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易中天尊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  
  以一己之力完成深刻而生动的通史书写  
  第一部以进化史观编撰的的国史教材  
  黄仁宇认为,有本书在手,读史不再犯难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于抗战期间创作的。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本书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的中国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入门历史的选择。全书概括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对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中国通史:学界公认的国史入门经典》不仅可以满足读者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需求,而且对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 1957),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15 岁入县学,21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有《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传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绪论 /001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07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009  
第二编 上古史 /013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0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17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020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023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026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029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031  
02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034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037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040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042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04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046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049  
第三编 中古史 /053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05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057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061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063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066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069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072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075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07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082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085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088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091  
03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09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100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03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05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08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111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1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117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12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123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26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29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131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134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138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141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44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147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150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153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156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60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163  
04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167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172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175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178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182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185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188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191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195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98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01  
第四编 近代史 /205  
第一章   明清之际 /206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210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213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217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220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22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229  
第八章   鸦片战争 /232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236  
05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241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244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247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251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254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260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264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267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270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274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277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281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28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288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292  
第五编 现代史 /297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298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301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04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307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310  
06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314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316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319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323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326  
第十一章  军伐的混战 /329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331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33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336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338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340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343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346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348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352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356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359  
第六编 结论 /363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36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36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  
  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  
  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图书简介,不包含《中国通史:学界公认的国史入门经典》的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华夏脉络:一部多维视角的中国历史叙事》  【图书简介】  《华夏脉络:一部多维视角的中国历史叙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帝王将相流水账,亦非仅侧重于政治军事斗争的单向叙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广度和生命力的中国历史图景,它将历史的笔触伸向了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日常、思想的变迁、技术的进步以及普通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  一、 重构叙事框架:从“朝代更迭”到“文明演进”  本书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叙事框架的重塑。我们不再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秦汉、唐宋、明清等固定单元,而是采用“文明形态的转型与重构”作为主线。历史被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系统性变革,而非孤立的断代。  首先,史前与早期文明的“地理决定论”分析被深入探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实践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二里头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并存与竞争,预示着华夏文明早期多元一体化的复杂路径。书中详细梳理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强调了礼制与血缘在早期权力构建中的核心作用。  其次,“帝国模式”的内在逻辑与张力被细致剖析。秦汉大一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战国时期各种治理模式(如法家、道家、儒家)的吸收与整合。我们着重分析了郡县制、察举制等制度的运行机制,并关注了豪强地主与中央集权之间的权力博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被视为中华民族基因库的关键时期,文化、民族的交流与冲突如何催生出更具弹性的社会结构。  再者,宋代商业革命与思想解放被视为中国历史的又一高峰。本书对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理学等新儒学思潮的兴起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宋代的“文官政治”与“重文抑武”的政策选择,不仅影响了军事态势,更深刻地塑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功能。  最后,晚期帝国时期的内卷化与适应性成为晚卷的重点。明清两代,面对内部的人口压力和外部世界的挑战,中国社会的自我调节机制如何运转?技术革新停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书引入社会学模型,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人口流动与社会控制体系之间的复杂关联。  二、 多元视角的引入:超越“政治史”的藩篱  《华夏脉络》坚持多元史观的原则,历史不仅仅是帝王颁布的诏书,更是芸芸众生生活经验的总和。  1. 经济史与社会结构: 本书详细考察了历代土地制度的变迁(井田制瓦解、均田制兴衰、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如何直接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深入研究了盐铁专营、漕运系统、以及区域间物资交换网络对全国统一性的维系作用。例如,对唐代“飞钱”到宋代“交子”的演变,不仅是金融史的记录,更是商业信任体系构建的缩影。  2. 思想史与知识传播: 思想不再被局限于儒家正统的阐述。本书系统梳理了诸子百家思想的流变,关注魏晋玄学的“超越性”追求、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禅宗的兴起),以及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初期的思想冲击与本土学者的回应(如顾炎武、黄宗羲的实学转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如雕版印刷、私学的普及)如何改变了精英阶层的构成,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3. 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 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为冰冷的史料增添了温度。书中探讨了服饰、饮食、居住空间(如四合院、江南园林)的演变,揭示了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对丧葬习俗、节日庆典的分析,则反映了民间信仰与伦理观念的传承。例如,通过对宋代瓷器和茶叶贸易的研究,可以窥见中国内部市场一体化的深度。  4. 区域史与边缘群体: 历史不应是单一中心的叙事。本书专门开辟章节,研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边疆以及海洋贸易沿线的特殊历史进程。对“藩部”治理模式、边疆政策的调整,以及非汉族政权(如辽、金、元)的文化吸收与制度创新,提供了审视“大一统”概念的新视角。同时,对女性、工匠、商贾等边缘群体的能动性,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三、 史料的批判性运用与研究方法  《华夏脉络》坚持严谨的史学精神,注重对原始史料的批判性解读。作者团队并未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深入探讨了史料的形成背景、作者立场和潜在的“史家之见”。例如,对于《史记》和《汉书》的对比分析,不仅是文体比较,更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史学思想差异的探究。本书广泛借鉴了考古学的新发现、文献学的新成果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还原一个既有宏大结构又充满细节的真实历史。  【本书价值】  本书的撰写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富有动态感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它不是为了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对历史复杂性的思考。通过理解华夏文明在漫长岁月中如何应对挑战、如何自我革新、如何在继承中创造,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人文社科领域学生、对深度历史分析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