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賸言

石室賸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德勇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碑刻文献
  • 金石学
  • 赵翼
  • 石室
  • 賸言
  • 古籍
  • 历史文献
  • 文学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1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993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7
字数:3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石室賸言》是辛德勇教授的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碑刻文献和出土文献、器物铭文的学术论文集。“石室”表示以正史为核心的基本传世典籍,而“賸言”是指基本史籍弃而未取的碑刻和其他各类出土文献。本书在把握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碑刻、出土文献进行考证,从中获得基本史料中看不到的历史细节。

作者简介

  辛德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兼治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和地理学史。代表作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和《旧史舆地文录》等。

目录

自序金匮石室与残砖断瓦开头的话:金匮石室之说与年号纪年制度的创建时间一、传世建元至元封间年号纪年文物二、历史文献所见伪制汉武帝前期纪年文物的事实三、所谓考古发现之建元至元封间年号纪年文物四、漠代真实行用的纪年文物足以印证传世文献的记载
谈历史上首次出土的简牍文献——《茂陵书》一、当前普遍认同的首次出土简牍——《汲冢书》二、真正最早见于史籍的出土简牍——《茂陵书》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性质和拟名问题一、《里程简册》的性质二、《里程简册》的拟名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一、江陵至淯口间水路二、南郡境内陆路通道三、南郡北出南阳郡通道
由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景公疟》补释陆梁地问题龟山楚王墓塞石刻铭与秦地所谓“百二”形胜补证项羽北上救赵所经停之安阳补谈所谓“匆匆不暇草书”北齐乐陵王暨王妃斛律氏墓志与百年太子命案本末一、命案缘起二、太子黜位三、祸从天降四、志文释疑
《马天祥造像记》与北齐武平九年纪年北齐《大安乐寺碑》与长生久视之命名习惯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一、《禹迹图》与贾耽《海内华夷图》无涉二、《禹迹图》与宋代的《禹贡>>学三、贾耽《海内华夷图》的流传与阜昌石刻《华夷图》的出现四、《禹迹图》碑与北宋时期关中的碑刻地图

精彩书摘

  一、传世建元至元封间年号纪年文物  然而,从很早起,就有人依据一些所谓纪年“文物”,怀疑以至否定《史记.封禅书》上述记载。在这一方面,近人陈直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陈直在1977年校补印行的《汉书新证》一书中曾举述一系列所谓纪年文物,以之证明汉武帝在太初以前即已使用年号,具体地说,就是建元至元鼎问所有年号,都是当时所定,用于纪年。所以,后来李崇智撰着《中国历代年号考》一书,即谓“以上诸器年款足以证明汉武帝建元、元光等并非后来追命”。  但这些建元至元鼎年间的纪年文物,都只是在金石收藏家之间流传的所谓传世藏品,而不是得自科学的考古发掘,既然与《史记》、《汉书》的记载相抵牾,便完全有可能是出自后人赝造,即因作伪者不谙汉代年号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依照后世通行的年表来臆造“罕见”纪年文物。  清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列有“金石文”条,早已专门论述过诸多古人伪制金石文的问题,其中还讲到两个伪称年岁的典型事例,对我们分析这类问题更易有所启示:  《唐阙史》云:“裴休亲表宰曲阜,士人垦田得古铁器如盎,有古篆九字,曰‘齐桓公会于葵丘岁铸’。刘蜕曰:‘葬而虞卒哭,乃谥。葵丘岁为桓公三十年,未卒不得以谧称也。’休悟,命击碎之。”炙五代史.唐六臣传》云:“张策父同,为邕管经略使。策少好学,同居洛阳敦化里,浚井得古鼎,铭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十一字。策曰:‘建安二十五年改延康,十月又改黄初,是黄初元年无二月也。”’二器皆初出土者,盖已先售其欺矣。所谓“初出土”者,尚有此等欺人伪器,说明赝造古物,确实有着悠久的传承。  类似的例子,还有南宋初学者薛季宣,也专门考辨过所谓“歙州进务官李廷珪实(保)大元年正月奉旨造”墨。盖“其岁正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实(南唐)烈祖(李升)升元七年也,烈祖殂以二月庚午,元宗(李璟)以三月己卯朔践祚,改元保大,则保大元无正月”,因此,自然绝对不会存在所谓“宝(保)大元年正月”奉旨造作之物。薛氏同样也是依据传世文献的记载,来揭穿行骗者的把戏。  当前也有个别学者,主张尊重《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的记载,审慎对待这些所谓纪年文物。如裘锡圭教授即曾谈到:“武帝前期在当时亦无年号,建元至元鼎年号皆后来追加。观《史记.封禅书》自明,前人多已言之。《汉金文录》、《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书所着录漠器中记元朔、元狩、元鼎年号诸器,皆为伪作,字体卑弱,与武帝时真器迥然有别。”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相信这些器物铭文,这显然与时下偏好以出土文献来改订基本史籍记载的学术风尚具有直接关系。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加以科学审视,陈直一派学者举述的这些所谓汉武帝前期年号纪年文物,大多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破绽。下面即针对其中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件,加以具体说明。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称为《尘封的足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 --- 《尘封的足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近代史研究者姓名,例如:陈鸿飞] 字数: 约 1500 字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虚构的历史学专业出版社名称,例如:文澜书局]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入一个近代年份,例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内容提要 《尘封的足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叙事,而是一部深入肌理、侧重微观经验的史学著作。作者陈鸿飞,一位在动荡时代坚守田野与档案的学者,试图通过对特定人群、特定地域、特定社会现象的细致剖析,勾勒出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图景。全书摒弃了以往宏观论断的窠臼,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失语”或被简化的群体,力求还原其在时代夹缝中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精神图谱。 本书的研究范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核心关注点在于“冲击”与“适应”——西方工业文明的涌入如何撞击了根深蒂固的宗法与士绅结构,以及这种撞击催生出的新型社会关系与价值观念。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切面进行深入挖掘。 --- 第一部分:乡土的裂变:宗族权威的消解与重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国家权力结构松动、地方精英(士绅)角色转变的背景下,传统宗族组织如何应对生存危机。作者通过对江南某县族谱和地方文书的梳理,揭示了“义庄”和“祠堂”在不同阶段功能上的微妙变化。 首先,作者详细考察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地方绅士如何从传统的“教化者”和“地方治理者”逐步退居为土地兼并的“经济人”。在新的税收制度和商业资本的渗透下,一些传统家族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这种经济上的衰弱,直接导致了宗族在道德和法律层面的权威性下降。 其次,文章细致分析了底层宗族成员对宗族权威的反抗与疏离。随着义务教育的兴起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出现,年轻一代开始以个体身份进入社会,对家族的束缚产生厌倦。作者通过分析口述史料(虽然多为二手的转述,但仍可窥见一斑),描绘了“离家”与“回乡”的矛盾心理。当旧的庇护网络瓦解,新的社会契约尚未完全建立时,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既充满活力又极度脆弱的状态。 第二部分:袍服下的新生:职业身份的复杂更迭 近代中国,职业身份的重塑是社会流动性的核心体现。本部分摒弃了以往对“新旧阶层”的简单二分法,转而关注那些处于身份过渡地带的群体——例如,从传统工匠转型为工厂学徒的工人,以及从旧式师爷蜕变为现代文书和律师的知识分子。 作者着重分析了“匠行”的衰亡史。在传统社会,匠人拥有清晰的师徒传承和行业规范,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机器化生产的引入,不仅冲击了他们的生计,更重要的是,瓦解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共同体。书中展示了徽州、苏南等地细致的工厂记录,揭示了早期工人阶级在适应高强度、规则化的工厂生活时所经历的文化冲击和身体磨损。 此外,对“笔杆子”群体的考察尤为深入。从衙门里的“书签”到报馆的“撰稿人”,再到新兴政府部门的“科员”,这些人构成了新旧秩序交替中的润滑剂,也常常是冲突的牺牲品。他们学习新的文字规范、法律术语,却又难以完全融入由留学精英主导的知识体系,其身份的漂浮性是理解近代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第三部分:烟土、鸦片与“文明”的尺度:消费习惯的社会史 本部分跳脱出政治与军事叙事,将焦点投向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领域,特别是围绕烟土和鸦片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重构。 作者并未将鸦片简单地视为“亡国之祸”的符号,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经济结构中考察。在白银外流、财政紧张的背景下,鸦片消费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并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交货币”和“自我麻醉剂”。书中引用了晚清官员的奏折和民间医书的记载,对比了官方“禁绝”的决心与地方执行的复杂性,展现了禁烟运动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拉锯战。 更具创新性的是,作者探讨了西方香烟和新兴的“摩登”消费品(如进口洋布、钟表)的传入,如何在社会上制造了新的“体面”标准。这种标准并非一味模仿西方,而是与传统服饰、饮食习惯进行奇特的杂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张力的“折衷式”现代性。 第四部分:公共空间的萌芽:茶馆、报刊与“闲谈”的政治化 近代中国社会,公共意见的形成过程是理解政治参与的基础。本部分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城市中的“半公开”社交场所——茶馆、酒楼和新兴的公共阅报处。 作者认为,茶馆不再仅仅是交易信息和休息的场所,它成为了市民阶层乃至下层士绅进行政治讨论的非正式“议会”。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天津等地商业记录的分析,作者复原了特定茶馆的顾客画像,并考察了“谈资”如何从地方轶事迅速转向对朝廷、对时局的评论。 报刊业的兴盛为这种讨论提供了燃料。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政治派别报纸的发行策略,尤其关注那些面向“非精英读者”的通俗小报,它们如何使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普及新的政治概念,并引导公众情绪。作者强调,“闲谈”的政治化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信息,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互动,最终转化为一股影响民意和基层政治的隐性力量。 第五部分:女性与“新式家庭”:伦理的边界与个人的觉醒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近代女性生活轨迹的重大转变。作者避开了对女权运动的纯粹歌颂,而是深入探讨了“新式家庭”概念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实际落地情况。 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贤妻良母”的标准开始与“识字”和“参与社交”挂钩。本书通过对几份保存下来的家庭信件和日记的细致解读,展现了现代教育如何赋予女性新的自我认知,但同时也带来了与旧式大家庭伦理的剧烈冲突。女性在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中,获得了新的谈判筹码,但这种权力仍然被深深地限定在家庭的“德性”范畴之内。 在更广大的农村地区,作者则关注了女性在战乱和经济压力下的“流离”状态。对于失去宗族保护的底层女性而言,现代化的冲击往往意味着生存风险的加剧,而非解放的契机。她们在传统家庭规范的崩溃与现代社会保障的缺位之间,艰难维系着生存的底线。 --- 结语 《尘封的足迹》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细腻的叙事笔法,提供了一幅复杂、多维、充满矛盾的近代中国社会图景。它提醒读者,历史的演进并非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由无数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适应、甚至偶然“偏航”的个体经验所共同铸就的。本书是献给所有对近代社会细节抱有持久好奇心的研究者与读者的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作品太多了。《石室賸言》却在平淡中见深刻,在叙事中蕴含哲思。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探索、去发现。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级,它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把任何结论强加于人。书中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十分新颖,打破了我原有的固有认知,让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既扎根于传统,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滋养,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却在细微之处展现出历史的厚重。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总能从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入手,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我特别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不紧不慢,却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尘封的秘密,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种阅读过程中的“发现感”,是很多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的力量。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历史和人文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难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石室賸言》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神秘感,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并非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更像是一次对过往岁月的深度挖掘。作者的文笔细腻入微,尤其是在描绘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细节时,那种真挚的情感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社会风俗变迁的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肌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着人与环境、人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反而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你心里生根发芽,时不时地引发新的思考。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文字韵味的读者,对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往往提不起兴趣。然而,《石室賸言》的文字风格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矫饰,语言质朴而有力,如同清泉流淌,洗涤心灵。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都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复杂、最真实的一面。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那些久远的人物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次合上书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逻辑和结构完整性的读者,一开始担心《石室賸言》会因为题材的广泛而显得松散。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线索,将看似不相关的篇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散而不乱”的结构,反而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和历史的复杂性。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营造极其成功,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感受到彼时的温度和气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过去,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浪漫。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讲述,如何引导我们思考。

评分

好书,但是中华书局这次定的价格有点高。

评分

第一章 早期东胡

评分

一、当前普遍认同的首次出土简牍——《汲冢书》

评分

胡各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

评分

1简介

评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卷,其记载始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时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评分

清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列有“金石文”条,早已专门论述过诸多古人伪制金石文的问题,其中还讲到两个伪称年岁的典型事例,对我们分析这类问题更易有所启示:

评分

《书法丛刊》为大16开本,每期96页,创刊以来介绍了大量的优秀的传统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都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对真伪有争议的作品也在专家建议下予以适当刊登,以期推动讨论。在刊登古代书法作品的同时,配有作者小传和作品介绍及释文,还刊登了不少重要的理论研究文章,图文并茂。既能让人们对中国书法历史有理论上的了解,同时也能对各时代的流传书作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同时还能了解这些书法作品流传和收藏情况。

评分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797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