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坚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学
  • 历史
  • 1949年以前
  • 安阳
  • 学术史
  • 文化遗产
  • 田野调查
  • 早期考古学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46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313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字数:5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是国内一次全景式复原1949年之前安阳史语所之外的中国考古学的尝试,与以往考古学史关注点不同的是,《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关注了既往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埋没的考古学活动。作者以后过程主义考古学视角,采用人类学“回访”及“深描”的作业方式,在晚近更丰富、更系统的科学发掘中和更多维向度的学术史情境中重新厘定1949年之前的考古发现和阐释。建构出了可信的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本书行文流畅,可读性极强,强烈推荐。

内容简介

  一般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1928年开始的安阳发掘基础之上的。但是,过度夸大安阳传统很可能会忽视安阳之外的发掘、史语所以外的学人、有计划的科学发掘之外的意外发现、田野调查和发掘之外的理论和方法的输入和阐发等,而这些都是1949年之后中国考古学基础知识、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的重要来源。由于这些发现、技术和理论长期以来都未得到重视,《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将其命名为中国考古学的“暗流”传统,予以阐发。

作者简介

  徐坚,2000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南中国即东南亚大陆地区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2005-2006年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理教授,2008年获法国高等人文研究基金会爱马仕学人资助。2004年以来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美国温纳-格兰人类学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考古学史口述史项目,大英图书馆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支持的西南中国濒危文化研究,日本住友财团支持的鸟居龙藏研究等项目。翻译出版了《考古学思想史》、《阅读过去》、《艺术中国》和《理解早期文明》等多种经典著作,在《汉学研究》、《新史学》、《历史人类学学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暗流:超越安阳
第一章 平行的安阳:以《邺中片羽》和《河南安阳遗宝》为例
第二章 安阳之外:从浚县辛村到苍洱之间
第三章 众流:多元化的考古学群体
第四章 挖掘乡土:朱提堂狼洗、梁堆和张希鲁
第五章 走向民族考古学:以前范式时代的铜鼓研究为中心
第六章 新郑李家楼:从盗宝私藏到学术公器
第七章 复原之术:基于古董市场重建的考古学
第八章 从蛮洞到崖墓:多线式研究的范例
第九章 静水深流:考古学概念、方法和理论入华
余论 作为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的暗流视角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导言:被遮蔽的广袤大地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叙事中,“安阳殷墟”往往被视为无可争议的起点与辉煌的象征。那片黄土之上的发现,不仅重塑了对商代历史的认识,更奠定了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学科范式与学术话语权。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单线发展,学术的探索也绝非孤立事件。《暗流》一书旨在拨开殷墟的耀眼光芒,深入探寻在这一主流叙事之下,那些同样重要、却鲜少被系统梳理的“安阳之外”的考古学传统。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20世纪上半叶,即1949年之前那个动荡而孕育新知的时代,中国广袤疆域内的考古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它们与主流的“安阳模式”形成了怎样的对话、竞争乃至互补关系?我们试图揭示的是,在传统史学与西方考古学范式交织的复杂语境中,一个多元、地域性强、且充满生命力的早期中国考古学网络是如何暗流涌动的。 第一部分:边缘的呼唤——地域考古的勃兴(1900-1928) 在安阳发掘如火如荼之时,中国的其他地区也涌现出零星而重要的考古实践。这些实践往往扎根于地方精英、教会人士、以及早期国家机构的努力之中,它们构成了与中央叙事相抗衡的“边缘力量”。 一、长城地带的“边疆考古”: 东北、内蒙古等地,受到俄国、日本考古学家的早期影响,以及对满洲历史的关注,催生了对游牧民族遗存的考察。这些考察虽然常带有政治或民族学的目的,却为日后中国自身对北方史前文化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详细考察了对红山文化早期认识的曲折路径,以及早期学者如何试图将这些发现纳入对“华夏族源”的讨论中。 二、江南水乡与吴越之谜: 相比于中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长江下游的考古工作在早期更侧重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识别。从杭州湾到鄱阳湖流域,地方文人与教育机构开始了对当地史前遗存的初步梳理。本书重点分析了对良渚文化早期零星发现的解读,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挑战了传统“黄河中心论”的历史观。 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 云南、四川等地的初期考察,往往由西方传教士、汉学家,或是最早期的“博物院”体系成员完成。这些记录虽然带有强烈的观察者偏见,却为我们今天理解民族学与考古学在中国早期是如何交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探讨了早期对石磬、岩画以及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记录,如何构成了对“大一统”叙事之外的多元中国图景的初步尝试。 第二部分:机构与思想的碰撞——现代学术的形成(1928-1937) 中日战争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学术机构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取得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其他学术团体和地方政府的考古热情,但也引发了关于发掘标准、知识产权和学科主导权的争论。 一、中央研究院体系的辐射与反思: 殷墟发掘的成功模式,被试图复制到其他地区,例如对山西、陕西的历代墓葬考察。但各地复杂的历史遗存,使得“一刀切”的殷墟标准面临挑战。我们着重分析了早期学者在豫西、晋南等地进行发掘时,如何努力调和既有的“商周中心”框架与实际发现的新材料之间的矛盾。 二、地方学派的崛起与学术自主性: 一些地方性机构或大学开始独立开展工作。例如,在山东、河北等地,学者们开始集中精力于对区域性青铜文化、战国遗址的发掘与整理。本书关注了这些“地方学派”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关注点,试图在中央的学术权力下,争取自身研究的合法性和重要性。例如,对胶东半岛史前遗址的系统梳理,即是这一时期地方自主性的体现。 三、理论的引入与在地化: 早期中国考古学不仅是田野实践,也是理论转化的过程。洛克、李济等人的工作,将西方考古学的方法论引入中国。然而,这种引入并非被动接受。本书考察了中国学者如何批判性地吸收文化传播论、文化圈理论等,并将其与中国本土的古史传统相结合,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路径。例如,如何运用文化层理论来解释中原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转型(1937-1949) 抗日战争将中国的学术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也迫使考古学工作者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考古资源的南迁与分散,反而意外地促进了对西南、华南等“被遗忘地区”的认识。 一、西南大后方的考古重建: 随着学术机构内迁,大量学者聚集在昆明、重庆等地。这些地区因其地理的隔绝性,成为了观察中国史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本书详细梳理了战时对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探查,以及对云南青铜器、史前岩画的抢救性记录。这些发现为战后中国考古学版图的重塑奠定了基础。 二、南方考古的初步觉醒: 在战火的间隙,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零星的考古报告开始出现,关注点集中在史前文化与青铜时代的南系特征。这些早期工作,虽然在当时的影响力不如中原考古,却预示了1949年后,南方考古学必将迎来大发展。我们考察了早期学者在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下,对“百越文化”概念的初步摸索。 三、文物保护与学科的自洽: 战争时期,田野工作面临巨大危险,文物保护成为首要任务。本书展现了早期考古学家在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护和记录尚未被发掘或仍在发掘的遗址,同时,也探讨了在国家危亡之际,考古学如何试图确立其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地位,以期实现学科的自洽与延续。 结语:回溯暗流的意义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并非旨在取代安阳的地位,而是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起源。它揭示了早期中国考古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内在张力:中心与边缘的拉锯、传统史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以及地方知识与国家叙事的博弈。 通过对这些“暗流”的追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今日中国考古学所呈现出的地域多样性、方法论的丰富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1949年之前,那片广袤土地上无数次艰难而重要的探索之中。这本书是对那些在学术边缘耕耘的先驱者们,一次迟到的致敬,也是对理解中国文明起源复杂性的必要补充。它邀请读者跳出既有的叙事框架,重新审视中国考古学的真正“根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新作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尘封岁月的幽深门扉。作者以一种近乎历史侦探的敏锐和细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远比教科书上描绘得更为复杂、更具张力的学术图景之中。它不仅仅是罗列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传统”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脉络和地理环境中生根、分化、乃至对抗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边缘人物和非主流学派时的那种尊重与审慎。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清晰的轮廓和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于“地方性知识”和“国家视野”之间微妙拉扯的论述。这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中国考古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发现其中隐藏着太多未被充分发掘的活力与冲突。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张力,让人读起来心潮澎湃,深感知识的重量与魅力的交织。

评分

从文笔风格上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拥有极强的画面构建能力。虽然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其行文流畅,逻辑清晰,绝无晦涩难懂之弊。仿佛不是在阅读一篇历史分析,而是在观看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纪录片,充满了时代特有的张力和宿命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议题或转换视角时所采用的过渡句,它们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一个复杂的历史场景平稳地转移到另一个相关联的议题上,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毫不费力,却又收获满满。那些对地方性刊物、地方志中隐藏的考古线索的挖掘,更是展现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这本书成功地将“地方”提升到了与“中央”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知识生态的全新维度。

评分

这本研究的史料驾驭能力,实在令人叹服。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搜集和辨析那些散落在各地档案馆和私人收藏中的零星资料。它的叙事逻辑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的考古活动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出一条条潜在的、相互影响的学术暗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重塑了,以往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而有趣,充满了待探索的交叉点。尤其是在论述不同地方学派在方法论上的差异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而是客观地展示了每一种路径选择背后的文化土壤和现实考量。这对于任何一个对区域文化研究或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视觉和智力的盛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去挑战既有的学术定论。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反思性”。它迫使我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考古学传统”,究竟是在何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博弈下定型的?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详尽的案例和对比,将问题抛给了读者。每一次对某个地方性学术社团的描述,都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在专业追求与现实压力之间的挣扎。这种对历史“不确定性”和“多向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基调既厚重又充满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形成”的元理论著作,读起来让人深感不虚此行,对学术研究的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对一般学术著作的预期。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密的知识网络,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动荡年代,学术思想是如何在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挤压下艰难前行的。那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学术氛围,通过作者对文献细致入微的挖掘,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信息传播路径的探讨,那些跨越不同省份、通过私人信件或小范围出版物进行的学术交流,显示出一种坚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所无法完全扼杀的。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旧纸张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些学者们在困境中坚守学术良知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习惯于从宏大叙事中去理解历史的惯性,转而聚焦于那些具体的操作层面和个人抉择,让整个历史进程变得有血有肉、触手可及。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

评分

5理论基础

评分

绘画理论基础知识形体的点、线、面我们所描绘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球形、柱体与椎体。素描写生可从这四类形体出发,去研究主体构成的基本因素与形体塑造的关系。点表示位置,是形体塑造的标记,对于造型有着特定的数量意义。

评分

第四章 挖掘乡土:朱提堂狼洗、梁堆和张希鲁

评分

暗流这本书讲述了现代人对安阳古城的研究,以及体现的中国传统。

评分

纪录49年前的考古往事,喜欢考古的细读起来颇有感慨。

评分

《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评分

我在英文版的序言中感谢了许许多多曾经帮助过我的学者、教授、编辑和工作人员,这种感激之情至今犹存。而在翻译和出中文版的过程中,又得到不少学者和朋友的帮助。例如老同学赵军秀教授和她的学生王本涛为我在北京的研究提供了各种方便。另一老同学王晓欣教授帮我找到所需资料,并复印邮寄给我。好友秦燕教授长期以来尽其所能地支持和帮助我,正是在她的不断敦促下,我才有了将本书翻译成中文的行动。刘九生教授极具耐心地阅读了中文稿的全文,对书稿中每一处不符合国内出版惯例的地方都——做了标记,并指出了一些打字错误,让书稿变得更加完善。李惠莲同学、汪永平教授都曾帮我在电脑上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更正.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杨念群教授、刘昶教授都对我有过巨大的帮助。严搏非先生独具慧眼,将书稿出版。对以上学者们和朋友们的帮助,我铭感于心并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