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复智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学术研究
  • 史学
  • 中国历史
  • 文化史
  • 年谱
  • 传记
  • 思想史
  • 近代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04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98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7
套装数量:6
字数:1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韩氏考究群谱,撷取众家之长,新创体例与编著方法,乃首定目次,前有简谱,作为本谱纲要。关于学谱主体部分,对谱主事迹系年,则与诸谱迥异,分为国内大事、事略、著述、当代著名学者对谱主重要著作之评论等。次为对谱主五十余册全集,依照年次抽离出重点而编纂之,堪为谱主全集的浓缩本,亦是其第一部学术年谱。
   清代大儒章学诚说:“文人之有年谱,颇觉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已也。”故本谱不但如韩文公所言“发潜德之幽光”,彰显前贤,而更是为了启发后学,帮助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知人论世的宝贵知识。

作者简介

韩复智,山东省齐河县人,1930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历史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所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兴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兼任教授、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空中大学兼任教授。中国上古秦汉学会理事长、中国历史学会暨简牍学会常务理事,2000年于台湾大学退休。著有《两汉的经济思想》、《傅玄》、《汉史论集》、《秦汉史论集》。编有《中国通史论文选辑》、《中国史论集》、《先秦两汉文学论著集目》、《傅新年,董作宾先生百岁纪念专刊》。合编著有《中国文明发展史》、《秦汉史》、《中国科技史论集》。合注有《后汉书纪传今注》。主译《剑桥中国史1:秦汉篇》。论文有《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功能与研究价值》、《傅斯年先生年谱》,《我所认识的钱宾四先生》、《编著的动机和过程(附简谱)》等二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卷首
钱先生留影选载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暨新亚研究所、新亚中学校友会等谒墓团于钱先生墓侧留影
钱先生墨迹选刊
本文
例言
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代序)
也谈现代新儒家(代序)
我所认识的钱宾四先生(代序)
钱穆先生学术简谱
壹、谱前
先世
父母
贰、学术年谱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一九○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一九○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
一九○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一九○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一九○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清宣统元年)
一九一○年(清宣统二年)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
一九一二年
一九一三年
一九一四年
一九一五年
一九一六年
一九一七年
一九一八年
一九一九年
一九二○年
一九二一年
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三年
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一九二六年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精彩书摘

有关“道统”问题,是学术思想史上一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也是一纯学术性的话题,我不能谈论。但在此我想指出,刘先生所说的是指《中国学术通义》一书之第二篇《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一文,原文长三十页,这是钱先生自己很看重的一篇大文章。我希望对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能将两文比对研究,庶可了解钱先生真正的作意所在。
刘先生在同节中,另有一段话,这段话中对钱先生的误解,我可以作一说明。刘先生说:
传统儒者是高度的思想主义者,这在孔子即是如此,他慨叹道之不行者久矣!朱子的看法明显地与他相符,反而钱先生提出来的看法与孔孟有很大的差距。传统儒家相信以先知觉后觉,一般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能在自觉的层面上担负道统,当然更不能无分疏地泛说整个文化大传统即是道统。
从刘先生这段话,可以看出,他与钱先生对儒家的认识显然有很大的差距。钱先生在其《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一文中曾说:
宋明两代所争执之道统是一种主观的道统,或说一线单传的道统,是截断众流,甚为孤立,纰缪甚多。真道统则须从历史文化大传统言,当知此一整个文化大传统即是道统。
“道统”两字的涵义,并不专指学者在学术思想史上的传承言,也可作广义性的解释。上引文中前后“道统”两字,涵义有别。
钱先生虽也提到儒家有高度的理想,但他认为儒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更重要的在能“实践”。他常说:“孔子之道贵在平易近人,忠、恕、孝、悌,人人能知能行。”钱先生在南洋、在美旧金山,对侨胞讲演,常说每一位流亡海外的华侨,他们身上都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出去的,所以海外侨胞虽经两代、三代,文化道统传承未断,还能保持为一道地的中国人。钱先生认为就此可见中国文化精神的伟大处。或许刘先生对此不能认同。
……

前言/序言

unll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是一部系统梳理、详尽呈现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钱穆先生一生学术轨迹与思想发展脉络的巨著。全书以年谱体例,将钱穆先生从出生至逝世的每一个重要人生节点、学术活动、著作出版、思想演变,以及其与时代、与学界、与同仁的互动,一丝不苟地予以记录和考订,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钱穆先生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学术人生。 第一卷:早年岁月与思想启蒙(1900-1925) 卷一详细记录了钱穆先生自出生(1900年)至旅居北京、初露学术锋芒(约1925年)的这段时期。本卷着重勾勒先生的家庭背景、童年教育、少年求学经历,特别是他在江南乡间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以及这段经历如何为其日后深厚的国学功底奠定基础。 家学渊源与童蒙教育: 追溯钱穆先生的家族背景,其父的儒学素养以及家中所藏的书籍,对年幼的钱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卷将详细记述其在家塾、私塾接受的启蒙教育,背诵经典、习字对联等早期学业实践,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初步价值观念与治学方向。 中学求学与知识拓展: 钱穆先生早年曾就读于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改编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卷将细致描绘其在该校的学习生活,接触到的新式教育模式,以及在这一阶段,他如何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如接触王国维、梁启超等新学大家的著作,开始接触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思潮的碰撞。 初露锋芒的学术探索: 在求学期间及毕业初期,钱穆先生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治学潜力和敏锐的学术触觉。本卷将收录他早期撰写的文章、读书笔记,以及与师友的交流记录,展现其对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初步思考与探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开始对史学理论、历史分期等问题产生疑问,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埋下伏笔。 个人生活与精神风貌: 除了学术层面的记录,本卷也兼顾了先生的个人生活片段,如其早年的家庭生活、与亲友的交往,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读书治学的精神面貌。这些细节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学术巨擘的成长历程,感受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学问的赤诚。 第二卷:北京岁月与奠基之功(1926-1937) 卷二聚焦于钱穆先生在京津地区度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约1926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他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始了他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并逐渐确立了其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 北大、清华的任教生涯: 本卷将详细介绍钱穆先生应邀赴京,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的始末。记录其在这些学府讲授中国通史、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课程的情况,包括课程内容、讲稿流传、以及其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宏大开阔的视野,为当时的学界和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治史视角。 《国学概论》的问世: 1930年代,钱穆先生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国学概论》。本卷将重点考证此书的写作背景、出版过程,并深入分析其内容和学术价值。该书以其对中国学术思想源流的清晰梳理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阐释,成为众多学子认识和学习国学的入门经典。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探索: 同样在本卷记载的时期,钱穆先生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本卷将梳理其研究史学方法论的思路,分析此书如何提出“中国本位”的史观,强调“温情与敬意”的治史态度,以及其对史料运用、史事判断的独特见解,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学术界的交流与争鸣: 北京是当时中国学术的中心。本卷将记录钱穆先生与胡适、陈寅恪、傅斯年等诸多一流学者之间的学术交往、思想切磋,甚至偶有的学术争鸣。这些互动不仅丰富了当时的学术图景,也深刻地影响了钱穆先生思想的成熟。 学术著作的进一步深化: 除上述重要著作外,本卷还将呈现钱穆先生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评论,以及他开始构思和研究的后续重要课题,展现其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和思想的逐步精进。 第三卷:南迁岁月与学术沉潜(1937-1949) 卷三记录了抗日战争爆发后,钱穆先生随国内学术界一同南迁,辗转多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历史时期。尽管面临战乱与颠沛流离,但钱穆先生的学术热情并未减退,反而更加沉潜,孕育出其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 国难时期的迁徙与坚守: 本卷将详细追溯钱穆先生在抗战时期的迁徙路线,从北京到长沙、昆明,再到四川等地。记录其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体现其强烈的民族担当和对文化薪火的守护。 西南联大的短暂任教: 钱穆先生曾短暂任教于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本卷将考证其在联大的任教时间、讲授课程,以及与联大师生的互动。这段经历虽然短暂,但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治学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国史大纲》的孕育与写成: 卷三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记录钱穆先生创作《国史大纲》的艰辛历程。详细阐述其在此书中的史观创新,如何以“温情与敬意”观照中国历史,强调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连续性,以及该书如何成为中国历史学的经典著作,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历史认知。本卷将追溯其写作的详细时间、地点、修改过程,以及初版出版的背景。 学术思想的深化与拓展: 在南迁过程中,钱穆先生的学术思考并未局限于历史本身,他开始更加关注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中国思想的整体走向。本卷将收录其在这一时期撰写的关于中国哲学、文化思想方面的文章,以及其与相关学者的探讨,展现其学术思想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 个人生活与精神状态: 战争年代的生活是艰辛的。本卷也将穿插记录钱穆先生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点滴,如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个人健康等,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位学者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乐观。 第四卷:香港岁月与学术辉煌(1949-1970年代) 卷四聚焦于钱穆先生自1949年迁居香港后,直至其学术生涯达到顶峰并创办新亚书院的辉煌时期。在香港这片新的土地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开启了学术创作与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初抵香港与立足之初: 本卷详细记录钱穆先生自大陆赴港后的初次生活和学术安排。包括其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过程,以及如何迅速地在香港学术界崭露头角。 新亚书院的创办与发展: 钱穆先生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是他教育思想和学术实践的集中体现。本卷将详述新亚书院从筹备、创办到逐步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其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师资聘请,以及新亚书院如何在香港乃至海外华人知识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培养中国文化传承者的重要基地。 《中国思想史》的宏篇巨制: 《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学术生涯中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本卷将深入考证此书的写作、修改和出版过程,分析其如何以宏观的视角、精辟的分析,勾勒出中国思想发展的完整脉络,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演进规律,成为研究中国思想史不可或缺的经典。 “中国文化史观”的確立与传播: 在香港期间,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系统阐述。本卷将收录其在此期间发表的相关论述,分析其如何将中国历史、文化、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一套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学术体系,并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 与其他学者及机构的互动: 本卷也记录了钱穆先生在香港期间,与港台及海外学者、文化机构的交流情况,以及他如何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积极推广中国文化,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做出的贡献。 第五卷:晚年时光与精神回归(1970年代-1990年) 卷五涵盖了钱穆先生从1970年代开始,直至1990年逝世的晚年时光。这一时期,他虽然不再担任新亚书院的日常管理,但其学术研究的脚步并未停止,并且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与阐释。 卸任新亚书院后的学术自由: 在卸任新亚书院的领导职务后,钱穆先生获得了更为自由的学术研究空间。本卷将记录其在这一时期,对中国哲学、儒学、中国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论语新解》与《八十自述》: 《论语新解》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儒家核心经典进行的又一次深刻解读,体现了他对孔子思想的最新体悟。而《八十自述》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反思的晚年回忆录,本卷将详述这两部重要著作的成书过程,以及其内容对理解钱穆先生晚年思想的重要价值。 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钱穆先生与大陆学术界的联系逐渐恢复。本卷将记录他与大陆学者、机构的交流情况,以及他在两岸学术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发扬: 晚年的钱穆先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并以更为恳切的态度,呼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本卷将收录其晚年对中国文化根基、发展方向的忧思与寄语。 晚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 本卷也将细致描绘钱穆先生晚年的生活图景,如其在淡泊宁静中坚持读书、写作的状态,与家人、朋友的晚年生活,以及其身上所展现出的淡泊名利、专注于学问的崇高品格。 第六卷:附录与研究参考 卷六并非直接记载钱穆先生的生平事迹,而是作为全套年谱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研究线索和学术参考。 重要文献资料汇编: 本卷将收录与钱穆先生学术人生密切相关的珍贵文献资料,如其早年未曾发表的手稿、书信、日记片段(如有)、重要批注、不同版本著作的对比信息等。这些资料对于深入理解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亲友回忆录与口述史料: 搜集和整理与钱穆先生有过密切交往的亲友、学生、同事撰写的关于钱穆先生的回忆文章、口述史料。这些第一手材料将从更具人情味的视角,补充年谱中可能略显客观的叙述,展现钱穆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位师长、一位朋友的另一面。 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对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所进行的各项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对学术研究成果的概览,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钱穆先生学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沿,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学术年表与著作目录: 制作一份详尽的钱穆先生学术年表,将他一生中的主要学术活动、著作出版、重要讲座等以时间为序进行整合,方便读者快速检索。同时,提供一份完整的钱穆先生著作目录,并附带详细的出版信息,便于学界进行文献查考。 人物关系图谱与照片集: 绘制钱穆先生一生中重要人物关系图谱,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其在学术界、社会上的交游网络。收录钱穆先生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通过图像直观地展现其人生历程与精神风貌。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的价值与意义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详实的史料考证,以及系统性的梳理,为研究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人生道路,乃至中国现代学术史,提供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权威性工具书。全书不仅是献给钱穆先生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学术颂歌,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展演变的一次深刻的文献记录与思想梳理。对于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思想的读者而言,这套年谱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将引导读者走进钱穆先生的学术世界,感受他“温情与敬意”的治史情怀,理解他“中国本位”的文化立场,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更好地认识中国,走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深感兴趣,《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无疑为我提供了绝佳的研究素材。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钱穆先生是如何在战乱、动荡与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坚守学术阵地,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的。这套年谱,以年谱这种严谨而细致的方式,将先生人生中的关键节点一一呈现。例如,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的经历,以及之后在各地教学、著述的片段,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术情怀。我特别留意了年谱中关于先生与同时代其他学人交往的记录,这些互动不仅丰富了学术史的内涵,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通过年谱,我得以窥见钱穆先生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精神力量,即便是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套年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时代的人物志,一部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生动写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思想演变脉络的著作,《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发现,钱穆先生的学术研究,尤其是他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梳理与阐释,往往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年谱详细记录了先生在不同时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主要哲学流派的研究心得与学术争论。我尤其关注的是,先生是如何在西方哲学思潮涌入的背景下,重新发掘与肯定中国哲学本身的价值与原创性。年谱中关于他如何将史学研究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的记载,对我启发很大。我了解到,先生并非孤立地研究哲学,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其思想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这套年谱,让我得以跟随钱穆先生的学术脚步,重新审视中国哲学史的宏大叙事,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法论感到好奇,特别是对于如何避免西方式的分析框架,而能更贴切地理解中国历史本身的逻辑,《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钱穆先生是如何在学术实践中,不断打磨与发展他的“中国历史精神”的。这套年谱,通过对先生各个时期学术活动、著作写作的详细记录,清晰地展示了他学术思想的形成与演进过程。我尤其关注的是,年谱中对于先生如何处理文献、如何构建史学体系的描述。例如,他在阐释中国历史趋势时,常常跳出微观的事件分析,而着眼于更宏观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他的“温情与敬意”的治史态度,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内在生命力的强调,都在年谱的细节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套年谱,让我看到了一个史学大家是如何在勤奋治学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也让我对如何真正理解与书写中国历史,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史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师精神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对钱穆先生的学术成就,特别是他开创性的新史学,我总是心生景仰,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他思想的源流与发展脉络。这套年谱,以时间为轴,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先生从少年时代求学、中年治学、到晚年著述立说的完整轨迹。我尤其被其中对于先生早期学术探索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先生如何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汲取中西文化养分,最终形成自己独特史观的历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年谱不仅收录了大量的文献史料,更穿插了许多先生的亲笔书信、日记片段,这些鲜活的细节,仿佛让我们能听到先生当年在书斋中的低语,感受到他治学过程中的艰辛与欣喜。对于理解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这套年谱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最权威的切入点,它填补了我对先生学术生涯认知上的空白,也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史学大家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传承问题比较敏感的读者,一直关注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理解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套装全6卷)》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钱穆先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如何面对和回应关于中国文化存续的时代挑战。年谱中,我看到了先生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历史地位进行深刻的论述。我特别留意了年谱中关于先生在教育领域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对年轻一代传承中华文化的殷切期望。那些关于他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大潮中,坚定地守护与推广中国文化精髓的记载,让我深感敬佩。这套年谱,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维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责任与担当。通过阅读这套年谱,我更加坚信,深入理解中国文化,需要从其历史脉络和思想根源入手,而钱穆先生的学术成就,正是我们回溯与重塑文化认同的重要宝库。

评分

二、内容

评分

韩复智所做的这部钱先生学术年谱,早在二零零六年就已经在台湾出版发行。这对于本想研究钱先生的我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目。

评分

韩复智将这些著作根据出版年代,从书中摘取提要,附在年谱之中。对于其中重要的著作,还从其他研究著作中挑选合适的评价,从而能够相对将完整地了解钱先生的学术思想。

评分

钱穆送别侄子钱伟长(右一)留学美国

评分

第一位妻子是无锡后宅邹氏,1928年去世,婴儿夭折。[8]

评分

第一位妻子是无锡后宅邹氏,1928年去世,婴儿夭折。[8]

评分

关于钱先生做人处世的风范,同样是后学极应效法的。一九五○年秋季,他创建了新亚书院,在新开创阶段,艰难万状,随时遇到绝机。但是他以曾文正“扎硬寨,打死仗”这两句话来打熬的。直到新亚有了一个长久垂远的基础时,他坚决辞去院长的职务,在辞职的演讲中,讲到一个广东的虚云和尚,筚路蓝缕,在各处创建新寺的故事。这则寓意深长的故事,最形象化地刻画了他与新亚的关系。他筚路蓝缕,创建新亚,新亚既已办好,他就翩然离去了。这正是他“为而不有”的精神。不但如此,十四年后,更抱着研究朱子的书稿回到新亚,实现了当年于辞职演讲时的许诺。新亚书院金耀基院长,在欢迎钱先生返新亚讲学的致辞中曾说:“我们能得到钱宾四先生的书稿,则五百年后新亚的后之来者,亦得于摩挲手稿之余,想见创校者一番创校之苦心与理想,而有所奋发,而兴见贤思齐之心,岂不美哉!”(以上见金耀基《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并迎钱先生返新亚讲学》,一九七八年十月二日,收入钱先生《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兰台出版社,二〇〇一年五月,页一四一~一四四。)总之,钱先生那种极认真办教育,艰苦奋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和讲信义,重然诺的精神,是现实社会中所最缺少的,也是后学们最应该效法的。

评分

钱穆送别侄子钱伟长(右一)留学美国

评分

我们也可以说,不悉读钱先生全部著述,不知其学问之博大精深也。钱先生有上述出类拔萃的成就,完全在于他一生的好学深思。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好学深思与那将死不休的精神,实为有志青年效法和学习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