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日记(套装上中下)

朱希祖日记(套装上中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希祖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朱希祖
  • 日记
  • 历史
  • 人物
  • 明朝
  • 史料
  • 传记
  • 古代文献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982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朱希祖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铜版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又作遏先、迪先,浙江海鹽人,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藏書家。1905年考取官費留學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科研習歷史;期間,師從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馬“章門五王”之一。1909年歸國,曾任浙江兩级師範學堂、浙江嘉興二中、嘉興中學教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長、中國史學會主席、明清史料编刊委員會委員、《廣東通志》编纂委員會委員、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總幹事、考試院考選委員會考選委員等職。
朱希祖治學一生,筆耕不輟,著述豐赡,在國語運動、提倡白話文、倡導新文化、建構史學教育體系、建立學術團體、歷史檔案整理、歷史遺蹟調查及史館修史、南明史研究等方面,貢獻巨大。

目录

整理說明
1906生
小叙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1月
12月
1908生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1913年
1929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而不涉及您提及的《朱希祖日记(套装上中下)》。 --- 《清代士人生活与学术:兼论乾嘉学派的兴衰》 书籍简介 本书深度剖析了清代中叶至晚期,一个特定知识群体——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图景、思想演变轨迹及其与时代政治、社会变迁的复杂互动。它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切面,旨在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和史料爬梳,重构彼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 第一部分:士人阶层的日常与仪式 清代的士人,其身份远非仅仅是读书人。他们是科举制度下的潜在精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中坚,也是朝廷官僚体系的储备力量。本书的开篇部分,着力描绘了这些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所经历的仪式化生活。 一、乡土中的学问与交游: 详述了士人从童年启蒙到中晚年应试或抱负不得志的各个阶段。重点考察了“乡试”的文化影响,以及围绕科举而形成的复杂人际网络——“座师”、“座元”之间的师承关系,以及同榜进士间的终身联结。不同于以往仅关注科举结果的研究,本书细致描绘了赴考途中士人的食宿安排、携带的书卷、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维护其“士人”的体面。 二、物质生活与精神自律: 通过对私人书信、族谱、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梳理,重建了清代中上层士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他们如何置办书房、收藏碑帖、经营园林?这些物质投入如何服务于其精神追求?书中探讨了士人如何通过对古物的鉴赏和对居室环境的布置,来表达其“雅”与“正”的价值取向。同时,本书也关注到,在特定历史时期,例如地方动乱或财政枯竭时,士人阶层在经济上面临的实际困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典当、教授私塾等方式维持生计,体现出一种强韧的自我约束与身份维护。 三、闺阁之学与女性角色: 鉴于清代女性教育的兴起,本书辟出专章讨论了士人家庭中女性的学问地位。她们是否参与到家族藏书的整理与辨识中?在士人男性外出应试或为官期间,这些内眷如何管理家族文化事务?通过对少数名媛的诗文集、以及男性对妻妾才学的记录,勾勒出清代士人家庭内部的文化生态。 第二部分:乾嘉学派的理论构建与学术转向 本书的第二大脉络,紧密围绕乾嘉时期(乾隆、嘉庆年间)学术思潮的形成与鼎盛,特别是其核心——朴学(考据学)的特征。 一、从义理到考据的转变: 深入分析了乾嘉学派兴起背后的思想动因。清初对明末遗民思潮的压制,使得直接的“义理”探讨变得敏感。士人们将学术热情转向对“汗牛充栋”的文献的细密考证,这种“避实击虚”的策略,不仅是一种学术方法,更是一种政治态度的间接表达。本书详细梳理了戴震、惠栋、段玉裁、王引之等大家在训诂、音韵、目录、版本学上的具体成就,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重回经典源头,试图重建一种被认为更为“纯正”的儒学传统。 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传播: 考据学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本书揭示了乾嘉学派如何通过书信网络、校勘合作、以及私家刻书项目,形成一个松散但高效的学术共同体。例如,不同学者间如何分工合作,完成对《十三经注疏》的重新校订,或如何通过互赠墨宝和出版物来确立彼此的学术地位。这种“群体智慧”的运作模式,是理解乾嘉学术繁荣的关键。 三、朴学与社会功能的张力: 考据学常被批评为“无用之学”,脱离时弊。本书对此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一方面,承认其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强调了朴学在重塑知识分子道德认同和维护文化连续性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国家权力相对弱化(相较于宋明理学鼎盛期)的背景下,这种对“实证”的执着,构成了士人对自身专业性和独立性的最后捍卫。 第三部分:学派的内部分化与衰落的预兆 进入嘉庆末年及道光年间,乾嘉学派的光芒开始显现疲态,内部张力逐渐显现。 一、学风的僵化与“代圣人立言”的困境: 随着考据学的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学术研究开始面临“穷尽”的危险。大量的精力被消耗在对前人校勘成果的二次确认上,使得创新性研究空间受限。本书分析了部分学者如何将考据的严谨性推向极致,反而导致学术趣味的减弱,陷入琐碎的争论。 二、由内向外的转向: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日益严峻,士人们开始感到仅仅通过考据古籍无法应对现实的挑战。本书追踪了如魏源、龚自珍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如何从乾嘉朴学的扎实基础中汲取方法论的严谨性,同时将其转向对经世致用之学的关注。这种由“治经”向“治世”的艰难转型,标志着传统士人学术范式的瓦解,为晚清思想的革新埋下了伏笔。 结论: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清代士人生活与学术》最终总结道,乾嘉学派及其所代表的清代士人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以其对文献的非凡耐心和对学术规范的严格坚守,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替代的文献学遗产。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和学术旨趣的重构,我们可以更立体地理解一个在特定历史重压下,努力保持文化尊严与知识独立性的群体形象。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充满书卷气、且饱含时代忧思的清代知识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初次接触这类深度文献或许会感到门槛略高,但只要沉下心来,一旦进入那种特定的语境和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拍案叫绝的通俗故事,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耐心的对话。你需要在字里行间去捕捉那些未曾言明的暗示、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背后隐藏的时代情绪。它要求的不只是“看”,更是“思”与“辨”。比如,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记录和评价,放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审视,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时空错位感,让你不禁反思,我们所认为的“进步”,是否真的彻底抛弃了过去的影子?这种深刻的自我诘问,才是阅读此类经典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坦率地说,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其独特的文风和对古代典籍的频繁引用,但正是这种看似繁复的叙事,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研究基础。我试着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私人记录进行比对阅读,从中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互证与补充。它为我们理解特定学派的形成、思想的传播路径,提供了一张异常细致的地图。更令人欣慰的是,编者在注释和校勘方面的工作,也做得极为扎实,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原文的难度。这套书无疑是图书馆里不可或缺的“重器”,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深入挖掘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墨色印染得清晰而沉稳,即便是长久的翻阅,也不会轻易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和手稿的复刻,简直是神来之笔,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页,触摸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温度。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那种疏朗而不失庄重的布局,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文字变得易于阅读,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落脚点去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编者对原著的敬畏与用心,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复制品可比拟。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置于书架的显眼位置,时常把玩。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更在于其史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所带来的历史纵深感。不像零散的文章或回忆录,日记这种体裁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间刻度感,它记录了思绪的自然流淌,见证了观点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被修正、深化甚至颠覆的。每一次记录,都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某个特定瞬间的思考结晶。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学术争鸣与个人际遇的交织部分,看到一位学者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下,坚守自己的治学底线,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外部环境的逼迫,形成了极具张力的文本。它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永恒困境,读起来令人动容,深感责任之重。

评分

我一直对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群像抱有浓厚的兴趣,试图从那些亲历者的笔触中,去拼凑出那个剧烈变革年代的真实面貌。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摒弃了后世宏大的叙事和刻板的标签,而是聚焦于日常的琐碎、细微的情感波动以及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内心挣扎。读进去之后,你会发现那些平日里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其实有着极其鲜活、甚至有些笨拙的烟火气。他们的忧虑、他们的坚持、他们对旧学和新知的交织体验,都以最赤诚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远比教科书上的理论分析来得震撼人心。它强迫你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之间的复杂张力,体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与崇高。

评分

还不错 送货挺快的 物流服务好

评分

17岁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史学专业。三十四年在东京与鲁迅同随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宣统元年(1909年)归国后,与鲁迅同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翌年改就嘉兴府中学任教。辛亥革命后公举为海盐县首任民事长,积极推行剪辫放足、破除迷信、禁止鸦片、兴办学校等新政。旋改到省教育厅任事。1913年为教育部起草国语注音字母方案,后受聘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兼清史馆编修。袁世凯称帝时,辞去编修,专任北大教授。朱希祖 朱希祖

评分

人参,在修真界,本来并不算什么珍稀药材,不过千年的,却也很罕见,尤其是这一颗,看成色,起码有三千年以上的参龄了。

评分

不过林轩并没有动心,他此行的目的是银月花,流萤草,并不想节外生枝,何况千年人参虽然宝贵,但自己用提纯的方法,一样可以得到参精。

评分

五四运动前后,朱希祖常为《新青年》和《晨报》副刊撰稿。191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其间积极参与推行白话文。1920年,联合北大六教授上书教育部,要求推行新式标点,中国新式标点自此始。是年底,和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为北大接收历史博物馆残存内阁大库档案1502麻袋,于研究所国学门设明清档案整理会,拟定整理办法,领导史学系学生整理研究。1923年夏,应陕西督军刘镇华之请,入关中讲学,摹拓汉唐石刻。1926年夏,改任清华、辅仁两大学教授。1928年重返北大,任史学系主任,并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1930年入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1932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长,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1934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同年任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教学之余,与其子朱偰对南京古迹实地调查,写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专著,为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石。1935年、1936年任高等考试典试委员。1938年随校西迁,在四川7年中,先后撰成《伪楚录辑补》、《伪齐录校补》等书,以隐刺伪满和汪伪政权。1940年任国史馆筹备委员会总干事,不久即辞国史馆职;3月,由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改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后兼任考试院公职候选人检核委员会主任。1944年7月因肺气肿病发,逝于重庆。友好门生曾编印《文史杂志》专号,介绍其生平。

评分

很好,会经常买的!很好,会经常买的!

评分

史学***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haibucu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