建立之前,物理学家们依靠一套被称为“旧量子论”的半经典方法来处理不适用的问题。本卷将详细考察这些尝试,包括: 1. 对应原理: 经典物理的结论如何在大量子数极限下必须与量子理论的预测相符合。 2. 量子化条件的应用: 如何使用“玻尔-索末菲的半整数或整数量子化规则”来处理受限运动(如简谐振子、刚体转子)的问题,并预测这些系统能级的离散化。 这些工具虽然在数学上并不严谨,却是连接经典直觉与未来量子力学的关键过渡步骤。 六、 空间中的原子:塞曼效应与斯特恩-盖拉赫实验 原子在外部磁场中表现出的行为,为理解电子的内在属性提供了关键线索。本卷将深入分析: 1. 外磁场对原子能级的影响(正常塞曼效应与反常塞曼效应): 经典理论在解释这些现象时的失败,以及玻尔模型如何通过引入空间量子化的概念(磁量子数$m$)来解释磁场引起的谱线分裂。 2.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革命性意义: 这一实验的巧妙设计,直接证明了空间取向的量子化。我们将侧重讨论该实验如何无可辩驳地确立了电子具有内禀角动量(自旋)这一概念的萌芽,尽管其完整理论要在后续的量子力学发展中才能被确立。 七、 走向新物理:波粒二象性的先驱工作 在本书叙述的最后阶段,我们将看到物理学家们如何开始超越纯粹的“粒子轨道”概念。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博士论文,提出电子也应具有波动性,从而建立了光与物质的对称性。虽然完整的薛定谔方程尚未诞生,但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为理解电子的“轨道”——更准确地说,是电子的“云”——提供了深远的哲学和物理基础。 结论:旧世界的终结与新物理的序幕 《经典物理学的黄昏》并非关于原子核衰变或核反应的记录。它聚焦于原子外围的电子结构——如何通过引入量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宏观世界中无法理解的光谱学现象,并为电子的离散能量、空间取向以及波粒二象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对牛顿世界观一次彻底而优雅的审判,开启了通往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大门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基础科学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尼耳斯·玻尔,这个名字在物理学界如同神话般的存在,而“原子核物理学”则是现代科学中最令人着迷的领域之一。1929年至1952年,这三十余年的跨度,恰好涵盖了原子核研究从萌芽到初步成熟的关键阶段。我尤其关注的是,在这一卷中,玻尔是否会详细阐述他对原子核模型的演进过程,以及他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提炼出理论框架。想象一下,亲手翻阅那些由大师亲笔写下的文字,感受他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敏锐的科学直觉,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而且,这本书的出现,意味着我不再需要依赖二手资料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一手的研究成果。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子核的内部运作机制,以及它在宇宙万物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而对整个物理学理论体系建立更稳固的认识。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契机,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朝圣。我深知,要真正理解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脉络,绕不开玻尔这个名字。1929年至1952年,这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量子力学已经站稳脚跟,而原子核的奥秘才刚刚开始被一点点揭开。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玻尔是如何将他对量子理论的理解,应用于探索原子核这个微观世界的“核心”。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献,很可能包含了他在不同阶段对核结构、核力的本质、以及各种核反应(如α衰变、β衰变)的深入思考。此外,这段时期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研究与地缘政治的交织,特别是核能的开发,无疑会对科学家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我希望能从这些文字中,一窥玻尔在那个复杂时代,如何坚守科学的纯粹,又如何在社会责任与科学探索之间找到平衡。这本书对我来说,是通往理解现代物理学基石的一扇必经之门。

评分

看到《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的目录,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1929年到1952年,这段时间恰逢量子力学蓬勃发展、原子核物理学横空出世并飞速前进的黄金年代。尼耳斯·玻尔,这位早已名垂青史的物理学巨匠,在这段时期内无疑是绝对的核心人物。我尤其期待他对于原子核结构、放射性衰变机制、以及后来出现的核裂变现象的思考和贡献。毕竟,他提出的“互补原理”和对量子论的深刻阐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这一卷收录的论文,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可能蕴含着他与当时其他顶尖科学家(如海森堡、费米、劳厄等)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这些交流往往是科学突破的火花所在。想象一下,翻开书页,就如同穿越回那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年代,亲耳聆听那些划时代思想的诞生过程。尤其在原子核这个宏大而神秘的领域,玻尔的洞察力究竟如何指引了研究方向,又将如何揭示出隐藏在原子深处的力量,这让我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期待。

评分

这本书《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给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所代表的科学里程碑意义。1929年至1952年,这三十余年的时间段,正是原子核物理学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时期。尼耳斯·玻尔作为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他在这个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他对于核结构模型、粒子相互作用以及核能的早期探讨。试想一下,能够阅读到那位伟大思想家在那个划时代的背景下,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那些曾经困扰着无数科学家的难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精神财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前沿时所经历的挑战与喜悦,以及科学思想是如何在碰撞中不断升华。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浓缩了科学史精华的宝典,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眺望更远的科学风景。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类认知格局的科学著作充满敬意,而《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无疑属于这一范畴。1929年至1952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量子力学的浪潮席卷了整个物理学界,而原子核的神秘面纱也在这一时期被一点点揭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玻尔如何将他独特的物理学思想,尤其是对量子态的理解,融入到对原子核现象的解释之中。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个物理公式和概念的堆砌,更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承。我想知道,在面对原子核这个比原子本身更加复杂和微观的实体时,玻尔是如何进行理论构建,又是如何与当时的同行们进行思想的交流与辩论,从而共同推动这个领域的进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了解现代物理学心脏地带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能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收录作者1929至1952年间关于原子物理学的讨论文章。分“和核物理有关的论文及稿件”、“通信选(1929—1949)”两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作者该期研究情况的引言。

评分

帮学校买的书,相当不错哦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收录作者1929至1952年间关于原子物理学的讨论文章。分“和核物理有关的论文及稿件”、“通信选(1929—1949)”两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作者该期研究情况的引言。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收录作者1929至1952年间关于原子物理学的讨论文章。分“和核物理有关的论文及稿件”、“通信选(1929—1949)”两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作者该期研究情况的引言。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评分

波尔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收录作者1929至1952年间关于原子物理学的讨论文章。分“和核物理有关的论文及稿件”、“通信选(1929—1949)”两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作者该期研究情况的引言。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收录作者1929至1952年间关于原子物理学的讨论文章。分“和核物理有关的论文及稿件”、“通信选(1929—1949)”两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作者该期研究情况的引言。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收录作者1929至1952年间关于原子物理学的讨论文章。分“和核物理有关的论文及稿件”、“通信选(1929—1949)”两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作者该期研究情况的引言。 《尼耳斯·玻尔集:第9卷·原子核物理学(1929-1952)》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