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Fisheries Oceanography]

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Fisheries Ocean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启升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学
  • 渔业海洋学
  • 中国海域
  • 海洋环境
  • 渔业资源
  • 海洋生态系统
  • 海洋动力学
  • 海洋化学
  • 海洋生物学
  • 区域海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2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099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Fisheries Ocean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7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本书为“渔业海洋学”分册,该书系统叙述了我国近海各海域渔业生物资源种类组成与渔业生物资源分布与栖息地、渔业生物资源量评估、渔场形成条件与渔业预报、主要渔业种类生物学与种群数量变动、渔业资源管理与增殖等。主要介绍渔业资源分布特征,季节变化与移动规律、栖息环境及其变化、渔场分布及其形成规律、种群数量变动、大海洋生态系与资源管理。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及专家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参阅,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教学与科研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第1篇 渤海
第1章 渔业生物种类组成特征与渔业
1.1 资源种类
1.1.1 渔业生物种类组成
1.1.2 渔业生物数量组成
1.1.3 鱼卵仔鱼种类组成
1.2 优势种及功能群
1.2.1 鱼类资源
1.2.2 无脊椎动物资源
1.2.3 鱼卵仔鱼
1.3 生态类群
1.3.1 鱼类
1.3.2 甲壳类
1.3.3 头足类
1.4 渔业结构及其变化

第2章 渔业生物资源分布特征与栖息地
2.1 密度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2.1.1 渔业生物资源分布概况
2.1.2 鱼类及其优势种资源分布
2.1.3 无脊椎动物及其优势种资源分布
2.2 主要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越冬场
2.2.1 产卵场、育幼场
2.2.2 索饵场
2.2.3 越冬场
2.2.4 主要渔业种类产卵场、育纺幼场、索饵场、越冬场
2.3 主要渔场及其季节变化

第3章 渔业生物资源量评估
3.1 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3.1.1 声学评估方法
3.1.2 评估种类总生物量分布格局
3.2 底拖网渔业生物资源评估
3.2.1 渤海近岸水域近底层渔业生物资源量
3.2.2 渔业生物资源指数的变化

第4章 渔场形成条件与渔业预报
4.1 渔场理化状况及其变化
4.1.1 水文环境
4.1.2 化学环境
4.2 渔场基础生产力与饵料生物
4.2.1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4.2.2 浮游植物
4.2.3 浮游动物
4.2.4 底栖生物
4.3 渔场形成条件
4.3.1 中国毛虾生态习性
4.3.2 理化环境
4.3.3 生物环境
4.3.4 海流
4.4 渔业预报
4.4.1 预报指标
4.4.2 渤海秋汛中国对虾渔获量预报

第5章 主要渔业种类渔业生物学与种群数量变动
5.1 中上层鱼类
5.1.1 黄鲫
5.1.2 蓝点马鲛
5.1.3 银鲳
5.2 底层鱼类
5.2.1 小黄鱼
5.3 甲壳类
5.3.1 中国对虾
5.3.2 三疣梭子蟹
5.3.3 口虾蛄

第6章 渔业资源管理与增殖
6.1 渔业资源管理
6.1.1 依法进行管理
6.1.2 拖网作业退出渤海
6.1.3 设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
第二篇 黄海
第三篇 东海
第四篇 南海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涵盖海洋科学、海洋生态学、渔业管理等领域的经典与前沿主题,字数约1500字。 --- 《深海奥秘与蓝色经济:现代海洋科学前沿探索》 书籍简介 《深海奥秘与蓝色经济:现代海洋科学前沿探索》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当代海洋科学核心议题的综合性著作。本书旨在为海洋生物学家、渔业管理专家、海洋工程师、环境科学家以及对海洋未来发展充满热情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驾驭当前海洋系统复杂性与机遇的权威视角。本书聚焦于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的交叉前沿,并着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如何重塑海洋环境以及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体系。 第一部分:海洋的物理结构与动态过程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海洋作为地球系统关键组成部分的物理基础。我们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始,详细探讨了盐度、温度、密度、溶解气体在海洋环流中的核心作用。 1.1 海洋环流与气候反馈: 本章详尽阐述了全球海洋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的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功能。内容涵盖了中尺度涡流(Mesoscale Eddies)的生成、演化及其在热量和物质输运中的关键角色。特别关注了海洋边界层动力学,包括波浪、涌流以及它们与海岸侵蚀及沉积过程的相互作用。同时,探讨了近期的研究进展,例如深海热液活动的驱动机制及其对局部水团性质的影响。 1.2 海洋声学与光学特性: 深入研究了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规律,包括水下声速剖面的变化、声音散射机制以及声学遥感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如多波束测深和侧扫声纳在海底地形测绘中的潜力。光学部分则聚焦于光在水体中的吸收、散射与透射,分析了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如MODIS、VIIRS)如何用于反演叶绿素浓度、悬浮物负荷和水体透明度,为海洋初级生产力估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1.3 极地海洋学与冰冻圈动态: 本章专门探讨了北极和南极海洋的独特环境特征。内容涉及海冰的形成、融化周期、冰下生态系统(Ice-associated communities)的适应性,以及海冰动态变化如何反馈给全球气候模型。重点分析了冰盖融化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影响,以及融冰事件对北大西洋环流的潜在冲击。 第二部分:海洋化学与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本部分着眼于海洋作为地球主要化学反应器的角色,剖析了关键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路径及其对生命的支持作用。 2.1 碳循环与海洋酸化: 详细描述了海洋作为全球碳汇的机制,包括溶解态无机碳(DIC)与有机碳泵(Biological Carbon Pump)的运作。重点讨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海洋酸化的过程、速率及其对钙化生物(如珊瑚、翼足类)的生理和生态影响。书中还评估了当前“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在海洋环境中的可行性与风险。 2.2 营养盐生态化学: 阐述了氮、磷、硅等限制性营养盐在海洋食物网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了微生物驱动的硝化、反硝化和氮固定过程如何平衡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内容涉及了新兴的海洋铁循环研究,以及铁在南大洋初级生产力限制中的关键作用。 2.3 海洋污染物与毒理学: 全面评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微塑料(Microplastics)和新型化学污染物(如药物残留、内分泌干扰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归宿和生物富集。本章还结合了分子毒理学方法,探讨了污染物对海洋生物(从浮游生物到顶级捕食者)的亚致死效应及跨代影响。 第三部分:深海生物多样性与极端环境适应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广阔而神秘的深海生态系统,探索了生命在极端条件下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1 深海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评估: 概述了深海平原、海山、海沟等不同栖息地的生物群落结构。重点介绍了深海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新方法,包括环境DNA(eDNA)技术在监测深海物种多样性中的应用。探讨了深海采矿活动对脆弱、慢恢复深海生态系统的潜在破坏性影响。 3.2 热液喷口与冷泉生态系统: 深入解析了不依赖光合作用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详细描述了硫、甲烷等化学能支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围绕这些能量源构建的巨型生物群落(如管虫、蛤类)的共生关系和生理机制。 3.3 海洋生物的极端生理学: 探讨了深海生物如何应对高压、低温、黑暗和缺乏食物的极端环境。内容涉及生物膜的结构调整、关键酶的适应性、以及深海生物在生物发光、趋化性和繁殖策略上的独特演化。 第四部分:蓝色经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科学发现与社会经济需求相结合,探讨了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长期保护。 4.1 现代渔业资源动态评估: 侧重于非区域性、全球尺度的渔业管理理论。介绍先进的种群动态模型(如MSY、MBAL等)及其在评估跨界鱼类资源中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过度捕捞、兼捕(Bycatch)问题,并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框架的实施策略,强调了捕捞努力量、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 4.2 海洋可再生能源与工程: 评估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的技术成熟度、环境影响和潜力。讨论了海洋工程结构(如海上风电基础)对局部水动力场和底栖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海洋空间规划”(MSP)在协调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 4.3 海洋观测网络与数据共享: 总结了全球范围内的海洋观测系统(如Argo浮标、卫星遥感、海底观测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强调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处理海量海洋观测数据、提高预报精度(如有害藻华、海洋热浪预警)中的变革性作用。 结语:面向未来的海洋治理 本书最后部分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将最新的科学认知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工具,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枯竭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它强调了国际合作在保护公海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让我联想到,对于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而言,理解其海洋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渔业生产的关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解释中国海不同区域的海洋学独特性。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每个主要海区(如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在地理位置、水深、海底地形、河流输入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了各海区在水温、盐度、洋流、水体透明度、营养盐浓度等关键海洋学参数上的显著不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将这些海洋学特征与当地的渔业资源联系起来。例如,为什么某些区域的渔业产量更高?是否存在特定的海洋学条件,特别有利于某些经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极大地丰富我对中国渔业海洋学现状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我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海的海洋学特征如何与渔业生产紧密相连。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对不同区域海洋环境因子进行细致的解读,再将其与渔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书中对中国沿海各区域水温、盐度、溶解氧、营养盐等关键参数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着不同种类鱼虾贝类的生长、繁殖和分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黄海和东海的章节印象深刻,那里复杂的河口水文和季风气候带来了独特的海洋环境,也孕育了如带鱼、鱿鱼等重要的商业性渔业资源,书中对这些资源的渔业海洋学成因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此外,书中对南海的描述也极具价值,那里温暖的水体和复杂的洋流系统,支持着种类繁多的热带和亚热带渔业,而书中对这些区域渔业生态系统动态的分析,无疑是了解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潜力的宝贵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海洋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特别是“区域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的结合,预示着它将是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海洋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中国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差异。例如,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海域的渔业资源如此丰富,而另一些海域则相对贫瘠。书中是否会解释不同海域的底质、水深、洋流等物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藻类、浮游生物的生长,进而为鱼类提供食物来源的?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不同海域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如何塑造出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又如何支撑起当地的渔业发展。如果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案例,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中国海区域,比如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并分别阐述它们的海洋学特点和相应的渔业资源状况,那将是非常吸引我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海渔业海洋学的基础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我对中国的海洋生态以及其蕴藏的渔业资源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好奇,在如此广阔且多样的中国海域,海洋环境的区域性差异是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的渔业物种和渔业模式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渔业海洋学”更是点明了其核心,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海不同区域,例如黄海、东海、南海等,其独特的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如何影响浮游生物、饵料生物的分布和生产力,进而塑造了不同区域的优势渔业种类和季节性捕捞规律。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区域的上升流、海流系统、温度层化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鱼类幼体存活、集群行为和洄游路径的影响。我更期盼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数据和图表,直观地展现特定区域海洋环境变化对渔业产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甚至探讨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历史性的渔业变迁的海洋学解释。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对中国主要渔场形成机制的深刻剖析,以及不同海域在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独特挑战,那将是对我理解中国渔业海洋学的一次重要启迪。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海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好奇。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似乎预示着它将带我深入探索这一奥秘。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不同区域海域的海洋动力学过程,比如洋流、潮汐、上升流等,并解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着营养物质的输送、浮游生物的分布以及鱼类饵料的聚集。例如,在某些渔场,是否存在着由于特定洋流交汇或上升流形成的“渔场”?书中能否通过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个区域的特定鱼类种群,来解释其生活史与当地海洋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讨论不同区域海洋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渔业资源带来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变化与渔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中国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渔业发展之间相互依存性的深刻洞察,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

印刷清晰,装帧精美!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没什么用

评分

不错的东东,不错的选择

评分

感觉有点拼凑的嫌疑,对国际前沿理论介绍较少,不过作为工具书还是很实用的。

评分

没什么用

评分

感觉有点拼凑的嫌疑,对国际前沿理论介绍较少,不过作为工具书还是很实用的。

评分

资料书,比较贵,活动时购得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