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史学类:国故论衡疏证(套装共2册)

中国文库·史学类:国故论衡疏证(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 编
图书标签:
  • 史学
  • 国故
  • 论衡
  • 疏证
  • 中国文库
  • 古代文献
  • 学术研究
  • 历史
  • 传统文化
  • 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9
套装数量:2
字数:3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史学类:国故论衡疏证(套装共2册)》是全面总结中国传统学术的概论性专著,体大思精,言语古奥,在近代学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本《疏证》中、下卷为四川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庞俊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撰,采用旧注体式。当时曾由华两大学线装排印,这次出版做了标点校勘。上卷为庞俊的弟子郭诚永补做,也采用旧注体式,但有相当多的现代术语解释。全书为一相当完善的注本。

作者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研究。著有《章太炎垒集》。
庞俊(1895~1964),字石帚,四川綦江人。著名学者,曾任四川大学教授。
郭诚永(1913~1998),字君恕,四川成都人。著名学者,曾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卷
一 小学略说
二 成均图
三 音理论
四 二十三部音准
五 一字重音说
六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七 古双声说
八 语言绿起说
九 转注假借说
十 理惑论
十一正言论
中卷
一 文学总略
二 原经
三 明解故上
四 明解故下
五 论式
六 辨诗
七 正斋送

下卷
一 原学
二 原儒
三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四 原名
五 明见
六 辨性上
辨性下

精彩书摘

朱骏声尝作《古今韵准》,取今韵而权衡之,析一韵为数类,以为用韵之则,章氏此文,题曰《音准》,则以明所分古韵二十三部之音值。同用“准”字,而所施各异。按:清人江永颇致慊于顾炎武之《古音表》而叹其“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尔后学者,乃不复专以考证音类为能事矣。惟直至章氏,始选用汉字拟仪各韵之古读,实开近世学者全面构拟古代汉语音值之先。然既云构拟,视古读自不能确然无闲,但求其近似,进而明其系统斯足已。而章氏晚年亦已明言及此。其序严刻《音韵学丛书》云:“余以为江氏以上,所务在于抉发事证。《古韵标准》之成,其所援据已备矣。而段氏又发见《之》、《支》、《脂》异部之征,戴本段氏师,反屈而从之。比嘉庆中,段氏已耋矣,能知三部异用之征,顾不能成其理,更质之江晋三,谓得闻其义而死足以瞑目,江亦竟不能对。自是以后,言古音者渐舍事证而专求之声势,其根柢则犹所谓本音者是也。顾自孔氏谓南北异音,古今人又不相及。张皋文父子本之,谓当但求事证,不宜以意决称本音。余谓本音之说亦不始陈氏,《集韵》”天“有铁因切,”马“有满补切,”下“有后五切,是宋子京始窥本音之秘,顾不着其名耳。今之以声势拟仪者,诚不必确然无闲,要之得其近似,谓之假定则可矣。今远西各国读拉丁文,往往就其国所习读者以为定,固不尽罗马正音,然不能不谓之近似也。非是则瘩者之识字而已。”诚按:章氏此论,至为闳通。而其描写音值,用汉字而不用音标,则时代为之也。
……
《国故论衡疏证》是中国文库·史学类系列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撰写。本书以其深邃的史学洞察和严谨的考证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进行了精辟的梳理与解读,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一、 历史背景与作者渊源 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于一身。他治学广博,涉猎经史子集,尤其在甲骨文、金石学、词学、戏曲史等方面造诣极深。其学术思想深受西方哲学和科学方法的影响,又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 《国故论衡疏证》的问世,正值中国学术界经历思想解放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王国维先生在继承传统学术精神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力图以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来梳理和阐释中国古代的“国故”,即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遗产。本书不仅是他个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史学研究在近代转型时期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二、 核心内容与学术价值 《国故论衡疏证》并非一部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史概论,而是针对王国维先生认为的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国故”,进行深入的“疏证”。所谓“疏证”,即对原文进行疏通解释,并以严谨的考证来证明其真伪、原委和意义。 本书的“疏证”对象,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精选了王国维先生认为具有代表性、也存在一定争议的古代文献和学术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 古代文献的真伪辨析: 在中国古代,由于历史久远,文献的传抄、增补、伪造现象时有发生。《国故论衡疏证》会对一些重要的古代文献,如先秦诸子、汉魏六朝史书、唐宋古文等,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考证,辨别其真伪,追溯其源流,纠正后世可能出现的讹误。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古代历史的面貌至关重要。 古代概念的语义考辨: 许多古代的词语、概念,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可能发生演变,甚至产生误解。《国故论衡疏证》会深入分析这些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脉络,进行精准的语义考辨,还原其本来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思想的精髓。 古代制度的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国故论衡疏证》会选取一些关键性的制度,如官制、法律、教育制度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发展的脉络、变化的原因以及深远的影响。 古代思想的流派与传承: 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流派众多。本书会关注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对其核心思想、发展演变以及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民族交流: 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发展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同时,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国故论衡疏证》可能会探讨一些古代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和传播,以及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 三、 疏证方法的创新与体现 王国维先生在《国故论衡疏证》中,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学术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重证据法”的运用: 这是王国维先生最为人称道的学术方法之一。所谓“二重证据法”,即同时运用文献证据(如古籍、史书)和地下出土文物证据(如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来相互印证,从而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国故论衡疏证》中,尽管“疏证”主要侧重于文献的梳理,但其严谨的考证精神和对史料的批判性运用,与“二重证据法”一脉相承。他对于文献的细致辨析,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证据运用。 跨学科的视野: 国学大师的治学特点之一就是学无专精,博采众长。《国故论衡疏证》的疏证工作,往往会借鉴文学、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古代的“国故”。 批判性思维与求真精神: 王国维先生治学严谨,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前人已有的定论。在“疏证”过程中,他会仔细审视前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考证来加以证实或否定。这种求真的学术态度,是《国故论衡疏证》价值的重要保障。 系统性与逻辑性: 尽管《国故论衡疏证》可能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但其论证过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地理解问题。 四、 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影响 《国故论衡疏证》问世以来,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料考证的典范: 本书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考证方法和范例。许多史学研究者通过研读《国故论衡疏证》,学习如何进行细致的文献辨析、如何运用多重证据、如何构建严密的论证体系。 推动了中国古代史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剖析,《国故论衡疏证》纠正了一些历史上的误解,填补了一些学术空白,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激励了学术传承与创新: 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精神,即严谨、求真、开放、批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至今仍是许多史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构建中国学术体系的贡献: 在中国学术近代化的进程中,《国故论衡疏证》等著作,通过对传统国学的梳理和重估,为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学术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 结语 《国故论衡疏证》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读物,而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学术著作。它以其严谨的考证、深邃的洞察和科学的方法,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阅读本书,不仅能够 gain 丰富的史学知识,更能够体悟到王国维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化、古代思想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国故论衡疏证》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其“疏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去理解先人的智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清末民初的学术思潮转型,这本书的目录初探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碰撞,从宏观的文化背景一直深入到微观的文本解读,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关注那种对于经典文本的“再发掘”和“新阐释”部分,很多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总能在这些严肃的学术梳理中找到被忽略的侧重点。这对于我目前正在梳理的线索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照系。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对旧有的论述进行精细的切割和分析,让人看到传统学术在近代语境下是如何挣扎、如何重构的,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排版真是让人舒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对于这种动辄几百页、需要反复查阅和比对的史学著作来说,清晰的版式是极其重要的“隐形价值”。而且,重点词汇和引文部分的标注做得非常专业和规范,即便是首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在复杂的术语和注释中迷失方向。这种对阅读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者是在真诚地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说教。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有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派的典雅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选择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光滑细腻,拿在手里翻阅时有一种庄重感,完全配得上“文库”这个名头。特别是那些封面设计上的纹理和字体排版,透着一股深厚的学术积淀,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安静的书房和古老的文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光是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对里面的学术价值充满期待。它不是那种追求轻薄快餐的出版物,而是老老实实做学问、做出来的精品,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都是一流的。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书房的“学术气场”都提升了不少,简直是文史爱好者书架上的镇宅之宝。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担心它的学术性是不是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疏证”二字听起来就带有很强的专业壁垒。但翻阅之后发现,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叙述语言保持了一种克制而流畅的风格。它没有那种生硬的、纯粹的文献堆砌感,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历史情境的描述,使得那些抽象的学术争论有了鲜活的背景依托。就像是走进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学者们是如何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辩论和论证的。对于想深入了解某个史学流派的来龙去脉,但又害怕直接啃硬邦邦的原始资料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中介视角”,既权威又不失可读性。

评分

从版本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出版弥补了市场上关于某一重要史学脉络的权威性选本的缺失。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如果不是通过这种系统性的整理和再版,很容易散落在零散的期刊和早期的旧版中,难以系统性地获取和研究。这次的“中国文库”系列,显然是下了一番大功夫进行校勘和整理,这不仅是对原作者研究成果的致敬,更是对学术传统的有效赓续。它保证了后来的研究者能够站在一个更扎实、更清晰的平台上继续前行,避免了因信息碎片化而造成的研究资源的浪费。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坐标系被重新定位和加固的过程。

评分

释。全书为一相当完善的注本。

评分

这个也是帮朋友买的,这种类型的书平时都不怎么搞活动的!

评分

郭诚永(1913~1998),字君恕,四川成都人。著名学者,曾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评分

国故论衡在近代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方面,从形、音、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汉语发展的自然史过程,揭示了汉语发展演变的一系列重要规律,为使汉语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为真正统一的近代民族语言,从学术理论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评分

《国故论衡》是一部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和哲学的概论性著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声音,根据声音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共十一篇。中卷论文学,第一次提出文学界说,认为〔有文字着于书帛〕者均属〔文〕的范围;并论及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共七篇。下卷论诸子学说,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尤重道家。共九篇。

评分

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是民國58年,他剛到臺灣,第一次上課,他問學生:你是幾年生的?坐在他面前的都小,因為他那時是在一個大學裡的碩士研究生的課,學生基本上都是在臺灣出生的,我們稍微年齡大些,全在後面,算是旁聽生。我那時已經碩士畢業了。他說:哦,太可惜了,你們還這麼小,沒有經歷過大陸的事,你不知道大陸有多大,這個生命經驗,大概會影響你在讀中國資料的時候。該怎麼樣讀呢?你出過國嗎?法國與英國怎麼樣?不同,可是相同的很多吧?很多!他說,在那時候,他去雲南、四川,就像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它的飲食、他的生活,自然有共同的,可是就從語言、就不一樣,更不要說山東到陝西了。後來我第一次帶學生到大陸,第二次帶著學生到山西,推動國學夏令營,山西地方政府非常重視,想得很周到,安排我們去住農家的窯洞,所以我們的講學活動是住完窯洞以後再住賓館開始的。在窯洞吃大窩頭、雜糧、雞蛋炒番茄,然後看,還能看

评分

中国文库·史学类:国故论衡疏证(套装共2册)

评分

挺不错的书籍 挣点积分

评分

6.同一订单或相隔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