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设计专业创新系列教材:书籍设计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设计专业创新系列教材:书籍设计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敬人 著,尹定邦,柳冠中 编
图书标签:
  • 书籍设计
  • 平面设计
  • 设计基础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创新设计
  • 视觉传达
  • 出版物设计
  • 设计原理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62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09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4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设计”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其组成的子系统或要素含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但又不等于说设计是一枚硬币,其一面是科学,另一面是艺术,就如同人类是为适应生存环境等外因系统从而进化形成的一个“新结构系统”,是重组生命结构的“创造”。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设计专业创新系列教材:书籍设计基础》以装帧设计延伸到书籍设计的新概念,从中国传统书籍艺术、西方书籍设计艺术、20世纪现代书籍设计流派,以及当今信息传达视觉化的阅读需求的角度,阐明中国书籍(包括刊物)由“装帧”向“书籍设计”概念转换的必要性。
   通过各章节系统地叙述一本完整的书籍设计要求经历装帧(bookdesign)、编排设计(typography)和编辑设计(editorialdesign)三个层面的工作,即“BookDesign”是一个信息视觉化再现的过程。
   教材着重强调书籍编辑设计是书籍整体设计的核心,是探究文本内涵,并通过完成信息的解构与重组,构建文本传递的视觉化系统,赋予受众顺畅而有效阅读的设计过程,构建便于受众理解的视觉化信息系统,演绎出有趣、有益、有效的信息传达的语言和语境,是本教材区别于其他同类教材的特点。其次,指出信息视觉化设计[infographicdesignl是书籍整体深度设计的重要补充,[书籍设计3+1]的概念是学习该学科不可或缺的新课题。
   教材以理论与实例分析相结合,全面讲解了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介绍书籍信息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运行流程,以及使书籍物化的必要技术和手段,来实现内容与形式、形而上与形而下、艺术与工学的完美结合。本教材还列举多种形式进行工作坊(Workshop)的教学实验案例,提出“现场主义”的设计教育理念,供各专业院校老师参考和交流。

作者简介

吕敬人,书籍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
设计作品获奖:
1986年《生与死》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银奖/1995年《黑与白》获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中央展区金奖/1995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获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金奖/2002年《敬人书籍设计2号》获第十四届香港印制大赛设计意念奖/2003年《中国书院》获第一届“中国最美的书”奖,获第十五届香港印制大赛冠军奖,全场大奖/2004、2005、2006、2007、2008年《烟斗随笔》《天边的彩虹》《国学备览》《杂碎集》《灵韵天成》等9本获“中国最美的书”奖/2009年《中国记忆》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2009年《北京奥运交通图》获第24届国际制图大会(ICC)城市类地图金奖/2010年《怀袖雅物》获第八届“中国最美的书”奖,第四届金光国际印艺大赛创意设计奖/2011年《中国记忆》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装帧设计奖。
著作:
《书籍设计四人说》/《敬人书籍设计》/《敬人书籍设计2号》/《从装帧到书籍设计》/《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在书籍设计的星空中漫游》/《中文字体的教与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书籍设计进程
一、华彩书香美哉,中国传统书籍艺术
1.最初的探索
2.书籍的形成
3.书籍形式的演变
4.印刷术
二、承其魂拓其体中国当代书籍设计
1.夏
2.秋
3.冬
4.春
思考题

第二章 西方书籍设计进程
一、异域书韵西方书籍设计艺术
1.古代的书籍
2.“册籍”的诞生
3.书的开始
4.古腾堡时期的书籍
5.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
6.16至18世纪欧洲书籍艺术的发展
7.“书籍之美”的理念
二、20世纪现代书籍设计流派
思考题

第三章 书籍设计的概念
一、时代需要改变装帧观念——由“装帧”向“书籍设计”概念的转换
二、书之二重构造——形神兼备的书籍设计
三、艺术×工学=设计2
思考题

第四章 书籍设计3+1
一、编辑设计一构建书籍信息时空传递的逻辑关系
1.编辑设计概念
2.构建书籍信息传递的线性逻辑关系
3.书戏——看透纸页舞台的深处
4.书籍设计过程的八个步骤
思考题
二、编排设计
1.版面——演绎书戏的“舞台”
2.汉字在书籍设计中的表现力
3.网格设计
书籍设计小常识
思考题
三、装帧设计
1.封面设计
2.纸张展现书文化的魅力
3.装订——构造书的建筑
书籍设计小常识
书籍设计小常识
思考题

第五章 信息视觉化设计与视觉化信息设计
一、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
二、信息图表设计(Infographics Design)
1.什么是视觉化图表
2.信息图表设计(Infographics Design)的概念
3.信息图表[Infographic]设计流程
4.信息图表[Infographic]的设计方法
思考题

第六章 概念创造书的未来
第七章 工作坊(Workshop)“现场主义”设计教育
汉字形体与现代设计语境:一本探索东方符号美学的书籍 书籍名称: 汉字形体与现代设计语境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设计师或汉学家]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专注于设计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出版社] 页数/开本: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420页 / 16开] 定价: [根据市场情况填写]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汉字形体演变规律、美学特征及其在当代平面设计、视觉传达领域中应用潜力的学术专著。它超越了单纯的字体设计技法层面,着眼于宏观的文化哲学基础,探寻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符号系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命力并构建新的视觉秩序。 全书结构严谨,从古文字的起源与结构解析入手,逐步深入到宋、明、清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字体风格流变,最终聚焦于数字媒介环境下,传统汉字形体如何与现代设计思潮(如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动态设计等)进行有效的对话与融合。 第一部分:汉字的形体基因与文化溯源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建立起坚实的汉字美学基础,理解“形”背后的“意”。 第一章:从甲骨到篆书——符号的原初形态与抽象 汉字的诞生: 探讨刻画符号向成熟文字体系过渡的关键阶段,重点分析甲骨文的朴素性与象形意味。 线条的哲学: 深入研究篆书(大小篆)的匀称性、笔画的内在张力与“骨架”的构建逻辑。分析“藏锋入木”与“中锋运笔”对后世审美取向的影响。 结构的基本原理: 辨析汉字形体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力度感与空间关系,确立“方块字”的内在平衡体系。 第二章:隶变的革命与楷书的定型 隶书的破古立新: 详细阐述隶变(波磔的出现)如何打破篆书的圆转结构,引入横向取势,为后世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分析“蚕头燕尾”的造型美学。 楷书的范式确立: 楷书(真书)作为正统书体的形成过程。研究唐代楷书(欧、颜、柳、赵)的风格差异,解析其在结构上的“法度”与“变化”。 书写工具与形体演变: 探讨毛笔的特性如何塑造了汉字独有的“提、按、顿、挫”的动态美,以及这种动态美如何内化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韵律。 第三章:行草的动态抒情与意态表达 行书的实用与艺术: 分析行书在实用性需求下,如何实现连带、简化与速度感,及其在现代排版中作为“过渡性节奏”的应用潜力。 草书的抽象与情绪: 探究今草与章草的结构简化逻辑,将其视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艺术。讨论草书的“气韵生动”在现代视觉冲击力中的借鉴价值。 第二部分:从雕版到印刷——技术介入下的形体异化与标准化 本部分聚焦于印刷术普及后,汉字形体如何适应批量生产的需求,并形成一套固定的“印刷体”标准。 第四章:宋体(明体)的诞生与工业化审美 雕版技术的驱动力: 详细分析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对字体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横细竖粗、撇捺锐利的宋体(明体)的特征形成。 明体的结构逻辑: 解构宋体的“横平竖直”与锐利的“棱角”,探讨其在信息传递中的清晰度和阅读效率,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中文书籍和报刊的主流规范。 笔画处理的工业化模型: 分析衬线(“脚”)的添加对笔画末端的视觉强化作用,及其与拉丁字母衬线体的结构性差异与趋同。 第五章:黑体与仿宋体的现代化挑战 黑体的回归与简化: 追溯黑体(无衬线体)的早期形态,分析其在现代标志设计和标题应用中,因其均匀的笔画厚度和现代感而受到青睐的原因。 仿宋体的规范化: 探讨仿宋体在介于楷书与宋体之间的形态,在特定教辅和法律文书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对结构稳定性的强调。 印刷工艺的限制与解放: 讨论活字排版时代,字体设计师在字模制作中对笔画的取舍和结构上的妥协,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影响当代的数字化再造。 第三部分:数字媒介中的汉字形态重构与创新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探讨传统形体在数字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生与未来。 第六章:像素时代的字体设计挑战 屏幕显示的限制与机遇: 分析低分辨率屏幕对汉字复杂结构的“磨损”效应,以及高分屏(Retina)技术为复杂细节的恢复带来的可能。 字族(Font Family)的概念拓展: 讨论中文数字字体设计如何突破单一字重,构建出具有完整视觉层级和情感表达的字族体系。 阅读体验与动态优化: 探讨在网页和移动端界面中,汉字如何适应不同字号、不同行距的动态排版,确保视觉平衡不被破坏。 第七章:跨文化语境下的汉字造型实验 与西文的并置美学: 研究汉字与拉丁字母在同一版式中并置时的尺寸、基线、视觉重量的协调策略。分析不同风格(如宋体与Didone,黑体与Grotesque)的兼容性。 概念驱动的设计实践: 梳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创新案例(如商业品牌标识、艺术装置中的字体应用),分析设计师如何通过解构、重组、几何化等手法,赋予传统符号以当代语境下的新意义。 “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探讨在追求精确的现代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手写感、模糊性或结构上的“偏差”,如何实现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共鸣的视觉表达。 第八章:汉字形体设计的未来趋势预测 参数化设计与生成式字体: 探讨算法和参数化工具在汉字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如何实现更大规模的风格变异和个性化定制。 情感化字体与情感计算: 展望未来字体设计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笔触变化,更直接地传达设计师或品牌的情感倾向。 文化自信与国际表达: 总结汉字作为东方文化核心符号的地位,强调在设计创新中,保持对传统美学精髓的尊重与深入理解,是实现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现代设计的前提。 --- 适读人群: 平面设计师、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师。 字体设计师、排版专家。 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及教师。 对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历史与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设计研究者。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理论的深度与设计的广度的结合。作者通过详尽的图解和大量历史与当代案例分析,系统地构建了一套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思维框架。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画字”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引导设计师“如何思考汉字”的哲学指南,帮助从业者摆脱盲目套用西方设计范式的局限,回归并深入挖掘东方符号系统的独特魅力与应用潜力。阅读本书,将使您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背后的文化重量和设计张力有全新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把“设计”仅仅局限在商业图书的范畴内。其中关于特种书籍,比如艺术家书籍、互动书籍的探讨,展现了设计无限的可能性和前瞻性。这种对边界的拓展,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设计学习者的创造力。它鼓励读者去质疑既有的规范,去探索材料和形式的极限。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折叠或装订技术时,书中的插图绘制得极其精细,配合文字说明,即使是复杂的结构也能被清晰地理解。这种对非主流和实验性设计的关注,使得这本书避免了同类教材常见的保守和僵化,充满了活力和对未来的期许。它真的在引导我们思考,书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应该如何自处和发展。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本基础教材,它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在其他入门书籍中被一带而过的部分,比如版权页的设计规范、索引和附录的排版逻辑,这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这对于未来想从事专业出版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关注“成品书”的美观,还非常注重设计流程的管理和与印刷厂的有效沟通。书中关于印前准备和色彩管理的讨论,非常贴近实际操作中的痛点,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是跨学科的。它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做版面的美工,而是一个能够掌控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专家。这种全面的视角,对于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这本关于书籍设计的教材,确实是一部非常扎实的基础读物。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详尽的图文并茂的讲解吸引住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书籍制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比如,书中对纸张的选择、装订工艺的考量,以及如何根据内容特性来设计最合适的开本,都有非常细致的论述。初学者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它并没有回避一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反而把它们讲得深入浅出,让人明白每一个选择背后蕴含的设计哲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书籍形态的演变,这对于理解当代设计趋势非常有帮助,让人在创新时能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整体来看,它为构建一个全面的书籍设计知识体系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地基。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类规划教材会显得有些刻板和教条,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开阔,它成功地将艺术性与工程性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信息可视化和版面节奏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视觉元素,而是非常强调“阅读体验”的优化。他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字距、行距、留白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来极大地影响读者的阅读效率和情感接收度。那些关于网格系统构建的讲解,清晰地揭示了内在的逻辑结构,避免了设计流于表面化的装饰。对于那些希望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出版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方法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起来不错”的阶段。它教会我如何有目的地去设计,而不是凭感觉。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系统的“设计思维”训练。它并非只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对于设计中的美学原则,比如对称、平衡、韵律,它没有用空泛的词汇来解释,而是通过大量的排版对比和细节剖析,让这些原则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我特别欣赏它对“用户体验”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比如如何通过封面设计来预示内容的难度和风格,如何通过字体选择来暗示文本的严肃性或亲和力。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领悟的东西,但这本书却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极大地缩短了学习曲线。它是一本能够让人从“模仿者”蜕变为“思考者”的优秀指导书。

评分

好评!!!好评!!!好书!书使人进步好评!!!好评!!!好书!书使人进步

评分

还可以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是清华美院的教材,本来是作为工具书买的,但发现也没太大用处

评分

教材类的书,挺有用的。

评分

金庸作品集(朗声新修版)(09-12)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世纪新修版,金庸先生最新定本。★精心编校,打造史上最权威、最完整的版本。★精美装帧,特色印刷,极具历史感和艺术性。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金庸著写的金庸作品集(朗声新修版)(09-12)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神雕侠侣讲述了,南宋年间,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城。大侠郭靖带领城内军民殊死抵抗。郭靖义弟杨康的遗腹子杨过投身古墓派,并与师父小龙女展开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师徒之恋。欲杀郭靖为父报仇的杨过,最终却感于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毅然助其守城。屡建奇功的神雕大侠杨过,身受断臂之痛、情花之毒,却不畏艰难险阻,一心追求自己的真爱,经历世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第一回风月无情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鸡尺溪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一阵轻柔婉转的歌声,飘在烟水濛濛的湖面上。歌声发自一艘小船之中,船里五个少女和歌嬉笑,荡舟采莲。她们唱的曲子是北宋大词人欧阳修所作的蝶恋花词,写的正是越女采莲的情景,虽只寥寥六十字,但季节、时辰、所在、景物以及越女的容貌、衣着、首饰、心情,无一不描绘得历历如见,下半阌更是写景中有叙事,叙事中夹抒情,自近而远,余意不尽。欧阳修在江南为官日久,吴山越水,柔情蜜意,尽皆融入长短句中。宋人不论达官贵人,或里巷小民,无不以唱词为乐,是以柳永新词一出,有井水处皆歌,而江南春岸折柳,秋湖采莲,随伴的往往便是欧词。时当南宋理宗年间,地处嘉兴南湖。当时嘉兴属于两浙路秀州。节近中秋,荷叶渐残.莲肉饱实。这一阵歌声传人湖边一个道姑耳中。她在一排柳树下悄立已久,晚风拂动她杏黄色道袍的下摆,拂动她颈中所插拂尘的千百缕柔丝,心头思潮起伏,当真亦是芳心只共丝争乱。只听得歌声渐渐远去,唱的是欧阳修另一首蝶恋花词,一阵风吹来,隐隐送来两句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歌声甫歇,便是一阵格格娇笑。那道姑一声长叹,提起左手,瞧着染满了鲜血的手掌,喃哺自语那又有什么好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浑不解词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在那道姑身后十余丈处,一个青袍长须的老者也一直悄立不动,只有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那两句传到之时,才发出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小船在碧琉璃般的湖面上滑过,舟中五个少女中

评分

不愧是设计大师的著作,对书的知识介绍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不搞设计的人也应该买一本来看看,爱书人都应该买来看看。

评分

是清华美院的教材,本来是作为工具书买的,但发现也没太大用处

评分

好评!!!好评!!!好书!书使人进步好评!!!好评!!!好书!书使人进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